田中央村
田中央村 田中央村简介 田中央村历史 田中央村校舍由来 田中央村王姓祠堂位 田中央村风俗 田中央村分支 田中央村庙宇分布 田中央村王氏的分布 田中央村历史事件
田中央村是 福建 漳州 漳浦县 前亭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 漳浦县东北部的 前亭镇东侧,东隔困牛山余脉与 龙海市隆教畲族乡白塘村交界,北隔小溪与洛运村为邻,西邻过港村,南邻崎沙村。田中央别称青田,明清时代属二十三都,清代设青沙保(包括崎沙)。民国初年属以佛昙为中心的外东区辖,民国23年设青沙保,属江口联保,民国29年属前江乡辖,民国33年属前坪乡辖。解放初属第五区(佛昙区)辖的田中央乡,1956年10月合并于过港乡,1958年9月属佛昙公社桥港管理区的田中央 生产大队,1961年7月,属前亭公社辖,1984年9月改为属前亭乡(1992年2月改为镇)的田中央村,村辖田中央、顶后坑、盐田尾、长北内4个自然村,随着 社区的扩展,已基本连成一片。全村现有702 户,2823人,其中王姓2140人。田中央王氏源于海澄青洋社,青洋也称青阳,今属 龙海市隆教乡径内村青...
详情田中央村是 福建 漳州 漳浦县 前亭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 漳浦县东北部的 前亭镇东侧,东隔困牛山余脉与 龙海市隆教畲族乡白塘村交界,北隔小溪与洛运村为邻,西邻过港村,南邻崎沙村。
田中央别称青田,明清时代属二十三都,清代设青沙保(包括崎沙)。民国初年属以佛昙为中心的外东区辖,民国23年设青沙保,属江口联保,民国29年属前江乡辖,民国33年属前坪乡辖。解放初属第五区(佛昙区)辖的田中央乡,1956年10月合并于过港乡,1958年9月属佛昙公社桥港管理区的田中央 生产大队,1961年7月,属前亭公社辖,1984年9月改为属前亭乡(1992年2月改为镇)的田中央村,村辖田中央、顶后坑、盐田尾、长北内4个自然村,随着 社区的扩展,已基本连成一片。全村现有702 户,2823人,其中王姓2140人。
田中央王氏源于海澄青洋社,青洋也称青阳,今属 龙海市隆教乡径内村青阳社,其祖祠称紫云堂,祠中灯号为白底黑字的“开闽第一”、“三省粮道”。一般认为,青阳王姓始祖出自河南固始县,在唐初随陈政 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初定居于漳州海澄,继移浮宫际都,再移港尾石埠,最后到太武山青阳聚族开发,故称“开闽第一王”,此外又有二说并存:一称系于隋末唐初入闽,比陈政父子入闽年代早一百多年,但目前未见有隋代固始王姓入闽的记载。另据青阳派裔,台湾宜兰王安阳教授考证,其祖先应为王审知派下继成的长子。均待考)青阳王氏现繁衍青阳六社近千人,分衍龙海卓崎、南靖省山、考后黄岭、高港,海澄下田(又名玉田)和漳浦田中央。 始祖王弥寿于明洪武年间入赘于何千户家为婿,生大有、大元二子。大有生添养、添德二子,传裔田中央, 后世又从田中央分衍到西南侧桥仔头村的上王村、田仔村、楼仔村,佛昙大坑的寮下村, 清咸丰四年有一支从寮下播迁入台,定居于宜兰。1933年又有一支从寮下迁佛昙园东。大元生一子添泗,迁居湖西后溪,后裔分衍于赤土乡姑婆云(即下云,今淹没在石墓水库中),嘉靖间王应显,以进士出身,官至 浙江布政,太常寺卿。之后后裔传衍无考。
前亭一带是一个古老的火山喷发地带,在2200万年到800万年之间,这个地区有过十五次以上的火山喷发,留下了以南碇岛、林进屿、为中心的,包括了香山、牛头山、下蔡湾、烟墩山等多处的玄武岩地质地貌,2001年公布为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开发为旅游区。在这个区域内,地表上布满了的是灰色的玄武岩风化土、六方形的玄武岩石以及充满气孔的火山口 岩石。
前亭南面的井尾原为一个自南北走向的狭长的海岛,岛的西侧构成了佛昙湾,东侧构成了江口湾,岛北侧与大陆以一条小桥相隔,桥北为桥仔头村,延至近年,围海养殖业繁荣,加上江口至崎沙之间建堤围垦,两个海湾的浅海区地形地貌被加快改变,桥南北的概念逐渐模糊,井尾进一步被认同为半岛。
田中央、盐田尾、顶后坑、过港、后段、王厝尾、何角头等王姓聚居的村落,均坐落在江口湾的北侧,与井尾岛隔港相望,其中田中央、顶后坑、盐田尾东侧均靠着徒峭的山坡,建筑物基本是用不规则卵形的火山石砌筑的,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态,村子东侧的最高处则是公路,可以看出这个地区的耕地很少,农业条件比较缺乏,早年相当一部分人以浅海捕捞为主,盐田尾村则说明曾经营过晒盐,其田中央村送王爷船的民俗,特别是祠堂的对联上写:“由澄迄浦,宗祖贻谋,不外鱼盐作活”,也证明了这一点,后来,随着耕地的不断增加,农业条件有所改变,目前,田中央村全村拥有耕地2659亩,其中水田766亩,主要种稻,农地1893多亩,其中1200亩于1997年租给台胞开发高优农业,种植台湾苹果枣、莲雾、芭乐等果树。其余主要种花生、高梁、番薯、枝豆、空心菜等。有虾池400多亩。山地造林300多亩。王姓村民除务农,从事运输业外,约有600余人外出在厦门,深圳等地打工。
田中央村建有中学、小学各一所。小学创办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校园面积约6亩,建有新校舍,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设14个班级,学生400多人,教师21人。中学创办于1973年,校园面积10320平方米,基建面积3576平方米,目前设有12个班级,学生602人,教师40人。2009年,田中央中学合并到前亭中学。
田中央村王姓祠堂位于村中,建于清代早期,坐东北朝西南,祠堂 占地65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面阔14米,以门厅,天井庑廊,正堂组成,宽三间,其中正堂深三间,梁架木结构,斗拱木瓜完备,雕刻彩画亦称精细,明间正中设祖公龛,为双层细木栅门,外作透雕花卉,各具图案。龛中奉一世祖,二世祖及祖妈的牌位。又于祠堂右次间设奉祀明太常寺卿王应显的神龛和牌位。正堂明间中悬“状元及第”匾,两边落款“光绪丁丑科王仁堪”王仁堪字可庄,号公定,福州人,光绪三年(1877年)状元 ,授殿撰,官苏州知府。传该匾为王仁堪所悬;前进中悬“太常寺卿”匾。落款“嘉靖庚戌赐进士历任云南左右布政户部主事南京太常寺卿乡贤王应显立”;“光映儒林”、两边落款“赐进士及第翰林院检讨历任巡道提督学政蒋允君为贡生王朝辅立”;又有“垂荫闽南”匾、无落款。祠堂柱上均有旧联,其中有:“凤田源流远,鸿江庆泽长。”“由澄迄浦,宗祖贻谋,不外鱼盐作活;自北逾南,子孙燕翼,无非孝悌为先。”等。祠堂中灯号:“开闽第一黑王”。传说因家族是进入福建最早的,故称开闽第一。
青石柱础或作鼓形,或作双层鼓形,柱础和木柱间接长约35厘米的白石柱,梁架木结构,正堂前轩卷棚式。屋面悬山式,祠堂外悬“王氏家庙”匾。大门作凹窝式,两边立青石浮雕门鼓,明间设长方形镂空福禄寿字雌虎窗,次间设圆形镂花木窗,设“斜阶吊莲”,大门前有砖埕,埕深9米,埕前10米处设照壁,并立二组旗杆夹板。
祠堂里又有一通石碑,是明崇祯间漳南分守道立的“院道府县禁革私抽碑志”原立于祠堂前,也说明祠堂建造年代早于明崇祯间。
田中央王氏祠堂一般是初七开祖厝门,当日,各社角派出代表,主桌以全生猪羊,各社则奉猪头,王姓族人每户各作一碗祭品,集中在一起,至十点左右,十八个尫头家穿上蓝色长衫,其中一位主祭二位站于桌头两侧,鼓声起,献祭、读祭文,烧香,跪拜。祭毕,祭品或可卖给族人,中午开一桌,宴请邻村宗亲。
此外,每年二月十五,八月十五也是祭祖的日子。
每年正月十五有穿灯脚的风俗。年初,理事会即准备穿灯脚的相关工作,作灯棚,灯棚以篾条彩纸扎成,实际上是大型的八角宫灯,中间写着“联登科甲”,上层展开到约3米宽,角上悬吊着红萝卜、榕叶等以象征吉利长青,分二层排列着高25厘米的彩扎人物,彩扎灯花人物的数量,系根据每年生男丁及新婚人数和理事会头家人数相加,理事会事先到对象家里收取活动费用。
正月十五日中午约十二点,鞭炮鼓声响起,祠堂前照壁下的木偶戏也开始唱起来。穿灯脚正式开始,此时,当年新生的男孙均穿着传统的团花锦袍,戴着帽围,外面披上方格布裙,由祖父或父亲抱着(方格裙围也称包袱,是新娘娶进门时外家带来的)。前面由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扛着二根象征生活幸福甘甜的甘蔗引路,又有一名长辈扛着圆形的,直径50-100厘米的大鞭炮随后,先在祠堂前西侧的五公庙前集中,然后进入祠堂,从门厅左侧绕到左庑廊,从正堂左侧绕到明间的祖宗神龛前,向祖宗鞠躬行礼,由族中的长者为男孩换上一枝榕枝,榕龙谐音,表示“生龙活虎”。最后从祠堂右侧退出,鞭炮则集中于门外燃放。
随后,当年新婚的新娘也应要在亲属或女长辈的陪同下,到祠堂参拜祖宗,亲属长辈的人数一般在八人,十二人,不少于六人。一名扛甘蔗的男童走的前头,当婆婆的随后,婆婆双手捧着一个米筛,米筛中间放着一个净炉,净炉用里装着点燃的香木屑以去邪,新娘着红衣红裙,手执红雨伞,同辈女人着红裙,长辈女人穿黑裙,头上均插富贵春花,并插竹青,在鼓声中沿左庑廊进入正堂,绕过灯花棚,在祖宗神龛前鞠躬,然后除去头上的插青,弃于神龛前,经右庑廊从大门走出。
顺序一般是新生男孩先穿,新娘后穿,但因到祠堂的时间有先有后,后面的顺序就打乱了,传统经过祖先神龛前应该鞠躬行礼,并到太常寺卿王应显神全前行礼,但也有人将行礼省略了,唯从灯棚下走过没有改变。到晚上十二点后,活动基本结束,便于祠堂前将灯棚烧掉,灯棚上的彩雕人物分到各参与穿灯脚的对象,理事会手里,图个一年平安顺利。
中山、过港、何角头,后段、王厝尾、上王等村,均为田中央分支,因路途较远,未参加田中中央王氏家庙的穿灯脚活动,但田中央村照传统均会向各同宗诸社发出邀请甚至分送礼物,其中上王属桥仔头村,距离更远,近年已开始自行扎灯棚了。
王氏祠堂左前方有五公庙,建筑面积约30平方米,供奉天台山五公菩萨:(志公,康公,朗公,宝公,化公),田中央只塑一尊代表五公。祭祀日为四月二十四日。其日于庙外四角钉五公符,庙前唱戏,各家各户均要到庙前敬将(五公手下),因五公吃素,只拜水果;
村北侧又有九皇大帝庙,庙建筑面积约定俗30平方米,九皇大帝诞辰为九月初九。又有正月十五上元敬天公尧,七月十五中元敬地官舜,十月十五下元敬水官禹的风俗。但通常只有部分村民参与这一祭祀。
田中央村南侧又有一座威惠庙,清代始建,2006年重建,建筑面积约60平方米。威惠庙系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公的庙宇,配祀王妈,仙螺妈(丁七仙姑),辅胜将军朱伯瑶、马仁、张赵胡(均陈元光部将),水仙王。威惠庙为田中央、过港二村共同祭祀,每年主要祭祀二月十六王公诞辰,三月初九辅胜公诞辰二次。
田中央王姓又有四年一轮的送王爷的习俗,王爷或认为是瘟神,称代天巡狩,全坛有365尊,来源说法不一,或认为是秦始皇所坑365儒士,有认为系唐玄宗时被害的365名进士,也有认为是明未反清复明死难的士人。但因为数量太大,一般只敬奉36尊这代表,漳浦地区一般又以信奉温、朱、迟、吴、范五尊,尤以佛昙镇区,前亭的后蔡湾一带最盛。田中央亦属于这一区域内,但奉祀温、朱、迟三尊为主。按传统习俗,轮年二月在海边置旗杆,悬令箭剑印安坛准备,由龙海浮宫王姓用木架,布面等材料制作王爷船,船长约10米,三桅,在八月运到王姓大房聚居的中山村,供奉12日后,通过卜杯选定时刻,运到田中央村中,一般放三至四个月,由村民自行添财,于船上添放柴米油盐等船上必备之物,一般十一月半以后出港。
是日,村民先扛着王爷船绕村,巡行队伍前面的为扛着李辅胜,一说辅胜将军李伯瑶为地理师,王爷船随后,船上搭坐三个人,分管船上的桅杆,防止绊着电线树木,几乎全村的老女老幼均参加,妇女一般穿着红裙,男妇多数人手里握着一把点燃的香,一路投放鞭炮,来到戏台前,奉出三尊大王爷和三十三尊小王爷,村里选出的三十六个大小头家一率穿蓝长衫,蓝礼帽,斜披写着“代天巡狩”的红布条,伏地叩首祭拜。戏台前则依次舞龙,弄狮艺,演出各种杂技,另一面则由芗剧团演出大戏。祭拜热闹的礼仪完成,送王爷船到海边,一路上除绕村时的阵容外,加上舞龙弄狮、杂技、芗剧、曲艺,又以黄色的神幡护拥着王爷,浩浩荡荡,运到田中央和过港之间的海港边,朝拜后放火****。送王爷船,也成了田中央村最隆重的一件事。
中山村位于田中央村北面,也是江口湾的最北侧,村子东西两侧各为注入海湾的小溪,前亭到镇海公路从西面南穿过,土地坦平。中山村的行政区划归属洛运村,全村有123户,513人,其中363人为王姓,与田中央村王氏同宗,且为大房。所以,中山村与田中央村共享一座祠堂,在四年一度的送王爷船习俗中,做好的王爷船须首先置于中山村12日后,方可择日运到坛上备用。
田中央村的西面,隔着港道一边的小山包下就是过港村。原来两村之间隔一条港道,来往需靠过渡或涉水。故称过港,现港道只存一条小水渠,过港村北邻洛运村,后靠小山,南临江口湾,前临鱼埭,历来就有“前鱼池,后果园”的美誉。村民以王姓为主,其祖上亦源自田中央社,从开基祖墓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推算,过港村至少在乾隆年间已经开基。现过港村全村230户,976人。有小祠堂二座。清代过港属二十三都沙澳保。民国初年属以佛昙为中心的外东区。民国23年属桥仔头保辖,民国33年属前坪乡桥港保辖。解放初,属第五区(佛昙区)田中央乡辖,1956年10月成立过港乡。1958年9月成立过港生产大队,属佛昙公社前亭管理区,1961年属前亭公社管辖,1984年9月,属前亭乡(1992年2月改为镇)辖。现过港行政村辖过港、何角头、后段、王厝尾4社。
何角头村位于过港村南面的港道边,原名可能是"湖角头"或"乌角头",全村基本是王姓聚居,居民一部分从过港分衍,一部分从从田中央分衍,各有祖祠一座。现共有122户,556人。
王厝尾村位于过港村西北的大寨山下,南临前亭到镇海的公路。现13户,56人。均为王姓,由田中央所分衍, 后段村在王厝尾村东南面,公路的南侧,亦为王姓聚居地,分别由田中央及过港分衍,现25户,110人。全行政村王姓1322人。现总人口392户,1694人。实际王姓人口1322人。全村有耕地1691亩,其中水田530亩,大都种稻。农地1611亩,种芦笋300亩,其余种番薯、花生等。山地约一千亩,高处造林,山坡种荔枝、龙眼等果树600多亩。还有滩涂围垦养鱼等,有300多人常年在厦门深圳等地打工。有小学1所,校园面积4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120平方米,6个班级,学生214人,教师10名。
过港与何角头二自然村之间原为荒埔,有奉祀“万应公”的小庙。“万应公”是那些无主鬼魂,村人为其立祠庙祭祀。可能当地历史上部分村民以讨海为生,对于从海里打捞上来的白骨率以礼收藏,并在初一十五时按例祭拜。
过港村村后小山上有一块天然大石,俗称“大石公”,是当地的标志性的自然物体,也是过港村的风水石。过港村清代多有到东南亚谋生者,其中王加乐曾担任印尼某地的管理人员,为荷属东印度(今印尼)甲必丹(荷兰殖民者委派管理一个区域的华人的首领)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曾回乡建四合院大厝一座,今保管完好,堂上奉祀有王加乐神牌,一面标“大和(荷)国甲必丹王(“王”是姓,不是王位),一面标“商会会长”。
江口湾的西北侧是大寨山,沿着大寨山与海湾之间的狭长地域里,分布着过港的后段、王厝尾,以及属桥仔头行政村的上王、江厝、楼仔、田仔、谢厝、桥仔头、卓厝、后陈小自然村,与洛运的中山村,田中央的几个自然村隔港相望,属桥仔头村的上王、楼仔和田仔村也以王姓为主,从而在江口湾北侧构成了以王姓为主的聚居区。
桥仔头行政村的上王村位于最接近过港的大寨山东侧,现有76户,382人。相邻的楼仔、田仔二村建筑已基本连在一起了,也称为楼田,楼田83户人。二个自然村合计纯王姓人口634人,其祖上亦源自田中央。
井尾岛在明建就建有巡检司城,常年驻有官兵,桥仔头作为大陆连接海岛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入清后井尾司城废,后清军又于桥南江口村附近也建有山寨,设有把总,驻有官兵。桥头过去还建有小庙,石塔,可知桥的规模不会很小,而在海水还可以到达桥边的时期,浅海捕捞业也曾是桥仔头村人的重要生活来源。而近年来滩涂围垦养殖也是经济来源之一。
村北是海拨136米的小山,山势峻峭,呈东北西南走向,有军事防御价值,所以山上建有石寨。山也称为大寨山。闽南地区的民俗,城堡山寨常常要奉祀关帝,而桥仔头村的九个自然村里,除上王和曾柄二个离大寨山距离较远外,均信奉关帝,在五月十三日为当地的关帝诞辰日。
前亭地区的诸多王姓村社,基本是从田中央村分衍出来的,由于村庄比较小,独立成村的年代也比较近,而且也离田中央村较近,所以这些村社均还没有形成属于本村社的宗族和民间信仰活动体系。
1945年春,侵华日军陆军铃木第九师团由北方调防广州,与广州南支派遣军会合,经海路南下,途经金门、厦门,四艘先头军舰在漳浦菜屿列岛海面遭到陈纳德的第14航空队(又自然保护区飞虎队)的袭击轰炸,炸沉1艘,重创3艘,只得转回厦门。由于补给困难,只得从陆路逃窜往广东日战区,6月29日,该部在德木光信大左的指挥下,分五批向港尾白坑、岛美登陆,其先头部队于1945年7月4日,由隆教乡进犯前亭乡的田中央、江口、桥仔头、圩仔、大社,7月7日,把所抓到的妇女强行关押在学校里进行0,群众财物被抢劫一空。8日,日军窜到到佛昙纯美中学,依旧抢掠财物,00女,杀耕牛,并把浮南桥(注:今佛昙桥)炸毁桥墩三座。并放出军犬,有2名不服的民夫活活被咬死。
周边
前亭镇田中央村漪务役人服军烫退站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
周边村民委员会
中央田蓍钚村委会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S201
周边内部楼栋 房地产
田中央朝山前-45号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田中央中学西南(201省道西)
周边村庄
田中央村
地址:漳州市漳浦县二零一省道
田中央
地址:漳州市漳浦县
田中央
地址:漳州市漳浦县三二四国道
田中央
地址:漳州市漳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