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口镇

迪口镇 迪口镇历史沿革 迪口镇地理环境 迪口镇自然资源 迪口镇人口民族 迪口镇自然资源 迪口镇交通 迪口镇基础建设 迪口镇社会事业 迪口镇特色经济 迪口镇旅游资源 迪口镇行政区划


迪口镇地处 建瓯市东南部,距市区86公里,属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乡镇。东与 古田县凤都镇接壤,南与延平区洋后镇毗邻,西与延平区南山镇交界,北与小桥镇百丈村相接。地处古田、南平、建瓯三(县)市结合部。迪口镇辖17个 行政村,100个 自然村,162个 村民小组。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人文景观保护良好。境内有风景秀丽的“蟹龙岗”风景区、保存完好的百年古廊桥、西坑游击战争遗址及福建省十大“树王”之西坑银杏王和中田福建柏。2015年,迪口镇被评为“福建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京台高速公路建(瓯)闽(候)段穿境而过,并在集镇设立互通口,迪口距建瓯41公里、福州114公里。民族以汉族为主,另有畲族等少数民族。2017年,行政区域面积37200公顷,常住人口22760人 。迪口具有光辉的革命历史。解放战争时期,迪口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为闽北的解放建立了不可磨灭...

详情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迪口镇所有村庄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迪口镇介绍

迪口镇地处 建瓯市东南部,距市区86公里,属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乡镇。东与 古田县凤都镇接壤,南与延平区洋后镇毗邻,西与延平区南山镇交界,北与小桥镇百丈村相接。地处古田、南平、建瓯三(县)市结合部。迪口镇辖17个 行政村,100个 自然村,162个 村民小组。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人文景观保护良好。

境内有风景秀丽的“蟹龙岗”风景区、保存完好的百年古廊桥、西坑游击战争遗址及福建省十大“树王”之西坑银杏王和中田福建柏。2015年,迪口镇被评为“福建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京台高速公路建(瓯)闽(候)段穿境而过,并在集镇设立互通口,迪口距建瓯41公里、福州114公里。民族以汉族为主,另有畲族等少数民族。

2017年,行政区域面积37200公顷,常住人口22760人 。

迪口具有光辉的革命历史。解放战争时期,迪口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为闽北的解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1934年,黄立贵率领工农红军闽北独立师由崇安入境,随后,曾镜冰、左丰美、陈贵芳、刘捷生、饶守坤、王助等也先后带领队伍到迪口开展革命斗争,发动群众闹革命。镇内所属的西坑村天斗 自然村,上、下明洋自然村(后划归延平区南山镇),曾是闽浙赣省委机关经常活动的地方,迪口革命老区由此得名。新中国成立后,迪口曾划为建瓯县第六区,1958年成立燎原人民公社,1961年改为迪口公社,1984年改为迪口乡,1985年被省政府定为老区贫困乡,1992年5月经民政部批准改为镇。

迪口镇处建瓯市东南部,东与古田县凤都镇接壤,南与延平区洋后镇毗邻,西与延平区南山镇交界,北与小桥镇百丈村相接。地处建瓯、古田、 南平三(县)市结合部。下辖17个行政村,100个自然村,162个村民小组。京台高速公路建(瓯)闽(候)段穿境而过,并在集镇设立互通口,迪口距建瓯41公里、福州114公里,迪口融入省城一个小时经济生活圈。

迪口镇山清水秀,峰峦叠嶂,自然条件优越。境内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年平均气温为16.7℃,最低气温1月份5.9℃,最高气温7月份26.5℃,吉溪贯穿全境并注入闽江,其它支流有霞庄溪、值源溪、西坑溪、霞溪溪、杉洋溪、武步溪;霞庄溪、武步溪为迪口的两大溪流。境内有风景秀丽的“ 蟹龙岗”,岗上奇峰怪石,星罗棋布,气候怡人,是人们踏青游玩的极好去处。

迪口镇资源充足,物产丰富。全镇 林地面积44.4万亩, 耕地面积2.83万亩,毛竹林面积20.6万亩,为全国乡镇毛竹林面积最大乡镇之一。毛竹每年提供商品竹150多万根。经济作物栽培方面,有柑桔5000多亩,锥栗1万多亩,其他经济林3万多亩。迪口土特产品种较多,盛产香姑、黑木耳、竹荪、笋干、松脂等。境内水系发达,电力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3.2万千瓦,实际可开发1.8千瓦。全镇已先后建成龙溪、中田、可建、红旗、杨梅坪、岩下、鱼腰等大小23座电站,总装机容量1.6万千瓦,年发电量6000万千瓦时,年创产值2000多万元,居我市各乡镇前列。矿藏资源也较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铜、 白云石、透辉石、滑石、铅、锌等11种。其中杉溪滑石矿,西坑、郑魏、下庄透辉石矿储量大、品位高,已在开采之中。

民族以汉族为主,另有畲族等少数民族。

2017年,常住人口22760人 。

银杏迪口镇有现存世界珍稀树种,有百年银杏老树130株,占建瓯全市300株的1/4,仅霞溪郑源自然村就有古银杏树39株,每株银杏年纯收益2000余元。西坑池丹自然村的银杏树王在2013年被评为“福建省十大树王”。又新植银杏2万多株。银杏集果、叶、材三用和观赏于一身。其果实既是高级滋补食品、化妆品,又有很高的健身美容、延年益寿的药用功效。 银杏的叶子是医药业的上等材料,银杏木材纹理细致、有光泽、经久耐用,是美术工艺品的上等原材料,银杏支叶奇特、秀丽、树冠浓绿,是人们观赏、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良好树种。2005年,全镇又新种樟、楠、檫、花榈木、银杏、罗汉杉、红豆杉等乡土珍贵树木300多亩。

迪口镇已发现的矿藏有大理石、稀土、锌、铋、煤、白云石、 透辉石、铜、黄铁、滑石、磷等13种。其中西坑的白云石矿蓄藏量高达500多万吨,居全省同类矿藏蓄量的第一位,杉洋的滑石矿,西坑、郑魏、霞庄的透辉石矿储量大、品位高,已在开采之中。

境内外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 京台高速公路建(瓯)闽(候)段穿境而过,并在集镇设立互通口,迪口距建瓯41公里、福州114公里,迪口融入省城一个小时经济生活圈。全镇现有竹山二、三重山机耕路710多公里。

集镇已实现主道水泥路硬化,2008年底实现17个行政村通往集镇公路的道路硬化,与出镇4条主要交通要道一起形成联通境内外的完善交通网络,促进经济发展。

在1986年全镇17个村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1998年100个自然村村村通公路,同年又铺设了迪口至大布林28公里沥青路面。2003年协助南雅铺设其境内皇康至小康11公里的水泥路面,协助南山铺设其境内大布林至南山12公里的水泥路面。至此,迪口的两条主要出镇通道得到硬化。1999—2006年全镇还新开竹山机耕路600公里,竹农的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竹山效益得到大幅提高。随着(建)瓯——古(田)高速公路迪口互通口的建成,迪口将融入福州一个半小时交通经济区,一改过去迪口是建瓯的“西藏”的历史,成为建瓯的前沿。

1986年,全镇有可建、龙北溪、杨梅坪、红旗、岩下等5座小水电站,总装机4600千瓦,并实现全镇联网。1992年,对可建电站实施扩容技改,同时与省电网实现联网联营,为迪口小水电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1998年6月,由迪口镇政府投资600多万元、装机1260千瓦的鱼腰电站投入运营。1999年,由个人投资的杉洋泉下电站恢复发电。随后,迪口电站投资开发主体向多元化发展。

2001年4月,迪口镇政府与福建太禹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建瓯市迪口兴迪水电有限责任公司,并由太禹公司控股60%,滚动开发迪口镇内装机在500千瓦以上的所有水力资源。同年11月,首期容量16300千伏安的秦溪变电站投入使用。迪口电力向外输送的“瓶颈”得到突破。迪口小水电开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1999—2005年,迪口新建电站19座,新增装机12000多千瓦,总装机达15635千瓦。

2005年,全镇电力总装机达16620千瓦,新建变电容量达26300千伏安的变电站1座,架设了迪口到南山35公里35千伏的高压环回线路,极大地提高了供电可靠安全性。迪口成为名符其实的电力大镇。

1989年,迪口全乡只有摇把式电话53部。1994年全镇仅有程控电话3部,分别是电信支局、镇政府、木材采购站各一部,是将电话线挂靠在广播电线杆上,直接从建瓯经南雅接入。1995年,迪口镇首次开通500门容量的程控电话,当年发展电话用户400多户。1996年全镇电话扩容到1000门,1998年扩容至2000门,2000年扩容到5000门,并实现了全镇所有自然村通电话。2005年,全镇程控电话容量达10000门,已装机4910多部,其中公用电话112部、 IC卡电话46部,移动电话达3200部,建成了移动信号基站25座,全镇基本扫除信号盲区。2001年开通了宽带网业务,2005年全镇宽带用户达250 多户。

1986年以来,迪口镇大力进行集镇旧街拆迁改造。特别是1997年以来,迪口先后铺设了长3公里、宽18米的集镇水泥路,开发了复龙商住小区,兴建了复龙农民公园,新建了林业站办公大楼、中学教学楼、中心小学教学楼、卫生院门诊部、信用社办公楼、秦溪桥等一大批建筑,重塑了集镇的“窗口”形象。完成了迪口至南雅的沥青路铺设,协助完成了大布林至南山的水泥路铺设,基本突破了出镇通道“瓶颈”状态。

1989年,迪口乡拥有 电视差转台23座,黑白电视机200台、彩色电视机100台,电视节目只有中央一套、二套和福建一套三个台套。1992年10月1日,投资15万元在迪口镇所在地建成了有线电视网,传输7套电视节目,其中一套为镇广播电视站自办的录像节目,有线电视用户达500户。1996年7月,迪口镇政府投资6万元,把原先机房隔频传输设备改为邻频传输,电视节目由7套增加到12套。2001年2月,迪口镇广播站由建瓯市广电局上收为归口管理,同年投资62万元,在2002年春节前建成了经由南雅至建瓯的 光缆,实现了市镇村三级有线电视光缆联网,电视节目达35台套。2004年11月27日,随着大布林、霞庄、坑头最后3个村联网工程的完成,迪口镇17个行政村和叶坑采育场全面实现了市、镇、村广播电视光缆的大联网。2005年,全镇有线电视用户达5000多户。同时,在集镇和叶坑采育场发展宽带用户20户,电视入户率达98%,大大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综合开发取得实效,2006年全镇共有灌溉面积500亩以上引水渠道32条69.8千米,灌溉面积100亩以下引水渠道119条,建石坝85座,水坝27座,防洪堤19处2728米,为提高粮食产量,抵御农业自然灾害,实现旱涝保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普机构得到健全,新的科学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如高位嫁接改造水果新技术,银杏人工铺助授粉技术、银杏早实丰产栽培技术等。2006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迪口提出了“苦日子不苦孩子,紧财政不紧教育”的口号,镇村两级投入巨资抓教育。1985年,全乡共建有学校87所,有教职工230人,在校学生数4639人。学生入学率为96.08%,巩固率为96.6%,毕业率为97.41%。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迪口抓教育力度不减。1993年,迪口老区中学向迪口村征地40亩,建成了长400米的标准跑道。1994年,投资160万元,建起了拥有35间教室的中学教学楼,投资100万元,建起了中心小学教学楼。同时,各村中心校也得到大大改善,杉洋 希望小学、店村希望小学相继建成投入使用。1986—2005年二十年间,迪口已累计投入教育达1500余万元。2005年,全镇共有中学l所,小学17所,幼儿园1所,有教职工200多人,在校学生数3000多人。当年适龄儿童入学率在100%,在校生保留率达98%,小学毕业班毕业率达100%。中学中考连续6年保持稳步上升势头。2005年,迪口老区中学考上高中、中专人数达100人。据统计,自1978年恢复高考起,迪口考上各类大专院校以上的学生达1400多人。

1953年,在迪口设立了第一个卫生医疗机构。1983年,迪口卫生院已初具规模,设有外科、化验室、手术室等13个科室,兴建了一座30套间的职工宿舍楼,在迪口街还增设了一所门诊部。1995-1997年三年间,在省卫生厅的大力扶持下,卫生院对原有旧的门诊大楼进行了拆迁重建,增设了五官科、牙科,新添置了B超机等仪器设备。2005年,卫生院共有床位20张,医务人员120多名,并配备了“120”急救车一台。获南平市乡镇“一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已能独立完成阑尾炎等小手术。17个村都设立了门诊部,基本做到“小术不出镇,小病不出村”。

截止2005年,迪口镇已建有4个文化站,5个公共图书室,藏书5100余册。建起17所老人活动中心,组建5支电影放映队。村村实现了通广播电视,全镇有电视机6700余台,普及率达96.2%。群众性体育运动得到普及。先后建成了机关篮球场、复龙农民公园健身中心等,开展群众性长跑运动,组织中老年人晨练活动,组建了多支篮球运动队,成立了老年运动队,并多次获得建瓯市体委举办的体育运动奖项。

蟹龙岗天然盆景 (2张) 迪口镇是闻名遐迩的“ 建木”重点林区之一,尤其是郑魏一带大面积的杉木林区,曾有“砍不完的郑魏柴”之美谓。据历史资料记载,宋代中后期,这里的百姓就已经开始耕山插杉,更有混交于杂木、毛竹之间的天然“插花杉”。由于迪口雨量充沛,原始森林腐植肥层深厚,杉木生长迅速,材质特好,尤其树龄长的杉木,体大而匀长,质地色红而坚韧,是造船、建筑、制农具的抢手货。同时,也由于当地林农营林有方、间距得当,管理得法,采伐、裁锯上都有一整套经验,各种标准掌握严格,金筒、正柴、横担等级分明,经“做节”和金筒的“拉花”处理,材貌美观,因而深受各地木商的青睐,饮誉海内外,长盛不衰。1989年,在全镇消灭荒山中凡能造林的荒山均种上杉木。2000年以后,随着杉木市场价格的陡升,全镇又一次掀起种植杉木的热潮。截止2005年,迪口镇营造杉木用材林累计7.2万亩,占全镇造林面积的16.9%,总蓄积量70万立方米。

建瓯的笋制品,被誉为“八闽山珍,全国之首”。但迪口则是建瓯笋制品种类最全、质地最优的主要笋区乡镇之一。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吟道:“远传冬笋味,更觉彩衣春”。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也在诗中赞叹道:“南园苦笋味胜肉”。迪口笋质,因气候适宜、雨量适中、土质黄壤、弱酸性,土层深浅适度等自然条件优越的缘故,春笋多产出地面“黄尾”的“黄泥娘”、“黄泥甘”,去壳洁白如玉,光彩照人,特别脆嫩、鲜甜、爽口。

香菇。迪口是香菇的重要产地。历史上,在迪口生产香菇的则是浙江处州(今丽水)一带农民的专利。每年冬春,有“香菇客”五、六千人之众在迪口深山安营扎寨,一般年产量2000担至3000担。迪口香菇的传统制作,是以菇木间伐为主的宜菇阔叶树种,用菇斧刻花包衣产菌种植法,二年“开衣”产菇。香菇经采摘、炭火焙干,分拣出等级出售,在东南亚市场享有盛誉。“花菇”叶厚又脆,香甜爽口,品位极高。现有袋栽和段木培植多种,年产量30余吨,迪口多数用段木培植,香菇质量仍胜人一筹。

红菇。当地人称 红菇为“红主菇”或“红朱菇”,以区别是于其他杂红菇。红菇叶面色红清晰,中央呈紫红加点,边沿缘有皱状花纹,菇脚有红有白,焙干后菇叶底面呈蓝色。红菇,含有很高的糖份、粗蛋白、钙、铁及人体所需要的各种维生素。食之清纯美味,是山中珍品。闽南妇女坐月子用红菇。市场上每市斤上等红菇售价达300余元。迪口是建瓯红菇的主要产地。因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所产红菇质量特优。其中又以高龙村的红菇夺魁。高龙红菇显著特点是,色泽特别鲜艳、菇叶小而厚、菇脚结实、又脆又甜。曾为香港市场指定产品,名扬东南亚。由于高龙红菇特别抢手,集体化时曾用行政手段指令该村年采集干菇2500公斤,一般也能完成,现今高龙红菇一般年产只有150余公斤。历史上迪口镇一般年产红菇20吨至50吨。阔叶树锐减,产量急剧下降。它产于结坚果类柯槠、石槠、岩槠、楮槠、构栗、银栗等阔叶树种的树底下地面上,但不等于上述树种都产红菇,有宜菇专门场地的特性。红菇属野生菌菇,至今仍无法人工培植。

可建茶叶始于清同治年间,盛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除月岭、深溪外,其余5个自然村共有10余户经营茶叶,一般户产毛茶1000余公斤,多者1500余公斤,因其土质环境优越,茶质优而中外闻名,在东南亚市场每担可卖银元80余块。尤以大布山上产的“大布水仙”茶质最优,专制专场,每担可卖得80多块银元。抗日战争暴发后,渡口受阻,可建茶叶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恢复。1980年,在香港的原住建瓯的老茶商专门写信给建瓯县外贸部门,指名要“可建大布水仙茶”。

中田辣椒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引进作为反季节蔬菜栽培的,现已远近闻名,畅销福州、南平等市场。因中田高山区独特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生产出的辣椒富含多种维生素等,食之能增加饭量,增强体力,改善怕冷、冻伤、血管性头痛等症状。同时还含有一种物殊物质,能加速新陈代谢,促进 荷尔蒙分泌,保健皮肤。特别是富含的维生素C,可以控制心脏病及冠状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含有较多抗氧化物质,可预防癌症及其他慢性疾病。可以使呼吸道畅通,用以治疗咳嗽、感冒,还能杀抑胃腹内的寄生虫。2007年,中田辣椒已正式注册为“蟹龙岗”牌野红椒。

迪口镇充分挖掘和整合各种旅游资源,加大文化旅游品牌的包装和规划,初步形成了以蟹龙岗—古廊桥—古戏台-十大树王-西坑游击战争遗址-富民农业生态观光园-生态村为主题内容的旅游线路和客家婚俗(背新娘)、迪口特色小吃等习俗文化资源。同时,当地群众还自主开发了“农家乐”、“森林人家”、“葡萄采摘园”等观光休闲旅游产业。目前,“ 蟹龙岗”景区已完成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报批工作、西坑老区革命纪念馆修建及古廊桥维修保护等工程已完工,投资上亿元的岩下漂流项目正与客商洽谈之中,富民农业生态观光园也已初具规模。

迪口境内蟹龙岗、矮将岗、虎头岩、凉伞山、白石岩、龙溪石洞、龙岗蝙蝠洞等山川名胜和金峰寺、广教寺、定光庙、白华庵、万民庵、厝桥、万寿桥等文化古迹。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蟹龙岗风景区。其景点从岩下开始至中田结束,以蟹龙岗为中心,方圆几十里,区内有原始森林、奇松、怪石、险崖错落有致。还有狮子岩、风动石、塞坪通天洞、一线天等秀丽景点二十余处,更有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引人入胜。

富民农业生态观光园通过土地流转,采取土地租赁的方式,由建瓯市富民农业有限公司实施开发经营。目前,园区规划面积1030亩,项目计划总投资2125万元,建设集科研、种植、养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农业观光园,围绕“食、住、行、游、购、娱”,极力打造一个“四季有花开,瓜果香满园”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园区建设项目有:水果观光采摘园、百竹园、儿童游乐园、瓜果长廊、生态餐厅、学生夏令营、野营烧烤、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等十多个旅游功能区,同时配套建设休闲绿道、观光凉亭、客服中心等设施。项目建成后,年均接待游客10万人以上,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500余人,年增加农民收入700多万元,真正成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产业。

迪口村、值源村、占村村、下房村、店村村、西坑村、龙北溪村、郑魏村、大布林村、下庄村、坑头村、下溪村、可建村、凌坑村、中田村、岩下村、杉洋村

周边中学

迪口镇老区中学 地址:南平市建瓯市

周边收费站

建瓯迪口收费站(G3京台高速出口)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

周边乡镇

迪口镇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

周边村庄

迪口村 地址:南平市建瓯市

霞庄村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迪口镇

下庄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迪口镇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