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村
清源村
清源村别名南门坑底。东邻余山岗至角林5公里,西与乌 石岭交界至竹坪5公里;北与三望洋接壤至县城7公里,南连外韦村至三头 湖西山顶3公里。村落总面积7.7平方 公里,;年均气温14.3℃,现全村人口354户,1542人,耕地860亩。辖清源、姜厝、底洋仔三个 自然村,15个 村民小组。 历史上南门坑底、姜厝、外韦三村总称青石岭。历史来源寿宁未建县前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清源乡清源村 ,清源属 政和县十八都辖地。明景泰六年(1455),寿宁建县后,始隶属 寿宁县。清源村村民主要分为韦氏和卓氏两大宗氏。卓氏始祖于 康熙三年(1664)从福安县 韩阳坂因水灾迁居南门坑底(今清源村)与韦氏始祖同村定居繁衍,至今已有340多年。因该村溪流清澈,源出坑底村后,故后人将其改名清源,一直延续至今。清朝 咸丰光绪年间(18...
详情清源村别名南门坑底。东邻余山岗至角林5公里,西与乌 石岭交界至竹坪5公里;北与三望洋接壤至县城7公里,南连外韦村至三头 湖西山顶3公里。村落总面积7.7平方 公里,;年均气温14.3℃,现全村人口354户,1542人,耕地860亩。辖清源、姜厝、底洋仔三个 自然村,15个 村民小组。 历史上南门坑底、姜厝、外韦三村总称青石岭。
历史来源
寿宁未建县前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清源乡清源村 ,清源属 政和县十八都辖地。明景泰六年(1455),寿宁建县后,始隶属 寿宁县。
清源村村民主要分为韦氏和卓氏两大宗氏。卓氏始祖于 康熙三年(1664)从福安县 韩阳坂因水灾迁居南门坑底(今清源村)与韦氏始祖同村定居繁衍,至今已有340多年。因该村溪流清澈,源出坑底村后,故后人将其改名清源,一直延续至今。
清朝 咸丰光绪年间(1858-1890),清源村的卓麟英被钦赏三品 武义大夫参将,其家宅在当地俗称“洋垱厝”,规模较大,颇为壮观。韦氏原住浙江省景宁县道化村,于400多年前因水灾迁入寿宁县在坊出南门青竹岭堡坑底村。韦氏自迁入该村以来发展迅速,现为该村人口比例较大的宗氏。自迁入以来人才辈出,民国元年韦北杰(韦昌德)曾担任闽浙赣三省司令。
清源村现留有清代 古民居建筑十余座,其中卓麟英宁建造的“洋垱厝”景观资源尤其丰富。该屋起建时占地十余亩, 下水道全部用手工雕凿的方块石组拼而成,能容一人进出;东西南围墙交十余米,墙面宽2.6米,墙头按等距离建有墙楼室。正屋大门分二层,外层用十公分厚的樟木匝上铁片条,门四周用成吨至十来吨的大青石经雕凿后围成门框,石门框两旁的石雕对联是:“云台绳祖武,仙案起人文”。门上竖立着题为《武冀第》的直石匾。另屋内还有一石灶只用二块大青石手工周凿磨光后合并而成。洋垱厝建于清末 咸丰年间,因当时政局不稳,盗匪丛生,故整座房屋模仿城墙,城门楼建筑, 土匪来袭时便于防御和避难。
此外,在 清源、外韦、姜厝三村 水口由迁居清源的卓氏三世祖秉嵩公于咸丰三年建造石桥,后几经其后代子孙为首集众人之力修建为现在的廊桥,此桥有古石碑铭之《嵩翁桥》,桥上塑有佛相,与坑底、外韦两村对石山麓大王所设立的 社稷坛一样,群众不时前往祭祀,香火连绵不断。
周边乡镇
清源镇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
周边区县
寿宁县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梦龙街
周边村庄
清源村
地址:宁德市寿宁县
山坑村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清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