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本村

仕本村 仕本村历史 仕本村地理环境 仕本村气候特征 仕本村人口 仕本村交通 仕本村经济现状 仕本村仕本风俗 仕本村仕本神庙 仕本村仕本风景


仕本村位于福建省周宁县西南部,隶属礼门乡,距周宁县城29公里。仕本村历史悠久(至今1100多年),为唐昭宗第十六子,颍王李禔(入闽后改名李璟,称岳王)后裔李氏家族的聚居地,是唐岳王后裔李氏文化的发祥地。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仕本村列入第五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元907年,朱温篡位,在亲臣护送下颍王仓皇南逃入闽,在国师阮、刘先生的建议下,选择“既有水向东流,又有水向西流”的仕本开基。至今,后世裔孙已发三十余世,支派流传宁德、福安、霞浦、福鼎、政和、武夷、建瓯等地,枝叶繁茂、子孙兴旺。仕本地处周宁县西南部,东西走向、北高南低。东面山嘴轩昂,有奔驰勒住之势,确肖乎马;南则冈峦叠出,形圆而顶平,视之若鼓;西则孤峰尖峭,上出重霄,其状如枪之坚,草木从茂;而其北气势迢递,展布如旗之飞扬,乃阴阳之所聚也。俗称东“马”、西“枪”、南“鼓”、北...

详情

仕本村地名网_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礼门乡仕本村资料简介
  仕本村是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礼门乡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5092520120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50925。仕本村与礼门村、贡川村、大碑村、芹源村、大林村、常源村、陈峭村、秋楼村、玉山村、溪兜村、山头村、梨坪村、首洞村、后垅村、梅度村、油湾村相邻。


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礼门乡仕本村介绍

仕本村位于福建省周宁县西南部,隶属礼门乡,距周宁县城29公里。仕本村历史悠久(至今1100多年),为唐昭宗第十六子,颍王李禔(入闽后改名李璟,称岳王)后裔李氏家族的聚居地,是唐岳王后裔李氏文化的发祥地。

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仕本村列入第五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公元907年,朱温篡位,在亲臣护送下颍王仓皇南逃入闽,在国师阮、刘先生的建议下,选择“既有水向东流,又有水向西流”的仕本开基。至今,后世裔孙已发三十余世,支派流传宁德、福安、霞浦、福鼎、政和、武夷、建瓯等地,枝叶繁茂、子孙兴旺。

仕本地处周宁县西南部,东西走向、北高南低。东面山嘴轩昂,有奔驰勒住之势,确肖乎马;南则冈峦叠出,形圆而顶平,视之若鼓;西则孤峰尖峭,上出重霄,其状如枪之坚,草木从茂;而其北气势迢递,展布如旗之飞扬,乃阴阳之所聚也。俗称东“马”、西“枪”、南“鼓”、北“旗”。因村背靠月亮山,古称“月山境”。其源头小溪的流向:既向东、又向西。俗称“水流东、水流西”之地。村内平均海拔在980米左右。

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量充沛。

仕本村现有200余户人家,1000余人口。

仕本村古道旖旎,四通八达。东有古道至际会、东南有古道至山头板,南有古道至梨坪、首洞、后垅等地,西有古道至社门,北有古道至贡川。

改革开放后,仕本村民开通了公路至礼门。公元2000年,该条公路拓宽改造并铺以水泥路面。

仕本村四面“风水林”茂盛,皆为原始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耕地1081亩,集体林3000多亩。农业以种植茶叶、水稻、锥栗等作物为主,其中锥栗种植面积2000余亩。

初一早上,选吉时开门焚香、放炮。早晨七点左右,“做寿”人家会派出儿孙去村中家家户户“喊吃茶”。即到每家每户告诉人家,我家某某做寿了,等下大家来我家吃茶。八点左右,大家在村中大厅附近集合,由一人带头端寿盒,带领大家首先到最高寿的寿星家中拜年,然后按长少之序,依次到下一家拜年。做寿人家一般在家中的厅堂内摆满三桌茶点、酒水等。大家进家后开始吃茶点、荷包蛋、喝红酒等;随后,做寿家会一一给大家分两支烟、一个红包;最后,带头人要带头说几句拜年祝辞,如“祝某某公(婆):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等;做寿人家中代表则也回好话“祝各们乡亲:新年好景、四季生财”等等。初一早上,全村男女老少,皆会前往做寿人家中拜年。寿星家中的拜年人流,来来往往,一般会持续到中午左右。

逢贡祖年的初三早上,仕本、池园等地李氏宗亲,村中男女老少多前住际会(祖宗回归途经地)接祖归来。是日一大早,际会、阮洋中、贡川等岳王宝像回归途经之地,居民无不焚香、摆炮,虔诚静侯岳王神像到来。

岳王归来一路神铳震天,鞭炮长响,居民沿路焚香接拜,浩浩荡荡十余里,甚是隆重。

在仪仗队最前面两个敲大锣的李氏宗亲与“令”旗等旗帜,接着是“回避”“肃静”“手”“拳”“龙头”等牌,紧接着是“圣旨”和刻有“唐皇始祖”等先祖牌位的香亭。然后,才是岳王等祖宗的神像,依次是:愈七公、应六公、国师、开基婆、李三公,每位祖宗神像后都有一个万民伞(也称龙伞),李三公轿子后还有两面分别写着“日”与“月”的扇。

当岳王回归的队伍至阮洋中时,阮三公(阮三公系阮洋中的开基始祖,是岳王的国师,即仕本李氏家庙中贡奉的“寻龙翁”也)的神像也早已在桥头恭候岳王的归来。阮洋中沿河的大树上早就挂满了鞭炮,街上着“恭迎圣驾”的横幅。在阮洋中与阮洋中洋头两村要“作贡”,村中居民在岳王归来途中摆放着八仙桌,桌上摆满着“猪头”、“黄糍粑”、“五果”、“贡菜”等各式贡品,村民焚香接拜,祈福求祥。

当接祖的队伍回至仕本村后,绕仕本游行一圈,然后再回归座落在村头李氏家庙中。至此历经八小时,接祖仪式才算完成。

上午为拜祖宗年,早上一大早村中各房董事会敲锣打鼓,并准备好肉、糍粑等贡品与香烛,前往李氏家庙、黄山师公殿、虎马将军殿进行拜年。村民们,则随后携香炮烛等前往各宫庙中拜年,是日各宫庙中人来人往、炮声不绝。

下午为“发喜票”,村中当年“做头”之人,敲锣打鼓前往上一年家中有喜事人家和当年做寿人家,发喜票道贺。喜事主要包括:寿星、结婚、生男孩、建新房等。喜票为一张长约2500px、宽约1250px的红纸,若为寿星家中贺喜,则喜票中间书写“某某君(长子名)、令尊(慈)几秩荣寿之庆(寿字左右分别写ˋ福海、寿山ˊ)”左侧落款“崇福宫董事贺”。喜票内容根据“喜”的不同而不同,结婚称“新婚之庆,”生男孩称“弄璋之庆”、建新房称“乔迁之庆”。

正月初五为做糯米糍粑之日,俗称“初五锤头声若没响,正月家中是不准进行任何大声的敲打”。可见,正月初五的捶糍粑在村民心中的重要意义,是又一个新开端开始。一大早,家家户户会把炊熟的糯米拿到家附近的石臼中捶成糍粑。然后,盛好第一碗糍粑,同时要有猪肉一刀(当地人的量词,约一两斤左右),放在灶台上祭灶神。相传,灶神于上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上天向玉皇大帝奏事,正月初五一大早则又重回人间,因此,家家户户焚香放炮迎接灶神君公婆回来。村中素有“吃糍走时”的说法,意为正月初五吃了糍粑,那么一年都会“走时”(运势顺、运途好)。

仕本板灯 (2张) 正月初九至十一为下厝“做元宵”的日子,这三天祖宗的神像会抬到下厝大厅里,晚上下厝村民家家户户会把自家的两个板灯拿到大厅内,拼接成一条“火龙”,环村而行。十二至十五为上厝“做元宵”的日子,这三天祖宗像会抬到上厝大厅里,这三天由上厝与门前洋各房“迎灯”。在这些晚上,村中“火龙”绕行,锣声、鼓声、鞭炮声不绝于耳,古老的乡村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正月十一是下厝(正月十五为上厝)做元宵的正日,早上村民们一般会杀鸡、杀鸭或者买猪腿等肉,炊熟好这些鸡鸭肉贡品后,拿到大厅去“请祖宗”。晚上,则会请法师做法事,祈求一年平安顺利。

(1)板灯历史

据史料记载,元宵张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时期赏灯风俗更浓,汴京灯会形式多样,极为隆重热闹。辛弃疾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把当时灯节景观描写得淋漓尽致,生动而壮丽。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据《燕京岁时记》中所载,当时灯会盛况是“银花火树,光彩照人,车马喧阗,笙歌聒耳。”民间有句老话叫“上元节的灯,中秋节的月”,可见清时的灯节,给人们留下的印象至深至美,景象不凡。

(2)仕本渊源

当年唐岳王慌逃入闽后,每逢元宵甚是思念长安元宵节的板灯,于是组织儿孙们也自制起板灯来。这一习俗传承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仕本等各村李氏后裔则尊祖制,把这一习俗传承至今。后来,邻近村也学习了这一习俗,于是元宵舞板灯的习俗在当地极为盛行。随着时代发展,有些地方后来把板灯改成了布制的一条龙,但仕本千年下来一直本色不改。

龙灯又称“板凳灯”,是由一块块约3750px的木板连接起来的,每块木板上牢牢搁置着村民用纸篾自行编制的两个灯笼,灯内固定一根蜡烛。每家每户都有一板,用圆木柄将一板板龙灯固定,参与舞灯的人们手举灯柄就连成长长的龙身,再加上会张嘴的龙头和会摇摆的龙尾,龙灯就栩栩如生了。

二月初二为虎马将军庙的盛日,相传是虎马将军中某一将军的诞辰。是日,村民将备好的贡品,携香烛炮纸等前往庙中朝拜道贺。

七月的主要习俗是供奉祖先,做羹饭给亡故的先人吃。七月初一、初七(下厝初七、上厝初五)、十三、十五,这四天的下午3点左右,家家户户都会根据先人生前的喜好,置办一桌饭菜佳肴供奉先人。无论你在多远创业工作,家中一儿孙都会在这几天赶回家中为先祖做好丰盛的一桌饭菜。这不仅寄托着哀思,更是一种不忘祖、思源泉的纯朴行动。

七月十二是仕本村“做福”的日子,据说是唐岳王的生日,这一天村民们都会备上鸡鸭肉与粽子前往下洋宫“请祖宗”。村中董首会携猪头,并请法师写上文疏,跪拜在祖宗面前进行宣读,诉求福寿绵绵、四季平安。

七月十三一般为“烧钱”的日子,就是前一年七月至今去世的先人,其亲戚等都会在这一天备好菜果香烛钱等物到家中烧钱,一般亲戚只来一年,而女儿要烧连续三年的钱。是日,女儿在烧钱时,啼哭思亲,其声凄凄,闻者比无不动容流泪。

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也是做羹饭的最后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撕好纸钱(常见的为“三脚钱”与“五脚钱”,还有“七脚钱”等),等祖宗先人吃好饭后焚烧纸钱。据说,先人们回去路途遥远,在供祖饭进行到结束后,儿孙们还要准备一些饭菜让先人们带着路上吃。一般在供祖饭开始后,就要在大门的两侧烧点纸纸,以做预约“挑钱师傅”之用。

逢贡祖年的十一月为贡祖月,下厝为十一月初九,上厝为十一月十五。这些日子,祖宗神像会被抬到相应的大厅进行祭拜。贡祖家家户户年满六十岁以上的男子都可以参加贡翁酒席,年瞒六十岁有女士则会分到一块“贡翁肉”。这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是极为少见的,主要是因为仕本的女士在村中各个关键时刻都出了一份力量,撑起了半边天,在古代就获得了难得尊重。如今,这些歧视也逐渐消失,但“贡翁肉”做为一种尊重的象征,刚依然保留着。

贡祖日,会请法师前来做法事祈福求安,这法事与元宵的法事有很大的不同,这些法事有着仕本贡祖的特色,包括“请兵”(调请当年跟随唐岳王一行入闽的随从士兵)“种花献娘娘”等环节,是唐岳王当年与随从士兵离别约定“三年一聚”的集中写照,颇为隆重。

唐岳王一般人马外逃入闽后,岳王为了士兵、随从等人的长远着想,将随身携带之物在王宿地附近(今谓“兵散岭”)分予大家。岳王叮嘱士兵随从们,各自寻地开基、繁衍后代。君臣分别,其情难舍,士兵随从无不落泪难舍,大家说“今日一别,不知何时能再见君王”。岳王安慰大家道:“待我选址开基后,大家日后三年一聚”。后来,岳王择地仕本开基后,附近士兵随从们都在农物收成之后(农历十一月左右),每三年一次相聚仕本,探望旧主。君臣情深、恩情难望,薪火不断、世代相传,至今近千年的历史,唐岳王君臣“三年一聚”的离别约定,就演变成了今天“三年一贡”的独特习俗。

这一天为祭灶神的日子,晚饭过后,家家户户把灶台清洗干净,在灶上摆上已备上的年货等贡品,焚香、点烛、鸣炮,恭送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家中女士还会诵经,曰“一条明香祭灶神,灶你灶公灶婆求功名….”等等,恭送灶神。

年夜饭,合家大团圆。

仕本庙宇 (8张) “李氏家庙”(又称“下洋宫”)座落于仕本村口,气势恢宏,座北朝南,始建于宋代,明万历年间(公元1620年)选址重建于文笔峰下。据地理先生称:该庙受东来之水,合四面献奇,见宇宙之名胜,当无逾于此宜乎。因此该庙历来香火旺盛,该建筑雄伟大方,并有工艺精湛的横、直牌匾、壁画。庙内佛龛上供有李三公、开基婆刘氏、国师阮先生、通天圣母陈靖姑、应六公、愈七公及两位“看宫翁”等先祖神灵宝像,宝像均选用名木精雕而成,坐于轿中。

“李氏家庙”不仅是李氏后裔供奉祖宗之地,还是各地善男信女祈福求安之所,远近信士皆闻名而来朝拜,香火不绝。

黄山师公殿座落于仕本村北侧的“后碗坪头”的千年古杉树下,西南朝向。殿中供奉“黄山师公”,民间传说黄山师公主管六蓄。村民造庙祭祀,祈祷五谷丰登、六蓄兴旺。

黄山公的传说

黄槐,寿宁县清源乡韶托村人,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宣和二年(1120)任徽州知州。

(1)开仓放粮赈灾救民

黄槐知徽州期间,正是宋徽宗昏庸,六贼之首太师蔡京操纵朝纲,创“丰亨豫大”之说,大兴土木之时,全国百姓徭役赋税繁重。再加上蝗、旱灾害频频,徽州一带哀鸿遍野,民不聊生。黄槐忧心如焚,上表恳请朝廷减轻徽州灾民的徭役赋税,开仓放粮赈灾。没想到腐败官僚不顾人民死活,不但驳回赈灾奏章,还加紧催逼徭役赋税。黄槐面临人生艰难的抉择:遵从朝廷旨意继续横征暴敛,可以保住自己的仕途富贵,却要把数十万水深火热中的徽州人民逼向绝境;要拯救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徽州灾民,就必须打开官仓放粮赈灾。而放粮赈灾违背了朝廷律令,不仅多年寒窗苦读来之不易的仕途富贵化为乌有,而且还有被朝廷追杀的身家性命危险。做人的良知和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的责任感,促使黄槐义无反顾地传令所辖州县全部打开官仓放粮赈灾。徽州人民犹如久旱遇甘霖,枯木逢春风,终于有了一线生机。善政一时,公论百世。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至今徽州一带还流传着“黄知州,赈粮谷;挂冠印,救万民”的民谣。

黄槐知道自己私自下令打开官仓放粮赈灾,蔡京之辈绝不会放过自己。为了避祸,也为了纪念徽州仕宦的那段时光和辖境那座令他心仪神往的名山——黄山,黄槐将自己改名黄山,挂印弃官,取道江西只身遁回远在千里之外的福建长溪县鹤溪(今寿宁县托溪乡)。在普通话和寿宁方言中,“山” 与“三”都是同音字,所以有的地方将“黄山公”讹为“黄三公”;将“黄山公庙” 讹为“黄三公庙”。宋朝,妻子称呼丈夫为“相公”,因此,也有人将“黄山公”讹为“黄三相公”。

(2)狩猎除害保平安

当时寿宁尚末建县,为长溪县之辖境。鹤溪水域白鹤翔集,周边方圆数千里山深林密,豺狼横行,虎豹肆虐,村民上山干活或是妇孺在家,经常遭受野兽的袭扰侵害。为了一方平安,黄山(黄槐)组织猎队杀虎豹捉豺狼,使乡亲们有一个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因为这一段狩猎岁月,寿宁、周宁一带猎户至今还把黄山奉为狩猎人的祖师爷和守护神,凡上山狩猎之时,都要祈求黄山公庇佑此行平安,有所猎获。在武曲镇小溪村的黄山公庙里,雕塑着黄山(黄槐)右手持刀,座前猎犬双耳竖立,左右持铳猎人跟随护卫的神像,形象地再现了当年的狩猎情景。

(3)延师设馆启蒙开智

一日,黄山狩猎至溪州,见溪州村前溪水清澈碧透,水里鱼儿欢快嬉游,溪中遍布大大小小的楮红色鹅卵石;村旁岩山峥嵘伟岸,峭壁如削,岩峰凌云,峰巅坦荡如砥,峦间祥云飘渺,颇有仙风神韵,不禁留连忘返,就在鹤水之滨的小溪洋结庐定居。当时的鹤溪,百姓们过着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难得有人会识文断字,懂得“子乎者也”。为了传播文化知识,黄山在鹤溪择址开设书馆,延请塾师为少年儿童启蒙开智,自己也经常为孩子们授课答疑解惑,在鹤溪一带播下了文明的种子,为鹤溪的开发开化做出了贡献。

(4)采药诊脉疗疾祛病

宋代,鹤溪一带缺医少药,不论头疼脑热、感冒中暑,还是蛇咬虫伤、种痘出麻,村民们束手无策只能坐以待毙。黄山饱读诗书,对医术草药有所涉猎。为了给乡亲们解除病灾疾苦,他借在岩山修炼之便,入深山攀悬崖采集草药以治病救人。至今在那岩山之巅的悬崖岩壁之上,还留有一个清晰的脚印。村民说,那就是当年黄山在岩山采药留下的足迹。黄山逝后,村民将其奉为神仙,“乡人立祠,水旱疫疾,祷之必应”。

虎马将军殿座落于仕本村中的古杉树下,该殿座南朝北,殿中供奉通天圣母陈靖姑(奶娘婆)、虎将军、马将军和土地公(福德正神)。民间传说,奶娘婆与浒马两位将军主管生育,村民造庙祭祀祈求生育顺利平安。

虎马将军文化是陈靖姑信俗文化的一部分,据介绍,虎马将军是保护妇女生育平安的神灵,也有写作“护产将军”,还有写作“驸马将军”。关于此神,民间还有一个传说,虎将军名周虎,马将军叫马孔,福建人。两人转三世都因其妻生育而亡,尔后拔剑自刎,随之而去,变成神。但据史料记载,虎马将军是虎伽锣、马伽锣,其两神是作为临水夫人的配祀神。由于历史的衍化,在一些地方变成专祀虎马二神,并称为虎马将军。

观音庙座落于仕本村西部,村头古杉树东侧,座北朝南,于公元2003年新建。庙中供奉观世间菩萨、地藏王菩萨等佛,是村中信女念经拜佛之所。

滴水岩位于仕本村西面,临近礼门村,素有“八闽首景”之美称。早在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由仕本村李瑞丰发现,后被仕本村民建为佛地。于明景泰三年(1452)始建,经崇祯四年(1631)、清光绪六年(1880)及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建。大雄宝殿建在岩洞(狮子洞)内,坐北向南,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殿内斗拱分层叠涩成八角藻井。198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滴水岩原称显圣岩,由仕本村民发现并建造成为佛地,距县城29公里,岩壁宽300余米、高200余米,形似巨狮横卧,危崖峭壁,气势雄伟。岩有石洞,形似狮口、狮耳,岩洞前的人工湖碧波清澈。滴水岩周围有抱儿岩、一线天、奥妙洞、通天洞、琵琶漈、仙人天马等景观,山环水抱,石异洞幽,集山水岩洞于一体,誉称“八闽首景”。

(1)狮口洞,滴水岩壁上有天然石洞,俗称狮口洞。洞高23米、宽13米、深29米,洞中可容数百人。宋代辟为佛地。明景泰三年(1452)在洞内兴建大雄宝殿,几经修建,保护完好。明嘉靖间洞口立“八闽首景”匾额,后因年久湮没。民国38年(1949),县长黄颐重立石匾。洞口岩顶草木丛生,泉水从一百多米高的崖顶飞泻而下,犹如高挂崖际的滴水珠帘。

(2)狮耳洞,狮口洞上方左右各一洞,形似狮耳。左耳洞宽10米、高6米、深9米;右耳洞宽15米、高7米、深12米。洞前建有钟亭,游人由此远眺,峰峦叠嶂尽收眼底。

(3)人工湖,1987年,滴水岩前修建了人工湖,湖面长1000米、宽100米,库容量为100万立方米。湖水清澈,山光水色,游人泛舟湖面观赏四周景色,心旷神怡。

仕本村风景 (18张) 仕本村山青水秀、风景秀丽,未开发的风景地有:石柱、官财 岩、天池(天坪)、岳王瀑、玉笔峰、千丈漈、“燕思母归”、狮子口、老妪岩、抱儿望夫岩、鬼岩空等10多处。

周边村庄

仕本村 地址:宁德市周宁县

礼门村 地址:宁德市周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