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儒村

黄儒村 黄儒村村镇概况 黄儒村村镇历史 黄儒村村镇习俗 黄儒村居住特点 黄儒村经济发展 黄儒村造福工程与招商引资


黄儒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地处海拔六七百米的山上,周边的村民都称它为“ 陂”。它属穆云畲族乡管辖,是整个闽东唯一的回族村。地理环境村子倚山靠崖,下临深渊,地势十分险峻。整个村落掩映在青青幽篁和森森林木之中。据史料记载,黄儒丁姓回族源自泉州陈埭。陈埭丁氏的先民本是阿拉伯人的后裔。其一世祖节斋公丁谨(1251—1298年)自苏州“货贾于闽泉,卜居泉城”。元末明初,为了“远于法而保其家”,丁氏三世祖、四世祖于元至正末年从泉州城内文山里避居陈埭,以“大分散小集中”的形式与当地汉族杂居在一起,“隐伏耕读其中”,接受汉族文化,学习汉族习俗,从而得以繁衍生息。至嘉靖三十九年倭冠占据泉州陈棣,“(丁氏)举族室庐荡然俱毁,无有存者”,在如此情势之下,一个叫作丁尚宾的人就由晋江陈埭北迁,反复辗转来到福安穆云的黄儒村安家落籍,成为黄...

详情

黄儒村地名网_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穆云畲族乡黄儒村资料简介
  黄儒村是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区划代码为350981203207,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50981。黄儒村与桂林村、洋坪村、燕科村、虎头村、溪塔村、高岭村、上洋村、玉林村、双溪村、南山村、咸福村、蟾溪村、龟凤村、竹州山村、外洋村、外垄村、外厝村、下村、上村、里楼村、温岩村、燕坑村、岭坑村、桥溪村、贵洋村、王楼村、梨田村、下逢村、翁洋村、中岙村、科后村、隆坪村相邻。


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穆云畲族乡黄儒村介绍

黄儒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地处海拔六七百米的山上,周边的村民都称它为“ 陂”。它属穆云畲族乡管辖,是整个闽东唯一的回族村。

地理环境

村子倚山靠崖,下临深渊,地势十分险峻。整个村落掩映在青青幽篁和森森林木之中。

据史料记载,黄儒丁姓回族源自泉州陈埭。

陈埭丁氏的先民本是阿拉伯人的后裔。其一世祖节斋公丁谨(1251—1298年)自苏州“货贾于闽泉,卜居泉城”。元末明初,为了“远于法而保其家”,丁氏三世祖、四世祖于元至正末年从泉州城内文山里避居陈埭,以“大分散小集中”的形式与当地汉族杂居在一起,“隐伏耕读其中”,接受汉族文化,学习汉族习俗,从而得以繁衍生息。

至嘉靖三十九年倭冠占据泉州陈棣,“(丁氏)举族室庐荡然俱毁,无有存者”,在如此情势之下,一个叫作丁尚宾的人就由晋江陈埭北迁,反复辗转来到福安穆云的黄儒村安家落籍,成为黄儒丁姓的始祖。

丁尚宾在这片山路崎岖,地无三尺平,素有“灯火挂壁”之称,而又竹木葱茏的偏僻土地上“遁隐深山,凭险架庐,自给自足,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同时他主动地与当地汉族搞好关系,努力融入当地汉族社会之中。道光年间(1821—1850年)黄儒人在落籍安身之地建立了本支族的祠堂。

《黄儒丁氏宗谱》(重修于乾隆五十六年)记载:“黄儒丁族始祖尚贤公,明嘉靖年间由泉州城南之陈江肇迁斯土。”这里的“陈江”就是今之陈埭。

丁姓回族由于长期生活在汉族社区,与当地汉人和睦相处,接受汉族风俗,使用汉族语言,并且与汉族通婚,在许多方面他们与当地汉族已经没有什么不同。

他们甚至和当地汉族一样,也在自家厅堂设立神龛,供奉起“各路神明”和“远近一脉宗亲”。就这样,丁姓回族在这里繁衍了五百多个年头,黄儒村成了闽东丁姓回族的发祥地之一。

今天,黄儒全村有224户,867人,福安、霞浦、福鼎等地的许多丁姓人家,都认同自己是黄儒丁氏的传人。尽管这样,黄儒人在情感的深处仍保留着一丝隐隐的回民情结。

每年“七月半”(汉族传统的“中元节”)他们虽然也像汉族一样祭祖,但是却戴着标明自己民族身份的洁白的清真帽;回族老人仍保留着戴头巾,吸旱大烟等习惯。

每年“开斋节”临近的时候他们都会接到泉州丁氏宗亲的通知,然后派代表前去参加这一穆斯林的重要节日。

据村民说:“文革”前,祠堂里还珍藏着一部《古兰经》。

在几百年的农耕生活中,身处崇山峻岭之中的黄儒人创造了值得自豪的历史文化。一条横穿村子而过的石路,把黄儒村拦腰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路下的民宅巧妙地利用地形,顺崖而建,家家相通,户户相连,形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山村格局,在青瓦泥墙的丛林中,可以看到几座比较体面的华屋。

这座砖瓦墙的旧民居,门楼匾额“禄马东来”四个大字虽然历尽了岁月的沧桑,却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采,同时还为我们昭示了房主人对儒家文化的趋同和向往。还有这四面都用青石围砌的旧房子,当年肯定气派非凡。

厅堂上方至今仍高高悬挂的匾额、两边精致的木雕,都在向世人展示这里昔日的风光。路面依山而建的住房,下端凹进,上端突出,颇有“吊脚楼”的味道。黄儒村的田园都散布在山崖之上,大大小小,层层叠叠,远远望去,仿佛是置放于崇山峻岭之间的“碗”、“碟”、“瓢”、“盘”。

黄儒人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硬是凭着自己的双手,培植出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让人肃然起敬。村子周边,漫山遍野都是毛竹。丰富的资源使毛竹加工成为黄儒村的“支柱产业”。这里家家户户都做篾,人人都有一身好手艺。从砍竹、开片、破篾到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成品,黄儒人干得都十分得心应手,甚至连在学的小孩他能利用节假日给家人做个帮手。

艰苦的生活生产环境,毕竟是萦绕在黄儒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这里的生活用水全靠一股小山泉,全村只有一口井,遇上干旱,莫说田园灌溉,就连日常生活用都非常困难。

尤其是村四周皆为海技500—1000米,延绵起伏的中小丘陵地貌,高差大,坡度陡,坡度为30—35度,有的达40度。

因受1997年的11号台风影响,村后山坡产生大范围的“S”型山体裂缝,长达1公里,宽30—100厘米,经地质部门勘察属特大地质灾害隐患村,随时都有可能产生山体滑坡,掩没全村。因而全村搬迁到了平原地带的桂林秀溪洋等地重建“造福工程”新村。远在泉州的陈棣丁氏宗亲也予以极大帮助。到目前为止,黄如“造福工程”新村建设已初具规模,回族居民皆住进了刚建的新房里,到处其乐融融。

他们将在环境优越,交通便利,设施不断完善的新村创造出崭新的家园。

周边村庄

黄儒村 地址:宁德市福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