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拔镇

左拔镇 左拔镇经济发展 左拔镇社会事业 左拔镇曹氏围屋


左拔镇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西北部,东北连樟斗镇,东南邻青龙镇,西南界黄龙镇,西北与崇义县接壤。圩期农历三、六、九。建国前有夜市习惯。属山区,山峦起伏,气温较低,年均温度约17.2度。中部有较宽平的河谷地。有左拔河、大江河。左拔河入跃进水库,大江河入龙涧里水厍。镇政府驻左拔村,距大余县城26.5公里。左拔镇辖4个行政村,5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479 (2010年)。总面积99.7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163亩,土地肥沃,主种 水稻。1盛产 茶叶,以云山茶为著,产于境内云山岭上。 矿产资源丰富, 钨、 锡、 铜、 钼等矿产贮量大,在左拔镇广泛分布,左拔镇多山地, 林业用地13.17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87.5%,林木以 毛竹、 杉、 松为主,其中毛竹林面积3.2万亩,素有“绿色银行”之称。左拔镇域内有 海拔1275.6米的大余第二高峰—— 云山,以及有440多年历史极...

详情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左拔镇所有乡中心区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左拔镇介绍

左拔镇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西北部,东北连樟斗镇,东南邻青龙镇,西南界黄龙镇,西北与崇义县接壤。圩期农历三、六、九。建国前有夜市习惯。属山区,山峦起伏,气温较低,年均温度约17.2度。中部有较宽平的河谷地。有左拔河、大江河。左拔河入跃进水库,大江河入龙涧里水厍。镇政府驻左拔村,距大余县城26.5公里。

左拔镇辖4个行政村,5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479 (2010年)。总面积99.7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163亩,土地肥沃,主种 水稻。1盛产 茶叶,以云山茶为著,产于境内云山岭上。 矿产资源丰富, 钨、 锡、 铜、 钼等矿产贮量大,在左拔镇广泛分布,左拔镇多山地, 林业用地13.17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87.5%,林木以 毛竹、 杉、 松为主,其中毛竹林面积3.2万亩,素有“绿色银行”之称。左拔镇域内有 海拔1275.6米的大余第二高峰—— 云山,以及有440多年历史极富赣南客家建筑特色的左拔曹氏围屋等风景名胜古迹。2000年来,到左拔来游览、参观、考察的 游客和专家学者络绎不绝。

左拔采矿业历史悠久,境内驻有漂塘钨矿、下垄钨业公司左拔坑口、石雷钨矿等众多矿山企业。 湖南、 广西、 湖北和江西 南康、 上犹等地人员纷纷到这里来“淘金”。另外,毛竹、 脐橙、薄皮 西瓜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颇负盛名,产于常年云雾绕绕的云山的云山茶,享誉南中国。

2000年来,中共左拔镇委员会和左拔镇人民政府依托山区优势,积极引导人们发展经济,创建和谐平安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左拔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344元,比上年增收16%。

2007年以来,左拔镇上下紧紧围绕“林业为主、果业为辅,矿业补充,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林业、矿业是左拔的传统产业,大力鼓励农民通过培训后就近到矿山企业务工,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务工收入。通过农户与竹木加工企业签定订单的形式,扶持壮大了顺发竹筷厂等6家竹制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全镇发展毛竹林5万余亩,涉及农户700多户,使毛竹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经过政府引导,不断发展壮大了以脐橙为主的果业生产,使果业逐渐成为了左拔镇的一项新兴支柱产业,2007年脐橙产量达200多万斤,2008年脐橙产量预计将超过250万斤。同时,政府积极鼓励农民发展生猪养殖等特色种养业,现在左拔镇生猪养殖专业户已达到12家。2008年以来,镇党委、政府还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技术与资金,建设了年养殖 石蛙20万只的石蛙养殖场,以及年种殖香菇20万袋、 木耳24亩的 香菇木耳种植基地,为左拔镇拓展新的特色产业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008年

1、发展了新产业。林业与矿业是左拔镇的支柱产业,镇党委、政府通过农户与竹木加工企业签定订单的形式,扶持、带动全镇发展高产毛竹林5万余亩,优质杉木林2万余亩;通过扶持特色种养业,发展了脐橙、生猪,还新涌现出石蛙、山羊、蜜蜂、香菇、竹鼠等特色种养户达20多家,拓宽了农民增产增收的新路子。

2、改善了人居环境。一是高标准规划、建设圩镇。筹资30多万元,启动了“一河两岸”工程建设,完善了镇农贸市场基础设施,新扩建农贸市场1000多平方米,有效地解决了圩镇每到圩日阻塞交通问题。二是完善新村功能,规划建设了左拔村下村杨屋和大江村东坑农村社区。在推进“三清三改一拆一分一绿”工作中,同步实施,建立了农技服务、医疗计生服务、村民互助服务等服务机构。并鼓励、扶持农民小康楼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用上清洁的新能源。三是完成了云山村黄芬、古下桥建设,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四是大力实施农村饮用水改造工程。筹资27.3万元解决、完善了大江村东坑与左拔下村等地人畜饮水问题,使全镇85%以上的群众基本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3、发展了新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围绕市场需求,完善了脐橙协会、毛竹协会等协会的服务功能,重点培养产业示范户,搭建了一个全方位的富民服务平台。面对脐橙销售难问题,镇党委、政府帮助镇果业协会积极联系客商,拓展销售渠道,为果农销售脐橙近30万斤。

4、培育了新农民。在培育新农民工作中,通过注重“三个结合”,解决了“三个问题”。即:培训与区域特色产业相结合,培训与农民需求相结合,培训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着力解决了培训费用高、培训地点远、培训效果差等问题。主要根据左拔矿山与竹木加工企业较多的实际,将农民培训与厂矿企业结合起来,让农民到厂矿企业实地上培训课,请厂矿技术人员讲解,使农民较快掌握了矿产品采选、竹木加工等技术,并能就近到厂矿上班,使企业用工与富余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相得益彰。2008年以来累计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班12期,培训人员420人次,为县工业园区、辖区内矿山企业和竹制品加工企业输送务工人员近千人。

左拔镇既是矿区乡镇,又是林区乡镇。近年来,矿山、林区因争夺山权,矛盾纠纷越来越多,加上外来流动人口众多,人员居住复杂,这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此,我们从创建和谐平安村镇入手,努力建设和谐民主新环境。

1、开展“和谐平安左拔”创建活动。结合新农村建设,认真开展“和谐平安”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工作网络与队伍建设,创建了“和谐平安”镇、村、组三级联创三级体系。即镇有综治办、司法所,村有调解委员会、治保主任,组有调解员、信息员和中心户长,层层抓落实,每个小组调解员联系管理以本自然村为主的20-30户村民。该网络成员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矛盾纠纷调解、社会综合治理、环境卫生管理、外来人口管理、村情民意采集等等。经过一年来的工作,农村治安环境状况明显好转,外来人口管理明显加强,邻理关系明显和睦,社会明显和谐稳定。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常抓不懈。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原则,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镇定期召开社会治安形势分析会,每月一次综治工作专门会议,做到大纠纷不出镇,小纠纷不出村、组,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对疑难案件,实行领导包案制度,限期解决;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上访事件,特别是对左拔、云山三级合办林场事件,派出专门工作组,下到各组、各户进行政策宣讲和问计寻策,较好地理顺了群众情绪,化解了极易引发群体性闹事的复杂形势,使矛盾纠纷在镇、村两级得到控制。对影响较大的社会治安案件,公安派出所与镇综治、司法部门协同工作,都得到了及时处理,全年民事纠纷88起,调解88起,调解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达96%。根据要求,2008年底,我镇严格招聘了6名队员,成立了左拔镇应急小分队,专门处理森林火灾、治安巡逻、圩镇管理、防汛抗旱等,完善了我镇农村应急服务体系,大大加强了我镇应急反应能力,为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提供了组织保障。

3、顺利完成了村级换届选举工作。村级换届选举工作是2008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搞好村级换届选举工作,我们把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作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健全和完善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成立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指导小组,制定了选举方案,召开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动员大会,对换届选举工作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并抽调了由党政领导任组长、职责明确的指导组下到各村指导工作。按照程序,各村财务进行了审计,并进行了张榜公布,对参与选举的有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顺利选举产生了各村党支部班子,并及时对4个村新产生的16名支委班子成员进行了集中教育培训。随后,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各村成立了村委换届选举委员会,按照法律程序对村委会班子进行了换届选举,依法按时产生了新一届村委会班子,圆满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任务。2009年2月,新一届的7名村书记、主任全部参加了全县村书记、主任培训班。

新建6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改水、改厕农户达到近50%。左拔镇内各村均通四级以上 水泥公路,通讯、 广播电视和教育文化事业得到较大发展, 移动、 联通架设了多个基站,使覆盖面达85%以上,中小学配备了 电脑教育室等现代化教育设施,小水电等资源正进行有序开发。

在新农村建设中,左拔镇始终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盲目建新村,不强求农民建新房,而是在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下功夫。根据山区村民住宅、耕地等都比较分散的现状,左拔镇提倡农民以一家一户为 单位,在旧宅基的基础上,按照规划改建或新建小康住宅。为了把有限的财力用在新农村建设的刀刃上,左拔镇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重点村建设、 移民搬迁、文明家园、生态家园创建统筹安排,将用于农村建设的各项 资金捆绑使用,尽可能把支持农村建设的政策、资金、项目用足、用好、用活。按照“以补代奖”的原则,左拔镇从“甘泉引入千家万户”入手,建垃圾池,改 厕所,改 厨房,建 沼气池,装 有线电视和 电话……对 农民的生产生活及居住环境进行全面改造。同时,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的竹木和脐橙等主导增收产业。截至2007年,左拔镇以乡村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农村水、 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部按照统一规划,新修改造村组水泥路1.5公里,建成300余户山泉水饮用工程,实现新增绿化面积3200多亩。

一条笔直的水泥路从县乡干道到依山而建的村庄,穿村而过通到家家户户门口;农 家庭院的粪堆、土堆、柴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院落和修剪成型的各种杂果树木。这就是被誉为大庾岭深处“都市山庄”的大余县左拔镇左拔村石砌里。2006年,左拔镇根据山区乡镇实际,倾听民意,积极探索切合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路子,成为了大余县山区乡镇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围屋,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它集家、祠、堡于一体,住在围屋内的居民,都是某一共同祖先的后裔。它基本沿用了古代中原传统的某些内容和形式,采用土木石结构,以夯土板筑,或用泥土制成土砖来砌墙承重,以木作梁并盖以青瓦。其基脚采用石料和 青砖砌实。在土木石等建筑材料中,泥土是客家建筑的主体,是其最基本的材料。外貌没有复杂的装饰,仅以巨大的尺度,完善的防御体系,构成一种固若金汤的"坞堡式"建筑样式。

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以正方或矩形为平面布局,四角是略向外和往上凸出的碉堡,建筑物由外向内大围套着小围,如一"回"字型。外侧多挖有1米深,3米宽的壕沟。外墙厚度多在1米以上,高二至四层不等,中间楼层均设环形吊楼,俗称"外走马"。门框皆用巨石砌成,厚实的板门上包裹铁皮钉,板门后大多还设有一道闸门,闸门之后还有一重便门,或在板门后设一道栅栏门。为防火攻,门顶上备有水漏。围屋的顶层间是战备用房,通常不堆放杂物,取外墙的大部分内侧墙体,作环形夹墙走廊,俗称"内走马",使整个顶楼间贯通一气。围内掘有 水井,并辟有专门存放粮草的贮藏间,墙体不开窗户,只开有一些对外望和进行 射击的孔眼,遇上战乱,将大门封死,里面即是一个独立的小天地。赣南客家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结束于 民国初期,后基本不建。

曹氏围屋位于大余左拔镇政府西面约一公里的一个小盆地中,为一大型客家围屋。始建于明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外围有三米高的干打垒围墙,围成不规则的圆形,总面积五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四万平方米。围内约有40个院子,500间房。院围有正门和后门,正门朝向西北。进正门为一长180米、宽3.55米的主巷道,尽头为总 祠堂。总祠堂大厅面积170余平方米,内有六根主柱,有一 天井。两侧有一条约60米长的横巷道,横巷道两端又各有一条约90米长的纵巷道,与主巷道平行的还有一条约二米宽的纵向巷道。主巷道两侧,各有2—3条1--1.5米宽的横巷道,横巷道内各有3—5个独立大院,有大门、院内前后厅。房屋为青砖高墙木结构,硬山式瓦顶,墙高约四米。围内还有四个分祠堂,两眼水井,巷道皆为卵石铺筑口。现在居住围里的绝大部分是曹口氏,共700余人,分为六个居民小组。据曹氏:家谱记载,曹氏先祖于 宋代咸淳年间(1265—1274年),从 河北正定府辗转迁至 江西南安,先居横浦驿外 燕子窝(现黄龙镇境内)、明时有曹氏在南安府为官,弃官后进左拔狩猎,发现左拔铜盘(现围里旧名)依山傍水,山清水秀,遂搬迁曹氏宗族人山,并于明 正德四年(1509年)建祠堂祭拜祖先,后人口繁衍又设立分祠堂,规模不断扩大。为防止深山猛兽的侵扰和加强宗族内部联系,在整个建筑群外用干打垒墙围住,前、后门均建有阁楼,气势宏大,从而形成典型的赣南客家民居建筑群格局。曹氏围屋的围墙已残缺不全,前后门楼也都破烂不堪,但古老建筑的风韵仍存古巷和翘檐之中。

周边政府机关

左拔镇人民政府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左拨镇政府(左拔街北)

周边乡镇

左拔镇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周边村庄

左拔村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大江村 地址:赣州市大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