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峪村

培峪村, 培峪村历史发展, 培峪村地理环境, 培峪村经济发展, 培峪村文化发展, 培峪村人文景观, 培峪村人物事件


培峪村隶属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辛庄镇,坐落在辛庄河的南岸,九顶青龙山的东端,位于辛庄村的东偏南1.5 公里处,培峪村东至辛庄镇宋家庄,南与钢城区北田庄接壤,北与纸坊村隔河相望,西与东辛庄紧连(1958年前曾与东辛庄村合为一村,后分离)。地处丘陵,耕地615亩,186户,人口616人,主要农作物有花生、地瓜、小麦、玉米等。据所立新村碑、架氏家谱碑记载:明代中叶邹家埠贺姓为租种刘姓土地而定居,因多从事培育枣树苗故曾取名“培育”别名“枣园”,后因所居村南面一条“风水宝峪”直冲村中,将“育”改为“峪”即是现在培峪村,由三个自然村组合而成。据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培峪村清时隶属“铁车保”;民国元年到三十年为铁车区即莱芜县第五区;1946年至1951年4月辛庄称第八区;1958年4月至5月,撤区划乡,培峪村为辛庄乡管辖;后经多次行政变革,培峪村都属辛庄管...

详情

培峪村地名网_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辛庄街道培峪村资料简介
  培峪村是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辛庄街道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0117005223,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117。培峪村与锦山源社区、辛庄村、苗家庄村、北蛇沟村、南蛇沟村、于官庄村、朱家沟村、西照临村、东照临村、东涝坡村、桑园村、南埠子村、芦城村、崖下村、赵家泉村、徐家店村、蔡店村、百嘴红村、北王庄村、侯家台村、纸坊村、东辛庄村、后峪村、乔店村、坡庄村、前城子村、后城子村、大徐家庄村、南王家庄村、赵家庄村、下陈村、上陈村、上河村、刘响泉村、桑响泉村、王响泉村、下三山村、上三山村、岔道村、杨家横村、下朱家店村、吕家峪村、东铁车村、西铁车村、北宝台村、城岭村、团坡子村、桃科村、旋车沟村、石湾子村、傅宅科村、郎郡村、砟峪村、裴家庄村、大沟村、大官庄村相邻。 还有1个地名与培峪村同名


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辛庄街道培峪村介绍

培峪村隶属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辛庄镇,坐落在辛庄河的南岸,九顶青龙山的东端,位于辛庄村的东偏南1.5 公里处,培峪村东至辛庄镇宋家庄,南与钢城区北田庄接壤,北与纸坊村隔河相望,西与东辛庄紧连(1958年前曾与东辛庄村合为一村,后分离)。

地处丘陵,耕地615亩,186户,人口616人,主要农作物有花生、地瓜、小麦、玉米等。

据所立新村碑、架氏家谱碑记载:明代中叶邹家埠贺姓为租种刘姓土地而定居,因多从事培育枣树苗故曾取名“培育”别名“枣园”,后因所居村南面一条“风水宝峪”直冲村中,将“育”改为“峪”即是现在培峪村,由三个自然村组合而成。

据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培峪村清时隶属“铁车保”;民国元年到三十年为铁车区即莱芜县第五区;1946年至1951年4月辛庄称第八区;1958年4月至5月,撤区划乡,培峪村为辛庄乡管辖;后经多次行政变革,培峪村都属辛庄管辖。

培峪村的巨大变化带来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培峪人也先后购置了现代化的 家用电器,并改写了过去落后的交通历史,他们先后整修村中街道1000多米,重修了本村通往纸坊村前的莱麻路地段,购置了拖拉机、三轮车市巩达、摩托车等交通工具,有的还开上了汽车。培峪村一年一个大变样,农民生活正在向小康迈进。

培峪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乌辣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培峪村组织了小车队、担架队积极支前,跟随主力部队转战南北,为部队供粮草,送军鞋棉衣等.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更有许多有志青年披红戴花,积极参军,南征北战,英勇杀敌,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战功,其中贺庆卫、贺庆明两位同志在1948年9月 济南战役中壮烈牺牲,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贺庆臣在朝鲜战场上卧冰趴雪失去了一条腿,成了终生残废。这些有志之士为培峪村增了光添了彩,培峪人不会忘记他们。

培峪村隶属钢城区辛庄镇,坐落在辛庄河的南岸,九顶青龙山的东端,位于辛庄村的东偏南1.5公里处,培峪村东至辛庄镇宋家庄,南与钢城区北田庄接壤,北与纸坊村隔河相望,西与东辛庄紧连(1958年前曾与东辛庄村合为一村,后分离)她桨询。

地处丘陵,耕地615亩,165户,人口537人,主要农作物有花生、地瓜、小麦、玉米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培峪人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平整农田,开挖渠道,引来了乔店水库的水,使多年的旱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解决了温饱问题。此后,堵峪人没有停步,纷纷承包荒坡,进行植树造林,栽上了各种果树。每到秋天,花椒、核桃、苹果、栗子硕果累累,特别是近两年,培峪人农业生产观念有了更大的转变,实行产业结构调整,科学种田,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先后植桑、种姜、种药几十亩,建起了十几座养鸡场、养猪场,把村前那条多年不变的小河段段截住,蓄水浇地;并投资20多万元修建了一座容水几十万立方的石垒大坝.,彻底改写了培峪村虽在河边而缺水的历史,使农业产量连年翻番,逐年提高。

培峪村不但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而且也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早在民国六年就与东辛庄村(原来叫小辛庄)共同聘清李树梓、谢元英、宋玉臣3名教书先生创办了第燥舟射一所村级小学。以“学童捐”、“地亩捐”、“中金捐”作为办学经费,课程设国文、算术、体育、手工、图画、唱歌等;每周授课30节,学校以“启人生应有的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其教学方法实行凶乐辨嚷“废注入、兴启发”,成绩优者升入高级小学学习。1960年重新办起培峪小学,从此培峪村的文化教育步人新的时代,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培峪人更是以为培养国家有用人才为己任,先后向高级学校输送了一大批人才,有13人升入专、本科学校深造,其中贺成林升人 北京农业大学读研。

培峪村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自建国以来先后有几位热心于从事医生职业的培峪人为村民与周边村民服务,其中常学仁靠自学成才,成了当地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乡村医生,在“妇科”、老年疑难病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受到父老乡亲的欢迎。

后来培峪村又派郝传德、贺庆泉、常振富、常永存等去上级卫生部门学习。自文革前就成立村卫生室,救死扶伤方便村民。特别是现在成立了辛庄卫生院培峪第五卫生篮宙榜白所后,卫生事业有了蓬勃的发展。

培峪村十分重视公益事业的发展,1980年架设了高压线路,1983年新盖村级小学一处,1996年成立农民人口学校,计划生育服务室,治安联防办公室等,多次荣获区、镇级先进光荣称号。

培峪人正用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描绘着培峪村的未来和明天。

培峪村已有400多年的建村历史,村中那口供大家饮水的“官井”。就足以证明(井口石已磨出一道道深深的沟槽)。起初建村由贺姓居住,到今天的常、张、郝聚居,和睦相处,一直保留着民间小村那醇朴的民风民俗,多少年来,培峪人男耕女织,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孝敬老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在这偏僻的村几笑民落里世代相传。

培峪村不但有良好的民风民俗,而且自然景观也十分引人。当人们来到村西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修建于建村初期的关帝庙(由于修街道而不存在,但有庙石碑一块作证,上面碑文依稀可辨)和修建于民国十九年的那座轩昂雄伟的玉皇庙。

据碑文记载:这是由村民任清一独自出资出力修建的,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年的正月十五被定为“玉皇庙会”,每到庙会,四邻八乡的乡亲老早就赶来,热闹非凡,虽经几十年的风雨侵蚀,但玉皇庙作为培峪村的重要文物古迹至今还保存的十分完好,那漂亮的壁画,那布置合理巧妙的木、石、砖建筑结构,那巍峨的气势,无不显示出当年培峪人的智慧,更给过往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①“官井”:建村后由各姓村民出资在村中道边打井一口,并在井边有一鱼池常年流水不断,据说直通村后汶河,供全村人饮用,“官井”现已不存在,但传说留传至今。

②关帝庙:据考证培峪村关爷庙建于立村之后,庙有一间,在村西通往辛庄的大道一旁,坐西朝东,内塑关羽、关平、周仓三人之像,高台有彩色壁画,建成后香火不断,后固村庄的变迁而不存在。

③玉皇庙建立之说:据老人讲,当年从小失去父亲家贫如洗的培峪村民任清一与母亲外出讨饭,在很晚回家的路上遇狼两只挡道,其母祈祷玉帝相救,后因还愿遂建王皇庙一座,以还其心愿了却心事,由此也就有正月十五庙会。

④石垒大坝:此大坝建在村东南的一条深沟中间是由昊兆兵书记的带领下,为蓄水动用石料1000余方,水泥沙子若干,混合垒制而成的高18米,长20多米宽4.5米的大坝,远望像一座白色的屏障十分壮观,这是培峪村改变面貌的“里程碑”。

贺庆明  生于1924年,1946年参军,鲁中军区警备三团战士,1948年9月在 济南战役中牺牲。

贺庆卫  1948年9月在济南战役中牺牲。

1958年-1983年  张京仕

1983年-1986年  贺茂成

1986年-1990年  常振星

1991年-1999年   张玉停

2000年-2008年 吴兆兵

2008年-2012年 张学亮

2012年- 至今 常振彬

1958年-1983年  贺庆儒

1983年-1986年  贺庆儒

1991年-1999年 张玉平

2008年-2012年 常振富

2012年- 至今 常振富

贺茂寅  曾任泰安市政协主席兼办公室主任(副团级转业干部)

贺庆仕  曾任上海武警总队团长,已离休

张玉海  中学高级教师

贺成林  农艺师

周边村庄

培峪村 地址:济南市钢城区

东南峪村 地址:济南市钢城区

砟峪村 地址:济南市钢城区

后峪村 地址:济南市钢城区

桃峪村 地址:济南市钢城区

天井峪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

双龙峪村 地址:济南市钢城区

小上峪村 地址:济南市钢城区

双口峪村 地址:济南市钢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