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泊村
下泊村 下泊村政区人口 下泊村经济发展 下泊村医疗卫生 下泊村社会事业 下泊村文化教育 下泊村人民生活
明永乐四年(1406),杨氏自小信村迁至此地建村,因地势低下,村西有一池塘,宛如湖泊,名村为下泊。明宣德七年(1432),董氏从牛齐埠迁来,全村几乎全是董姓。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即墨市 通济街道辖村。该村在楼子疃东偏北2.8公里处。位于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马山南麓,是青(岛)银(川) 高速公路的即墨入、出口处,蓝(村)鳌(山卫)公路穿越村北,与陈家河接壤,南近小庄,东靠宫家庄,西临兰家庄,距流亭国际机场15公里、即墨火车站12公里。全村辖区总面积1736亩,均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居民生活用地。村中有纵向柏油路两条,横向柏油街道三条,村中房舍棋盘式坐落在街路两侧。市内2路公交车和多条线路的小公共汽车通过村北,交通十分便利。2003年,全村共有长住居民374户,总人口1277人,其中男性 629 人,女性 648 人...
详情明永乐四年(1406),杨氏自小信村迁至此地建村,因地势低下,村西有一池塘,宛如湖泊,名村为下泊。明宣德七年(1432),董氏从牛齐埠迁来,全村几乎全是董姓。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即墨市 通济街道辖村。该村在楼子疃东偏北2.8公里处。位于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马山南麓,是青(岛)银(川) 高速公路的即墨入、出口处,蓝(村)鳌(山卫)公路穿越村北,与陈家河接壤,南近小庄,东靠宫家庄,西临兰家庄,距流亭国际机场15公里、即墨火车站12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1736亩,均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居民生活用地。
村中有纵向柏油路两条,横向柏油街道三条,村中房舍棋盘式坐落在街路两侧。市内2路公交车和多条线路的小公共汽车通过村北,交通十分便利。
2003年,全村共有长住居民374户,总人口1277人,其中男性 629 人,女性 648 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有董、杨、于三个姓氏,其中董姓360户,杨姓13户,于姓1户,均为 汉族。
1949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万元,1978年农业经济总收入15万元,2001年达到2041万元,人均收入3720元。2002年, 经济总收入2360万元,人均收入4131元。2003年,经济总收入2860万元,人均收入4600元。
第一产业
1949年,下泊村有耕地1236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高粱、地瓜等。粮食亩产50公斤左右,全村农业收入1万元,畜牧饲养业及其它收入1万元。
1950年实行土地改革,全村耕地增加到1736亩,粮食亩产增加到150公斤。1980年修鳌蓝路征用土地100亩,修青银高速公路征用土地500余亩,修建学校、敬老院、幼儿园等公益设施用地80亩,扩建道路、街道用地180亩,村民建房用地160亩,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第一产业连年萎缩,到2002年底已没有农业用地,村民经济来源主要是第二、三产业。
第二产业
1968年,建起村集体企业织布厂和磨房、油坊。1980年,建起村集体企业窑厂,生产红砖,安排农村劳动力50多人,年产值80万元,利税3万元。
1985年,建起全村第一家私营企业--即墨市金超机械厂,投资50万元,年产值300万元左右,利税6万元,安排富余劳力30多人。2001年,建起龙海工业园,引进外资项目3个,合同利用外资2200万美元,引进横联项目12个,合同利用内资达1亿元。
第三产业
1961年,该村成立供销合作社,此为该村第一个商业载体。1968年,建起为群众加工性质的磨房、油坊。1999年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到2003年底,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村民达400余人,主要集中在建筑、运输、服装、小百货、餐饮、服务等行业,年人均收入1万元左右。经营服装的10家、商业20家、餐饮业3家、交通运输业6家、服务业10家,每户平均年收入3万元左右。
1949年前,全村无诊所,村民有病没钱治、无处治。1958年,建起了村合作医疗室,有医务人员2名。2003年,村卫生室归医院统一管理,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明显提高,村民有小病可以不出村、大病不误诊。
1965年,全村通电,村民告别了煤油灯照明的历史。2001年该村投资12万元,进行电网改造,改善了电网老化的问题。1993年,投资12万元,挖食用水井一眼、建自来水塔,全村吃上自来水。1994年,投资12万元修出村路,并达到绿化美化的要求。1996年,投资30万元,盖村委办公大楼,改善了办公条件。
新中国成立前,下泊村群众文化教育落后,绝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入学,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总数的80%。新中国成立后,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村民文化素质明显提高。1955年成立下泊小学,1966年成立下泊联办中学。1991年撤点并校,下泊联中合并于即墨十六中学,校舍归下泊小学,下泊小学扩建为马山完全小学。到1994年,全村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1999年投资60万元扩建马山小学,校舍扩建到120间,可容纳600余名学生;同时,高标准、高质量配备了现代化的微机室、图书室和实验室等专业教室,教学设备达到了青岛市一类标准,被评为青岛市规范化学校。投资12万元,建幼儿园,分大、中、小三个班,各类玩具齐全,可容纳幼儿100余人。到2003年,全村共有58人考入大中专院校。为活跃村民文化生活,该村建村民活动室一个、图书室一个、档案室一个,有图书2000册,订有10多种报刊杂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民年人均收入10元,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大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不断提高。1978年,人均纯收入80元, 2001年人均纯收入3720元,2003年人均纯收入4600元,户均存款达1.2万余元,村民住房条件也逐步改善。1949年,村民住房多为土墙草屋,人均住房面积5平方米。1980年村民住房多为砖混结构,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2002年村民住房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有100多户住进了二层独院楼房,人均住房面积达50多平方米。2003年全村拥有机动车辆168辆、彩电380台、程控电话330部,电话普及率达90%以上。
周边幼儿园
永华幼儿园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下泊村心连心超市南
周边村庄
下泊村
地址:青岛市即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