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水磨村
西水磨村 西水磨村历史沿革 西水磨村农村发展 西水磨村地理环境 西水磨村交通 西水磨村人口收入 西水磨村经济发展 西水磨村文教科技 西水磨村人民生活 西水磨村集体福利 西水磨村组织建设 西水磨村历史名人
西水磨村隶属于广饶县,西水磨村位于广饶县稻庄镇东部, 距镇政府4公里,东与东水磨村相邻,北与段河村相连, 西与淄河店村相接,南与庞项村接壤,总人口约1100人。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姚王二姓族人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居住并立村,名姚王庄。后因在该庄北织女河上建有小磨作坊做神香,故改名水磨村。永乐二年 (公元1404年),在村东1公里处建村称东水磨村,水磨村遂改称西水磨村。建国前,村内街道狭窄,雨后道路泥泞,交通不便,村民住房多是以土木结构为主的茅草屋, 人均居住面积3平方米。建国后,村民盖房逐渐改为砖瓦结构。1978年,村民住房按规划修建,至1990年规划建房基本完成,家家住上了砖瓦房。随着经济的发展, 1997年,在村东划出土地建楼房,46户投资850万元,建起单元面积为160或26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至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达50平方米。同时,村...
详情西水磨村隶属于广饶县,西水磨村位于广饶县稻庄镇东部, 距镇政府4公里,东与东水磨村相邻,北与段河村相连, 西与淄河店村相接,南与庞项村接壤,总人口约1100人。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姚王二姓族人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居住并立村,名姚王庄。后因在该庄北织女河上建有小磨作坊做神香,故改名水磨村。永乐二年 (公元1404年),在村东1公里处建村称东水磨村,水磨村遂改称西水磨村。
建国前,村内街道狭窄,雨后道路泥泞,交通不便,村民住房多是以土木结构为主的茅草屋, 人均居住面积3平方米。建国后,村民盖房逐渐改为砖瓦结构。1978年,村民住房按规划修建,至1990年规划建房基本完成,家家住上了砖瓦房。随着经济的发展, 1997年,在村东划出土地建楼房,46户投资850万元,建起单元面积为160或26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至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达50平方米。同时,村里投资260万元,建起两幢5层公寓楼。1998~1999年,村投资200多万元,修通3条东西街,1条南北街, 全部柏油路面,总计3万平方米;路两边进行了美化、绿化、亮化,有6名专职环卫人员负责街道卫生。
村西与村北工业区内坐落着东源橡胶厂、华泰橡胶有限公司、兴源橡胶有限公司、热电厂等企业办公大楼。1998年,建成西水集团公司办公大楼。集团公司办公大楼东侧,修建了文化广场。投资20余万元,在广场东边和南边修建48间平房,招商引资,实行租赁经营。2000年,该村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1938年2月,村民庆志太经张立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3月, 村民庆志贤经庆志太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扩军委员。后被特务逮捕,于1942年3月在毛王村被国民党军16旅李青山部活埋,牺牲时年仅35岁。5月,成立中共西水磨村第一届党支部委员会,张廷干任书记。
1950年,村民宋玉山、张炳德、张寅斗、宋耀亭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2年, 隋金宝任村党支部书记,全村组织成立了6个农业生产互助组,走互助合作道路。
1964年6月,张虎臣任书记,带领村民战胜了前所未有的洪涝灾害。
1967年春,全村集资、凑木料,新建标准教室10间,解决了西水小学危房问题。
1968年12月,成立广饶县第一家橡胶厂--“西水橡胶制品厂”。
1971年,新安装100千伏变压器1台,成为全县第一个电灯照明村。
1984年,投资5万元,按省“六配套”标准,建成“西水完全小学”。
1986年1月, 宋继明任村党支部书记。是年11月,举办西水物资交流大会,并定于每逢农历一、六为西水大集。
1987年春,西水成立3家橡胶制品生产联合体。
1988年, 为解决企业用电,村委集资14万元,安装变压器总容量为400千伏安,并修柏油路4200平方米。
1992年12月12日,西水磨村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广饶县橡胶化工工业公司成立,筹集股金60万元,股东40户。
1996年3月29日,西水磨村党支部改建为党总支,宋继明任党总支书记。
1998年4月,东营市西水集团有限公司成立。9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到西水集团视察指导工作。9月9日,省委副书记、副省长宋法棠到西水集团视察指导工作。
1999年11月5日,副省长林书香到西水集团视察指导工作。
11月22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文全到西水集团视察指导工作。
2000年4月5日,省委副书记王修智到西水集团视察工作。5月21日,省委副书记陈建国到西水集团视察工作。6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到西水集团视察指导工作。
合并图册 (2张) 西水磨村开启强大的企业引擎,在带动职工群众走向富裕文明的同时,积极带动周边村庄的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企业与村庄互联互动,共同发展的好路子。
近年来,“群众集资、能人办厂、风险共担、利益均享”的“西水模式”闻名遐迩。“西水模式”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短短十余年间在黄河三角洲上强势崛起。目前,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透视“西水模式”,我们看到的是西水人睿智创新的精神力量。不论是八十年代的动员村民和小作坊参资入股,还是近年村民自觉融资投资入股抢占市场,西水人把擅长“滚雪球”的睿智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西水集团,不管是厂长经理还是普通工人,大家一起生产,一起销售,一起分红。现在看来,大家正是从这种模式里看到了希望,唤起了激情。
在西水磨,群众并没有因为不同的企业,而划分成几个利益群体。深入到西水村的各企业,就会发现,群众的股份几乎分散到每一个企业中。经理人的股份,也不仅仅集中在自己的企业里,企业间相互参股,股东相互持股,这是西水磨村股份制的一道独特风景。这种市场风险机制,激励着西水集团各个企业的负责人,他们以给群众带来更多实惠为动力,以建设新农村为目标,真正把经营好企业作为己任。而群众投资入股固然有利益驱动,但对发展的企盼和对“当家人”的信任也是重要因素。
经济利益这根纽带把全体村民、企业经理人的心凝结在一起,把发展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全村的20多家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走在西水磨的街头,无意间你会忘记这里是小城郊区的农村。这里有高雅别致的村民别墅楼,水电暖齐全的职工公寓,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整洁靓丽的村中街道,花园式的工厂,颇上档次的宾馆……西水磨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里的小城市”。
这样的“城市”凝聚起强大的魅力,吸引着大量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西水磨创业、成家。西水集团“淘空”了邻近村庄的劳动力,原有的村落日渐“消没”。西水磨这个自然村共有1100人,但外聘人员达到8000多人。大量人才、资金的不断辐辏,西水集团的规模不断突破,成为带领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工业航母”。
村里富裕了,就有能力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村里先后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居民别墅、职工公寓、幼儿园……。同时,他们出资保障幼儿入托、购置豪华客车接送孩子上下学;拿出专项资金对考入大学、升入高中的孩子进行补助。更难得的是,西水集团热电联产项目向方圆五公里内的使用者以每立方米5元钱的福利价格提供燃气,把经济实惠辐射到周边村庄。
西水人富了,对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西水警区、西水医院建立起来了,占地200亩的居住新区规划出来了,村内主要街道美化、亮化起来了。西水集团斥巨资引进了两条全钢子午胎,以低污染、低耗能、高附加值坚决走高科技之路,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改善了群众生活生产环境,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这些年来,西水磨村民过年不挂灶神像,而是高挂起地图,以便于经常察看熟记。在市场中打拼的西水人更知道熟稔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如今,在西水磨村的具体事务中,时时处处体现着这种文明新风。
员工表现好,父母受奖励,这是西水磨村兴源集团出现的文明新鲜事。西水磨村兴源集团组织公司99名农民工的父母,到北京游览故宫和天安门广场。兴源集团董事长宋文广说:“他们的旅游费用全部由公司承担。娃儿们干得好,他们的父母也沾光”。
为了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专门负责村里的红白大事,婚丧嫁娶新事新办,不耽误生产,逢年过节由走门串户互致问候改为集体团拜。文化大院成为村民休闲娱乐长知识的主要场所,十几位老年人自发成立了以京剧演唱为主的“金秋庆社”,一大批中老年妇女组成的秧歌队、扇子队经常活跃在街头巷尾。大到国家的政策动向,小到村里的好人好事,都被村民们编排成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传播乡里村间,文化生活氛围在西水磨村越来越浓。
感受西水磨村的发展变化,看到村民们洋溢喜悦的笑脸,记者相信,西水磨村这个“中国轮胎第一村”一定会创造更多的奇迹,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全村总面积105公顷,其中耕地60公顷,企业占地25公顷。
该村地处黄河三角洲南部。该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境内盛产小麦、玉米及各类蔬菜。植被面积70公顷,覆盖率67%。
2017年12月,荣获2017名村影响力排行榜300佳。
境内交通便利,村内三横一纵的柏油路成“丰”字型。县级红旗公路东西穿境而过,与省级青垦公路、东青高速公路相连接。境内企业有东源橡胶厂、华泰橡胶有限公司、兴源橡胶有限公司、热电厂、西水集团华帘布业有限公司、广饶县橡胶三厂、西水集团橡胶二厂等23家企业,这些企业共同组成山东西水集团。
2000年,全村共有274户,总人口11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原有宋、张、王、李、庆、隋等姓氏,三峡移民入住后,增加周、雷两姓,现有8个姓氏,均为汉族。
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万元(旧币折算为新币) ,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0万元。 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5亿元,利税3500万元,人均收入超万元;第一、二、三产业之比为1∶86∶13,拥有固定资产4亿元,全村纯收入2000万元。
该村是全市“十强村” 之一, 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市第一。 1995~1998年被东营市委、 市政府授于东营市“十强村”“五强村”称号。1999年、2000年,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于“省级文明单位”称号。2000年,被中共广饶县委、县政府授予“一九九九年度十强村”称号。
建国前,粮食亩产不足60公斤。建国后,走合作化道路,1953年,全村先后办起了6个初级社, 1956年,成立了高级合作社,全村打井50眼,购进马拉水车30部,改善了水浇条件,粮食产量达到300公斤。
1970~1978年,投资8万元,安装100千伏变压器1台,解决了村民用电照明问题,成为全县第一个电灯照明村;打机井25眼,由横管抽水机换成深井潜水泵,大大改善了水浇条件;耕地由条播大田化,改为畦播园田化,选用优良品种,使亩产达到7 50公斤,总产达到56.1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 至2000年,粮食单产达1000多公斤,总产达74万公斤,农业收入90.50万元。
清朝中期,西水磨村就有草编业,家家户户编蒲包。1959年,大队统一搞副业,集体买蒲子编蒲包,供销社统一收购,销往青州、潍坊、烟台等地。
1968年,村党支部书记张虎臣从河北省邢台市聘请橡胶技术员,创办了全县第一家作坊式村办企业,主要生产橡胶配件。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69年至1986年,该村橡胶业一直作为作坊式家庭副业或干或停,始终没有形成规模,产品档次也非常低。1987年,新任党支部书记宋继明带领党支部成员宋家勇、王振强,把当时从事橡胶加工的几户家庭联合起来, 率先创办了3家橡胶生产联合体。通过说服教育和示范作用,带动22户家庭入股,共筹集股金18万元,坚持以“群众凑钱,能人办厂,风险共担,利益均享”的原则,形成了股份合作制企业。1991年末,全村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到13家,农户入股率达到50%,从业人员超过300人。1998年4月,该村组建了全市第一家村级企业集团--东营市西水集团有限公司,宋继明任董事长,宋家永任副董事长, 宋士德任总经理。2000年,该公司拥有员工3000人,资产4亿元,年产农用车轮胎300万套, 汽车载重轮胎100万套,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利税3500万元,初步形成了以轮胎生产为主,热电、帘子布、胎圈钢丝、化工生产为辅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西水磨村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1998年,该村投资100万元,建成总面积720平方米的商品房,租赁给16户经营,相继办起了经销部、快餐店、商店、维修部。1999年,为改善群众就医条件,该村与镇卫生院共同出资20万元, 建成了全市第一家村级全科医疗站。2000年6月,该村为规范各企业原材料采购管理,降低生产成本,确保产品质量,成立了东营市西水化轻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服务于西水磨村各企业,年营业收入6000万元。到2000年底,西水磨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0余人,经营业户50家,营业收入6500万元。
建国前,群众文化科技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左右。建国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1967年,生产队集资,村民凑木料,新盖10间教室,建起西水小学。 1984年投资5万元,按省“六配套”标准建新校,1985年,西水小学迁入新校。1995年, 西水小学被县人民政府授予“花园式学校”称号,村内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自恢复高考制度后,该村先后有103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并有1人成为博士生。1986年建幼儿园1所,适龄儿童入园率达100%。西水集团注重人才培养,对文化科技事业不断投入,先后派出50人到青岛、济南、北京等地进修,有2人成为MBA工商管理硕士。
建国前,粮食产量低,年人均粮食50余公斤,家家户户靠编蒲包挣钱买粮,绝大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不断提高, 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200公斤,农副业人均收入50元。1978年人均收入700余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村民的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1987年,成立3家橡胶联合体企业,1996年,发展到大小企业10多家,成立了东营市西水集团有限公司。2000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3000元,村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有46户住上了二层楼房;全村有中、高档轿车12辆,大、中型汽车35辆;程控电话300余部,手机300余部,成为“广饶县移动电话第一村”;彩色电视机300台,并全部实现闭路化。
随着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全村福利事业也逐渐发展。1983年村民用上自来水,幼儿免费入园。从 西水磨村景色 (16张) 1998年开始全体村民免交“三提五统”,对全村65岁以上的老人实行养老补助金制度。鳏寡老人实行“五保”,全部入住敬老院。在住房上,给予在村内企业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一定补助。1999年,该村与镇卫生院合办全科医疗站,村民享受合作医疗补助。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38年2月, 庆志太经张立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该村第一名中共党员。 1940年,庆志太发展了庆志贤、张廷干、庆炎午等6名党员。同年5月, 成立了第一届村党支部,张廷干任党支部书记,庆志贤任扩军委员,动员村民参军参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有30名青年参军,成为广饶县的革命村庄之一。 1946年3月,隋金宝任党支部书记,组织民工支前,参加了肥城、济南、淮海等战斗和战役。建国后,党组织领导村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合作化运动,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1986年2月,宋继明任党支部书记,组织户户联合办厂,厂厂联合办公司,公司与公司联合组建集团。1996年,成立中共西水磨村党总支,宋继明任党总支书记。在党总支领导下,党员队伍加强自身建设,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西水磨村连续4年被东营市人民政府授于东营市“十强村” 称号,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2000年,成立中共西水集团公司党委,宋继明任党委书记,党委下设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9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39年10月,益、寿、临、广四边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西水磨村属四边县,1940年属广饶四区。西水磨村农民协会建立后,农救会、自卫队、青救会、 妇救会、儿童团相继成立。1946年3月至1947年7月,张相震为农救会长,1947年8月至1949年10月,张廷干任农救会长。在此期间,村政权带领群众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支援前线。1949年10月至1955年春,宋佐德、宋玉芹先后任村长,领导群众积极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动员4名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西水磨为生产大队,下设5个生产小队,宋培英、宋玉山、张寅斗、张寅东先后任大队长。1983年,成立西水磨村村民委员会,张金堂任村委主任。1984年,王振强任村委主任,张爱梅任妇联主任。1999年,西水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宋家永任村委主任,宋世恩、宋文广任副主任,孙士英任妇联主任,张金东任民兵连长。
宋富春(1862~1927) 字文山,别号柳泉。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举人,经文官考试,授江苏运库大使。清朝末年,他弃官返里,从事教育工作,任乐安县劝学所所长。1912年,乐安县单级师范养成所成立后,又兼任所长。他处事慷慨好义,凡遇公益之事,极力相助,倾囊不惜,尤其对贫苦人家的子弟,倍加关照。去世后,他的学生募资在其墓前立“弟子碑”以示敬仰。
庆志贤(1907~1942)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40年参加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任扩军委员。后被特务逮捕,1942年3月,在毛王村被国民党军16旅李青山部活埋,就义前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
庆志太(1898~1956) 字开三。1938年2月经张立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村内开展党的秘密活动, 先后发展党员6名,成立了西水磨村党支部。在一次召开党的秘密会议时,被国民党十五旅旅长张子周发现,他便离乡从事革命工作。建国后担任山东省盐务局局长。1956年在济南逝世。
宋继明,1958年9月生, 高中文化。1978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1月,从部队退伍后任村党支部副书记。1986年1月,任村党支部书记。宋继明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引导该村企业由户联户办厂,厂联厂办公司,发展到公司与公司相联组建企业集团。 到2000年底,全村拥有企业23家,员工3000人,资产4亿元,销售收入5亿元, 利税3000万元。宋继明被东营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市级乡镇企业家”称号。现任稻庄镇党委副书记,西水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并当选为中共东营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广饶县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东营市民营企业科技促进会副会长。
周边建筑公司
山东伟芳程驭建设有限公司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
周边公司
昌盛纺织公司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稻庄镇西水磨村
周边厂矿
广饶县宏源橡胶厂
地址:稻庄镇西水磨村
周边诊所
稻庄镇磨水巳戋西绅村卫生室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
周边村庄
西水磨村
地址:东营市广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