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头村
寺头村 寺头村概况 寺头村文教科技 寺头村组织建设
元皇庆二年(1313年),王常稔从河南省 孟津县,迁至此地建村。另一说由德州迁此。因村西有一寺院,村居上首,故命名寺头村。寺头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5′、北纬36°41′。西距行村镇政府驻地1公里,东靠凤凰山,南距乳即一级公路2公里,北与鹏化庄相隔3公里,隶属行村镇。全村辖区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草莓、蔬菜等。 2002年,全村249户,718人,有王、张、苏、陈、李、姜、杨、陆、刘、邱、董等11姓,均为汉族,其中王姓人口较多。1953年前,本村没有学校,学生要到行村走读。1954年,村设小学,3间旧房做教室,教师1人,学生30人。1962-1970年,本村投资建教室24间,有教师5人,在校学生154人。到2002年,全村考取大学本科、专科、中专生62名,其中博士生1人,硕士研究...
详情元皇庆二年(1313年),王常稔从河南省 孟津县,迁至此地建村。另一说由德州迁此。因村西有一寺院,村居上首,故命名寺头村。
寺头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5′、北纬36°41′。西距行村镇政府驻地1公里,东靠凤凰山,南距乳即一级公路2公里,北与鹏化庄相隔3公里,隶属行村镇。全村辖区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草莓、蔬菜等。 2002年,全村249户,718人,有王、张、苏、陈、李、姜、杨、陆、刘、邱、董等11姓,均为汉族,其中王姓人口较多。
1953年前,本村没有学校,学生要到行村走读。1954年,村设小学,3间旧房做教室,教师1人,学生30人。1962-1970年,本村投资建教室24间,有教师5人,在校学生154人。到2002年,全村考取大学本科、专科、中专生62名,其中博士生1人,硕士研究生2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口粮只有100公斤左右,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有3户常年讨饭。建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63年,人均口粮达到200公斤。1985年,人均口粮达到500公斤,经济收入大幅度增长。
2002年,全村有中型客车2辆,运输汽车4辆,拖拉机(包括手扶拖拉机)22辆,机动三轮车15辆,摩托车50辆,彩色电视机80台,电冰箱20台,洗衣机3台,电话150部。 村庄建设建国前,全村均为草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1980年,村里规划了新房区。到2002年,全村共建新瓦房100多栋,400余间,人均居住面积20多平方米。并修建长1公里、宽6米的柏油村道1条。 集体福利1994年,村委出资、村民集资23万余元,建成大口井,安装了地下、地上管道,全村吃上了自来水,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1999年,进行了电网改造。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5年,建立村党支部,王洪早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领导全村进行土地改革和反奸、反恶霸斗争。曾有王洪早、王明勋、王孟勋、王钦化、王云起、王玉兴、王钦梓、王洪林、王永海、王智海、王洪欣任党支部书记。
2002年,全村有党员28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5年行村解放后,成立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大队管委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委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治安、妇女等组织。到2002年,曾有王吉增、王玉欣、张兰芳、王明勋、王焕仕、王钦化、王月山、苏聚奎、王玉兴、王洪林、王青山、王智海、王永海、王云治担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1999年5月,王永海当选为首届直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4月,王云治当选村委主任。
周边村庄
寺头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
寺院头村
地址:烟台市莱阳市六六县道
庙头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