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行村
桃行村
在杨集南6公里。聚落沿沟两侧呈散状分布。207户,681人。耕地650亩(历史数据)。河底产优质建筑材料——层岩。设小学,卫生室。与小桃行同设大桃行村民委员会。明洪武三年(1370年)李姓自淄博芦家庄迁此定居,因临仰天槽,故名槽上。“槽"演化为“曹”,《益都县图志》记作曹上。后因野桃树繁多,改名桃行。李姓在村南另立一村称小桃行,此村更为今名。小桃行在杨集南7.5公里,三县顶东侧。41户,128人。耕地120亩。主产土豆。人均500公斤。盛产香椿、山楂,杏、桃,养殖业发达,有草编、养蚕等副业,年人均收入过千元,为全乡首富村,是近年来脱贫致富的典型。设卫生室。明初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因下溜口有村名桃行,此村小,故名小桃行。桃行村风景、村貌 (29张) 在杨集南6公里。聚落沿沟两侧呈散状分布。207户,681人(历史数据)。耕地650亩。河底产优质建筑材料—...
详情在杨集南6公里。聚落沿沟两侧呈散状分布。207户,681人。耕地650亩(历史数据)。河底产优质建筑材料——层岩。设小学,卫生室。与小桃行同设大桃行村民委员会。明洪武三年(1370年)李姓自淄博芦家庄迁此定居,因临仰天槽,故名槽上。“槽"演化为“曹”,《益都县图志》记作曹上。后因野桃树繁多,改名桃行。李姓在村南另立一村称小桃行,此村更为今名。小桃行在杨集南7.5公里,三县顶东侧。41户,128人。耕地120亩。主产土豆。人均500公斤。盛产香椿、山楂,杏、桃,养殖业发达,有草编、养蚕等副业,年人均收入过千元,为全乡首富村,是近年来脱贫致富的典型。设卫生室。明初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因下溜口有村名桃行,此村小,故名小桃行。
桃行村风景、村貌 (29张) 在杨集南6公里。聚落沿沟两侧呈散状分布。207户,681人(历史数据)。耕地650亩。河底产优质建筑材料——层岩。设小学,卫生室。与小桃行同设大桃行村民委员会。明洪武三年(1370年)李姓自淄博芦家庄迁此定居,因临仰天槽,故名槽上。“槽"演化为“曹”,《益都县图志》记作曹上。后因野桃树繁多,改名桃行。李姓在村南另立一村称小桃行,此村更为今名。
小桃行在杨集南7.5公里,三县顶东侧。41户,128人。耕地120亩。主产土豆。人均500公斤。盛产香椿、山楂,杏、桃,养殖业发达,有草编、养蚕等副业,年人均收入过千元,为全乡首富村,是近年来脱贫致富的典型。后本村人口逐渐外迁,昔日瓜果飘香的场景不在。设卫生室。明初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因下溜口有村名桃行,此村小,故名小桃行。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原先安居于此,以种地为生的村民们也陆续迁往县城青州市区,此外迁大潮始于2005年前后,到目前为止,村里常住人口已不足100人,多年老者。迁到城里的年青一代多在城里买房,除非有重大节日或者婚丧嫁娶,村里面才会有年轻人的踪迹。生活在这里的老人生活艰苦,自来水系统年久失修,吃水多靠水井担挑。
村里条件艰苦,可是本村十分注重教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村里先后有多名学生考上北京大学等重点985本科甚至硕士研究生,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军旅系统贡献了大批优秀人才。
由于本村民风淳朴,环境优美,每年都有许多慕名前来踏访者,也有各大高中甚至高等院校前来写生。周围旅游景点密布,包括仰天山,泰和山庄,黄花溪等,与龙宫、横栏等自然村相毗邻。
周边村庄
桃行村
地址:潍坊市青州市
桃行村
地址:潍坊市诸城市
桃园村
地址:潍坊市青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