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家镇

冯家镇 山东冯家镇 冯家镇简介 冯家镇沿革 冯家镇行政区划 冯家镇村庄代码 冯家镇村庄历史 冯家镇经济状况 冯家镇生态工程 冯家镇名胜古迹 冯家镇名人故里


冯家镇位于乳山市东北部。东界文登区,北毗烟台市牟平区,西邻下初镇,南接大孤山镇和南黄镇。东西13千米,南北15千米,面积135.76平方千米,人口28081人(2017)。冯家镇辖冯家、北高格庄、南高格庄、合子庄、徐家村(徐家 村、辛家庄)、合子、盘石(盘石、夏家庵)、鲁家、吴格庄、上口、张家寨(张家寨、西庄)、中寨、林家寨、唐家店子、花家疃、北吉子园、西吉子园、东吉子园、南吉子园、孔家、消水河、马山沟、马山前、砦里(砦里、三义村)、庄子夼、王家庵、观上冯家、北刘伶庄、南刘伶庄、北汉村、吕格庄、北河崖、万家、高家台(高家台、小于家)、王疃、南汉村、北泥沟、南泥沟、东泥沟、东官庄、瑞木山(瑞木山、小官庄)、东马家庄、葛口、山北头、石城、汤上、汤后疃、汤东疃、汤南场、沽水头、马家泊子(马家泊子、姜家庄)、赵家庵(赵家庵、姜家庵)、卧龙53个行政村,61个自然村。镇政...

详情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冯家镇所有乡中心区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冯家镇介绍

冯家镇位于乳山市东北部。东界文登区,北毗烟台市牟平区,西邻下初镇,南接大孤山镇和南黄镇。东西13千米,南北15千米,面积135.76平方千米,人口28081人(2017)。

冯家镇辖冯家、北高格庄、南高格庄、合子庄、徐家村(徐家 村、辛家庄)、合子、盘石(盘石、夏家庵)、鲁家、吴格庄、上口、张家寨(张家寨、西庄)、中寨、林家寨、唐家店子、花家疃、北吉子园、西吉子园、东吉子园、南吉子园、孔家、消水河、马山沟、马山前、砦里(砦里、三义村)、庄子夼、王家庵、观上冯家、北刘伶庄、南刘伶庄、北汉村、吕格庄、北河崖、万家、高家台(高家台、小于家)、王疃、南汉村、北泥沟、南泥沟、东泥沟、东官庄、瑞木山(瑞木山、小官庄)、东马家庄、葛口、山北头、石城、汤上、汤后疃、汤东疃、汤南场、沽水头、马家泊子(马家泊子、姜家庄)、赵家庵(赵家庵、姜家庵)、卧龙53个行政村,61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冯家,距市区23千米。

黄垒河及其支流流经境内,水资源丰富。冯家村东南有温泉。为乳山市重点花生、苹果、柞茧产区之一。桃(村)威(海)铁路、309国道与牟平至浪暖口公路穿境而过。境东尼姑顶,吉称小昆嵛,有圣水宫、圣水岩金碑(亦称玉虚南碑)等名胜。其中金时建的道院“玉虚观”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1年设冯家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3月撤社设镇。1995年,面积136平方千米,人口40657人,辖冯家、北高格庄、南高格庄、徐家庄、合子庄、上口、盘石、鲁家、吴格庄、张家寨、中寨、林家寨、唐家店子、南吉子园、东吉子园、北吉子园、西吉子园、花家疃、孔家、消水河、马山沟、马山前、砦里、庄子夼、王家庵、观上冯家、北刘伶庄、南刘伶庄、北汉村、南汉村、北河崖、万家、高家台、王疃、吕格庄、北泥沟、东泥沟、南泥沟、东官庄、瑞木山、东马家庄、葛口、山北头、石城、汤东疃、汤上、汤南场、沽水头、马家泊子、赵家庵、卧龙、合子、汤后疃53个行政村。

冯家镇(FengjiaZhen)属 乳山市。在乳山市区东北部。面积135.76平方千米,人口28081人(2017)。原为冯家人民公社。1984年3月,经 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撤社,设立冯家镇。镇政府驻冯家。

371083106(53村):~201冯家村 ~202马山前村 ~203北汉村 ~204北河崖村 ~205北泥沟村 ~206东泥沟村 ~207南泥沟村 ~208山北头村 ~209汤上村 ~210汤后疃村 ~211汤东疃村 ~212汤南场村 ~213石城村 ~214葛口村 ~215南汉村 ~216吕格庄村 ~217王疃村 ~218南刘伶庄村 ~219北刘伶庄村 ~220马山沟村 ~221肖水河村 ~222南寨村 ~223中寨村 ~224北寨村 ~225盘石村 ~226沽水头村 ~227东官庄村 ~228北高格庄村 ~229南高格庄村 ~230徐家村 ~231合子村 ~232合子庄村 ~233吴格庄村 ~234鲁家村 ~235唐家店子村 ~236花家疃村 ~237上口村 ~238东吉子园村 ~239西吉子园村 ~240南吉子园村 ~241北吉子园村 ~242砦里村 ~243庄子夼村 ~244王家庵村 ~245观上冯家村 ~246孔家村 ~247万家村 ~248高家台村 ~249赵家庵村 ~250卧龙村 ~251东马家庄村 ~252马家泊子村 ~253瑞木山村

冯家明洪武年间,冯姓由观上冯家迁此以姓立村。明末,宫姓由徐家村迁入。清末,杜、李二姓由牟平县杜家、临沂县迁入。现800户。

北高格庄南宋祥兴元年,高仁合、高仁成由云南迁此建村高格庄。元至元三十年,丛、赵姓由文登县于疃、牟平县西北坝迁入。明洪武八年,丁、孙姓由南黄北?、牟平县夏玉迁入。清时,先后有周、曲、邢、冯、胡、滕、谭等姓迁入。雍正年间,因村南建南高格庄而更今名。现253户。

南高格庄清雍正年间,高姓由北高格庄析居立村南高格庄。乾隆年间,曲、袁姓分别由牟平县潘格庄、青岛城阳迁入。嘉庆年间,王姓由福山县古岘王家迁入。现210户。

徐家村元代前,徐姓居此以姓立村,元末战乱被毁。明洪武二年,宫姓由文登县柳林庄迁此定居,袭原名。隆庆二年,王姓由文登县小寨迁入。清康熙二十八年,辛姓由南黄迁入。现720户。

合子明万历年间,于姓兄弟二人迁此定居,故称合子。清乾隆年间,先后有张、郑、姜、韩姓迁入。现365户。

合子庄清光绪十六年,张、韩姓由合子迁此定居。后王姓由沙家来居。1953年更此名,现112户。

鲁家明万历年间,鲁姓由云南迁此建村。清乾隆年间,孙姓由砦里迁入。道光年间,姜姓由花家疃迁入。现210户。

吴格庄金时,吴姓居此以姓立村,金末遭剿。明宣德二年,宫姓由徐家村迁此定居,袭原名。现161户。

上口清康熙年间,孙姓由文登县坦埠迁此建村,因位居附近诸村上水头的山口处,故名。现348户。

盘石明成化年间,姜姓由峒岭迁此建村,因村东有一巨石,故名。万历年间,李、王姓由牟平县解甲庄、荣成县赤山迁入。清乾隆年间,夏姓由夏村迁村东南看庵,取名夏家庵,1945年并入盘石村。现454户。

张家寨明万历年间,张姓由莱阳县张家灌迁此立村,因此地曾屯兵设寨,故取名寨里村。1942年更名北寨,1980年又更今名。现361户。

中寨清乾隆年间,姜姓从花家疃迁此立村,因古有兵寨,故取名姜家寨。道光年间,王姓由牟平县迁入。1942年更名中寨。现313户。

林家寨明弘治年间, 林姓由文登县林村迁此立村, 因村北有河,取名河南庄。1942年更名南寨,1980年又更今名。现118户。

消水河明万历年间,勇姓由南勇家迁此定居。因村东河床较高,汛期河水消的很快,故名。清顺治年间,宋、谭姓由史家疃、牟平县谭家泊迁入。现167户。

马山沟清乾隆年间,孔、姜二姓由孔家、北河崖迁此定居,因位于马山沟夼,故名。后有于、孙姓先后从文登县窑南泊和孙家迁入。现80户。

唐家店子明万历二十三年,唐姓由福山县陌唐迁此立村,因当时村头开设小旅店,故名。清乾隆年间,刘、冯姓由午极、冯家迁入。现275户。

花家疃明万历二十四年,刁姓由文登县长山刁家迁此定居,此前曾有花姓居此建村,故袭原名。清初,姜姓由南刘伶庄迁入。现405户。

北吉子园明洪武年间,孙姓由文登县坦埠迁此立村,因此地有古庙“棘子院”而得名,后演变为吉子园。清初,王姓由牟平县官庄迁入。1956年更今名。现62户。

南吉子园明洪武年间,孙姓由文登县坦埠迁棘子院南定居立村,取名南棘子院,后演作今名。清初,姜、高姓由峒岭、西吉子园迁入。现119户。

西吉子园清初,高姓由下初西庄迁棘子院西定居立村,取名西棘子院,后演作今名。现140户。

东吉子园明万历年间,曹、孙姓由河南村、文登县坦埠迁棘子院东立村,取名东棘子院,后演作今名。清乾隆二十六年,滕姓由地口迁入。现162户。

砦里明万历年间,孙姓由文登县坦埠迁此定居,因此处周围多山,古时曾设兵寨,故名。清初,刘、彭姓由文登县鸭湾崖、荣成县楼下迁入。道光年间,董、李、张姓由日照县迁砦里村南定居, 以三姓团结义气,取名三义村,1952年并入砦里。现400户。

马山前明洪武十五年,姜姓由峒岭迁马山之前定居立村,故名。现125户。

庄子夼清康熙年间,战姓由文登县二王家迁圣水宫前山夼为道观看庄子,故名。清末,潘、王姓由泥沟村迁入。现71户。

孔家明嘉靖年间,孔姓由牟平县五里头迁此以姓立村。现247户。

王家庵清康熙三十年,王姓由文登县程格庄迁此看庵并定居立村。后冯姓由观上冯家迁入。现68户。

观上冯家元末,冯姓由云南迁玉虚观附近而居,故名。现172户。

赵家庵清咸丰年间,赵姓由湾头迁此看庵,后定居立村。现48户。

万家明弘治九年,万姓由河北省迁此立村。清乾隆年间,冯、孙姓由观上冯家、黄县迁入。清末,孔、王姓由孔家、葛口迁入。后有李姓从沽水头迁入。现440户。

高家台明崇祯年间,高姓由湾头迁此定居,初名高村,后因村旁有土台,更名高家台。清道光年间, 于姓由文登县于家口迁村西建村小于家,建国后并入该村。现172户。

卧龙清乾隆年间,陈姓由所陈家迁大、小蛇夼前定居立村,以吉祥之意取名卧龙。后有孙、王、刘姓由文登县庙东和二王家、南斜山迁入。现327户。

东官庄北宋熙宁年间,官姓居此建村官庄。金大定年间,史姓从莱阳县史家圈迁史家疃,元末迁此定居,袭原名。清乾隆年间,孙、姜姓由崖子、峒岭迁入。1980年更今名。现505户。

瑞木山元至正二十年,姜姓从峒岭迁此立村,取名水漫山。明洪武三年曹姓由云南省昭通迁此,将南方水杉带来此地栽植,更村名水木山。清道光二十二年更今名。清末,孔、史二姓由孔家、东官庄迁入。现516户。

马家泊子明弘治年间,马姓从海阳所迁此平泊地定居立村,故名。万历年间,曹姓由瑞木山迁入。清康熙年间,张、刘姓由张家寨和黄格庄迁入。清末,方、姜姓由小云南、文登县姜家庄迁入。现507户。

东马家庄清顺治年间,马氏兄弟良习、良助从马家泊子迁此立村马家庄。雍正年间, 曲姓由文登县北黄迁入。乾隆年间,高姓由高家台迁入。1980年更今名。现410户。

沽水头明中期,曾有张姓居此,因村西有古泉而取名沽水头。清初,于、牟、邢姓分别由莱阳县河前庄、 栖霞县铁口、 文登县岛集迁此。清末,李、冯姓迁入。现187户。

北刘伶庄清康熙八年,宋姓由史家疃迁此,谭姓由文登县谭家口迁此。此地原为地主刘伶的田庄,故名。后因村南又建一南刘伶庄而更今名。现224户。

南刘伶庄清康熙十一年, 姜姓兄弟四人从东峒岭迁刘伶庄村南定居, 故名。现104户。

北河崖明万历年间,姜姓从峒岭迁老清河西岸定居,取名河崖,后因与黄垒河南岸的河崖村重名而更今名。现130户。

北汉村清乾隆年间,姜姓从山北头迁汉村北立村,故名。民国年间,林姓由文登县泽头迁入。现250户。

南汉村明嘉靖年间,曹盛琳从河南村迁此立村曹家疃。隆庆年间,姜应举从峒岭迁入,后因姜姓人盛,取姜房字(汉臣)为村名,因位于冯家村南,取名南汉臣,后演作今名。现432户。

北泥沟清康熙末年,李姓由小北庄(今名上册)、王姓由文登县孔格庄、于姓由司马庄迁此立村。因位于黄泥沟旁,故名泥沟。清道光三十年,更今名。现228户。

南泥沟清康熙年间,刘姓从云南迁此,后有曹姓从瑞木山迁入,取名南曹家。清道光三十年,更今名。现180户。

东泥沟清乾隆年间,于姓由文登县大水泊迁此立村于家疃。后邢、王、李姓迁入。道光三十年更今名。现120户。

王疃明嘉靖年间,王姓因避水灾由石疃王家(今汤后疃村北)迁此立村。初名小疃,民国二十七年更今名。现180户。

吕格庄明万历年间,耿姓由西耿家迁此立村。此处原是北汉村吕姓大户的种地庄子,故名。清初,姜、曲、孙姓分别由峒岭、牟平县小埝、孙家埠迁入。现450户。

葛口明崇祯年间,马姓从海阳所迁此立村。因位于山口,且葛子丛生,故名。清初,姜、王姓由峒岭、文登县文登营迁入。现139户。

山北头元代,姜姓由万户迁山阴坡立村,故名。清嘉庆年间,李、孙姓由北泥沟、万家迁入,姜姓由峒岭迁入。现363户。

石城明嘉靖三十七年,姜姓由峒岭迁石坝前定居立村,故名。现362户。

汤上唐时,孙姓土著老民散居温泉汤一带,称汤上。元时,居温泉汤之西孙姓称小汤。明嘉靖年间,刘姓从黄格庄迁入。1952年复原名。现215户。

汤后疃唐时,孙姓土著老民居此,称汤上。元时,居温泉汤之后孙姓村落称汤泉。1952年更今名。现150户。

汤东疃唐时, 孙姓土著老民居此, 称汤上。元时,居温泉汤之东孙姓称大汤。1952年更今名。现210户。

汤南场清末,孙姓由大汤析居立村,1942年定此名。现85户。

镇党委、政府立足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创新,勇于进取,运筹帷幄,科学规划,真抓实干,全镇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迅猛态势,成为胶东半岛有名的 奶业大镇和经济强镇。

全镇工业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创树品牌为主攻方向,形成了以鱼竿生产、花生加工、 鱼片加工、建筑装饰、服装加工、 果品储藏等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主要产品有钓鱼竿、铝合金门窗、花生制品、 水果罐头等,有10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远销欧美、日本、 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发展绿色农业为重点,以“建设山川秀美、林丰果茂的绿色生态镇”为目标,现已形成了“两横一纵一点”的生态农业格局,即横穿东西的黄垒河绿色 银行、309国道沿线万亩高效农业经济带、纵贯南北的牟浪线经济长廊和以盘石——北寨为主的万亩生态园。奶业生产已实现了典型带动、整体推动的生产格局,年收入可达1亿元。

2003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4亿元,农业总产值5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3.6亿元;完成工业销售收入12.9亿元;实现利税7800万元;实现区域性财政收入786.9万元;上缴各类保金177万元。

2012年,完成地方性财政收入2240万元,同比增长15%;合同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实现外资引进零突破;实现出口创汇200万美元,同比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11435元,同比增长11.5%。

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一年来,我们树立“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是第一位”的理念,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和项目储备。一是圣水宫道教养生度假区,推进玉虚观弘道区、财神宫、茶楼、戏台等主体和装修在九月底全部完工,2.5公里园区路九月底硬化结束,投资1500万元、3.7公里的市政路克服一切困难于八月份全部完工交付使用,圣水宫玉虚观弘道区已于十月三日开光。在圣水宫道路两侧投资30多万元栽植法桐、松柏等绿化树木5000余棵,为圣水宫道教养生项目扩大规模做大做优提供了环境和交通优势。二是温泉养生休闲度假区,总占地2734亩,分五个功能区。目前总投资6000万元的小汤温泉,已于12月11日全面营业,作为起步区的天润温泉洗浴中心主体和坤汤池主体已封顶。三是引进了一个总投资2000万美元的山东昆仑能源外商独资项目,到目前该公司为福喜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已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另外我们还积极利用闲置资源招引机械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等有税收的工业项目,为全镇发展培植新税源。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2年通过实施“3.1.1”工程,产业结构调整不断调活调优。1、在北部山区、圣水宫道教养生休闲度假区周边新发展苹果4225亩,全镇苹果种植面积达35000亩,其中南高村投入500多万元,建设了一处550亩的苹果现代矮砧集约栽培示范园,被山东省认定为“山东省矮砧优质苹果集约栽培示范园”。2、在温泉旅游度假区周边和黄垒河两岸发展蔬菜产业带1万亩,其中建设高档蔬菜大棚260亩。3、投资300多万元在圣水宫道路沿线发展观光采摘带500亩,温泉度假区周边的采摘带已完成规划设计。4、以唐家店子村金华果蔬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在全镇形成了一个万亩马铃薯产业基地,2012年3月,金华果蔬专业合作社被山东省农业厅评为“山东省第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

人民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一是顺利完成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2012年度总投入1100多万元,顺利完成了7个村的环境整治工作,完成硬化面积71310平方米,绿化面积108220平方米,新安装路灯147盏,并通过了威海验收组的验收。并实行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严格抓好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极大的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二是认真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我镇规划成立社区14个,清河社区发挥样板社区的带动作用,带动了我镇温泉社区、泥沟社区、金马山社区等14个社区的顺利启动和有序推进。社区建设工作也得到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乳山市第一个社区揭牌仪式在我镇清河社区举行,在全市试点社区评比活动中清河社区被评为第一名。三是按程序做好了农村低保工作和农村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保费收缴及时完成,参保率都在95%以上。四是民生事业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1、投资20万元对镇驻地路灯进行了全面整修,投资20万元对小学、幼儿园门口道路进行了重新铺装。2、在村级路网建设过程中,协调25个村,硬化路面90000多平方米,并对村村通严重破损道路进行沥青盖被,面积近50000平方米,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3、重视全镇绿化工作,保护生态自然环境,2012年,冯家镇被授予“山东省绿化模范乡镇”、“山东省旅游强镇” 、“省级文明镇”等荣誉称号。四是社会稳定工作进一步加强。

冯家镇高效生态园

乳山市冯家镇高效生态园位于冯家镇西北部,北与 牟平接壤,西与下初相连,南到消水河、马山沟,东到巨马山,流域面积4.5平方公里,园内包括9个行政村,2300户,人口累计6500人,拥有 耕地面积18000亩,现有干果面积8000亩,水果面积4000亩。

为改善该区域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从2002年开始,冯家镇历届党委、政府班子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在该区域实施了以山区开发为重点,山、田、路、林、水综合整治为内容的生态园建设工作。该镇始终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最初设计方案和规划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把这一区域的开发作为富民兴农的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注重提高和完善功能。园内共修 环山路28公里,栽植黑松2万株, 速生杨8000棵,发展各类经济作物1.2万亩,水库4座,干塘10座,浸水桥6座,谷坊300个,配套自动化控制灌溉泵站10个,铺设管灌 管道5万米,新增灌溉面积8000亩。同时,镇政府每年出资3万元给专业管护队,负责道路树木的管护,树木成活率达100%。

通过对该流域的综合开发,不仅合理地调整了土地产业结构,扩大和改善了水利条件,引进了一批名、优、特品种,更主要是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项目区内现有板栗、桃、 黄金梨、大樱桃等各类干水果,年可实现收入1500万元。

在此基础上,冯家镇围绕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做文章,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一资源的潜在优势,把生态园建设得更好、更美、更具活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冯家名胜古迹众多,现存景观有玉虚观遗址、玉虚观碑、玉阳洞和圣水岩。

玉虚观位于乳山市东北隅的昆嵛山余脉尼姑顶东坡坳谷,亦称“圣水宫”,曾为道家圣地。这里群山绵亘,林峦深邃,水奇峰峭,四时幽绝,独具一方之胜。据1987年在此出土的一块残碑记载,这里原为“圣水庵”,“始于汉晋”,距今近两千年。据传,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曾派尉迟敬德在此监修宫观,曰“圣水宫”,名字延续至今。据现存的老祖殿内神台前一唐代风格的双层莲花卷草纹石刻推断,唐时殿宇建筑规模已具。后几经兴废,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全真派道人王玉阳在此结茅为庵。承安二年(1197年)赐额“玉虚观”。至宁元年(1213年)赐名“玉真观”。此时玉虚观“苍松偃盖,古桧蟠龙,碧瓦鳞鳞,朱门赫赫,神仙异人出没,天地英灵自然之气相聚”。元代文学家元好问在《怀州清真观记》中称:“天下道院,武官为之冠,滨都次之,圣水又次之。”玉虚观时为北方第三大道家圣地。自金至明、清,玉虚观屡经修葺,规模不断扩大。

据《宁海州志》记载,清咸丰四年(1854年),玉虚观进行最后一次重修。重修后的玉虚观,殿阁庄严,碑碣林立。主要建筑有老祖殿、老母殿、三清殿、三官殿、三义殿、玉皇阁、万寿宫等。玉皇阁最为宏伟,分上下两层。下层为12根八角石柱支撑,上层为斗拱飞檐结构,内塑玉皇大帝像。阁顶为绿琉璃瓦。万寿宫为主体建筑,宫身阔5间,进深5米,墙外前檐有承重柱阶和阶廓,两山墙各有一碑碣,西壁为明代提督学政邵贤诗碑,东壁为和邵贤诗刻石,宫内塑有全真道祖王重阳及全真七子像。1930年代以前,玉虚观一年一度的庙会,规模很大,终日香火不断。抗日战争爆发后,观内塑像被毁,道士逃亡,观宇日渐荒废。1950年,为破除迷信,观宇被拆除。“文革”期间,再遭洗劫。现遗址尚有观宇石基、石柱、石狮、石兽等遗存。1992年5月被定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虚观碑位于玉虚观的万寿宫院内,今保存完好。此碑立于金贞祐二年(1214年),通高5.66米,宽1.25米,厚0.28米,下有龟趺,额有四龙盘绕,碑额“玉虚观记”之字为州学进士范景纯所篆;碑正面正楷阴刻金朝散大夫国称撰文,宁海州学政王良臣书丹。碑文有对王玉阳修道之铭赞和对圣水岩殊常异境之描述。碑背面正楷阴刻“王玉阳宗派之图”,记王玉阳弟子300余人。通观全碑,制式高大,宏伟雄浑,具有典型的宋、金风格,堪称精工巨制。该碑为研究金元时期道家活动的重要史料依据。

玉阳洞位于玉虚观遗址西北30余米处崖壁上,距崖下地面10余米。洞口呈拱形,高2.10米,宽0.85米。洞内略方,深6.23米,高3.26米,正中凿一神台,上下与洞内岩石为一体,四周可通,神台座原有太岁神白玉石像(今无存)。洞内东壁凿五龛,西壁凿三龛,各龛内原皆有造像(今无存)。洞口外上方崖壁有“玉阳洞天”石刻,为王玉阳亲书。洞口下方东西两侧各有12级台阶,相传为王玉阳亲凿。此洞为王玉阳及弟子门人修炼之处。

圣水岩位于玉阳洞西侧,亦称“圣水洞”,为一天然石洞。洞上方有数丈巨石峭立,洞口高3米,宽5米,进深6米,洞内宽处9米。洞顶呈圆弧形,与洞壁岩石相合处有一东西石缝,“圣水”自缝中源出。玉虚观碑记云:“水不见发源,但嵌镶之下,裂石而出,激激如线,味甘冷且清,春秋不变,水旱不知,蛙黾之属,未尝产焉。”《宁海州志》载:“洞中东西二流,自石罅出,洞滴激激如线,二源一停一注,十二年一周,东西相更替,故曰‘圣水’。且天将雨,则漏水,溅人衣裙,晴则否,山下之人以此阴晴屡验。”经观察洞内水自东流源出,水质清澈甘冽,每小时出水约300公斤,其西流无水出,但确有流水痕迹,洞内可储水10余方,满则溢出。相传当年圣水洞侧“有巨石飞出数丈”,览者登之颇苦,王玉阳“遂登其巅,运锤三击,轰然有声如雷霆振山谷,其石已堕”。今圣水洞外上侧尚存玉阳亲笔石刻“圣水嵒”三字,单字高0.59米,宽0.45米,虽已剥蚀,字迹依稀可认。

据考,金大定八年(1168年),王玉阳被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收为弟子,从师至烟霞洞,“授以正法三十有六”。后王玉阳独去文登铁槎山(今属荣成市)云光洞结庵修炼,常赤脚往来于砺石荆棘,人称“铁脚仙人”。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奉诏进京为金世宗讲道,凡所应对,无不时中。金世宗“延问修真之道,就御果园建道院,给三品俸,敕充生辰醮高功主,赐冠简紫衣”,王玉阳悉表辞之。未几,恳求还山,金世宗“不讳其志”,仍赐钱二十万为回山盘费。家乡道徒、百姓闻其归乡,“千百相率,前十余舍遮道欢迎,不令他适”。王玉阳遂在圣水岩结茅为庵,行道修炼,收弟子300余,创立全真教嵛山派。金承安二年(1197年),章宗皇帝召王玉阳进京,问养身之道,王玉阳“以无为清静少私寡欲为对”。复问教法规仪治国之道,王玉阳“以雅对,妙沃帝心”。金帝特赐号“体玄大师”,并再旨留京主持修真观,王玉阳再辞,求还山。金帝许之,乃赐道经一藏,“绫罗绢各两千匹,月给斋厨钱二百镪”,并敕赐圣水庵为“玉虚观”。还山后,约集“善众门人”修建玉虚观,时为北方三大道观之一。王玉阳居玉虚观20余年,三次受金帝诏见。卒时,“乃沐浴冠带,焚香朝礼而逝”。生前著作有《云光集》《清真集》。其中《云光集》辑诗、词、歌、赋600余篇,被收入《道藏》。为传播和发展其教派,确立全真教在全国道教中的主导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冯家镇历史名人辈出。这里是元代武略将军孙琪的故里。

孙琪(1233~1291),元初著名将领。今冯家镇汤后疃村人。元灭金后,投军从戎。历经40余战,所得功赏尽散于部下。至元六年(1269年)至八年(1271年),率兵攻襄阳。至元九年(1272年),襄阳水战,擒南宋将领。至元十年(1273年),围攻樊城,带伤登城杀退守兵。历任忠显校尉管军把总、昭信校尉管军把总、承信校尉管军把总、武略将军管军千户,并赐以金符。卒后葬于汤后疃村南。

冯家镇地热资源丰富,以小汤村的小汤泉最有名,泉水由地下自然涌出,人称之为“神水”,水温常年57℃左右,矿化度每升3.78克,1970年代末,将泉水开发利用于水疗治病,对关节炎、神经衰弱、皮肤病、腰肌劳损等疾病具有较高疗效,常人沐浴,亦可提神健身,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现已建设成一处大型综合性疗养区。

周边商圈

冯家 地址:乳山市

周边乡镇

冯家镇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

周边村庄

冯家村 地址:威海市乳山市

冯家村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