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石沟村
古石沟村 古石沟村历史沿革 古石沟村经济建设 古石沟村人文历史 古石沟村人物事件
古石沟村隶属莱城区 凤城街道办事处,位于莱城西北4公里, 鹿鸣山北麓,东、南、西、北分别与马庄、蔺家庄、耿公清、孟家峪接壤,北至南白龙河。地处丘陵,耕地面积1168亩,483户,1322口人。古石沟村建于明初,离今有600多年的历史。胡、马、韩、王、陈、亓姓首迁此地定居,取村名“新安庄”。人们在此辛勤耕耘,同建家园,为了使日子过得红火,在庄里庄外栽了许多杏树,春到花开,整个村庄掩映在粉红色的杏花里,庄里的杏树越来越多,杏花自然也就越开越艳,日子久了,人们将村名改为“杏花村”。后来,迁址此处的姓氏越来越多(谷、张、方、孙、孟、李、王、吕、朱等),各姓氏协商,同意以村南沟边古老巨石(馒头状,高约3米,底面直径约4米,现还保留,完整无缺)为标志,定村名为“古石沟村”。本村虽然族姓繁多,从不以姓氏众寡,贫富、强弱,相互争利,而是以团结为善,和睦相处,互助耘耘,共建家园。
古石沟村隶属莱城区 凤城街道办事处,位于莱城西北4公里, 鹿鸣山北麓,东、南、西、北分别与马庄、蔺家庄、耿公清、孟家峪接壤,北至南白龙河。地处丘陵,耕地面积1168亩,483户,1322口人。
古石沟村建于明初,离今有600多年的历史。胡、马、韩、王、陈、亓姓首迁此地定居,取村名“新安庄”。人们在此辛勤耕耘,同建家园,为了使日子过得红火,在庄里庄外栽了许多杏树,春到花开,整个村庄掩映在粉红色的杏花里,庄里的杏树越来越多,杏花自然也就越开越艳,日子久了,人们将村名改为“杏花村”。后来,迁址此处的姓氏越来越多(谷、张、方、孙、孟、李、王、吕、朱等),各姓氏协商,同意以村南沟边古老巨石(馒头状,高约3米,底面直径约4米,现还保留,完整无缺)为标志,定村名为“古石沟村”。本村虽然族姓繁多,从不以姓氏众寡,贫富、强弱,相互争利,而是以团结为善,和睦相处,互助耘耘,共建家园。
古石沟村在清末民初属封邱保管辖;1948年属矿山区管辖;1958年归矿山人民公社;1984年归城关镇;2001年10月归凤城街道办事处。
古石沟村地处丘陵,土地瘠薄,水源奇缺,一旦遇到干旱,庄稼歉收,村民们的生活就无法保障。自党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下达以后,村干部响应党的号召,为夺取农业大丰收,兴建水利设施,大搞土地整治,为村民造福。
1957年,支书方学笃率领全村男女劳力,在东南沟建塘坝一处。1968年,支书张逢成又带领社员在岭东沟建塘坝一处。但是这两个塘坝上无源头,只靠下雨积水,有雨塘坝满,无雨塘坝干,不能排除干旱的威胁。于是,支书张逢成为解决缺水的问题,召开了支部扩大会议,决定向地下要水,便组织人力、物力在村南、村东挖机井三眼。
古石沟地势高低不平,地块较小,不利于机耕和灌溉。1971年,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及全村男女劳力会战西南岭。经过一冬的奋战,削高填洼,深翻整平,把整个西南岭变成了水浇田。1972年,曹村管区从曹东、曹西两个大队抽调劳力援助古石沟在西沟地段整修大寨田。从此,古石沟以种植地瓜为主的薄地变成了米粮田。这样一来,水田多了,原来的水利资源不能解除旱情,便在南白龙河南岸挖机井一眼,铺设水管600多米,提水直达西南岭。
1981年,谷道龙任书记时,为了提高水流量,缩短灌溉时间,将原来铺设的四寸水管换成六寸水管,并将更换下来的水管向村东刘家林铺设,扩大了水浇面积。
1992年,原在北埠煤矿掘进二区当区长的共产党员谷有法,服从上级党委的安排,回村挑起了党支部书记的重任。上任后,他看准了古石沟就是因为缺水,不能提高产量,制约了农民奔小康的步伐。只要有了水,什么事也就好办了。于是,谷有法和支部、村委全体成员,在征求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立了“治水致富”的工作思路。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党支部除争取银行信贷部门和上级领导的支持外,发动村民积极投资投劳,自力更生兴修水利。共筹集资金50万元,先后打了三眼连环井,在村西、村东的岭上建起了两个大方塘,计储水量达15000立方米左右;并修防渗渠3000米,建起了扬水站,把远水引上了古石沟村的“制高点”。全村的800亩水浇地,三天就可轮浇一遍。从此,结束了祖祖辈辈拧辘轳、挑水浇地的历史。有了水,庄稼旱涝保丰收,村民们年均收入近3000元,尝到了治水的甜头。有的村民高兴得唱起了顺口溜:“岭上修方塘,沟里筑塘坝,岭上岭下常有水,蔬菜庄稼四季青(冬天有塑料大棚),年底屈指把帐算,人均收入三千多。”
水利设施建好了,为了巩固治水成效,使村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古石沟党支部、村委会决定对全村水利设施进行股份制改造,分集体、农户两大股,集体投入股金6万元,370个农户每人交股金15元。用水实行有偿服务,每小时收费8元,每年的水费收入,除支付电工工资和维修水利设施外,剩余的部分按股分红。这样一来,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现有水利设施的效益,防止了年久失修,而且还可以从水里“捞”出部分“红利”,成为集体和农户两利的好事。
村民们在古石沟这片土地上,绘制锦绣蓝图:三辣园,米粮川,猪满圈,牛满栏……古石沟人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书记谷有法,又本着“先治坡,后治窝”的原则,进行村庄规划。几年工夫,一排排“前出厦,后落金”的崭新瓦房平地而起,有的还盖起了二层小楼房,电话通各家,人们安居乐业。
古石沟村风景秀丽,绿树成荫,一条小河由南向北从村中穿过,河水流人南白龙河。清顺治年间,在村中央,小河东岸,修建土地庙一座。堂屋三间,西厢房两间,青砖砌墙,青瓦盖顶,堂屋前厦两红柱立顶,横檐绘有花纹,十分壮观。堂屋内安放着关公、周仓、关平、山神等神像。庙门东南,两扇红色大门,门口上方横写着“土地庙”三个大字。南墙内镶有三块石碑,上面刻着建庙的时间,投资建庙人的姓名及建村以来的有关历史。1946年神像被推倒。1958年庙舍全部拆除,现只有庙址。
清光绪十八年,村民为纪念眼大夫李老爷,在杨壁沟建庙一座,里面安放着李老爷(李自然)的神像,并立石碑一座,记载着建庙有关事宜。每年二月十九日是李老爷的庙会,上供人群来往不断。平时也常有人来此祈祷李老爷医治眼病。1946年神像被推倒,文革期间庙被拆除,现留庙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古石沟村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好干部。其中,张逢业、谷有禧、谷有顺(曾用名谷有杰)在抗敌斗争中壮烈牺牲。谷同玖、谷爱仁、谷有宗、张继同、方爱忠、谷有佐等同志,响应祖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积极报名,奔赴朝鲜战场。谷同效、谷同怀、谷有典、谷有贤、谷有俊、谷有申、张继先、方爱松、张逢田、谷有增、谷有恩等同志,忠于党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古石沟村各届领导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为了使教师有舒适的办公环境、学生有安心学习的场所,村委多次投资修建教学设施。自1966年至今,古石沟小学毕业的学生,在大学读书的共37名,本科生24名。其中有20名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其他学生还在继续深造,不久的将来即成为国家栋梁。
自改革开放以来,古石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教育不断发展,致富渠道不断开拓。古石沟村民,在党支部、村委会全体成员的带领下,正齐心协力奔向小康。
一、烈士英名录
张逢业 党员,1938年当兵,鲁中军区一团排长。1940年10月,莒南战役牺牲
谷有禧 党员,1934年6月当兵,鲁中军区警备旅排长。1947年瓦屋脊战斗牺牲
谷有顺 党员,1938年当兵,山东纵队四支队战士。1941年,莱芜小山战斗牺牲
二、历任村支书
1938年1月-1945年9月 谷同怀
1949年1月-1949年12月 谷有恩
1950年1月-1960年12月 方学笃
1961年1月-1961年12月 张心伦
1962年1月-1965年 张逢成
1965年-1968年12月 谷道增
1969年1月-1981年12月 张逢成
1982年1月-1987年11月 谷道龙
1988年1月-1988年12月 谷爱举
1989年1月-1991年12月 谷道新
1992年1月-1998年12月 谷有法
1999年1月-2001年12月 谷有芹
2002年1月- 谷有法
三、历任村主任
1948年1月-1952年12月 谷有云(村长)
1953年1月-1955年12月 方学笃(主任)
1956年1月-1961年12月 张逢成(主任)
1962年1月-1966年5月 谷道常(大队长)
1967年1月-1978年12月 张逢成(主任)
1979年1月-1983年12月 谷道圣(大队长)
1984年1月-1985年11月 张逢成
1986年1月-1998年12月 谷道斌
1999年1月-2001年12月 谷有法
2002年-
四、副县级及其以上干部
谷同效 曾任广西柳州地委书记
谷同怀 曾任莱芜县矿山区副区长
谷有典 曾任北京公安四处保卫科科长、济南建筑研究院保卫科长等职
谷有贤 曾任淄博市周村区工会主席、南定热电厂行政科科长等职
谷有俊 曾任莱芜县武装部干事、张店区粮食局副局长
谷有申 曾任辽宁省丹东机场飞行大队长
张纪先 曾任县级莱芜市烟草公司经理、党支部书记,已退休
方爱松 曾任中国工商银行莱芜支行储蓄科科长、稽查科主任等职
谷桂珍 泰钢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
五、副高级及其以上专业技术人员
谷道永 莱芜市凤城街道办中学高级教师
谷道文 莱城区中学高级教师
张继选 莱芜市教育局高级教师
张爱华 莱芜市第十七中学高级教师
周边村庄
古石沟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
古城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口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