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俄村
孙俄村 孙鹅村 孙俄村概况: 孙俄村教育: 孙俄村行政:
孙俄村,位于 内黄县城西20公里,高堤乡境内,东界老塔坡,西临 卫河与 汤阴县 任固镇相望,南界张俄村、袁庄村,北与王俄村为邻。人口2000人,400户, 农民人均耕地1.6亩。孙俄村又名孙鹅鸭村或孙鹅村孙俄村,位于 内黄县城西20公里,高堤乡境内,东界老塔坡,西临 卫河与 汤阴县 任固镇相望,南界张俄村、袁庄村,北与王俄村为邻。人口2000人,350户, 农民人均耕地1.6亩。孙俄,处于豫北平原, 黄河故道。明代曾置孙鹅村至今 ,相传在500年前左右,几家姓孙的从遥远的山西洪洞大槐树被政府所迫至此久居。因创村时水多,养鹅鸭的比较多,孙姓的比较多故名孙鹅鸭,久而久止简称孙鹅村,又称孙俄村。村庄由来孙俄村位于高堤乡东北方,高堤乡位于内黄县以西,其由来与古黄河有关。高堤古时候是黄河西岸无人居住地,后因黄河东移,留下大片...
详情孙俄村,位于 内黄县城西20公里,高堤乡境内,东界老塔坡,西临 卫河与 汤阴县 任固镇相望,南界张俄村、袁庄村,北与王俄村为邻。人口2000人,400户, 农民人均耕地1.6亩。
孙俄村又名孙鹅鸭村或孙鹅村
孙俄村,位于 内黄县城西20公里,高堤乡境内,东界老塔坡,西临 卫河与 汤阴县 任固镇相望,南界张俄村、袁庄村,北与王俄村为邻。人口2000人,350户, 农民人均耕地1.6亩。
孙俄,处于豫北平原, 黄河故道。明代曾置孙鹅村至今 ,相传在500年前左右,几家姓孙的从遥远的山西洪洞大槐树被政府所迫至此久居。因创村时水多,养鹅鸭的比较多,孙姓的比较多故名孙鹅鸭,久而久止简称孙鹅村,又称孙俄村。
村庄由来
孙俄村位于高堤乡东北方,高堤乡位于内黄县以西,其由来与古黄河有关。高堤古时候是黄河西岸无人居住地,后因黄河东移,留下大片黄河水域,又因黄河连年泛滥黄河水不减,秦汉时期便以水为名,划为黄池郡。当时黄河中下游西北部有一条发源于太行山南麓的大清河的一条排水沟渠,流入卫国叫卫水,下游入河北叫永济渠,后改为永济河,再往下经白沟注入天津渤海。两晋末期,由于物阜水丰,河两岸已经有人居住。当时除了时常有黄水泛滥外,还经常遭遇永济河涨水成灾。先民为了防洪,沿河修筑防洪大堤。又因从冉村到韦草坡一带地势低洼,所筑大堤很高,在此安家的先民便以堤防地势为名,给本村取名“高堤”。在南端河西居住的称“南高堤”;北端河东居住的称“北高堤”。这便是现在“南寨村”的最早身影。到了隋朝,隋炀帝在修筑京杭大运河的同时,也将卫水上下疏通拓宽修成了西线运河,下通天津卫,便取名叫“卫运河”(意为以卫水为主的运河),唐宋时期叫“御河”,元朝时期叫“卫河”,是一条从天津到洛阳的主要水运河道。“北高堤”摆渡口也成了卫河边上重要的漕运码头之一,北高堤成了内黄县贯通南北的西部重镇。
高堤乡不但是一个和卫河有很深渊源的乡镇,还是一个深深打上移民烙印的乡镇。在当地流传的一顺口溜“七鹅鸭,八渡村,一溜草坡没好人”,说卫河沿岸有七个鹅鸭村八个渡村,32个草坡村,这些村庄因卫河水时常泛滥成灾,庄稼地里不长庄稼光长芦苇,人们缺吃少穿,生活艰难,所以当土匪劫路的坏人多。
据说明代大规模的迁民,从山西洪洞而来的移民迁居高堤一带临水而居,由于水多,常有大片积水,芦苇丛生,周围一带百姓便以养鹅鸭为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以鹅鸭代表地名的“鹅鸭庄”。养鹅鸭的农户每当在市场交易时,交易市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有时繁忙的交易员竟出现弄不清养鹅鸭的来源于什么地方,于是就有人提议,把鹅鸭庄一片一片分开,村庄就以迁来时哪一姓氏人多就以哪一姓命名,从南往北分别为张鹅鸭、孙鹅鸭、王鹅鸭、胡鹅鸭、韩鹅鸭、董鹅鸭、杨鹅鸭。长期以来,“鹅鸭、鹅鸭”叫得众村民一致反映不文雅,纷纷要求改名字,于是开始是先去掉一个“鸭”字叫 “张鹅、孙鹅、王鹅、胡鹅、韩鹅、董鹅、杨鹅”,再后来感觉自己的村庄和动物搅在一起还是不舒心,就改称现在的什么什么“俄”。随着时代的变迁,也许几个环境不适宜居住的村庄就慢慢消失了,七个“俄”家就变成了张俄、王俄、韩俄、杨俄、孙俄五个俄家。
此外,顺口溜中的“八渡村”更能形象直观地说明高堤与卫河的亲密关系。一个一个渡口密密地分布于高堤境内卫河的各处,只是随着时光的变迁,有些渡村慢慢地从高堤的地图中消失了,只留下仅有的几个渡村地名。
顺口溜中的三十二草坡也是和卫河、移民有关。因为移民迁来时,因为紧邻卫河,高堤一带水丰草旺,芦苇丛生,哪一姓落户当地就称为什么草坡,姓韦的称韦草坡,姓李的称李草坡等等这样下来一共有三十二草坡,只是随着年代的久远,不适宜人们居住的草坡就消失了,只留下了现在几个为数不多的草坡。受当地环境的影响,当地庄稼也时常欠收,百姓生活困苦艰难,无奈只好当土匪劫路,这就是“一溜草坡没好人”的来历。
北高堤镇在唐宋时期一直为北京大名府内黄县北高堤镇,到元朝末年才因战乱而萧条,全镇只剩下十户人家。明朝大迁民后又慢慢发展起来,成为高堤集。清朝时被改为大名府内黄县北高堤地方。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被划成彰德府内黄县北高堤地方。
到清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卫河又发大水,因当时本地河床走向是由西向东直冲到村庄边上,然后向北急转流去。村庄与河流之间只隔一条大堤。当大水漫出河床,与大堤涨平后便从村西决开大堤,横冲高堤大街,将原来的北高堤拦腰冲为两段。洪水退后,被水冲开的村子有了两个名字,南边的叫南头,北边的叫北头。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捻军响应太平天国在北方造反,村村筑寨防乱。时因村落被冲开的地方近半里还多,一时不好取土恢复,正副寨主便各自负责一段,将原来的一个北高堤筑成了两个寨子,其中南段由李耀先寨主负责。筑寨时富人出粮,穷人出力,靠肩挑筐抬,用了不到两个月,便运土上万立方,筑起了高、阔各九尺,周长二里零33步(约1055米)的寨围,寨内总面积176.3亩。其中,位于南半部的便成了现在的“南寨”, 北半部自然也成了现在的“北寨”,于是就有了“高堤怪、高堤怪,一个高堤打俩寨”的顺口溜。从此,北高堤成了南、北寨两个村的合称。到民国时期,高堤由地方改为乡,成为河南省内黄县高堤乡南寨村。
过去的高堤南寨,东临黄泛积水,西有卫河缠绕。地势西高东低。宋朝时县城设在今旧县村,距离本村不到10公里。全村的土地呈扇形分布在寨子东南、正南和西南三个方位,高高的卫河大堤象巨蟒一样由南及北横卧村西,“高堤卫河卫堤高,南寨聚宝聚寨南”是对当地地理形胜的最好的诠释。r> 高堤乡村民自古民风纯朴,民心向善,热爱和平,但也从不接受外辱。
1937年7月7日,日本公然发动侵华战争,并迅速占领了我国华北大片国土。高堤乡也随国家命运进入抗日战争的大劫难时期。各村自发组织起了当时的民间进步组织——红枪会,为反抗外辱,防御土匪骚扰,护卫村民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村北离东西横穿高堤乡境北部省道312线(鹤、台、前)和田(氏)二(安)乡间公路纵贯南北一公里。2004年实现了村村公路相通,西距京珠高速,京广线30公里,东距哈深高速25公里、106国道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地理区位优越。
2000年,全村开通了 程控电话,截至2004年装机320部,离乡境内的移动通讯塔2座、联通通讯塔1座教近,通讯设施齐全畅通。
孙俄村是一个农业大村,2004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7.9 万公斤;花生总产18万公斤,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孙俄村加快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形成种植花生、辣椒 主导产业,生产基地。2003年被 河南省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委员会、河南省农业厅评为“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2004年,全村枣林面积1000亩,年产红枣20万公斤, 森林覆盖率达到9%。
畜牧业是孙俄村的传统优势产业,连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畜牧业特色村”,通过“公司+农户”的带动发展,2009年各类规模养殖场达15个,其中饲养量在50头以上的 养猪场有3家,全村当年生猪出栏200头,年末存栏100头;山羊出栏5000只,年末存栏3000只;牛出栏5头,年末存栏3头;家禽出栏2万只,年末存栏1万只;肉类总产量3000公斤,蛋类总产量2000公斤。
村西头有保顺烟酒饭店,蓝三菜场,国强五金,顺林农药化肥门市部,东希家电维修部,孙俄超市,馍房,油条小吃等等商业一条街,非常方便居
小学:离村不远村北1000米处有高堤乡第六小学,
初中:离村不远村西1000米处有高堤乡第一初级中学。
大队院在村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