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台村
黄台村 黄台村历史沿革 黄台村地理环境
黄台村位于镇政府驻地源泉以南2.5公里。 设一村民委员会。共205户,691人。耕地面积737亩。地处 丘陵,以农为主,主产 小麦、玉米。 《赵氏族谱》载:“始祖思贤,明初自直隶枣强县迁于泉河头庄。十七世讳立宗,于成丰七年迁黄台定居。”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有“黄台”。据此,清代咸丰年间(1851年)以前即有此村。 据传,该庄早年住户很少,因附近各庄流水涌盛,为防水患,取名“躲水庄”。后住户渐多,遂迁于庄北山坡一高阔土台上建房,因土呈黄色,故以地形及土色取村名为“黄台庄”。后简称“黄台”。“黄台之丘”曾是夏启居住的地方,据《 穆天子传》载, 周穆王东巡时曾在这里下榻,是“两代帝王”看顾的“风水宝地”,有必要寻访一下这个遗迹。抱着这种心情,我们来到了郭连黄台。黄台村在琅城岗(明代之前叫望城岗)北侧,西距禹州城13公里,400户人家,20...
详情黄台村位于镇政府驻地源泉以南2.5公里。 设一村民委员会。共205户,691人。耕地面积737亩。地处 丘陵,以农为主,主产 小麦、玉米。 《赵氏族谱》载:“始祖思贤,明初自直隶枣强县迁于泉河头庄。十七世讳立宗,于成丰七年迁黄台定居。”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有“黄台”。据此,清代咸丰年间(1851年)以前即有此村。 据传,该庄早年住户很少,因附近各庄流水涌盛,为防水患,取名“躲水庄”。后住户渐多,遂迁于庄北山坡一高阔土台上建房,因土呈黄色,故以地形及土色取村名为“黄台庄”。后简称“黄台”。
“黄台之丘”曾是夏启居住的地方,据《 穆天子传》载, 周穆王东巡时曾在这里下榻,是“两代帝王”看顾的“风水宝地”,有必要寻访一下这个遗迹。抱着这种心情,我们来到了郭连黄台。
黄台村在琅城岗(明代之前叫望城岗)北侧,西距禹州城13公里,400户人家,2000来口人,2400多亩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村落。东西街一条,南北街四条,相互交错,略呈方形。 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539)曾在此设黄台县,隋大业元年撤销。 汉宣帝时黄霸为颍川太守,在郡八年,政事愈治,凤凰见于颍川,诏赐有行义民爵帛。黄霸为此在村西筑“欢善台”,碑记中有“南原有黄台之丘,启所居焉”字句。寻访群众,南原不远,在举目之中。南行二里,便是“黄台之丘”。先前有古寨(聚邑),是上古废墟,有几多汉墓群。二十四孝之一黄香墓存焉。
黄香湖北安陆人,九岁失母,守孝三载,几近憔悴,对父至孝,天下无双。入仕后官至尚书令。其子黄琼,应诏入仕,官拜议郎,累迁尚书仆射,历任尚书令、司空、太尉等要职,后封“邟乡侯”。封地即今禹州东部郭连孝冈、琅城冈一带。黄香晚年因魏郡洪灾被黜职。还乡后,便到儿子黄琼的封地——邟乡来闲度晚年。邟乡就在今郭连乡地域,因黄台岗曾为夏启帝之居,属“兴王之地”,风水绝佳,因此生前便预卜阴宅,死后便埋葬在了这里。据说墓碑上还刻有黄香生前遗嘱:“死葬黄台之丘”的话。
“黄台之丘”海拔186米,岗顶平坦开阔,面积不下两千亩。北望具茨,西连嵩少,南接大陵,东眺丘陵起伏渐次苍茫于豫东平原,的确是古人理想的“宜居之地”。如今还有一个行政村叫“黄台寨”,近2000口人居住在这里。我在这里寻找到了“黄台之丘”遗迹和“黄香墓”残碑,座谈了有关“黄台之丘”的一些传说和史迹,拍了一些照片,分享给大家。
村位于湖北省,洪湖市,汊河镇,泪巾河旁。曾经的黄台是一片汪洋大湖,由于沧海桑田的变化,导致后来湖中退出了一片空地,后来这片空退湖还田,形成了现如今土壤肥沃的黄台村。
周边政府机构
共中揄座郭连镇黄台村支部委员会
地址: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
周边诊所
禹州市郭连镇黄台村殉圩第二啐卫生室
地址: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
周边村庄
黄台村
地址:许昌市禹州市
黄台寨村
地址:许昌市禹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