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湖

沙湖 沙湖简介 沙湖地理环境 沙湖历史 沙湖沙湖省级湿地公园 沙湖影视创作拍摄基地


沙湖镇因镇治设沙湖而得名。沙湖本为大湖名称,明代始称玉沙湖,明清时代,沙湖镇均设置巡检司衙门。沙湖镇系仙桃市东南部的一个边沿镇。东与武汉市银莲湖接壤,西和 杨林尾毗邻,南靠东荆河与洪湖市一水之隔,北临彭场与西流河隔河相望。西北距市治仙桃37公里,镇治设沙湖,全镇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耕田面积96000亩,其中白田24129亩,水田37596亩,水产养殖面积27097亩,在东荆河外滩,还有芦苇100000亩,自然湖泊50000亩。总人口45429人(少数民族43人外)。其余均系汉族。沙湖镇因镇治设沙湖而得名。沙湖本为大湖名称,明代始称玉沙湖,明清时代,沙湖镇均设置巡检司衙门。1949年解放后,为沔阳县第四区人民政府所在地;1951年底该区划出西流河、何家口等地与第三区划出的公明乡等地合成第十五区;1956年撤区成立沙湖指导组;1957年恢复沙湖区,将复兴乡...

详情

沙湖地名网_湖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仙桃市沙湖镇沙湖资料简介
  沙湖是湖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仙桃市沙湖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2900410700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29004。沙湖与丰乐村、八一村、红军坝村、彭台村、赤岭村、皮条洲村、余场村、三沟村、红土湖村、朱排口村、马岭村、新发村、群合(新豆沟)村、新河村、夹河村、油合村、群兴(祖师沟)村、凉亭村、尧帮村、沙湖村、杨台村、游湖村、荆丰村、滩湖村、陈河(陈家河)村、新口(芦苇场)村、黄金坝村、磨盘村、黄芦村、双丰村、汤台(新汤台)村、双胜村、周湖(周家湖)村、纯良村、纯南村、余家湖渔场村、隔当湖渔场村、红垸渔场村、沙湖芦苇场村相邻。 还有2个地名与沙湖同名


湖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仙桃市沙湖镇沙湖介绍

沙湖镇因镇治设沙湖而得名。沙湖本为大湖名称,明代始称玉沙湖,明清时代,沙湖镇均设置巡检司衙门。

沙湖镇系仙桃市东南部的一个边沿镇。东与武汉市银莲湖接壤,西和 杨林尾毗邻,南靠东荆河与洪湖市一水之隔,北临彭场与西流河隔河相望。西北距市治仙桃37公里,镇治设沙湖,全镇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耕田面积96000亩,其中白田24129亩,水田37596亩,水产养殖面积27097亩,在东荆河外滩,还有芦苇100000亩,自然湖泊50000亩。总人口45429人(少数民族43人外)。其余均系汉族。

沙湖镇因镇治设沙湖而得名。沙湖本为大湖名称,明代始称玉沙湖,明清时代,沙湖镇均设置巡检司衙门。1949年解放后,为沔阳县第四区人民政府所在地;1951年底该区划出西流河、何家口等地与第三区划出的公明乡等地合成第十五区;1956年撤区成立沙湖指导组;1957年恢复沙湖区,将复兴乡划归杨林尾区,吴豆刂乡划归洪湖县所辖;1958年建沙湖人民公社,原所辖7个乡更名为管理区;1960年又改公社为区,所辖7个管理区更名为公社;1966年将所辖王场和杜窑两个公社划归西流河公社,官土 当 公社划归杨林尾区管辖。1984年机构改革,将人民公社更名为沙湖镇委会。1987年撤区建镇,划出尤拔乡的石潭、合兴、宝兴、联合、新建、新垸、四新、邵台、施家滩等九个村归何场管辖,划出红垸乡的朱排口、黄金坝、磨盘、黄豆、双丰、汤台、双胜、周湖、纯良、纯南等十个村和中帮乡的红土湖、三沟、等2个村归杜窑乡管辖;2001年,仙桃市机构调整、撤销杜窑乡,将原划出的12个村又划归沙湖镇所辖。沙湖镇现所辖一街道办事处、两个居民委员会。35个村、2个渔场和芦席场。

沙湖自古地灵人杰。这里不仅是光绪 翰林院礼部左侍郎 李绂藻的桑梓之地,而且养育了著名歌唱家 王玉珍(《洪湖赤卫队》主角韩英的扮演者)、著名篆刻家杨白陶、著名作家 楚良等大批仁人志士,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沙湖是 江汉平原一个古老的历史名镇,隋唐建镇,明初为沔阳州三大镇之一,设沙湖驿,素有“ 沙湖沔阳州”之称,建于明代的 魁星阁是当时标志性建筑。

沙湖是一个 水乡 园林生态镇。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沟渠纵横交错,水土肥沃,物产丰富。全镇现有耕地面积9.6万亩,其中精养鱼塘面积3.8万亩,莲藕面积2.5万亩,养鳖面积1200亩。沙湖外滩拥有芦苇10万亩,天然湖泊5万亩,农业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沙湖咸蛋、沙湖麻鸭、沙湖红莲、沙湖刁子鱼等农副产品名扬四海。

沙湖镇位于仙桃市治东南37公里处。东与武汉市银莲湖接壤,西和杨林尾毗邻,南靠东荆河与洪湖市一水相隔,北邻彭场与西流河隔河相望。全镇面积150平方公里。据2004年统计年报,耕地面积96000亩,其中白田24129亩,水田37956亩,水产品面积27097亩,在东荆河外滩,还有芦苇100000亩,自然湖泊50000亩。全镇辖一个街道办事处,两个居民委员会,35个村民委员会,2个渔场,1个芦苇场,镇政府机关设在龙凤山下的祖师豆刂 沟东边。

沙湖镇地处沔东南边陲,地域辽阔,但作为县以下行政单位,变化非常频繁,仅据县志记其梗概:

清雍正十二年(1973)沔阳州划为“五乡、二土图一百里”的政区,沙湖属东方悦安乡管辖。

光绪年间,沔阳州为东南西北四个乡辖133个镇城东为东乡,沙湖归东乡管辖。

民国元年,改沔阳州为沔阳县,成立沔阳县行政公署,县以下政区沿袭清制。

民国21年(1932)全县划为10个区沙湖为三区,辖8个乡,即:何万乡、西流河乡、崇何乡、中王杜乡、彭沙千乡、解尤乡、太和阳乡、沙官乡。

民国25年(1936)沔阳将10区划为六个区,沙湖为第六区,区治设沙湖,辖228保,成立10个联保,即:白五、西流河、崇何、坝潭、中王杜、何万、解尤、太和阳、沙官、周圻。

建国后,1950年,沔阳行政区划调整为2镇10个区,下半年复调为2镇16个区,沙湖为第四区。

1951年6月分县后,沔阳重新划为2镇13个区,沙湖仍为四区,辖36个村。

1956年撤销区级行政机构,全县划为10个指导组,四区改为沙湖指导组,辖复兴、尤拔、油合、中邦、王场、杜窑、官土 当、吴豆8个乡,76个乡高级合作社3个初级合作社。

1957年撤销指导组,恢复区级建制,沙湖恢复区制,将复兴乡划归杨林尾、吴豆乡划归洪湖县,沙湖改名为沙湖区。

1958年,建立沙湖人民公社,原所辖7个乡、尤拔、中帮、保丰、官土 当、、杜窑、王场 、双合更名为管理区。

1961年,改沙湖公社为沙湖区,原所辖 7个管理区更名为公社。

1966年,将所辖王场公社,杜窑公社划归西流河公社,官土 当 公社(双合)公社划归杨林尾管辖。

1984年,机构改革,取消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名称,恢复区乡建制,沙湖公社改名为沙湖镇,辖尤拔、中邦、油合、保丰、红垸5个乡和一个街道办事处。

1987年,撤区建镇,沙湖镇尤拔乡的9个村划归何场管辖。红垸乡和中邦乡的三沟村、红土湖村划归杜尧乡管辖。

2001年,杜窑撤乡,原划出的红垸乡和中邦乡的三沟村、红土湖村划回沙湖镇。

2004年,仙桃市撤销芦苇场建制,将其划归沙湖管辖。

2005年底,沙湖镇有一个街道办事处,2个居民委员会,35个村民小组,1个芦苇场,2个渔场。

一、城区简介:

沙湖城区,历史悠久,据嘉靖《沔阳志》记载,“沙湖早于随唐建政”。但据李氏家谱文亮公撰《梦泽乌林沙湖沔阳史志》记载,建政更早。

西周厉王时,沙湖曾设猎戌安民,猎戌蓼公因红花岭(猎戌驻地)淤沙击目,河湖相连,故将红花岭一带称之谓沙河集。

东周时期:乌林沙湖属郧国,郧子为王,曾在沙湖设乌林依督治理沙湖,鲁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郧与随、绞州蓼伐楚,被楚灭,郧遂为楚地。因此沙湖属楚国。

明初:沙湖设驿

明未清初,沙湖均设巡检司衙门。叫“沙镇司”。

城区建设,明洪武二年间,即已形成了一阁、二楼、四街、八桥、四十八庙门的建筑格局。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了。据李氏家谱记载,明成祖(永乐)三年(1406),李氏先祖文亮公(武进士、金凌侍卫)勅赠御史,奉旨承天府沔阳州监修十多处桥庙,其中,在大长河沙镇,修一桥《轩辕桥》一庙《龙凤山》,庙一阁改古元通寺为《魁星阁》,一楼《观止楼》等大型建筑。现根据原沔阳县文史研究员李恭权先生提供的《沙湖旧貌示意图》综述如下:

一阁:魁星阁,位于沙湖镇东,通顺河南。

二楼:镇西为大观楼,镇东为观止楼。占地面积各约150平方米,青石浮雕楼基,高约二米,楼台四角和前后两面八根一尺见方石柱力擎楼顶,画栋雕栋,飞檐刁斗,八角板爪,风铃叮咚。

四街:

竹排街:位于通顺河南,上起土地庙,下至黄丝河(通顺河支流向南出东荆河)全长两华里。

河街:与竹排街隔河平形相望。上起剅背,下至东阁,每家正屋门前有一立柱瓦面从事经营的场子,鳞次栉比,高低一致,风霜雨雪,行人不鹭。

正街:为一条纯商业街,麻石铺面,街宽约5米,两边为本地商铺和外帮客号的门店。

后街:位于护镇河南(即娘娘沟南边),清称瓷器街,上起司观桥,下至古法华寺,长约华里,清末时,客户不堪渍水之苦,迁往正街而废弃。

八桥:由西至东横跨护城河上。即:

轩辕桥:建于永乐三年(1406年)宽2米、长4米、石拱型:往北通龙风山。

古更桥:宽2米、长约3米,砖拱石面。

大巷桥:宽2米、长约3米,砖拱石面,往北通镇外福兴桥至赤岭。

五局桥:宽2米、长约3米。

司观桥:宽3米、长约5米,石拱桥,石雕栏杆为沙湖八景“观桥望月”之处。

火炉桥、娘娘桥、清平桥:长宽结构与五局桥古更桥近似,五桥皆往北通马道子(即明清时驿道)出赤岭。

四十八庙门:现将有址可考且规模较大的寺庙列名如下:以司门口为中心,上有观音阁、龙风山廓。三义殿、董家庙;下有城皇庙,五仙殿、天齐庙、七圣宫、法华寺、药王庙、三仙殿、古佛寺;通顺河南,上有土地庙,下有杨泗庙……其它寺庙、或由于较小、或早先废弃,难以一时弄清,故而只好留待后人补充。

民国时期至解放前夕,虽然沙湖累遭洪水,兵燹的破坏,但明清风格的建筑格局依稀犹存。1954年,洪水肆虐,沙湖才彻底沦为废墟。

1954年冬,沙湖重建。五十年来,城区街道建设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建成了《二纵三横》的主干道14条。现将其街道的名称、走向、长度、宽度记载如下:

沙湖街:西起剅沟,东到龙王咀,原长1200米,宽4米,石板路面。1955年改修,砖渣路面。1980年,扩建延伸,全长1500米,水泥路面。沿街两边有200家商店,30多栋大楼。

玉沙大道:西起仙沙公路,东到杨老堤。全长1200米,宽25米,水泥路面。1980年动工,1985年完成沿路两边大楼鳞次栉比。

沙湖大道:西起宏成公司(原敷料厂),东到沙湖二桥。全长2200米,宽40米,水泥路面,1985年动工,2005年完成1200米。沿路有多家大型引资企业。

车站路:南起胜利街,北到老车站。全长450米,宽12米,水泥路面。1980年前形成。

仿古路:南接车站路,北抵沙湖大道。全长400米,宽12米,水泥路面,1985年完成。

大桥路:北起玉沙大道,南抵沙湖大桥。全长800米,宽24米,水泥路面,1993年完成。

幸福街:西起仿古路,东至大桥路。全长850米,宽15米。

农工路:西起沙湖高级中学,东到祖师豆刂 沟。全长1200米,宽10米。

剅沟路:南起水工队,北抵仙沙公路。全长800米,宽24米。

建设街:西起大桥路,东抵沙湖棉花采购站。全长1000米,宽5米(为沙湖居民老居54年时重建)

河堤街:西起砖瓦厂,东抵杨老堤。全长2500米(为沙湖居民老居54年时重建)

二、村庄(居民委员会)简介

彭台村:驻地 彭台

东南距沙湖镇驻地7公里。1958年以村驻地彭家台自然镇而得名,为彭台大队,1984年改名为彭台村。辖2个村民小组91户,433人,耕地面积460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54亩。全村由彭台自然镇和喻家台自然村组成。

彭家台自然村:彭家台位于沙湖驻地西北部,四方河南岸,东南距沙湖镇驻地7公里。仙(桃)沙(湖)公路从街上穿过,人口433人,均系汉族。

解放前,此地是一小村庄,没有工商业,只有一所小学,教师三人,学生百十来名。在一间茅草屋里设了一个医疗组,医护人员只有3名。1958年才兴建小集镇,以原村名彭家台命名。街上设有日杂、生资、百货、收购、粮站、棉组等商业单位。工业企业有农具、皮革、修配等单位,还兴办了一所中学和一个防治组。改制后,除中学外,其它单位均已改制为民营企业或个体户。此地主要靠仙沙公路运输,交通比较方便。

丰乐村:驻地 新建

东南距沙湖驻地10公里,1958年为六合大队,1974年以大队地处丰乐垸地片改名丰乐大队;1984年改名为丰乐村,有12个村民小组,408户,1588人,耕地面积3144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201亩。

全村由磨盘洲(此村原是一小洲,形如磨盘,故名)蓝家湾、袁家台、横堤、六合庄(此村最初是李、万、刘、雷、郭、蔡六姓居住,故名)周西湾、袁家台、彭家台8个自然村组成。

芦庄湖村:驻地 新建

东南距沙湖驻地9公里。1958年为八一大队,1980年以大队境内芦庄湖村更名为芦庄湖大队,1984年改名为芦庄湖村。有10个村民小组,360户,1513人,耕地面积2505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768亩。

全村由芦庄湖、李家台、大张家台、新老山(此村原地势低洼,芦苇丛生,是新老用柴之地,故名)4个自然村组成。

红军坝村:驻地 中邦

东南距沙湖镇驻地下3公里。1958年为中心大队,1977年改名红军坝大队,1984年改名为红军坝村。有7个村民小组,227户,1056人,耕地面积1782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565亩。

(红军坝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此地因洪水长期泛滥,红军在此筑了一条大坝,战胜了洪水,故名)

全村由中邦、肖家洲、何家湾、小垸子、小余家台、大余家台6个自然村组成。

赤岭村:驻地 赤岭

东南距沙湖镇驻地6.5公里,1958年以大队驻地赤岭得名。1974年为红旗大队,1977年恢复原名为赤岭大队,1984年改名为赤岭村。有7个村民小组,331户,1084人,耕地面积2899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549亩。

全村由赤岭(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苏维埃红色政权与白区分界之岭。故名)万家口、柳家台3个自然村组成。

余场村:驻地 余场

南距沙湖镇驻地5.5公里。1958年以大队驻余家场得名为余场大队,1984年改名为余场村。有4个村民小组,229户,871人,面积1543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562亩。

全村由余家场、新河口两个自然村组成。

三沟村:驻地 新建

南距沙湖镇驻地5.5公里。1958年以大队境内三沟片村得名为三沟大队。1987年撤区建镇,该村划归杜窑乡。2001年杜窑撤乡,又划归沙湖,现改名为三沟村。有9个村民小组,362户,1622人,耕地面积2654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921亩。

全村由左家台、刘家台、易家台、王家湾、雷家台、傅家台、赵家塌子下彭家台、张家湾9个自然村和三沟片村组成(此片村内有三条沟,故名)

红土湖村:驻地 红土湖

南距沙湖镇驻地7公里。1958年为大红大队。1980年以大队驻红土湖村更名为红土湖大队。1987年撤区建镇,该村划归杜窑乡。2001年杜窑撤乡,又划归沙湖,现名为红土湖村。有4个村民小组,200户,1038人,耕地面积1570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437亩。

全村由红土湖(因此地红粘土较多,故名,是沙湖盐蛋的产地)、邓家台、张家大湾、天鹅洲4个自然村组成。

朱排口村:驻地 朱排口

西南距沙湖镇驻地7.5公里。1958年为群力大队。1980年以大队驻朱排口村更名为朱排口大队。1987年撤区建镇,该村划归杜窑乡。2001年,杜窑撤乡又划归沙湖,现名为朱排口村。有8个村民小组,230户,1041人,耕地面积1863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586亩。

全村由朱排口(此地原有一出四方河的沟口,过去用木料或竹子扎成竹簰或木簰由此口出入,原名出簰口,后演变为朱排口)晾网塔(此地地势较高,渔民经常在此晾网,故名)2个自然村组成。

皮条州村:驻地 皮条州

东南距沙湖镇驻地6公里。1974年前为和平大队。1974年后并入赤岭大队。1985年从赤岭分出以原和平大队驻地皮条州片村改名为皮条州村。有4个村民小组,217户,961人,耕地面积1570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433亩。全村由上黄家台、下黄家台、皮条洲、大洲、毛家场5个自然村组成。

上马岭村:驻地 上马岭

东距沙湖镇驻地8.7公里。1958年为新发大队。1977年为马岭大队。1979年恢复为新发大队。1980年以大队驻地上马岭村更名为上马岭大队。1984年改名为上马岭村。有5个村民小组154户,671人,耕地面积1318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543亩。

全村由上马岭(马岭,元末明初,陈友谅在此扎寨,练兵跑马,故名)横台2个自然村组成。

下马岭村:驻地 新建

东南距沙湖镇驻地8.5公里。1958年以大队境内下马岭片村得名为马岭大队。1984年改名为下马岭村。有6个村民小组,177户。778人,耕地面积1492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405亩。

全村由下马岭片村(此片村在马岭下首,为陈友谅率兵,跑马操练的地方,故名)和团圆(元末明初,陈友谅领导农民起义,兵马集中后,在此喝过团圆酒,故名)塌地(此村原为低洼湖地,故名)丁家台、中马岭4个自然村组成。

朱小垸村:驻地 朱小垸

东距沙湖镇驻地8公里。1958年为群合大队,1975年为齐心大队,1979年为群合大队,1980年以大队驻地朱小垸村更名为朱小垸大队,1984年改名为朱小垸村。有4个村民小组,146户,645人。耕地面积982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451亩。

全村由朱小垸,三角潭2个自然村组成。

新剅 沟村:驻地 黄邵垸

东南距沙湖镇驻地6.5公里。1958年为新河大队,1975年为齐心大队,1979年为新河大队,1980年以大队境内新

剅沟片村更名为新剅沟大队,1984年改名为新剅沟村。有7个村民小组,261户,1218人,耕地面积1971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726亩。

全村由新剅沟片村和(此片村包括黄邵垸、李家河口2个村)黄邵垸、李家河口、新堤湾,3个自然村组成。

油合村:驻地 油榨湾

东南距沙湖镇驻地1.2公里。1958年由油榨湾与其它几个合作社合并而成,得名油合大队。1984年改名为油合村。有8个村民小组,369户,1711人,耕地面积2188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1318亩。

全村由油榨湾(此村人们原以榨油为职业,故名)许家湾、熊家台、尧台、林家台、夹洲6个自然村组成。

祖师沟村:驻地 祖师沟

东南距沙湖镇驻地400米,1958年为群心大队,1980年以大队驻地祖师沟村更名为祖师沟大队,1984年改名为祖师沟村。有4个村民小组,204户,883人,耕地面积434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439亩。

此村由祖师沟(此地原挖一条入通顺河的排水沟时,挖出了一个用石头雕刻的祖师像,故名)自然村形成。

夹河村:驻地 新建

东距沙湖镇驻地5公里。1958年为红卫大队。1980年以大队境内夹河片村更名为夹河大队。1984年改名为夹河村。有10个村民小组,304户,1108人,耕地面积1799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1176亩。

全村由夹河片村和上陈家台、上刘家台、龚家台、张家台、喻家口、朱家湾,6个自然村组成。

凉亭村:驻地 凉亭

东南距沙湖镇驻地3.5公里。1975年为良种场。1978年改为沙湖大队。1980年以大队驻地凉亭村更名为凉亭大队。1984年改名为凉亭村。有5个村民小组,228户,943人,耕地面积1118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772亩。

全村由凉亭(此地原是南北交通要道,周围都是荒湖,在此中心处有一草棚凉亭,供来往行人歇息,故名),小山台、罾口(此地原是一个搬罾的码头人们习惯罾口),二道桥、白鱼咀5个自然村组成。

窑邦村:驻地 上余家邦

西南距沙湖镇驻地2.2公里。1958年为畜禽场,1961年为窑湾大队,同年与上余家邦合并为窑邦大队,1984年改名为窑邦村,有6个村民小组,248户,1070人,面积1132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240亩。

全村由窑湾、上余家邦、 牛民地、吴家湾4个自然村组成。

沙湖村:驻地 沙湖镇

1958年为菜园大队,1980年以大队驻地沙湖镇上更名为沙湖大队,1984年改名为沙湖村。有4个村民小组409户,1329人,耕地面积190亩,主产蔬菜,水产品面积291亩。

全村包括彭家湾1个自然村。

杨台村:驻地 杨家台

西距沙湖镇驻地3公里。1968年以大队驻地杨家台村得名为杨台大队,1984年改名为杨台村。有10个杨民小组,407户,1587人,耕地面积3001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704亩。

全村由杨家台、河埠头(三百多年前此地是一河岸码头,故名)上新口3个自然村组成。

荆丰村:驻地 新建

西距沙湖镇驻地6公里。1958年为泗民大队,1977年为四大队,1979年为窑湾大队,1980年以大队处东荆河和保丰垸附近更名为荆丰大队,1984年改名为荆丰村,有7个村民小组,194户,814人,耕地面积99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740亩。

全村由荆丰大湾1个自然村形成。

滩湖村:驻地 新建

西距沙湖镇驻地7.5公里。1958年为泗民大队,1966年为五大队,1977年为四大队,1979年以大队境内滩湖村更名为滩湖大队,1984年改名为滩湖村。有4个村民小组165户,673人,耕地面积831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694亩。

全村由东湾、刘家老台、滩湖3个自然村组成。

游湖村:驻地 新建

西距沙湖驻地4公里。1958年为三合大队,1966年为二大队,1979年以大队境内游湖村更名为游湖大队,1984年改名为游湖村,有8个村民小组,321户,1211人,耕地面积1666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568亩。

全村由游湖(二百年前,这里是一湖区,宋姓渔民在此高地居住,原名宋游湖,后演变为游湖)。李家湾、二家口、鹅公台(由原蜈蚣台搬迁此地,因近音得名鹅公台)木桥沟、回洲沟6个自然村组成。

陈家河村:驻地 陈家河

西南距沙湖镇驻地6.3公里。原名七大队,1977年为一大队,1979年以大队驻地陈家河村更名为陈家河大队,1984年改名为陈家河村。有4个村民小组,131户,625人,耕地面积1191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451亩。

由陈家河、罐子湾(此村是由西流河的罐子湾迁来,仍用原名)新台、新施家滩4个自然村组成。

芦席场村:驻地 芦席场

西南距沙湖镇驻地3.3公里。1966年为全丰大队,同年改为八大队,1978年改为新口大队,1980年以大队驻地芦席场村,更名为芦席场大队,1984年改名为芦席场村。有10个村民小组,419户,1765人,耕地面积2352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913亩。

全村由芦席场(一百多年前,此地是一小自然镇,人们形容只有一巴掌大,故名)上黄剅、新邵台、下全丰、三合庄(此村原是三个小村合并成的,故名)下新口、上全丰7个自然村组成。

黄金坝村:驻地 千弓

概况:西南距沙湖镇驻地9公里。1958年为国际、联盟两个大队,1965年合并为朝阳大队,1980年以大队境内黄金坝地片更名为黄金坝大队,1987年撤区建镇,该村划归杜窑乡。2001年3月,杜窑撤乡,又划归沙湖,现改名为黄金坝村。有8个村民小组,172户,836人,耕地面积2354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659亩。

全村由千弓(此村长有一千弓,故名)榨屋台、连大湾三个自然村组成。

磨盘村:驻地 曾家湾

西南距少湖镇驻地12.5公里,1958年为杜窑先锋、福建三个大队,1966年合并为红光大队,1980年以大队境内上磨盘、下磨盘两村更名为磨盘大队。1987年撤区建镇划归杜窑乡。2001年3月杜窑撤乡,又划归沙湖,现名为磨盘村。有5个村民小组,192户,931人,耕地面积2379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398亩。

全村由磨盘(过去此地有一片地形为磨盘,故名)下磨盘、王家台、曾家湾4个自然村组成。

村:驻地 上官棚

西南距沙湖镇驻地6.4公里。1966年新建为新生大队,1980年以大队境内黄家剅村更名为黄剅大队。1987年,划归杜窑乡。2003年3月,杜窑撤乡,又划归沙湖,现名为黄剅村。有8个村民小组262户,1233人,耕地面积2748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356亩。

全村由上官棚、李家滩、黄家剅、三叉沟、新茭排(此村是1966年从西流河的茭排迁来的,故名)5个自然村组成。

双丰村:驻地 新建

西南距沙湖驻地8.5公里。1966年新建,以粮棉双丰收得名。1987年划归杜窑乡,2003年杜窑撤乡,又划归沙湖。现名为双丰村。有5个村民小组,116户,534人,耕地面积1109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1169亩。

全村由尹家台、下官棚2个自然村组成。

汤台村:驻地 新汤台

西南距沙湖镇驻地8公里。1983年新建,1987年划归杜窑,2001年杜窑撤乡,划归沙湖。有3个村民小组,138户,552人,耕地面积1157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面积512亩。

新汤台自然村:位于沙湖镇东北部,这里有一条街,东西走向,长400米,碎石铺路,可通汽车,街上设有百货、日杂、生资、收购等商业门店有一所学校,现有学生247名,教师12名。这里是1966年新建的一个小集镇,水上交通主要靠通顺河,上达沙湖镇,下通银莲湖农场,陆路有公路通往沙湖镇和西流河。

此地原名汤台,因与对岸一个自然村同名,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新汤台,现为红垸片区机关所在地。

全村由新汤台、老汤台、北堤口3个自然村组成。

双胜村:驻地 新建

西南距沙湖驻地8.7公里,1980年前属双丰村管辖1982年后由双丰划出改名为双丰大队,1982改名为双胜村。1987年划归杜尧乡,2003年杜尧撤乡,又划归沙湖。有7个村民小组,114户,492人,耕地面积1024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1418亩。

全村由李游湖(古时有一土匪首领金钩吕胡子在此为王,官府屡捕不获,吕改姓李在此湖区游动,故名)自然村形成。

周家湖村:驻地 陈家台

西南距沙湖镇驻地6公里,1958年为黄豆 汤台两个大队,1966年合并为红炉大队,1980年以大队境内周家湖村更名为周家湖大队。1987年划归杜窑乡,2001年3月,杜窑撤乡,又划归沙湖,现改名为周家湖村。有6个村民小组,188户,905人,耕地面积1463亩。主要产品水稻棉花,水产面积804亩。

全村由陈家台、条岸岭(此村原处隔土 当 湖东岸解放前经常渍水,人们来往要赤身涉水,原名条胯岭后因含义不佳改名条岸岭)。周家湖、下余邦4个自然村组成。

纯良村:驻地 纯良岭

西南距沙湖镇驻地10公里。1958年以大队驻地,纯良岭村得名为纯良大队。1987年划归杜窑乡2001年3月杜窑撤乡,又划归沙湖。现名为纯良村。有3个村民小组,127户,605人,耕地面积1058亩,主产水稻棉花,水产品面积524亩。

注:此地原名纯娘岭,后因含义不佳,改名纯良岭,为纯良百姓之意。全村由纯良岭自然村形成。

纯南村:驻地 纯南岭

西南距沙湖镇驻地10公里。1958年为纯良大队。1977年分大队时以大队驻地纯南岭村改名纯南大队。1987年划归杜窑。2001年3月杜窑撤乡,又划归沙湖。现名为纯南村。有11个村民小组,203户,1021人,耕地面积1713亩,水产品面积428亩。

全村由纯南岭(此村原名纯良岭,因处通顺河之南习惯称纯南岭)。路家台丁字堤、长湖四个自然村组成。

沙湖镇红垸渔场:

南距沙湖镇驻地7.6公里,1970年建成,有两个村民小组55户,209人,耕地面积330亩,水产面积322亩。

沙湖镇余家湖渔场:

东南距沙湖镇驻地7.2公里。1967年建场,场部设余家湖。1981年春,由原沙湖区综合场渔业队,剥离分划后,单独成立改名为余家湖渔场。有43户,186人。水产品面积702亩。

沙湖镇隔 湖渔场:

西南距沙湖镇驻地约3公里。1976年建场,场部设隔土湖。1981年春由原沙湖区综合场综合场渔业队剥离分划后单独成立,改名为隔土湖渔场,有80户,432人,水产品面积1369亩。

芦苇场:

2003年由市划归沙湖。辖一个村(榕树湾村156户,603人)。总人户:306户,1303人。有芦苇面积100000亩,自然湖泊面积50000亩。

胜利社区委员会 驻胜利街

辖胜利正街以南区划。有8个居民小组。888户,3866人。居委会由胜利正街(南片)河堤街、河堤巷、文工路、工农路、九斤麻、胜利新村、文化新村、建设街、水运新村组成。

附九斤麻的来历:一百多年前,沙湖镇西约五里的通顺河畔,有曹台、郭台、王台、蔡台、杨台、唐台等七个自然村。一天,县城的官船由汉口逆水上行时搁浅于此地,纤绳拉断,船工上岸请村民帮忙。走到村中一看,尽是大肚子病人,七个村都一样,请不到人,船工们只好找村民买了九斤麻,编成缆绳,将船拉出浅滩。后来,人们就称这里为“九斤麻”。

玉沙社区居委会 驻玉沙大道

辖胜利正街以北区划。有12个居民小组。1060户,4950人。居委会由胜利正街(北片),胜利巷、玉沙路、玉沙巷、新建巷、仿古路、车站路、大桥路、幸福渠路、幸福街组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城镇人口急剧增加,城镇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成了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1983年,镇政府组建城建办公室,由一名副镇长主持工作。办公地址设在胜利正街中段。经过一年之久的调查论证,作出了《沙湖镇(镇区)总体规划》(初稿)。1987年,根据初稿的实施情况,对其规划进行了一些切合实际的修改;2001年又三易其图,使之更趋合理,其规划布局为:

工业区:基于防止工业废水废气对镇区环境污染为前提,分西北两部:西部豆刂 沟以上,主要发展机械、修造、建筑材料工业,北部,沙湖大道以北,主要发展化工轻纺,卫生材料工业。

商业区:除了早期已经形成的商业区(胜利正街)外,另于大桥路和玉沙大道的交汇处向四方延伸发展。

居住区:除以老镇区街、河堤街、建设街以及胜利正街两端为主的老居住区外,进行了新居住区的调整。1986年后,根据规划要求于玉沙大道,沙湖大道之间基本形成了以幸福渠为轴线,两边平行发展的幸福街;形成了以祖师沟东边,南起水管所,北抵仙沙公路的豆刂 沟街居民区。

给排水:在原自来水厂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容改造,供水能力提高到了日供量5000吨。排水管道在原有5900米的基础上,又新建了4000余米。

改造背街小巷12条(文工路、大码头巷、新码头巷、司门口巷等)总长计1200多米。

进行了房产测量登记,发放了房产证书。

城镇绿化复盖率现已达到了28%。

电讯电缆:建有10000门自动程控电话机房一座,移动通讯基站(移动、联通)二座。设有110千伏大型变电站一座。

1985年,成立土地管理所(2001年12月易名为土地资源所)。办公地点设在大桥路(现迁玉沙大道,泰格油厂对门)。

1986年开展了城乡非农业用地的清理,清理后,建了档,发了证。

1988年,开展了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2005年,进行了土地利用的更新调查。

1989年,开展了国有土地复核。

1992年,开展了农村村居“三结合”的调查。

1994年,开展了城镇土地初始登记,城镇地籍调查,并在此基础上于2002年开展了利用卫星实行土地动态监测的前期定点工作。

1997年后,开展了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清查。

2004年,开展了农村集体所有权登记发证的工作。

沙湖镇历史悠久,据嘉靖《沔阳志》记载:“沙湖早于隋唐建政”。相传,沙湖一带是八百里 洞庭湖边的一片无名沙滩。宋仁宗乘船浏览洞庭湖,曾停泊此地,其时阳光照耀大地,玉色耀眼,仁宗皇帝惊叹一声:“好一片玉沙呀!”于是人们把这个地方叫玉沙,后仁宗废沔阳为镇,并入玉沙, 元世祖开沔阳府,隶 河南行省,领县二(玉沙、 景陵),明初为 湖广行省,十三年后改隶 汉阳府。

当时,玉沙周围已有稻草湖、五湖、熊家湖、红土垸湖等四大湖。一年夏天,外地一个才子坐船观赏湖区风光,登上玉沙 魁星阁第三层楼,举目远眺,诗兴大发,挥笔在魁星阁大柱上写下了四句诗:“玉沙问俗暂停槎(船),只见平湖不见沙,谁道湖区风光好,如花少女卖鱼虾”。到了农历七月初七,玉沙的一批文人聚集在魁星阁为魁星祝寿,一个老秀才看到这首诗,沉思了一会儿,也感到眼前是茫茫平湖,而不是沙滩,玉沙之名不符,征得众文人同意,取“沙”之典故,就“湖”之实际,改玉沙为沙湖,从此,沙湖出名。后沔阳为州,故有 沙湖沔阳州之称。

明末清初,沙湖镇极为兴盛,全镇有河街、正街、 瓷器街、竹排街,街上有浙江的匹头、江西的金银铺、湖南的鞭炮厂;东西街头各一个约150平方米的戏楼,这里白天人马川流不息,晚上灯火辉煌,从上街到下街的“沙湖四十八庙门”颇负盛名。沙湖八景也饶有风趣,如:“官桥望月”、“古树浓荫”、“佛掌夕阳”、“网晒芦花”、“美女负薪”、“ 龙凤呈祥”、“玲珑白塔”、“渔家灯火”等。八大风景映衬“四十八庙门”,集中地反映了 水乡集镇的美丽风光。据传,光绪年间,在这里习文成才的 李绂藻,在就先后当了“六部”官,一度还“代驾朝五岳,见官大三级”;环绕沙湖镇的“娘娘沟”和座落在“幸福渠”堤上的“九子墓”还有一段美妙的传说,说的是 崇祯皇帝的一个娘娘带了七个心腹侍从和一只小狗,隐居到这里,她捐钱在这里开了一条沟,取名娘娘沟。死后,人们将她(它)埋葬在当时的 法华寺花园里,后人称为九子墓。清朝时期,沙湖镇均设置巡检司衙门,叫“沙湖司”,现在沙湖街中心的“ 司门口”就是由此而来。民国初年,历遇洪水泛滥和血吸虫病及军阀混战的危害,1940年,日本派36架飞机轰炸了沙湖镇,使这里颇成废墟。

1949年沙湖镇解放,为沔阳县第四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现为沙湖公社所在地。

沙湖省级 湿地公园地处 仙桃市城区东南部、鱼米之乡名镇沙湖镇境内,东与长江相接,西与 汉水相连,南依 洪湖 东荆河大堤,北靠仙桃东荆河大堤,古老的东荆河贯穿全境,成为公园的主要水系纽带。 唐代大诗人李白来此作《游沙湖》词,其词如下: 钱塘月,洞庭烟,沙湖水色竟如天,

哦,是明嘹,哦,是辛酸,缺少高楼台阁,未见墨客流连……

 沙湖省级湿地公园于2007年8月获湖北省林业局批准建立,是典型的内陆湖泊湿地,经专家多方面考察论证,现确认园区内有2种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0多种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80多种省级保护动物,9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具有典型的 湿地景观和显著的生物多样性特征,是内陆地区理想的候鸟繁殖区,尤其是园区内野生芦苇林能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拟建立的沙湖湿地公园总面积5万多亩,本着“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将在公园内建设 黄金水道、观鸟台、木桥栈道、水上饭庄、农家垂钓、湿地探险等相关景点。

该湿地公园于2008年12月21日被省电影家协会授牌,成为 江汉平原首家影视创作拍摄基地。像大家比较熟悉的《沔州烽火》、《生命回归线》、《洪湖赤卫队》等影视剧,大部分外景都是在湿地公园拍摄。正在联系和准备选点和拍摄的电视剧还有三部,一部是为了纪念 辛亥革命100周年,湖北省准备拍摄一部《辛亥百年》,这个剧组上个月已经到沙湖镇选点看了,二是根据抗日战争的题材,讲述以沙湖为背景的电视剧,叫《并蒂莲花》,另外还有一部,是以 张难先为原型的电视剧,叫《火线》,这三部已经在沙湖选点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