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背镇

江背镇 江背镇地理位置 江背镇地形地貌 江背镇气候 江背镇自然资源 江背镇工业发展 江背镇规划纲要 江背镇民风民俗


江背镇,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熊瑾玎等同志的故乡,地处长沙、株洲、浏阳金三角地带,距省会长沙市和铁路枢纽株洲市各30公里,离黄花国际机场仅10公里,浏阳河穿境而过,S103省道横贯东西,水、陆、空交通极为便利,具有独特的政治人文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镇内市场繁荣,企业兴旺,物产丰富,盛产油茶、木材、花卉苗木。水泥、车身生产历史久远,素有“水泥之乡”、“车身之镇”的美誉。全镇总面积174.52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60427人(2017年),耕地5.4万亩,辖12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居委会,是长沙县行政大镇、工业重镇、经济强镇。湖南省长沙县江背镇长沙县江背镇地处长沙、 株洲、浏阳金三角地带,东邻 浏阳河,西靠 长永高速公路, 319国道横贯东西,距省会长沙市和铁路枢纽株洲市各30公里,离黄花国际机场仅10公里。水、陆、空...

详情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江背镇所有乡中心区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江背镇介绍

江背镇,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熊瑾玎等同志的故乡,地处长沙、株洲、浏阳金三角地带,距省会长沙市和铁路枢纽株洲市各30公里,离黄花国际机场仅10公里,浏阳河穿境而过,S103省道横贯东西,水、陆、空交通极为便利,具有独特的政治人文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

镇内市场繁荣,企业兴旺,物产丰富,盛产油茶、木材、花卉苗木。水泥、车身生产历史久远,素有“水泥之乡”、“车身之镇”的美誉。

全镇总面积174.52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60427人(2017年),耕地5.4万亩,辖12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居委会,是长沙县行政大镇、工业重镇、经济强镇。

湖南省长沙县江背镇

长沙县江背镇地处长沙、 株洲、浏阳金三角地带,东邻 浏阳河,西靠 长永高速公路, 319国道横贯东西,距省会长沙市和铁路枢纽株洲市各30公里,离黄花国际机场仅10公里。水、陆、空交通极为便利,具有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

江背镇属 丘陵地带。

江背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阳光充足。

境内 矿产资源和 水能资源均很丰富:以硅石为主;浏阳河穿境而过。

江背镇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基础良好,工业在江背镇经济工作中占主体地位,因镇内汽配厂家众多,素有“汽配之乡”的美誉,“十五”期间,江背镇 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汽车配件、机械制造两大传统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引进了北汽 福田、三一汽车等大型汽车制造及零部件生产企业,汽配产业链不断延伸,江背镇汽配生产企业总数达到63家。

2005年北汽福田年产值突破20亿元,有力地带动了江背镇10余家配套企业的发展,波隆机械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进行技改,已具备年产量5万台套的生产能力。食品、医药生物技术和 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蓬勃兴起,总产值已突破3亿元,广安生物、 好韵味、亚华三家企业已分别成长为国家和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企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十五”期间,江背镇共计投入技改资金5亿余元,规模企业总数达到22家,2005年共完成规模工业产值27.36亿元,同比增长34.5%。江背镇车身厂、平头车身厂、波隆机械、 国光硬质合金、广安生物、好韵味食品6家企业产值分别突破5000万,其中广安生物公司实现年产值1.2亿元。

2005年,江背镇五大经济指标分别实现了高基数上的高增长,共完成财政总收入8579万,地方收入3133万元,分别同比上年增长33.5%和43.7%;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同比上年增长29.1%;实现农业总产值1.45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9.8%;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1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4.8%;江背镇农村人平纯收入达到5600元,同比上年增长11.7%。

江背镇是长沙的东大门,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徐特立、 熊瑾玎等同志的故乡。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省、市、县领导对江背的经济发展给予了热情开怀和大力支持,当地政府坚持走“工业共镇、强企富民”的道路,GDP以15%的年增长率递增,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是 长沙县的经济强镇,被列入湖南省首批小城镇示范镇,2000年被批准确定为省级工业小区,纳入长沙县重点园区建设范围,是长沙县两个乡镇工业园之一,2004年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为了更好的抢抓机遇,全面有序地推进我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使奋斗有目标,发展有动力、工作有成效,我镇紧紧围绕长沙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并结合本镇实际情况制定长沙县江背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本纲要是我镇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组织和团结全镇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部分 发展的基础条件分析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镇干群团结一心,紧紧围绕“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的主题,攻坚克难,逆势而上,全面完成各项预定目标。全镇呈现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全镇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为“十二五”期间我镇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 “十一五”期间的基本情况

1、经济运行稳步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28900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8.6%,人均90217元。其中实现工业总产值477500万元,五年年均增长21.5%,农林牧鱼实现总产值51400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5.7%。2009年我镇实现财税收入10082万元,2010年我镇完成财税总收入6654万元,五年年均增长2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800万元,同比增长22.6%,五年年均增长28.2%;农村 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0元,同比增长23%,五年年均增长18.8%,综合实力跻身全县前列。

2、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园区建设卓有成效。

2010年共完成招商引资任务3.1亿元,其中市外境内7875万元,市内县外3426万元,投资总额109000万元。全年共接待招商客户62户,9个项目成功签约,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十一五”期间我镇重点打造了江背工业园,创新了“以企招商,以企养园”的新模式,荣获省级工业园区荣誉。五年来以同心公司为龙头,园区引进企业16家,建成面积近1000亩。目前尚有2000余亩园区规划蓄势待发,待凤来仪。

3、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产业优势不断显现

2010年全镇20家 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6.8亿元,同心、印山两家企业均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2008年同心公司实现境外上市。2010年我镇共有长沙神久机械、梅花汽车制造、河田白石建材、万征车架、川田汽安等五家企业进入了市县两帮两促对象的行列。经过多年的融合,我镇已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和以水泥生产为主的建材生产两大支柱产业。产业导向和聚集优势不断显现。

4、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农业产业化初具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镇以创建人民满意村(社区)的为契机,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力度成功创建了乌川湖省级环保示范村、特立红色旅游村、五福生态宜居村等三个人民满意村,培育了梅花稻粮村、肖排 花木村、朱桥工业村、五美商贸村等特色村;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400余亩引进了龙头井、景秀江南、雅宜山庄等三个现代农庄项目;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乌川湖的油茶产业基地,梅花社区隆平优质稻种植 农业合作社;楠木村 楠竹生产带; 金洲村、湘阴港村、肖排村的花木基地已逐步形成规模并产生可观效益。

5、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镇共投入3000余万元完善了通村公路建设,形成了环江背40公里经济圈和两纵三横四深入的交通格局,新修了浏醴、长浏两条高速;优先发展了教育事业,整合教育资源,巩固了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启动了镇文化站的建设;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完善了三所医院的改造装修,健全了村卫生室建设;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9%;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5%;大力推动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启动了乌川湖南北干渠建设;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打造宜居环境;积极开展 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达45.2%;有序推进集镇建设,启动五美农村商贸综合体和江背农贸市场建设及江背污水处理厂建设;农村三无人员实现应保尽保; 农村低保事业和残疾人事业稳步推进;社会治安稳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访处理机制和矛盾调解机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基本得到保障。

五年来,全镇上下坚持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商贸立镇、文化活镇,坚持统筹发展、科学发展,坚持项目带动、资本驱动,坚持本土制造、本土创造,坚持改善民生、创造和谐,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获得了宝贵的建设发展经验,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镇域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瓶颈掣肘严重,产业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村级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压力大,三产业严重滞后,制造人才缺乏内生动力,园区建设有待加强等。

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 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多赢仍然是世界的主潮流,国际资本的转移,经济全球化的扩展和新型产业的发展仍然是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科学发展引领下国内调优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城乡并重,不断改善民生将是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特别是 县域经济的持续高位增长和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给我镇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十二五”期间将是我镇抢抓机遇的黄金期,全面发展的加速期。一是产业发展有机遇。我镇50%以上的企业从事的是汽车零部件和工程机械配套产品的生产,能较好融入我县两大千亿元产业发展中,实现跨越发展。二是园区发展有后劲。江背工业园是我县“一区六园”之一,定位为汽配和 新型建材产业园,地处县域汽车产业带上,是可靠的后花园。三是特色资源有魅力。乌川湖良好的生态环境,金甲、东庄独特的水体资源,浏阳河三角洲独特的地理优势、印山三湘第一村的美誉,在 县域经济转型中必将扮演重要角色。四是新建平台助推发展。黄江公路对接高速赤霞互通, 高铁经济产业转移,空港经济辐射等新建平台必将给江背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后劲。

在面临机遇同时,我镇发展也面临压力与挑战:一是园区建设水平高低决定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大小决定了镇域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三是独特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必须切实加强。四是社会事务管理日趋复杂。五是改善民生任重道远。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基本目标

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镇、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人民幸福感为根本出发点,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工作重心,进一步加快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步伐,努力把我镇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庶、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城镇。

基本原则

1、坚持工业兴镇,农业稳镇的原则,大力推进 新型工业化。着力在新能源领域, 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坚持环保先行,以园招商的原则,大力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 集约土地,成片发展,着力打造精品工业园区。

3、坚持规划先行,严格控制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在农民建房、土地流转用地上加大 控规力度,合理推进农业产业化。

4、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招商与选商并重的原则,大力推进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住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

5、坚持深化改革、激员增效的原则,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着力在基层组织(村、社区)建设, 机关效能建设上作出新特色,创造新经验。

6、坚持改善民生,和谐发展原则,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着力在改变集镇形象、推进劳动社会保障、强化教育与卫生、美化农村环境上取得新突破,打造新亮点。

基本目标

“十二五”期间江背镇将建设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的 长沙县东南明珠。具体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

1、综合实力快速增长。到2015年全镇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亿元,年均增长17.8%。财税总收入达1.65亿元,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5亿元,年均增长9.8%。工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工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农业发展后劲增强,农林牧渔产值达到10亿元。全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亿元。农村 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000元。

2、招商选资卓有成效。工业招商5年目标为30亿元人民币,实际到位资金目标为22亿元人民币,引进一到二家全国100强企业落户江背。农业招商以金甲、 东庄水库、浏阳河三角洲为着力点开展,引进一到二个亿元投资项目。重点保护、推介乌川湖生态旅游开发项目。

3、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企业发展充满后劲。高位谋划用5年时间完善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和远景规划,进一步创新园区发展模式,使园区建成面积达2000亩。5年新增规模企业10家。将神久机械,万征车架、梅花客车打造成为上市公司。

4、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完善黄江公路的建设,优化与市区对接通道。按顺序启动江背、朱桥、五美集镇的提质改造工程。完善江背集镇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园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完成集镇自来水供水工程。创建5个人民满意村。基础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管理的机制体制得到进一步理顺。

5、社会建设全面进步,宜居环境焕然一新。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学校布局与改造。发挥三所医院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和 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建立全员健康档案。以文化站建设为契机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总结、提炼、强化江背精神。加强劳动社会保障,每年新增就业岗位400个。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5%。企业职工参保率达到80%。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和环境污染企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再上台阶,公共安全状况有所好转。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7‰以内。民主法治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十二五”期间是我镇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 创先争优为动力,抓住 县域经济高速发展契机,立足实际,坚持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逆势而上、高位谋划、创新发展。具体工作任务与措施如下:

主要工作任务

1、园区建设。

加大同心工业园的壮大与深层打造,进一步创新园区发展模式,使园区5年内建成2000亩规模。以同心工业园为龙头,强化 新型工业化带动效应,使神久机械、万征车架、梅花客车等企业日益壮大,成为上市公司。

2、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内,是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头戏。一是加速步伐,建成江背自来水厂;二是统筹设计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实现管网完善、雨污分流,污水达标排放;三是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乌川水库南北干渠改造工程;四是完成江印公路的切弯拉直改造工程,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人民群众安全行驶。

3、小城镇建设。

以建设人民满意镇为契机,将江背镇3.4公里、朱桥集镇3公里水泥路进行油砂改造、道路亮化,对集镇重新规划,完善配套设施,提高集镇品味,加速小城镇建设步伐。

4、加强社会管理,着力改善民生。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一方平安。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完善队伍,增加投入,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宜居条件。着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切实解决五保户、特困户和“三无”人员的具体困难,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5、公路建设。“十二五”规划期间内,千方百计拉通黄江公路二期干杉-江背段,并与浏醴高速赤霞互通对接,突破江背镇发展瓶颈;完善秋江线印山段改造。

工作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镇上下要牢固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跨越式发展的新观念,树立大招商、大市场、大开放的观念,树立奋发有为,勇于创新、敢于争先的观念,真正使全镇干部不断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的大发展。

2、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选拔激励机制。将有能力有水平德才兼备的同志推到重要岗位上来。以人才的优势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全面完善园区规划。实施高端包装和市场运作,不断创新以企招商,以园招商、以商招商模式。进一步理顺多方关系,优化园区招商引资环境,深入探讨园区招商引资政策,实施大招商,招大商策略,使企业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4、全面创新服务模式,加速推进企业发展。一是围绕我镇汽车车身及配件、水泥建材两大 优势产业进行招商服务和推介服务,引导其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不断做大做强做优。二是深入开展 两帮两促活动,以政治优势助推快速发展。三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培养核心竞争力。四是大力扶持以梅花 新能源客车为主导的新型产业,提高永速发展的动力。五是积极引导相关企业的合作与 产品导向分流,开展良性竞争,谋求双赢多赢的局面。六是鼓励企业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实施管理创新增效。七是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实现产业工人与企业的 无缝对接工程。八是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强化工业兴镇理念,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文发展环境。

5、全面实施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一是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中心,努力打造精品农业, 外向型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化农业,全面繁荣和发展农村经济。二是加强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基本农田保护与水土保持符合政策标准,农民增产增效。三是合理有序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现代农庄。四是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承包 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明晰的产权结构和使用权结构。五四积极引导农民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6、全面加强 财源建设。立足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把培植财源、增加税收、增收节支放在突出位置,做好“经营财政”的文章,做到培植 税源财源和应收尽收。认真执行有关规定和制度,开支从紧,消赤减债。

7、全面完善 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一是建设高效能的城镇基础设施。“十二五”期间,要千方百计建好江背自来水厂,采取多“渠道”引水办法,解决江背用水难题;二是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和结构调整,将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引进江背;三是加大城镇基础建设投入,引导 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四是创新集镇发展机制,引入市场经营集镇、园区的理念;五是加强城镇 现代化管理;六是加大项目聚集区建设力度,切实推进项目聚集区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创新,提升功能,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

8、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加强 公路设施建设,争取上级支持,做好黄江公路与浏醴高速赤霞互通对接工作,拉通与城市的距离,接受融城的辐射,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强村级公路建设与监督管理,建立多元投入机制,进一步落实配套资金,强化组织,克服困难,明确责任,认真做好通村、通组、通户公路建设的各项工作,保障农村公路建设有序推进。

9、全面实施文化强镇战略。以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为契机,精心打造,发挥作用,进一步加大投入,发挥文化集市功能。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提升幸福感指数;同时利用浏阳河畔江背段名人故居和文物景点较多的优势,打造旅游产业,全面实现文化强镇。

10、全面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确保环境治理走上常态管理轨道。一是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常态化,三年实现大变样。二是加强生猪养殖的整治和关停工作。三是加强企业的环保治理。四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巩固整治成果,实现乡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使村容村貌保持常态,努力实现集镇美化,亮化,确保全镇居民安居乐业。

11、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一是教育布局改革和教育设施的更新改造逐步推进。二是大力推进城乡医保的一体化管理。三是不遗余力执行基本药物零利润销售政策,积极有效推动医疗制度改革和医疗资源整合。四是大力推进城乡低保、三无人员五保、残疾人保障事业,建立多角度的关怀机制。五是创新人民群众利益表达诉求机制,开创社会治安管理新局面。六是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 低生育水平。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生殖健康水平,提高 人口素质,遏制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

12、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推进 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开展五个文明建设,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文明创建,不断提升 社会文明程度。

通过大力培育农村艺人和开展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让农民爱看乡土戏的同时,把良好的道德风尚“装进”农民的心里。

江背镇抗旱

为丰富和活跃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以文艺演出和电影公演的形式开展“山歌情韵”文化广场活动,每周六定期在县五福广场表演,并利用“兴国山歌”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12支由民间歌手为主的山歌队深入乡村巡回演出,共演出138场,吸引观众10万余人次。不仅“送文化”,还注重“种文化”,把群众文化工作作为建设和谐社会及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来抓,以农村“五好”创评、“文明信用户”评选、“农村致富能手”竞赛和“查禁赌博”等活动为主要载体,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五福广场、将军园等4个大型休闲广场,在广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起了农民文化广场,着力引导农民进行健康文明的生活,实现村村有一文体活动室、图书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利用农闲和节假日,以村组业余文艺队伍为骨干,采取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形式,培养了农民山歌手、唢呐手等文艺能人共计1039人,建立了以村为单位的文艺小分队20多支,并结合实际情况,制作了戏曲、快板、相声、小品、山歌等“乡土教材”。

同时,进行了“四个一”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进村户、文明育新人”活动,即建好一所“道德夜校”、“栽种一片道德林”、“建好一堵道德墙”、“兴建一座道德亭”,大力实施“漫画进新村”活动,组织文艺工作人员深入基层,把群众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场景绘制成“新风漫画”,这些漫画以农民的现实生活情景为结构,以漫画的表现手法,归纳讲卫生、讲文明、除陋习、尊老敬老等10种广大群众普遍认同的良好思想道德类型,并配有简洁明了的主题点评,通过张贴这些“新风漫画”,从而警示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言一行,在农村倡导文明乡风。 祠堂是 客家人不可或缺的情结,然而一些陈规陋习却流传下来。江背镇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对待这些建筑,一方面,镇里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迹,保留历史文化脉络,对蕴藏丰富文化内涵的古民居、古门楼、古门牌等给予保留修缮;另一方面,镇里着力引导农民摒弃一些封建迷信的习俗,各村成立新风理事会,组建农民文艺队、技术协会等,开展 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将祠堂变成农民图书室、文艺活动中心、农民夜校等,全镇有100多处祠堂成为农民学知识、树新风的基地。

江背镇在全镇各村、中小学校开展“道德漫画进农村、校园”活动,将孝敬老人、团结同学、破除迷信等道德行为规范绘成形象生动的道德漫画,并配上朗朗上口的兴国 山歌、顺口溜等,发放到各新农村建设点和中小学校。共向全镇发放道德漫画1.6万多幅。道德漫画以幽默含蓄的方式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人间的假、恶、丑,借助漫画的直观性、 趣味性和艺术性,使德育教育变抽象为直观,成为村民生活的“指南”。

周边医疗

江背医院 地址:长沙市长沙县白石中路20号
长沙市长沙县白石中路20号

周边行政地标

长沙县江背镇朱家桥社区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X056

周边小学

长沙县江背镇梅花小学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X033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X033

周边乡镇

江背镇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周边村庄

印山村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印山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