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围山镇
大围山镇 大围山镇历史沿革 大围山镇行政区划 大围山镇地理环境 大围山镇交通 大围山镇经济 大围山镇文化 大围山镇发展规划 大围山镇旅游 大围山镇全国特色名镇
大围山镇,是湖南省浏阳市辖镇,地处 浏阳市东北部,在 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麓、湘赣边境,北与平江县接壤,东与 江西 铜鼓县相邻,南界 张坊镇,西连 达浒镇, 浏阳河发源于此。该地也是蒸菜的发源地之一。大围山镇是 客家人的聚集地,镇上通用 客家语 。因地扼湘赣两省交通要冲,为平、浏、铜三县货物集散地而得名,为“浏阳东大门”之意。远在新石器时期,大围山镇境内就有人类居住。考古学家曾在大围山发现商周文化遗址1处、龙山文化遗址3处。从楚东村新田坳、金钟桥村金钟组、朱家坪、中岳村等地遗址中出土大量的石斧、石凿、石箭簇、穿孔石马片、印纹硬陶等,可以印证早先人类的踪迹。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在金钟桥法林寺附近出土的一口南宋编钟,钟面上铸有“大宋国 潭州浏阳县流阳乡金溪北十二都金钟山,绍熙二年”诸字,由此推断,大围山镇地域内的行政建置史,可以上...
详情大围山镇,是湖南省浏阳市辖镇,地处 浏阳市东北部,在 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麓、湘赣边境,北与平江县接壤,东与 江西 铜鼓县相邻,南界 张坊镇,西连 达浒镇, 浏阳河发源于此。该地也是蒸菜的发源地之一。
大围山镇是 客家人的聚集地,镇上通用 客家语 。因地扼湘赣两省交通要冲,为平、浏、铜三县货物集散地而得名,为“浏阳东大门”之意。
远在新石器时期,大围山镇境内就有人类居住。考古学家曾在大围山发现商周文化遗址1处、龙山文化遗址3处。从楚东村新田坳、金钟桥村金钟组、朱家坪、中岳村等地遗址中出土大量的石斧、石凿、石箭簇、穿孔石马片、印纹硬陶等,可以印证早先人类的踪迹。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在金钟桥法林寺附近出土的一口南宋编钟,钟面上铸有“大宋国 潭州浏阳县流阳乡金溪北十二都金钟山,绍熙二年”诸字,由此推断,大围山镇地域内的行政建置史,可以上溯上千年。
据清嘉庆《一统志》载:大围山“岗峦围绕,盘踞四县,因名大围。”又因地扼湘赣两省交通要冲,为平、浏、铜三县货物集散地,是一个凝聚灿烂历史文化的边陲古镇。古称上东镇,素有“小上海”、“浏东重镇”之称。
大围山镇 先后于1995年与2005年由原大围山乡、东门乡、中岳乡与白沙乡合并设立。
1950年,大围山地区划属年浏阳县第三区,
1956年属东门乡、三星乡,
1958年属大围山公社,
1961年改东门公社,
1983年置东门乡,
1994年建东门镇,
1995年原大围山乡、东门镇和中岳乡建大围山镇,行政机构驻东门市;
合并后的1997年,原大围山镇下辖有东兴社区和田心桥、永幸、花门、下泥坞、笕坑、探花、欧家槽、青兰、陈谷、上泥坞、都佳、鲁家湾、浆坑、石坳、长田、长鳌江、楚东、三无桥、越级、金民、中岳、祥元、金钟桥、同幸、杨家坪、灌源、中塅、下毛田、赵湾29个行政村。
2005年撤销白沙乡并入大围山镇。
并入的白沙乡有156平方公里,下辖凤山、三溪、围山、安山、黄花洞、杨家田、千秋、荷坪、双坪、长安、上坪、上湖、鄱潭、重庆、廖家塅、狮口、泉丰17行政村。
大围山镇现下辖10个村、1个社区,分别为东门社区,中岳村、 同幸村、中塅村、金中桥村、 楚东村、田心村、大围山村、上坪村、 浏河源村和 北麓园村。
大围山镇辖区东连江西铜鼓,南界张坊,西邻达浒, 北抵平江。大围山镇总面积401.7平方千米(2017年),共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80个村民小组、5个居民小组。
境内山地、丘陵、盆地交错,形成多类地貌。七星岭海拔1607.9米,为浏阳最高峰。大溪河蜿蜒曲折贯穿境内,接纳大小支流18条,形成 浏阳河上游。水系完整,雨量充足,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利于各类作物生长。
大围山夏无酷暑,空气清新,有天然“氧吧之称”,建立国家森林公园后,成为旅游观光胜地,被誉为“湘东明珠”。
大围山镇政府所在地为东门镇,毛泽东同志领导 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曾在这里进行激烈的战斗。大围山镇总面积401.7平方千米(2017年),共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46个村民小组、5个居民小组,25696人(2017年)。
境内山地、丘陵、盆地交错分布,形成多类地貌。大溪河蜿蜒曲折贯穿境内,接纳大小支流14条,形成浏阳河上游,水系完整,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 气候。
大围山镇东距浏阳城63公里,距省会长沙126公里,与外界沟通古以水路运输为主,一年四季,乌蓬船、秋江船往返穿梭,东门码头十分热闹。大围山又名首裨山,位于湘赣交接处,西邻官渡区;东邻江西铜鼓,南接江西万载,北靠平江,“岗峦围一绕,盘踞三县,因名大围”,总面积410平方公里。主峰七星岭海拔1607.8米。
峰间地势平缓宽阔,形成一个纵横约一二十公里的小平原。古诗称大围“山根东走盘吴尾,水势西流灌楚头。”唐代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记》将大围山列为第十三洞天——“好生元上之天”。山上岩石神工锼琢,离合成奇。群峰献秀,古人曾赞美它为“南衡七二峰峦外,别样岩蛲足胜游。”今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大围山山顶的小平原上有天心湖48个,总面积4公顷,又有“白沙湖”之称。
秋天,湖畔芦花似雪飘飞,有“西峰雪影”之美誉。小平原东北方古有玉泉寺,今留遗迹,相传火烧红莲寺的故事来源于此。西南为船底窝,洞口有石如门立;其北为西岭龙须漕,龙潭瀑布、枫林瀑布、峡口瀑布等多瀑相连,飞珠溅玉,声响数里;沿船底窝溪流直下,行半小时,道旁有“夫妻松”,两株高耸的古松依偎在一起。
一为马尾松,粗犷劲拔;一为黄山松,婀娜多姿,天作之合,耐人寻味。元代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玄 对此赞不绝口。其咏《大围山》诗曰:
大围山高高几许,绝顶嵯峨载林坞。
石隙花开自春夏,地炉僧拥无寒暑。
清流白鹇涤毛距,绿树黄熊引筋膂。
山腰日午婴儿唬,知有雷公出行雨。
大围山镇位于浏阳东部, 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麓,镇党委政府依托大围山的自然优势,按照“政府引导,协会组织,典型带动,以奖代补”的方式,做大做强水果产业。
2005年大围山镇水果挂果面积7520亩,总产5520吨,总产值985万元,仅此一项,折合大围山镇人均收入600元,种植果树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新门路。
大围山镇现有水果面积10400亩,其中桃树面积5195亩, 梨树面积2693亩,柑桔面积1109亩,李树面积718亩,其它果树685亩。在楚东、中岳、中塅、都佳等四个村的果树面积达9349.6亩,占大围山镇水果面积的89.9%,成为大围山镇的水果基地。
大围山镇从事水果种植的农户623户,其中水果面积10亩以上的大户275户, 50亩以上的大户有15户;100亩以上的大户有8户,以桃、梨、李为 特色的果园9个,形成了大围山水果产业的特色。
农技站、水果协会、农科教中心开展“科技入户工程”活动,深入村组提供 技术服务。一是引进新品种,全年共调进新品种果苗2万株,淘汰劣质品种8000多株,优化了水果品种结构。二是加强培训,先后聘请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张映兰教授和湖南农大刘昆玉教授、农业局水果专家对大围山镇果农进行相关技术培训。
据统计,2008年共下村组培训62场次,培训果农700多人次,创办《果农之友》会刊12期,印发技术资料7200份。三是推广新技术,进行水果套袋技术示范推广,大围山镇共套袋水果15万个,为水果大户安装50盏频振式杀虫灯,杀虫成效明显。四是解决技术难题,为解决桃矮缩病问题,多次邀请省市专家前来就诊,在农业局的支持下,对已发病的树和苗进行烧毁处理,对未发生病的树和苗进行 药物预防,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为了增强水果产业市场份额,成立了大围山水果协会和水果专业合作社,对水果产业实施“五个一”的服务,即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优质服务。镇政府出资2万元注册了“湘东明珠”(干果)和“楚东山”(水果)两个品牌,并以“楚东山”为基础向农业部申请了无公害水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打造大围山无公害水果品牌。
同时通过多途径推介大围山水果,首先是连续两次成功举办了“湖南浏阳大围山桃花节”,通过“知青故乡行”、咏桃花诗词笔会、鲜桃现场签约、客家山歌对唱等主题活动的举办,挖掘了桃文化内涵,并为大围山镇水果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其次是通过省市电视台、《长沙晚报》、《浏阳日报》等媒体报导大围山水果,同时引导果农开展农家乐服务,促进水果产业与旅游农业的有机结合,增加农民致富的门路。
大围山镇是综合性农业经济区,又是林业重点乡镇之一。现有耕地面积22936亩,山林面积48.8万亩,其中竹林面积10.8万亩,山林覆盖率达82.79%,境内木材蓄积量为15
8万立方米,楠竹蓄积量为1627万支。大围山镇形成了以造纸、竹木加工、化工、水力发电、豆制品加工、旅游、建材为主的乡镇工业,现有各类企业50余家,其中年产值过1000万企业2家,过500万元企业7家,过200万元企业14家。主要构成为造纸企业4家,较大规模的竹木加工企业近10家,化工企业5家,豆制品加工企业6家,小水电企业20家,旅游企业2家,建材企业3家。2005年大围山镇实现GDP1.37亿元,完成企业总产值2.75亿元。大围山镇农业形成了以烤烟、 水果、蜂蜜、 黑山羊、豆腐、竹木、药材为支柱的优势产业,200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8782万元,发展烤烟4339亩,发展水果1.2万亩,养蜂1.5万箱。辖区内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境内山环水绕,古迹众多,景点密集,极具开发价值,主要有以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万亩桃林,浏阳河之源为主的 自然风光带;以秋收起义上坪会议旧址,秋收起义东门战役主要阵地,湖南省苏维埃政府驻地锦绶堂,中共湘鄂赣省第一次党代会旧址楚东山大屋,共青团湘鄂赣特区第一次团代会旧址枫林大屋为主的红色旅游带;以客家文化村、白沙、大围山古镇风貌为主的人文景观带。
大围山镇在建筑史上,人民创造了许多神奇。明初,由地方绅士鲁荣业捐资修建的跳石桥,坐落东门市上游两公古建筑里处,横跨大溪河两岸,全部采用标准麻石作桥墩。石墩为长方体,高出水面约2尺,底部嵌入河床。墩长3尺、宽约0.8尺,两墩间距为1.2尺,共有65个 石墩,每年除丰水季节外,均可供行人通过。此桥经清 康熙、 乾隆、 嘉庆和1995年四次复修,保存完好,维持原貌,是浏阳河上一道独特的景观。境内清代修建的石拱桥众多,共计28座,保存完好且能作公路桥梁的有4座,即同治年间修建的青兰桥,道光年间修建的长鳌江桥,光绪年间修建的田心桥、永幸桥。 境内祠堂星罗棋布,大多建于清代,各姓以聚族地中心点择地而建。这些祠堂大都为青砖木石结构,雕梁画栋,颇为气派。有的墙、檐上塑有历史、戏曲、人物雕像;有的刻有狮、虎、龙、凤等精美图案,构思别具一格,展现出民间艺术的风采。比较有名的祠堂有15座,分别是:东门李祠、东门袁祠、东门涂祠、东门曾祠、上车季祠、鹅颈李祠、夏造冲吴祠、鲇鱼坪何祠、枧坑何祠、枫树夏陈祠、南冲张祠、赵湾刘祠、鱼头鱼祠、长鳌江廖祠、高漕邓祠、铜湾郑祠等。其中鲁家湾村鲁氏家庙保存且修缮完好,对联、书画点缀其间,富丽堂皇。
宋朝名人汤寿,刚直不阿,累官 大理寺少卿,人为徽猷阁学士,死后葬人大围山上鸡笼尖,墓碑高耸,石羊、石马陈列左右,庄严肃穆,并在墓旁建有守墓庐,此乃规格较高的 古墓之一。
清代民居锦绶堂,坐落东门近郊漾水湾,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由孀妇涂刘氏所建。该房屋为三进五开间,左右各列两厢房,外设围墙,内建雕梁画栋两层楼房百余间,有天井19个。走廊、天井错落有致,梁、柱、卷棚、墙壁均绘有各种精美图案及名人诗赋。布局合理、结构紧凑、装饰豪华、建筑精湛。1931年,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曾驻于此处办公,红军标语、财政收支账目均保存于墙壁上。2002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过3次较大的维修,现保存较好。锦绶堂不仅是浏阳清代民居的标本,也是一处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和爱国主义 教育基地。
另有清代民居楚东山大屋,曾是中共湘鄂赣边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旧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始建于 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围山书院,总占地面积3039平方米,建筑面积1635平方米,名列浏阳八大书院之一。由 谭嗣同的老师、维新派名儒涂启先带头捐资、捐地并主持修建。书院建筑为青砖、石柱、木梁结构,沿中轴线五单元对称排列。有春满堂、大成殿、嘉惠祠等,前后天井4个。围山书院是浏阳盛极一时的书院文化的代表。以永福桥(东门老桥)为起点,夹大溪河两岸,明、清时建造的吊脚楼群,是一道独特的景观。楼为土木结构,约三分之二建于河岸,三分之一延伸于河面上,以木柱支撑楼饭,临河面开有各式小窗户,便于观赏河景。建筑古朴雅致,富于江南水乡情调。全盛时期,每逢 端午、 中秋、 元宵等佳节,两岸张灯结彩,灯笼高挂,河中船筏穿梭,弦歌抑扬,仿佛秦淮胜景。今由于年久失修和建筑风格的改变,吊脚楼所剩不多,但风韵犹存。
明、清时代,大量的广东客家籍人迁入境内,带来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其中客家山歌最负盛名。歌词涉及的内容有生产、劳动、爱情、自由、和平、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现搜集整理的 山歌有近千首,是一笔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
2014年
主打生态品牌,加快产业转型提质。一是做大做强特色水果产业。新建千亩精品葡萄、杨梅、蓝莓等特色水果园,丰富大围山水果品种,让特色果园可以一年四季吸引游客前来观赏、采摘、游玩。通过正确引导、扩大规模,打造以金钟、井头、楚东、三元、泥坞为核心的花园式、观光型水果基地走廊,在走廊周边设计并发展特色农家乐、休闲园等附属产业,形成水果走廊全方位的立体塑造。二是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建设一批绿色环保、特色鲜明、观赏性强的农产品规模基地。重点推进水果产业提质增效、鲁家湾-中岳、北麓园优质生态烟叶基地、花卉盆景产业配套及园林基地建设,规划高山茶叶基地建设,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三是培育独特品牌产业。加快推动域内豆制品企业强强联合、集聚发展,形成“观光+体验”模式的“白沙豆腐城”特色工业园区。宣扬豆腐文化,打造豆腐旅游品牌。引导石材加工企业加快技术和管理创新,扩大生产规模,进行低碳、高档的装饰板材和旅游工艺品加工,引领石材装饰消费时尚。
二、强化项目抓手,建设特色旅游城镇。一是加快旅游项目建设。推动客家民俗文化街项目建成开街,建成为集旅游特色商品购物、美食、客栈、酒吧、创意工坊、客家民俗文化展演中心、度假公寓于一体的客家古镇街区。启动并推进生态度假酒店和健康养老项目建设,加快锦绶堂红色教育-生态休闲综合景区项目开发,规划建设新的农贸市场,提升城镇服务功能。仿照大围山路改造,加快东门古镇紫薇街、府前路等老街区的美化改造,形成整体古建筑群。二是推动配套设施建设。加快车辆换乘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开通山上山下的旅游专线车,试行旅游一票制,完善大围山生态旅游区的旅游服务功能。三是构建快捷交通网络。积极做好泥坞片区的征地拆迁工作,配合森林公园建设西大门,实现园门下移。配合森林公园加快大浏高速茶林互通—白沙古镇的干线公路建设,重点推动东白公路的拓宽改造,使之成为连通东门和白沙两个千年古镇的古镇大道。推进锦绶堂旅游公路、环镇线、水果基地通道等旅游公路建设,将镇域内各景区景点串联起来。四是创新投融资机制。筹备成立大围山镇城镇建设和旅游项目投资开发公司,对全镇经营性土地和旅游资源进行统一开发、经营和管理。继续加强与市城建集团和大围山旅游投资开发公司的合作,扩大融资总量。拓展思路,引进专业人才,创建新的经营开发模式,盘活无形资产,开发可经营性旅游资产项目和配套资产项目,做大做强旅游服务产业。
三、着力民生改善,打造幸福平安村镇。一是提供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继续巩固和扩大“五险”覆盖面,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率达到90%以上,医疗保险率达到99%以上。严格落实低保和优抚政策,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鼓励和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力争在中学建成塑胶跑道。二是创造更和谐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一推行四公开”制度,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强化应急管理,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强化村(居)民自治,提升人口素质。加大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监管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开展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克己奉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培育文明新风,积极创建人民满意集镇,强化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支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注重文化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广泛开展文化下乡、节庆文化和全民健身运动,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让大围山的文脉流香,文化传承光大,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围山人民的精神品格和幸福生活,凝聚赶超跨越的发展活力。
大围山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通过评审。规划预计2020年大围山全镇旅游接待在9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收入达到9.76亿元。 大围山镇旅游产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0多年来开发建设了一批旅游景点,推出了观光、避暑、科普、会议和户外等多种旅游产品,赢得了“湘东名珠”的美誉。
客家民俗文化街全长700米,街区宽60米,用地面积90余亩,总投资近1亿元。文化街建成后,将充分展示 客家山歌、文艺表演、风味小吃等,向游客出售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住在大围山,吃、购、娱在民俗文化街的旅游格局。另外,沿客家民俗文化街,还将建沿浏阳河源头大溪河风光带,使这里与楚东村万亩桃林、围山书院、烈士陵园等景点相连,使溯源观光休闲游、 客家文化风情游、红色革命教育游有机融合,打造大围山城镇1至2日游的旅游板块。
大围山镇将逐步开发沿街的浏阳河溯源风光带,形成万亩桃林――锦绶堂――浏阳河源风光――东门古镇――围山书院――烈士陵园旅游路线。作为泛大围山生态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东门古镇项目总体定位为“浏阳河源 中国中部客家第一镇” 。而世界500强、国内最大的酒店管理集团旗下的凯莱度假酒店,是在海滨、湖畔或山岳等区域精心选址的酒店品牌。
2015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下发的《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名单的通知》(建村﹝2015﹞106号)中,大围山镇入选。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工作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开展的一项重大评比活动。依据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认定办法和标准,对参选乡镇的特色景观、旅游经济、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综合管理、旅游服务等7大项指标进行考核评审。
周边政府机关
大围山镇人民政府
地址:长沙市浏阳市复兴巷37号
营业时间:春季,秋季,冬季 周一至周五 09:00-12:00,13:00-17:00;夏季 13:30-17:30
周边农家院
白沙古镇生态农庄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大围山镇东白路白沙金长城希望小学东
周边乡镇
大围山镇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
周边医院
桂先红诊所
地址:长沙市浏阳市大围山路与都佳东路交叉路口往西北约12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