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县

沅陵县 卢溪郡 湖南沅陵县 沅陵 沅陵县建制沿革 沅陵县行政区划 沅陵县地理环境 沅陵县自然资源 沅陵县人口民族 沅陵县经济 沅陵县社会事业 沅陵县交通运输 沅陵县风俗文化 沅陵县风景名胜 沅陵县地方名人 沅陵县地方荣誉


沅陵县,隶属于湖南省 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沅水中游,与 桃源、 安化为邻,素称“湘西门户”。全县总面积为5852平方公里,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县。沅陵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沅陵县,历为郡、州、路、府、道和湘西行署治所,曾是湘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沅陵县辖23个乡镇,有汉、苗、土家、回、白等25个民族,人口67万(2013年)。水电、矿产、林农产品加工是沅陵三大支柱工业,境内水能蕴藏量居湖南省第一,是全国十大水能基地之一;黄金年产量居湖南省首位,铅、锌、锑、钨、铜、磷、石煤等矿产储量丰富;是湖南省十大林业强县之一。茶叶、水产、板栗、竹木是沅陵四大特色农业。2015年,沅陵县乡镇区划调整后,辖13乡8镇。境内现有楚秦黔中郡遗址、秦代二酉藏书洞、唐代龙兴讲寺、明代虎溪书院和辰州三塔、 凤凰寺和湘西剿匪胜利纪念园等名胜古迹。 曾...

详情

沅陵县地名网_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资料简介

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介绍

沅陵县,隶属于湖南省 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沅水中游,与 桃源、 安化为邻,素称“湘西门户”。全县总面积为5852平方公里,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县。沅陵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沅陵县,历为郡、州、路、府、道和湘西行署治所,曾是湘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沅陵县辖23个乡镇,有汉、苗、土家、回、白等25个民族,人口67万(2013年)。水电、矿产、林农产品加工是沅陵三大支柱工业,境内水能蕴藏量居湖南省第一,是全国十大水能基地之一;黄金年产量居湖南省首位,铅、锌、锑、钨、铜、磷、石煤等矿产储量丰富;是湖南省十大林业强县之一。茶叶、水产、板栗、竹木是沅陵四大特色农业。

2015年,沅陵县乡镇区划调整后,辖13乡8镇。

境内现有楚秦黔中郡遗址、秦代二酉藏书洞、唐代龙兴讲寺、明代虎溪书院和辰州三塔、 凤凰寺和湘西剿匪胜利纪念园等名胜古迹。 曾被授予“中国传统龙舟之乡”,辰州 傩戏、传统 龙舟和沅陵 山歌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沅陵是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中国名族文化生态旅游明县和中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百强县。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县城(乡镇)。

新石器时期,沅陵境内已有先民渔猎、农耕、繁 沅陵县 (13张) 衍生息。

春秋时期属楚巫中地,战国属楚黔中地。

秦属黔中郡,故城在县内 太常乡窑头村。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沅陵县,属武陵郡。高后元年(前187年)封长沙王子吴阳为沅陵顷侯。

新莽时改沅陵县为沅陆县。

东汉时,县属荆州武陵郡。

三国时,县随武陵郡,先属蜀,后属吴。

南北朝齐置武陵都尉府于沅陵。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县改属沅州通宁郡。太建七年(575年),改通宁郡为 沅陵郡,治沅陵,县属沅州沅陵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置辰州,治沅陵。大业二年(606年),复改辰州为沅陵郡,隶荆州。隋末沅陵郡为梁 萧铣所据。

唐武德二年(619年),萧铣部将董景珍以沅陵郡降唐,改为辰州,县属辰州。 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10道,县属辰州,隶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天下为15道,县属辰州,隶黔中道。 天宝元年(742年),改辰州为 卢溪郡,县属卢溪郡。乾元元年(758年)改卢溪郡为辰州,县属辰州。

后梁 开平元年(907年), 马殷据湖南,受封楚王,县、州地随属 马楚,历后唐、后晋、后汉无变。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南唐灭马楚,三年县地隶武平军节度使(治武陵),先后为 刘言、王进逵、 周行逢所据。

宋乾德元年(963年),辰、锦、叙等州归顺,立辰州卢溪郡军事,治沅陵,隶 荆湖北路。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五月,宋知辰州吕文兴降元,改辰州为 辰州路,治沅陵,属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隶湖广 行中书省。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 吴王朱元璋遣徐达克辰州路,改辰州路为 辰州府,治沅陵。

明洪武九年(1376年)革元行中书省,置湖广等处 承宣布政使司,县属辰州府,隶湖广布政使司。 宣德八年(1433年),封辽简王 朱植第十七子 朱贵谲为沅陵王,传122年无子除。嘉靖十二年(1533年)湖北分守道驻沅陵,历134年。

清康熙三年(1664),分设 湖南布政使司于长沙,县属辰州府,隶湖南布政使司。雍正八年(1730年),县属辰永靖道,十三年(1735年)改为辰永靖兵备道。乾隆元年(1736年),改称辰沅永靖兵备道,县仍属辰州府,隶辰沅永靖兵备道.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封建王朝结束。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沅陵县存辰州府,府仅辖沅陵县地。民国3年(1914年)裁府恢复沅陵县,属辰沅道。1922年废辰沅道,县直属湖南省。1936年7月,设湘西 绥靖处于沅陵。辖19县,划为5个 行政督察区,县属沅泸辰溆区行政督察专员办事处,治沅陵。1937年,湘西绥靖处改为湘西 绥靖公署。绥靖区增至25县,分置4个督察区,县属第一区 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沅陵。1938年,全省划分9个行政督察区,县属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沅陵。1939年,县属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署。1941年,全省划分10个行政督察区,县属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沅陵。1945年,置省府湘西行署于沅陵,辖第八(驻永顺)、第九(驻沅陵)、第十(驻洪江)3个督察区,抗日战争胜利后撤销湘西行署。

1949年9月8日,沅陵县人民政府成立,王振宗任书记, 张子祥任县长。1950年1月1日,湖南省临时人民政府在沅陵设置湘西 行政公署,辖沅陵、会同、永顺3个专区,县属沅陵专区。1952年8月,撤销湘西行政公署及其所辖3个专区,沅陵县改属 芷江专区。1952年12月,芷江专区迁驻 黔阳县安江镇,改名黔阳专区,县属黔阳专区。1968年,黔阳专区改称黔阳地区,1981年,黔阳地区改称怀化地区行政公署,县属怀化地区行政公署,1997年改属怀化市。

1996年,沅陵县面积5850平方千米,人口约62.8万人,其中土家、苗等少数民族31.6万人。辖8个区、2个镇(区级),5个镇(乡级)、42个乡、3个民族乡:沅陵镇、沃溪镇、五强溪镇、明溪口镇、麻溪铺镇、凉水井镇、官庄镇、太常乡、白田乡、沙金滩乡、丑溪口乡、栗坡乡、舒溪口乡、乌宿乡、清水坪苗族乡、棋坪苗族乡、落鹤坪乡、高砌头乡、筲箕湾乡、用坪乡、池坪乡、坳坪乡、竹园乡、苦藤铺乡、郑家村乡、张家坪乡、张家滩乡、渭溪乡、荔枝溪乡、杜家坪乡、马底驿乡、楠木铺乡、长界乡、黄壤坪乡、北溶乡、深溪口乡、肖家桥乡、落坪乡、大合坪乡、七甲溪乡、火场土家族乡、军大坪乡、筒车坪乡、枫香坪乡、高坪乡、清浪乡、洞溪乡、陈家滩乡、七甲坪乡、蚕忙乡、楠木乡、柳林汊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沅陵县常住总人口599680人,其中,沅陵镇58107人,明溪口镇11342人,麻溪铺镇15911人,凉水井镇14889人,官庄镇20558人,五强溪镇17899人,沃溪镇11978人,柳林汉乡9240人,太常乡11770人,白田乡13483人,沙金滩乡4837人,丑溪口乡9674人,栗坡乡6859人,舒溪口乡13855人,乌宿乡10095人,清水坪苗族乡7977人,棋坪苗族乡11631人,落鹤坪乡7240人,高砌头乡10154人,筲箕湾乡16826人,用坪乡9511人,池坪乡14075人,坳坪乡8770人,竹园乡7160人,苦藤铺乡9479人,郑家村乡8802人,张家坪乡17397人,张家滩乡10006人,渭溪乡9347人,荔枝溪乡10978人,杜家坪乡6994人,楠木铺乡14357人,马底驿乡14711人,长界乡5841人,黄壤坪乡7877人,北溶乡13418人,深溪口乡10286人,肖家桥乡11317人,落坪乡6526人,大合坪乡11229人,七甲溪乡6567人,火场土家族乡6230人,军大坪乡6513人,筒车坪乡6748人,枫香坪乡6011人,陈家滩乡9985人,清浪乡14043人,桐溪乡9285人,高坪乡11407人,七甲坪乡12390人,蚕忙乡11087人,楠木乡7008人。

2000年,沅陵县辖7个镇、42个乡、3个 民族乡: 沅陵镇、沃溪镇、 五强溪镇、 明溪口镇、 麻溪铺镇、 凉水井镇、 官庄镇、 太常乡、 白田乡、沙金滩乡、丑溪口乡、栗坡乡、舒溪口乡、乌宿乡、清水坪苗族乡、棋坪苗族乡、落鹤坪乡、高砌头乡、筲箕湾乡、用坪乡、池坪乡、坳坪乡、竹园乡、苦藤铺乡、 郑家村乡、张家坪乡、张家滩乡、渭溪乡、荔枝溪乡、杜家坪乡、马底驿乡、楠木铺乡、长界乡、黄壤坪乡、北溶乡、深溪口乡、 肖家桥乡、落坪乡、大合坪乡、七甲溪乡、火场土家族乡、军 大坪乡、筒车坪乡、枫香坪乡、 高坪乡、清浪乡、 洞溪乡、陈家滩乡、七甲坪乡、蚕忙乡、楠木乡、 柳林汊乡。

2004年,沅陵县原辖60个区乡镇,650个行政村,总人口64万,县域面积5852平方千米,是湖南省版图最大的县。2004年4月,报经省民政厅批准,沅陵县委、县政府决定对部分乡镇实行区划调整,沅陵县撤并18个乡镇,乡镇由52个精简到42个:将官庄、军大坪等18个乡镇撤并调整为8个乡镇(其中蚕忙乡并于七甲坪镇)。

2004年底,沅陵县辖8个镇、31个乡、3个民族乡。

2006年,沅陵县全面完成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辖23个乡镇,包括 沅陵镇、 五强溪镇、 官庄镇、 凉水井镇、 七甲坪镇、 麻溪铺镇、 筲箕湾镇、 明溪口镇、 太常乡、 盘古乡、 二酉苗族乡、 荔溪乡、 马底驿乡、 楠木铺乡、 杜家坪乡、 北溶乡、 深溪口乡、 肖家桥乡、 大合坪乡、 火场土家族乡、 清浪乡、 陈家滩乡、 借母溪乡。

2015年,根据沅陵县乡镇区划调整方案,太常乡、深溪口乡、沅陵镇共2乡1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沅陵镇。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沅陵县共减少2个乡级建制,现辖盘古、荔溪、马底驿、楠木铺、杜家坪、北溶、肖家桥、大合坪、清浪、陈家滩、借母溪11个乡,二酉苗族乡、火场土家族乡2个民族乡,沅陵、五强溪、官庄、凉水井、七甲坪、麻溪铺、筲箕湾、明溪口8个镇,总面积5852平方千米,总人口67万人。县人民政府驻地沅陵镇名称不变。

沅陵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 怀化市北端,沅水中游,处 武陵山东南麓与雪峰山东北尾端交汇处。地理坐标: 沅陵县 东经110°05′31″~ 111°06′27″,北纬28°04′48″~29°02′26″。东与桃源、安化相连,南接溆浦、辰溪,西与古丈、泸溪、永顺毗邻,北与张家界交界,素有“湘西门户”、“南天锁钥”之称。

县境南北袤106.6公里,东西广90.5公里,总面积5850.21平方公里,是湖南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县,占全省总面积的2.86%。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沅陵县为湘鄂西片区、湘鄂川黔片区。

沅陵县境在古地质史上,最早受武陵、 雪峰运动的影响,全境保留着大面积的元古界、震旦系以前的板岩地层;继后受印支、燕山等多次造山运动的波及相继隆起,并在长期的水流浸蚀、切割和新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形成南北高起,中间陷落的沅陵谷地地貌。

境内山峦重叠,溪河纵横,地形复杂,沅酉二水纳百川,纵贯全境。呈现两山夹一谷,朝东北、西南向开口的地貌特征。沅陵县最高点圣人山主峰,海拔1355.3米,最低点界首沅水河面,海拔45米。武陵山北部地处境内,由西北向西南集倾斜,西起凉水界,东至雷家包,逶迤长达103公里,主要山脉有凉水界、盘龙山、锅锅垴、贵竹山、堡子界、雷家包等6大支脉,近百座高山。山岭多系马头形,自借母溪乡赵家山马头垴起,东至桃源县境,俗有“四十八个马头下桃源”之称。 雪峰山南部延伸入境,,由东北向西南倾斜,西起九龙山,东至苦菜界,绵延102公里,主要山脉有九龙山、洪山界、圣人山、王尖、苦菜界等5大支脉,百多座山峰。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余座。

沅陵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表现为: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严寒期短,暑热期长,夏秋多旱。温度最高在7月,平均27.8℃,变化幅度在25.9~29.6℃之间。1月温度最低,平均4.7℃,变化幅度在2.1~6.9℃之间;沅陵县平均气温为16.6℃,年际变化幅度在15.8~17.8℃之间。极端最高气温40.3℃,出现在1972年8月27日;极端最低气温13℃,出现在1977年1月30日。

县境地处全省降雨中心安化县的西侧,年降雨量居怀化地区之首,平均为1440.9毫米,变化幅度在958.8~2047.8毫米之间。

由于东西地形复杂的影响,且森林植被覆盖程度不一,因而气候差异大,垂直立体气候变化明显。

县境太阳辐射量(光量)属中低纬度区,太阳高度角较大,日照较强。山区因云雾较多,地面接受太阳光能量有所减少,日照较弱。

境内地表水来自外来客水和大气降水所产生的地表径流。水系以 沅水为主干,呈树枝状。纳大小溪河910条,总长3888.55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河466条。属一级支流78条,二级支流219条,三级支流134条,四级支流30条,五级支流5条。流域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下的溪河有444条。境内年平均降水总量为90.46亿立方米,地表径流总量为54.4亿立方米,人平均有地表水9761立方米,为湖南省人平占有水量的2.5倍。入境客水为517.6亿立方米。

县内地下水量,主要取决于天然补给量。沅陵县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83亿立方米,储存量8.06亿立方米。地下水已开采量2274.47立方米。

境内地下水类有: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包括碎屑岩裂隙水和浅变质岩裂隙水)、碳酸岩类岩溶水等。主要分布在县西南太常至舒溪口乡沅水河谷一带,以及乌宿、北溶、麻伊洑、麻溪铺、凉水井、官庄等区和筲箕湾、张家坪、火场、军大坪等乡镇。此外,还有井泉洞水6307处,排水量7.2亿立方米。

沅陵县水能资源丰富,居湖南省第一。境内地表水来自外来客水和大气降水所产生的地表径流,水系以沅水为主干,呈树枝状,纳大小溪河910条,总长3888.55公里。国家八五重点工程—— 五强溪水电站修建在该县境内。2006年沅陵县拥有五强溪、凤滩、高滩等3座大、中型水电站。

沅陵县山地总面积582550公顷,面积占沅陵县的72.7%,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山区县。适宜各种植物的生长和禽畜的饲养,为发展林业、农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沅陵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类型多样,40.8%的山地土壤由板页岩风化而成,自然肥力较高,酸碱度适中,含有机质较多,保水保肥力较强,海拔400-600 米的山地面积大,发展林业条件优越。树种繁多,有乔、灌、木质藤本植物111科, 310 属1004种 森林植物种群,并拥有一批有待开发的经济价值很高的特有树种。沅陵县拥有松脂资源2000多吨/年,栓皮栎、芳香油类、木本野生药材等林副产品丰富。在各种野生动物中,有药用动物100多种。

已探明的有金、钨、铜、锑、 铅锌、 硫铁等2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矿种达11种,产地17处,其中大型矿床3处,中型矿床14处,已探明主要矿产有黄金、硫铁矿、铅、锌、锑、钨、铜、金刚石、重晶石、石灰石、煤、石煤等,居全国前10位的有磷矿、石煤矿,居中国前五名的有石煤矿产,主要探明的储量铁矿1.2亿吨,石灰石100亿吨,石煤400亿吨,在开采的有黄金、硫铁矿、锑、钨、铜、金刚石、铅、锌、石灰石、石煤等。

沅陵县境内户口统计于明万历十三年(1615),沅陵有7369户,57659人。明末清初,屡遭兵燹,特别是清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部与清军于辰龙关对峙两载,远近百姓900余口逃散四方,部分村落,人口锐减。

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沅陵县仅27659人,比明万历四十三年减少3万人。此后,社会基本稳定,但于由“笠税数倍于邻近州县”,农民不堪负担,因而轻弃田庐,逋逃异乡,人口发展呈徘徊状态。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都察陆院颁布人丁征役、纳税五十年丁册为准,“嗣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1723),又丁口税摊入地亩内征收。丁税收政策既除,隐报漏丁现象减少,人口渐增,至嘉庆二十一年(1816),县内总户口达47530户,37.456万人,131年内,净增人口34.69万人。

民国初期,战祸频仍,人民惨遭屠戮,民国九年(1920),人口减至30.09万人。1910年、1914年两度大旱,田土失收,城乡饿死者约2万人,加上外出逃荒未归者,“其数不下三四万人”(民国版《沅陵县志》)。抗日战争期间,大量人口迁入,1934年,人口上升到39.75万人,比民国28年增5.11万人。迁入人口陆续返回原籍,1949年户口统计,沅陵县部人口为35万人。

新中国建立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改善,人口再生产能力增强,加上未开展计划生育,人口上升甚快。1952年,上升到36.47万人,年平均增加4900人。“一五”时期,虽因1953年行政区划变动,划归辰溪、大庸和溆浦三县共14424户,59564人。但至1957年,总人口仍上升到38.9万人,5年间共增加83864人,越来越多每年增16700人。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人口生产出现负增长,1961年,沅陵县人口下降到33.9452万人。

1962年,县内人口回升,到1976年,出现持续15年生育高峰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初期,人口生产失控,增加速度过快。15年时间,年均以28.74‰的速度递增,此年,逐渐推行计划生育,1977—1987年,第年人口平均自然增长5642人,1987年末,沅陵县人口为59.2954万人。80年代后,人口问题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计划生育工作被列为基本国策,人口管理趋向法制化。到2006年,沅陵县总人口65.03万人。

2014年末全县总人口为67万人,常住人口为59.14万人,其中,城镇20.08万人,农村39.06万人,城镇化率比去年提高0.44个百分点,达到33.95%。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2.19‰,死亡率为7.8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4‰。

沅陵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与散居并存的多民族的县。沅陵在远古即有人类居住。其后,经历代开发,逐渐成为多民族地区。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楚国势力开始越长江南下,“开濮地而有之”。秦灭楚置黔中郡,郡治在今县城西窑头,留居的官兵中有汉人与土著人杂居。西晋“永嘉之乱”后,晋朝廷曾规定:偏远夷地,不输贡赋,或徭役全免,故流入者渐多。县内有部分谢、袁、萧及土家族的田、覃、杨三姓人民即于西晋时来县定居。

隋唐之际,曾于沅陵置辰州都督府,随军游宦者,顶踵相接,苗、瑶、土家族等民族,一部分退避山林,一部分与外来汉族人民杂居。宋代为使少数民族归服,曾一度采取羁縻政策。元至正七年(1347),白族钟氏三兄弟及子侄(祖籍云南省),自江面避乱徙沅陵,于西关溪子口和东关佘家桥定居。

明代对少数民族地区,亦以镇压为主,镇抚结合,于县西北棋坪设拱辰营,驻重兵以防苗。清代,县内城区附近与汉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逐渐融合,唯县西、西南、西北的深溪、酉溪、舒溪、杨溪、荔溪、丑溪、耍溪、蓝溪流域,仍有大部分人保留与苗族相似的语言、风俗、服饰,自称“果熊”。这些地区,清廷视为苗地,曾划入“乾嘉苗民起义”时的“苗疆御览图”。嘉庆八年(1803)常德回民马新盛、凤凰回民郑大勋先后迁县定居。抗日战争时期,有些兄弟民族同胞来县避难定居。

新中国建立后,又有一些侗族、蒙古族等干部因工作迁徙而来。由于历代封建王朝对“五溪”少数民族的岐视,县内众多的苗族、土家族等居民被登记为汉族。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县内苗、土家、侗、布依等15个少数民族,只登记到3782人。1985年,县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申报:火场乡成立土家族乡,清水坪、棋坪乡成立苗族乡。到1982年止,恢复改正部分人的民族成份,其中苗族34935人,土家族22043人,白族135人,侗蒙、水、回、高山等民族37 人。至1987年,沅陵县有汉族53.193万人(含“果熊”人23万),苗族等15个少数民族共61022人。

到2006年,沅陵行政区划调整结束,少数民族乡只有两个:火场土家族乡、二酉苗族乡。共有少数民族人口36.46万人。

2017年,沅陵县地区生产总值185.42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17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12.6亿元,同比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50.65亿元,同比增长11.6%。按照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0516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沅陵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0.7%,比上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7.3%,比上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由去年的12:63.3:24.7调整为12:60.7:27.3。

全年全县实现公共财政收入13.18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0.22亿元,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7.5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46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5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0.28%。全年累计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7.48亿元,同比增加8.6%。

2017年,全县完成城镇新增就业4102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2140人;就业困难援助对象再就业790人;新增创业主体1700户;创业带动就业目标2380人;为772人办理了《就业失业登记证》,零就业家庭目前在岗人数104户。全年完成就业前技能培训11535人;创业培训360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325人。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232人。职业技能鉴定办证1860人。

2017年,沅陵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7.86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农业产值为20.24亿元,同比增长6.5%;林业产值为4.87亿元,同比下降1.8%;牧业产值为9.37亿元,同比增长1.7%;渔业产值为3.29亿元,同比增长12.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为0.1亿元,同比增长8%。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7.2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09千公顷,同比增长0.2%;全年粮食产量23.02万吨,比上年增加0.84万吨,同比增产3.8%。其中,春夏收粮食作物产量0.1918万吨,同比增产3.6%。油料产量2.22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全年肉类总产量3.05万吨,同比增产3%。其中,猪肉产量2.22万吨,同比增产4.1%;牛肉产量1300吨,同比增产1%;羊肉产量1202吨,同比增产3%;禽肉产量0.58万吨,同比增产0.5%。禽蛋产量1286吨,同比增产4.7%。全年水产品产量22297吨,同比增产12.2%,其中,淡水产品养殖产量19738吨,同比增产13.6%。年末生猪存栏21.62万头;牛存栏9万头;山羊存栏10.48万只;家禽存笼149.68万羽。

2017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546家,家庭农场97家,省市龙头企业21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6家。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新增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3个。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个。开展家庭农场试点示范,创建省级示范社2个、省级家庭农场1个。新增“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4个,主要农产品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发展高中档优质稻18万亩,发展特色杂粮5万亩,完成秋冬种26万亩,创建万亩高产油菜示范片2个,小水果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4万亩。

2017年,沅陵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93.91亿元,同比增长28.8%;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02.09亿元,同比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

全年资质内建筑业实现产值22.3亿元,同比增长4.4%;全部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51亿元,同比增长8.7%。

2017年,沅陵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8.15亿元,同比增长9.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36亿元,同比增长10.9%。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2.22亿元,同比下降4.2%;零售业零售额48.38亿元,同比增长10.1%;住宿业零售额0.79亿元,同比增长17.1%;餐饮业零售额8.13亿元,同比增长13.6%。

2017年,全县实际利用外资909万美元;外贸进出口291万美元;劳务输出148人;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 242.72万美元。

2017年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达到4.41亿元,同比增长15.2%。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达到94.8%。

全县年末拥有移动电话用户33.49万户,拥有国际互联网用户5.61万户。固定宽带普及率达到34.8%;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41.7%。

全年共接待游客404.1万人次,同比增长20.1%。实现旅游总收入20.3亿元,同比增长20.4%。

年末全县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68.52亿元,比年初新增18.73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居民储蓄余额126.69亿元,比年初新增11.8亿元,同比增长10.3%;单位存款余额为41.07亿元,比年初增加8.27亿元,同比增长25.2%。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3.99亿元,比年初新增9.78亿元,同比增长18%。

全年保险公司保险保费收入27888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5712万元。

全年共接待游客270.5万人次,同比增长15.4%。实现旅游总收入13.2亿元,同比增长11.8%。

截至2017年,沅陵县拥有公办中小学校(含幼儿园)63所,其中完中4所、职中1所,初中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0所,完小13所,进修学校1所,县级幼儿园1所。村小、教学点70所。全县有中小学生65428人,其中普高生6809人,职高生3186人,初中生16891人,小学生38542人;在职专任教师4986人。现有民办中小学、职业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等教育机构145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14所,在校幼儿11810人;民办中小2所,在校学生965人;民办职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856人;民办培训机构26家。

2017年,全县通过直招、特岗、委培、公招、外调等途径补充师资214人。轮岗交流校长8人,公选进城教师61人,下乡支教15人。2017年全县高考二本以上上线696人,600分以上30人。发放学前到高中阶段国家助学资金3399万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43074人次,发放县级助学资金873万元,资助县内就读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8327人。全年共劝返学生36人,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71%,比上年提高0.05%;辍学率为0.59%,比上年降低0.21%。

2017年全面完成鹤鸣山小学等4所城区学校扩容工程;完成职中实训楼建设;实施沅陵二中等4所学校改扩建工程;目前沅陵二中教学楼、溪子口小学综合楼等3个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封顶。完成15所标准化村小(教学点)、16个薄改项目建设,实施4个发改项目,全县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截至2017年,沅陵县科学技术支出达到1950万元,同比增长70%。全年完成专利申请量96件,其中发明专利12件;专利授权量43件,其中发明专利9件。获市科技进步奖2项。全年安排实施县级科技计划项目3批共27项。先后将湘西黑猪保种繁育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野生山核桃油生产工艺研究与产业化等5个项目纳入项目信息库。8个项目申报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沅陵。通过三区科技人才专项计划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蔬菜研究所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15人。

截至2017年,沅陵县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2个,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先后成功举办平安创建“月月乐”、怀化(沅陵)首届碣滩茶采茶节开幕式、凉水井镇蓝溪山歌团“庆祝传统节日三月三,弘扬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民俗民间文艺展演、“欢乐潇湘.幸福沅陵”群众文艺汇演。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100余场次,开展了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沅陵传统龙舟赛” 图片巡回展。县图书馆开展送书进农村、进校园、进军营、进工业园、进社区等活动,先后免费为凉水井镇白合村送书200余册,为武警沅陵中队、凤滩中队各赠送图书500余册,为县工业园赠书2000余册,为凉水井镇田家坨社区留守儿童赠书150册。在全县城镇广场、社区及厂矿、学校、福利院开展公益电影放映400场次,观众达4万人次。组织开展了长征主题纪念设施、遗址普查工作,列入普查对象共19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2处、红军标语3处、遗址3处、纪念设施1处。

截至2017年,沅陵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01个,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14个,45个卫生院(含分院),农村(区)医院1个,公共卫生管理所23个,村卫生室445个。全县执业医师907人,执业助理医师559人,注册护士1566人。全县共有病床位4025张。全年甲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人数0例,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人数1393例,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人数2266例,报告死亡5人。

截至2017年,沅陵县共有体育产业商家31家,体育协会及俱乐部共20余家。累计开展县级以上大型全民健身活动4次,开展各项体育赛事及健身活动18次,参与健身活动人数36760人次。外出参加竞技体育大小赛事共6次,共获得金牌11枚。为省市专业竞技队输送运动员4名。

截至2017年,沅陵县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17.74万人次,发放最低城市生活保障资金4842.7万元;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38.99万人次,发放最低农村生活保障资金4918.97 万元。

2017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登记人数为38.1万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07万人,企业离退休参保人员1.16万人,机关养老保险人数(含在职和离退休)2.0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3.62万人,参保率达到96.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2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2.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3.6万人。

沅陵县有三条高速公路经过: 杭瑞高速、沅陵至辰溪高速公路、张新高速(张家界至新化高速公路沅陵段)。

截至2008年底,县公路通车里程3486km,其中高速1条102km,国道1条(G319)134km,省道2条148.8km,县道11条366.93公里,乡道63条957.68km,通村公路1776.59公里。县内通航里程223km(其中沅水航道146km,酉水航道48km)。

截至2013年末,沅陵县农村公路里程共3232.986公里,其中县道386.927公里、乡道827.835公里、村道1480.774公里。全县道路客货运输经营业户达到1148户,营运车辆1213辆,其中客运车辆454台、货运车辆759台。客运公司3家、旅游客运公司1家;客运等级汽车站3个、农村客运站19个;全县共有机动车维修经营户达到66户,其中一类2户、二类14户、三类50户;另有驾培学校2所,教学车辆58台。年培训机动车驾驶员达600余人,从业职格证280人。

巫傩文化

巫傩文化,实为祭祀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亦称巫教文化。巫傩文化分巫教文化、傩文化两个部分。巫教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祭祀盘古,傩文化包括还傩愿、傩戏、傩技表演等。

明香节

明香节是沅陵人祭祀盘古的特有形式。《辰州府志》风俗卷十四有记载。 “降香”,又名“跳香”、“明香大会”。于每年秋后的十月十五至十六(盘古辰日)举行。 明香时,全寨人集中于此,欢乐两天。

傩戏

傩戏,又称傩堂戏,是由傩、傩祭、傩舞发展而来的,它原本是一种驱逐疫鬼的古老的巫术活动,逐渐增加娱乐性成分。傩戏是傩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中国古戏曲中成为一块活化石。 因为它是作为宗教与艺术长期混合的产儿,所以傩戏一般都有宗教、神话的内容。

傩技

傩技是傩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其原意,一是表现先人的农耕文化中的娱神娱人竞技本领;二是以其高难的动作,达到驱邪逐鬼和为人解厄除难的目的。傩技有三四十种,主要有上刀梯、踏火海、踩火犁、衔红铁,吐红火、吃竹签、下抽锅、吃瓷瓶、藏龙卧虎等。福建、湖北、云南等地流行的傩技,内容大体相似,形式略有差别。

上刀梯

上刀梯(上刀山) 在坪坝里立一根高高的旗杆,杆上交错插着数十把锋利的长刀,刀刃向上,寒光逼人。由一巫师从下到上赤着脚板攀登。巫师一边吹着牛角号,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如走平川般爬至杆顶。

沅陵赛龙舟源于远古,早在 屈原之前就已存在,相传是为纪念五溪各族的始祖盘瓠。盘瓠后,其子孙按照当地巫祭习俗,划龙舟游弋沅水为其招魂。沅陵传统龙舟赛历经上下几千年,已形成“偷料”、“关头”、“赏红”、“抢红”、“砸船”、“两大观点”、“三大流派”等一部厚厚的“沅陵龙舟经”,构成了博大精深的湘西沅陵传统龙舟文化。

2002年,沅陵县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全国龙舟邀请赛。同年,沅陵被 中国龙舟协会授予唯一的“中国传统龙舟之乡”称号。并指定沅陵为全国传统龙舟大赛赛场。沅陵龙舟文化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沅陵龙舟赛被誉为“当代农民最大的体育盛事”。

沅陵鸟文化是沅陵土家人兴起和传承的最具特色的文化,主要盛行于县内具有”中国鸟乡”之称的火场土家族乡。沅陵县鸟文化主要与火场土家族乡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山寨古址、长征遗迹、“地下明珠”和“地下迷宫”之称的无源洞风景区)和浓厚的民族舞蹈、山歌小调等民俗风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越来越兴盛。

沅陵山歌腔调繁多,异彩纷呈。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歌词朴实、想象奇特、比喻巧妙,生动鲜活。沅陵的劳动号子有数十种之多,最著名的当属“船工”、“车水”和“盘木”三大 号子。沅陵山歌已进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沅陵县内方言,分汉话和乡话两类。

沅陵 汉话以县城话为代表,属北方方言西南官话,是县内各族人民的共同语言。由于地域关系,各地语音差异较大,大体可分为五个方言片,即东南部片、南部片、西南部片、西北部片、东北部片。东南部片以怡溪话为代表,分布在原官庄区境内怡溪流域,发音清晰柔和朴实,多带下滑儿化尾声,但在夷望溪流域,又带有桃源和安化口音;南部片,俗称“死客子”,分布在原凉水井区蓝溪流域和原麻溪铺区荔溪下游,其语音粗犷豪放,多团音;西南部片,以舒溪话为代表,分布在原麻溪铺区的舒、杨二溪流域和原太常区的丑溪流域及乌宿区的酉溪流域,带有辰溪、泸溪话音调;西北部片,以深溪话为代表,俗称“蝴蚂闹”,分布在原乌宿区内的明溪流域和军大坪、北溶两区境内,明溪话兼永顺口音,朱红溪上游语音带有张家界(原大庸)话口音;东北部片,以洞庭溪话为代表,分布在原麻伊洑区和原官庄区的黄壤坪乡一带。洞庭溪,古为通往慈利的陆路交通要道,其原七甲坪、蚕忙、楠木乡一带的语言,古汉语音韵犹存,带有 慈利口音。区内五强溪、怡思溪、大别溪流域的原麻伊洑、柳林汊、黄壤坪乡语音接近桃源语音。

沅陵 乡话是乡话区内人民自己使用的语言。主要分布在县西南酉溪、丑溪、舒溪、杨溪、荔溪流域,即原麻溪铺全区和原太常区的舒溪口、栗坡、丑溪口乡,原乌宿区的棋坪、清水坪乡,原凉水井区的渭溪乡,以及原沙金滩、太常、白田乡的大部分村组,原乌宿、落鹤坪、高砌头、深溪口、张家滩乡的部分村组。讲乡话的人口约23万,占沅陵县总人口的40%。

沅陵旅游风景区位于湖南西北部,系武陵、雪峰两大山脉交汇地,处沅水中游,面积210 平方公里。景区沟壑纵横,悬崖绝壁,峰俊石奇,直刺云天,形成多处罕见的峰林异景。五强溪电站的兴建,给崇山峻岭的大山区筑起了一座烟波浩瀚的高峡平湖——五溪湖。五溪湖融湖光山色于一体,嵌以久负名胜的古刹、山寨、茶园等人文景观,形成了独特旅游景观,尤以 二酉山、凤凰山、河涨洲、 壶头山、夸父山等更为瑰丽。

夸父山省级森林公园位于五强溪镇夸父村。夸父山俗名“撑锅崖”,由三座崖石组成俨如古时架鼎的大石头,岩高500——700米不等。在石峰群里最显眼,俗称“大撑锅崖”。中间还有三座小崖石俗称“小撑锅崖”。

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沅陵县城沅水南岸,海拔200米,山势奇异,风光灵秀。它北临沅水,石壁如削,东西南三面,连接起伏如涛的峰峦,其形状有如凤凰展翅,因名凤凰山。山上凤凰寺,始建于明代,由大佛殿、送子殿、弥陀阁、观音堂、玉皇楼等建筑构成,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38年,爱国将领 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于沅陵凤凰山古寺内达一年之久,沅陵凤凰山因此为中外所知。 2004年被国家评为3A级旅游景区。

黔中郡古城遗址位于沅陵县城西二十里的窑头村。据考古发现,古城遗址占地面积达11万平方米,曾相继出土了大量的秦砖汉瓦和鬲、钵、豆、罐壶及铜戈、铜剑、铜箭簇等兵器。

据查明,在黔中郡古城遗址东南面山顶聚集有40余座巨型战国至汉代墓,每一座墓就是一座山,其半数以上超过长沙马王堆汉墓,最大墓面积相当于马王堆汉墓的5倍。

此外,四周还有大大小小战国、汉代的平民墓1000多座。

龙吟塔

龙吟塔位于县城东河涨洲,因洲旁水声似龙吟而得名。塔高42米,是湖南省现存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石塔。 辰州三塔 (3张) 1996年元月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吟塔建于明代,道光二十九年建成七级宝塔。龙吟塔既溶合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且溶入了湘西地方特色,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凤鸣塔

凤鸣塔位于城东沅水南岸香炉山顶 塔身置八方形台基上,高25米,底层直径4米,八方七层。檐面布筒板瓦、檐口施勾头滴水,泥灰饰葫芦宝鼎,檐角微翘。底层正南开圆拱门,门嵌横额“凤鸣塔”。

鹿鸣塔

鹿鸣塔位于沅水北岸常安山顶,始建年代不详。传说曾有一只野鹿,口含一枝野花,常在山中鸣叫,故有“野鹿含花”之说,鹿鸣塔由此得名。道光二十九年重建龙吟塔碑文载:“建龙吟塔所剩余钱,又整修鹿鸣塔成七级”。清同治《沅陵县志》载:“鹿鸣塔,七级,半塔残破,屡建屡塌。”

古代名人: 相单程、 单炜

近代名人: 张世准、 李家典、 王天曙、金国治、 陈复初、 朱湘、 周佛海

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革命老根据地、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中国传统龙舟之乡、中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名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借母溪)、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中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百强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一生中要去的66个文化旅游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