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坑村
泮坑村 泮坑村村情概况 泮坑村风土习俗
鹤山市共和镇泮坑村是粤西南地区为数不多的纯客家聚落村庄之一,每年正月十六,泮坑村都要举行“烧花炮”、“还花炮”的民俗活动。泮坑邻近的十六个自然村都属于客家聚落村庄,年年一起组织、参加“烧花炮”活动。“烧花炮”共设十六个花炮,按头炮、二炮、三炮……等固定顺序依次放炮、抢跑。抢到头炮的人即“炮主”,是最幸运之人,全村人都要锣鼓欢送。炮主会得到一个“花炮头”和一幅绘有关帝像的镜画,上面注明第几炮,由各村接回村中供奉,一年后再送回去,俗称“还花炮”。据史料记载,清雍正十年(1732年)鹤山置县时,悬示招垦。徐、凌、谭等姓应招从粤东迁到泮坑村,遂成村落,立村时引地形命村名,称“泮坑口”。先祖是从五华县迁来的,泮坑村全是客家人,以徐姓为主,风俗习惯至今保留着浓厚的客家习俗。泮坑村90%的家庭有华侨,旅居美国、荷兰、巴拿马、秘鲁和港澳等地。每年的还花炮活动,华侨、亲友和村民都乐于捐款...
详情鹤山市共和镇泮坑村是粤西南地区为数不多的纯客家聚落村庄之一,每年正月十六,泮坑村都要举行“烧花炮”、“还花炮”的民俗活动。泮坑邻近的十六个自然村都属于客家聚落村庄,年年一起组织、参加“烧花炮”活动。“烧花炮”共设十六个花炮,按头炮、二炮、三炮……等固定顺序依次放炮、抢跑。抢到头炮的人即“炮主”,是最幸运之人,全村人都要锣鼓欢送。炮主会得到一个“花炮头”和一幅绘有关帝像的镜画,上面注明第几炮,由各村接回村中供奉,一年后再送回去,俗称“还花炮”。
据史料记载,清雍正十年(1732年)鹤山置县时,悬示招垦。徐、凌、谭等姓应招从粤东迁到泮坑村,遂成村落,立村时引地形命村名,称“泮坑口”。先祖是从五华县迁来的,泮坑村全是客家人,以徐姓为主,风俗习惯至今保留着浓厚的客家习俗。泮坑村90%的家庭有华侨,旅居美国、荷兰、巴拿马、秘鲁和港澳等地。每年的还花炮活动,华侨、亲友和村民都乐于捐款,该村就收到10多万元的捐款。捐款除用作还花炮活动外,还用作村中的各项公益事业。通过活动,促进了泮坑村与其他村的交往和友谊,更重要的是促进了16条自然村的文明建设。
泮坑村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举行烧花炮、还花炮活动。邻近16条自然村都参加烧花炮活动,并设有16个花炮。花炮按头炮、二炮、三炮……等固定顺序排列,抢到头炮的人,称为幸运之人,全村人都要欢送,炮主会得到一个花炮头和一幅绘有关帝像的镜画,上面注明第几炮,由各村接回村中供奉,一年后再送回去,俗称还炮。烧花炮、还花炮活动是鹤山客家人一项全民参与的盛会。
泮坑村还炮当天,村中就龙腾狮舞、鞭炮齐鸣,客家山村成了欢乐的海洋。中午12时还炮仪式开始,村民排列着整齐的队伍,在村中祖祠出发,步行到鹤城镇小官田,由泮坑村步行到小官田,需要50多分钟时间。还炮队伍由一面大铜锣开路,名为“鸣锣开路”,村民扛着各式彩旗随后,彩旗之后是摆着供品的桌子,抬桌子的村民必须是未结婚的小伙子。两辆小推车各载着一只大红烧猪和一只大生猪,这是客家习俗,有生有熟,意为什么都有。紧接着是供奉着头炮花牌和炮头的神龛。最具特色的是27名村妇头戴统一的草帽、腰系统一的围裙,各挑着当地村民称之为“箩箧”的盒箩,箩箧内装有桔子、甘蔗、鸡、肉、年糕、慈菇等年货食品,每个箩箧外面还要摆上一棵生蒜,意为好合算、有打算。村民说,客家人探亲、回娘家、结婚送礼,有一个习俗便是担箩箧。
周边政府机关
中共泮坑村支部委员会
地址:江门市鹤山市长兴村46号
周边政府机构
鹤山市共和镇泮坑村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S270(共建路)
周边诊所
泮坑村卫生站
地址:江门市鹤山市共建路丰泽公寓(鹤山工业园店)南侧约60米
周边汽车美容
泮坑村党群服务中心
地址:江门市鹤山市共建路丰泽公寓(鹤山工业园店)南侧约50米
周边村庄
泮坑村
地址:江门市鹤山市
泮坑村
地址:江门市鹤山市
泮坑尾
地址:江门市鹤山市
泮坑村心
地址: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共和镇
泮坑老屋
地址: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共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