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南村

红南村 红南村地理位置 红南村自然环境 红南村革命老区 红南村人文历史 红南村村落布局


红南村是梅州市梅县区石扇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梅县区石扇镇与梅江区城北镇交界处,距梅州城区15公里。红南村辖区面积5.6平方公里,山林面积6250亩,森林覆盖率达90%;耕地面积800亩,其中水田350亩;下辖3个自然村(南水坑、大水坑、乌树墩)、7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70户620人。红南村是梅县区革命老苏区村落,是客家古建筑保存比较完整、客家民俗文化保存比较完好的村落。红南村是“”广东省卫生村“、“梅州市卫生村“、“梅州市生态示范村”、“梅县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村里卫生环境良好,社会治安环境良好,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红南村位于梅州市梅县区石扇镇西南部,地处梅县区石扇镇与梅江区城北镇交界处,距梅州城区15公里。红南村辖区面积5.6平方公里,山林面积6250亩,森林覆盖率达90%;耕地面积800亩,其中水田350亩;下辖3个自然村(南水...

详情

红南村地名网_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石扇镇红南村资料简介
  红南村是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石扇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41403102209,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41403。红南村与中和社区、村南村、中和村、新东村、银钱村、三坑村、松林村、西南村、加庄村、巴庄村、建新村、中村相邻。 还有1个地名与红南村同名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石扇镇红南村介绍

红南村是梅州市梅县区石扇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梅县区石扇镇与梅江区城北镇交界处,距梅州城区15公里。红南村辖区面积5.6平方公里,山林面积6250亩,森林覆盖率达90%;耕地面积800亩,其中水田350亩;下辖3个自然村(南水坑、大水坑、乌树墩)、7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70户620人。

红南村是梅县区革命老苏区村落,是客家古建筑保存比较完整、客家民俗文化保存比较完好的村落。

红南村是“”广东省卫生村“、“梅州市卫生村“、“梅州市生态示范村”、“梅县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村里卫生环境良好,社会治安环境良好,公共基础设施完善。

红南村位于梅州市梅县区石扇镇西南部,地处梅县区石扇镇与梅江区城北镇交界处,距梅州城区15公里。红南村辖区面积5.6平方公里,山林面积6250亩,森林覆盖率达90%;耕地面积800亩,其中水田350亩;下辖3个自然村(南水坑、大水坑、乌树墩)、窝里、蕉园、公王、花树下、大水坑、牛栏岗、乌树墩7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68户605人。

红南村海拔450米,坐北朝南,背山临水,村落蜿蜒盘踞在群山中间,呈长方形,东西长2000多米,南北宽500多米。属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水丰沛、物产丰富,山顶松树、杉木林立,山腰铁牛钻石、灵芝等中草药材丛生,山脚李树、柚树、瓜田连片。村中有颗千年古树,盘踞村心,常年绿叶成荫。背靠丫髻嶂右峰,一条小河发源于丫髻嶂右峰流经南水坑、花树下、大水坑的支流在眼拐湾注入巴庄水库。远眺红南村,崇山峻岭,层峦叠嶂,群峰竞秀,气势雄伟,沉浸在云蒸霞蔚中。全村多为山间梯田,属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农村,是梅县区森林覆盖率较高的村落之一。红南村中心全景极像一个椭圆形的蜂窝,是典型是“黄蜂拣窝”风水宝地,寓意地灵人杰、人才辈出。


  

红南村是梅县区革命老苏区村落之一。红南村原名南福村,古时因该村既无水灾又无旱灾也无战乱,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故名南福村。民国时期更名为南瑞村。抗战期间,红南村先后涌现李森胜(曾任广东省委常委)、李鼎胜等一批革命战士。至今,村中仍到处流传村民不畏威迫、多次帮助共产党游击队员躲避国民党围剿的英勇事迹。村里有首打油诗:“三栋琉屋十八家,无个男人在屋夸,四条天街行下转,统统都系老人家。”反映了当时红南子弟支援抗战的真实写照。为纪念和传承这种红色文化精神,文化大革命时期,南瑞村更名为“红南村”,并一直沿用至今。


  红南村是客家古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的村落之一。据统计,红南村现有各式客家古建筑30多座,古建筑保存率达85%。客家民居素来追求天人合一、宣扬儒家文化、蕴含风水命理、旨在祈福纳吉。村中建筑几乎全部坐北向南,靠山近水向阳,建筑多为就地取材,以杉木、松木为主,村中方形土楼、围龙屋、叠脚楼等客家古建筑随处可见,但在红南古建筑文化中,祠堂(祖屋)文化又最为显著。据统计,在全村现有的古建筑群中,仅祠堂(祖屋)就有20多座,占三分之二以上,且基本全部保存完好。坐落在村中心的李氏宗祠是全村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祠堂,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繁衍20代人,清朝时期曾出过举人李选庭,现有市、区人大代表等一批杰出乡贤。该宗祠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基底为花岗岩石,墙体为客家土砖,柱梁为陈年杉木,门前竖有楣杆石,祠堂正殿常年供拜李氏历代祖先。每逢祭祀时,热闹非凡,祠堂内外置办宴席40桌以上。石乡伍公祠是大水坑伍氏开基祠堂,供奉伍氏历代祖先。每年正月初六祭祀开基祖、三世祖。重修开基祖墓办酒席50桌、“升龙转火”办酒席100桌,热闹非凡,轰动全石扇甚至周边。

红南村客家民俗文化保存比较完好的村落之一。对唱客家山歌是红南人山间劳作或茶余饭后的主要消遣节目。在红南村,至今保留着过年蒸糖糕、做豆腐,元宵节做汤圆、舞龙狮,清明节做清明粄、拜祖先,端午节包粽子、喝雄黄酒,中元节食寒食、祭神灵,中秋节做月饼、拜月神等传统习俗。红南村虽地处偏远、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但村民始终心怀感恩、辛勤劳作,生活无忧无虑、怡然自得。因此,红南村人大多信奉神灵,特别是有地方保护神职能的公王和伯公,与他们最为亲近。全村有3座公王庙(其中2座水口公王、1座射猎公王)、3座伯公坛,逢年过节,人们总是争先拜祭,希望神灵庇护全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相传旧时每逢春耕夏作、干旱少雨之时,人民便会到水口公王拜祭,旱情就会得到缓解;每次村民上山狩猎,必要先到射猎公王拜祭,才能满载而归。该村还有1处寺庙禅院,分别屹立在五座山峰,又称“五峰禅院”,相传鼎盛时期有僧人100多名。此外,红南村素有崇文重教、尊师重教之传统,至今仍保留着耕读传家、捐资助学之风尚,该村外出乡贤每年都会自发捐资几十万元用于奖教助学。

客家民居崇尚天人合一、宣扬儒家文化、蕴含风水命理、旨在祈福纳吉。在红南村,人们讲究风水和团结,喜欢依山近水向阳聚集而居,建筑坐向几乎都是坐北向南,且大屋门前多有椭圆形、半月形及圆形的池塘,村中房屋檐角相挨,以石径连接各民居建筑。建筑用材多是就地取材,以杉木、松木为主,村中方形土楼、围龙屋、叠脚楼等客家古建筑随处可见,私塾、桥梁、古道、庙宇神坛等公共建筑分布合理,村民聚族而居,晴耕雨读,守望相助。虽历经数百年,红南村仍保持着原始的地理布局与空间格局,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清晰的客家文脉,村民仍从事传统的农耕生产与传统生活方式,石磨、谷砻、风谷车等传统客家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器仍随处可见,以“活态”形式传承着客家传统风俗习惯。

村中道路的开辟、灌道水圳的布局、桥梁的架设、凉亭的定位等等,充分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守望相助的传统习俗和客家人对居住环境的科学规划与建设。“山、水、田、林、路”的布局依山形地貌,乘势而为,自然村落的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连接性,至今仍完整的保持明清时期的选址和历史的空间格局。

红南村是梅县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早在2001年前,村内道路就由该村热心乡贤捐资全部实现硬底化,2012年底裁弯取直扩建。村道两旁铺设有专门的绿色花带,同时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里卫生环境良好,村民保洁意识较高,民居内部环境整洁,有垃圾桶40多个,垃圾集中收集房1间,生态公厕2座,还配备有专职保洁员每天进行定时清理,2015年获评“梅州市卫生村、2016年获评“广东省卫生村”;社会治安环境良好,村头村尾都设立有治安岗亭,并且专门聘请治安员进行全天候值班巡查;公共基础设施完善,既有乡村公园,又有健身广场,还有农家书屋,每当夜幕降临,村中男女老少总会不约而同走出家门,或喝茶闲聊,或运动健身,或载歌载舞,场面甚是热闹。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外出乡贤的大力捐助下,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在红南村,大部分人家里仍然完整保存着蓑衣、风车、谷砻、石磨、耙等一批客家传统生产生活工具,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怡然自得。

红南村李子 (2张) 红南村夜景 (7张)

红南村 (40张)

周边政府机关

梅州市梅县区石扇镇人民政府 地址:梅州市梅县区府前街石扇镇附近
营业时间:08:30-12:00;14:30-18:00

周边政府机构

石扇镇红南村遄厝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

周边村民委员会

醢静庋南红村委会 地址: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Y178

周边住宅区 房地产

红南村臻南楼 地址: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

周边村庄

红南村 地址:梅州市梅县区
梅州市梅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