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厝村
刘厝村 刘厝村南门桥刘厝村人文 刘厝村南门桥刘厝村神明
刘厝村,原名 南门桥刘。属 潮州市 浮洋镇。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距镇政府约3公里,距高铁潮汕站约3公里,距浮洋镇秀英医院约1.9公里,距国家级中学-松昌中学约1.7公里......东连潘厝,西界花宫,南与金石古楼和沙溪前陇接壤,北与 东陇为邻。聚落呈块状。该村于2016年被评为‘’浮洋珠品专业村‘’,村道于2016年被荣获‘’浮洋镇珠品街‘’称号,建成‘’珠品一条街‘’。该村建有 活动健身广场,公园,小学(南桥小学),幼儿园(刘厝幼儿园),养老院(颐养居),中学(刘厝联中(现已停办)),卫生站问诊(原浮洋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刘岳平先生亲临坐诊),还设有集市(早市)等等....... 更多详细图片“南门桥刘厝村”一、 位置刘厝村,原名南桥村、南门桥刘。全村皆汉族、闽方言系,今属潮州市潮安区浮洋镇。距镇政府西南2公里,东连潘吴村从刘厝路直通省道S23...
详情刘厝村,原名 南门桥刘。属 潮州市 浮洋镇。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距镇政府约3公里,距高铁潮汕站约3公里,距浮洋镇秀英医院约1.9公里,距国家级中学-松昌中学约1.7公里......东连潘厝,西界花宫,南与金石古楼和沙溪前陇接壤,北与 东陇为邻。聚落呈块状。该村于2016年被评为‘’浮洋珠品专业村‘’,村道于2016年被荣获‘’浮洋镇珠品街‘’称号,建成‘’珠品一条街‘’。该村建有 活动健身广场,公园,小学(南桥小学),幼儿园(刘厝幼儿园),养老院(颐养居),中学(刘厝联中(现已停办)),卫生站问诊(原浮洋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刘岳平先生亲临坐诊),还设有集市(早市)等等....... 更多详细图片“南门桥刘厝村”
一、 位置
刘厝村,原名南桥村、南门桥刘。全村皆汉族、闽方言系,今属潮州市潮安区浮洋镇。距镇政府西南2公里,东连潘吴村从刘厝路直通省道S233潮汕公路,西界花宫村,南与金石镇古楼村和沙溪镇前陇村接壤,北与东陇村为邻。
二、 面积、人口、华侨
刘厝村现有总面积为751955.072平方米(合计1127.93亩),其中稻田611.13亩,剩余水沟、水塘(门口池、宫前池、曲尺池、大池、铺后池、洪头池、口溪仔、桥头溪、地头尾池等)、路、房屋516.80亩。现人口为2540人,其中男1242人,女1298人。女性郭元音等3人95岁,男性刘锡亮93岁、刘松泉91岁。华侨主要分布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人口约二、三百人。
三、 水流
1、排水:村中二条主要排水溪道,一条自潮汕公路,后观村过村中“下乡”,的北门桥溪、水电溪再从刘氏宗祠前过西门桥溪流往“水关”入林锡村(早称二排)。在50、60年代时尚可航行3吨船,从乡中“水电”出“南门桥水关”(汕头航运公司记载名称,昔时是这一带地段至塘东的小港口,村民建设物资,很多由此水运而来。水关内有土名称莲蓬港),由此出汕头海。(今常淤积不通,不可行船。)
一条是桥头溪,一端从大水利渠流入(昔称末改修渠道时称大排,大吴、古楼等村排水流入,古楼村设有“水关口”,后修水改称“分渠”),一端从与潘厝村、翁厝头交界,流经南桥古庙前,流往林锡村方向与前大排水溪合并出水关口。
2、灌溉水渠三条:一条由浮溪(浮洋水电溪)流经东陇入乡内东北方“水电溪”(名称“十斗”)。一条乡内东南方由潘吴村的大水利溪往林锡村,中贯溉流入桥头溪及乡田中的“大水利”。一条由灌溉,路上尾、路下片、白坟,横排而下,名称“九斗”。
四、 地形地貌
本村地貌属平原,村中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水流顺排,呈长方块状,逢暴雨季节,排洪不畅,内涝严重,近年自2015年修整村中排水溪,今全村排水基本顺畅。
五、 地质特点
本村地势低平,西北片属粘质土及东南片属沙质土。
六、 村落形成
据《潮州府志》、《浮洋镇志》、《潮州刘氏溯源》、《刘氏族谱、房系》记载始祖平海公祖居福建宁化县城上杭苦竹村,为田派马氏妈十三房,父宗昌公因避世乱随祖父清公至潮安、清远,后三兄弟择福地而居。始祖为长因赶鸭母,挑一头祖宗信物,一头鸭仔,至此乘柏坟而所挑担绳断,天福赐地,以葬祖宗信物,故决定就此地而住,于此创乡,时为明朝宣德8年(1433年)。先建刘氏祖厅,后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建“刘氏宗祠”,清乾隆三十年左右于村南桥头溪处建“南桥古庙”,全乡分三房于角落而居,各另立有祖厅东社祖厅、北社祖厅,三房祠以祀房祖,子孙昌隆开枝散叶,房又分房而由各立祖厅福利祖厅、宣德第祖厅、“尼姑婆庵”祖厅、以祀祖先。
昔时,本村多姓同居,据查清嘉庆十三年(1809年)方姓先祖卢士公从揭东涵涛乡迁居本乡。
翁姓早为大族,因变故,而今居住本乡只为十多户,解放后并入刘厝村。
青麻山边神山同宗刘氏,于今约180年左右,迁于本乡并村,因故不与本乡三房合房,而称下三房。还有颜厝巷,住颜姓,后迁于颜厝并村;许厝巷,住许姓,后迁于许厝并村;杨厝内,后迁于田墩并村。故今刘厝村有刘、方、翁三姓。
七、 历史沿革
刘厝村自古成陆以后,为海阳县(潮安)辖区。自创建村落,多姓杂居,有颜、许、杨等后搬迁外地,现有刘、方、翁三姓。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刘厝属登隆都。
民国三年(1914年)海阳县改为潮安县,“都”改为“区”,浮洋称登云区。
1928年2月始办私塾学堂,学生21人。建国后办初级小学,1959年发展为完全小学。
1942年日寇进驻刘厝下村,拆毁“新番客”大厝1座,民房百余间,建碉堡筑炮楼,挖环溪,设铁丝网,下村民房尽成废墟。300多村民携幼扶老,被迫离乡,余下村民惨遭蹂躏达4年之久.村民常遭毒打,遭杀害5人。时有义士翁忠自备炸药,准备炸日本炮楼,装炸药过程被发现,逃于“口池”(水电路口斜对面路口,今已填平建民房),避过日本兵搜查。解放后,下村村民始回乡重建家园。
1949年10月潮安县全境解放,建立人民政权,刘厝属云隆区。村中人口约九百多。
1950年云隆区改为“第六区”,刘厝村属之。
1952年土改、破四旧(土地改革、破除封建迷神),刘厝村分赠与潘吴、花宫村土地约三百多亩。人口从解放九百多及避乱回乡增至一千一百多。
1953年上半年刘厝成立互助组,下半年建立初级社,与潘吴、花宫合称“南桥农会”,潘吴为一分会、刘厝为二分会、花宫为三分会。全村分三小社,一社第1、2队,二社3、4队,三社5、6、7队。
1955年5月成立潮州市,第六区改为浮洋区,刘厝属之。
1956年2月,撤区并乡,撤浮洋镇,分浮洋、斗文、陇美、云步、塘东、龙湖共六乡。时为农业合作化,刘厝为斗文片,于同年成立高级社,称为“南桥农业社”,。
1957年在废置的北厝新祠堂址修建“南桥农业合作社”社址一处。
1958年9月,撤乡成立人民公社,按军事编制以营、连、排为生产单位。称斗门营,管辖十一连,刘厝村属第三连(时斗门片共十一村,每村为一连)。
1960年改为称刘厝大队,最初是合并花宫村和东陇村,后由改合并潘吴村及东陇村,再后改成各村为一大队,刘厝大队分有7个生产队,大队由大队书记、副书记、治安、会计、出纳、保管为领导机构,从大队到生产队都是以集体生产,按劳分配为原则。
1962年代建水电站,实现通电。
1976年改7个生产队为12个生产队。
1983年下半年实现分田到户,全村改分为三片12个生产队,由乡大队统一管理。
1987年撤区建镇,称刘厝管理区村民委员会。
1990年代全村基本通电话。90年代末基本全村通网络。
1999年至今2015年称刘厝村民委员会,村书记等由民主选举产生,一任三年。
2001年全村村道基本实现水泥硬底。
2003年建“聚德园”(殡葬改革,村民放置骨灰地方)约占地5亩左右。
2014年初实现全村治安监控安装。
八、 土地资源
刘厝村耕地多属粘土,透水性差,建国后经多次平埔整地,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发展各种生产,实行轮耕、间种、套种,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各项农作物获得大幅度增产。水稻亩产超千斤,番茨七、八千斤。
九、 山地资源
我村在登塘公社的枫树王大架山,有山农场,派村民在那里生产、管理,至解革开放之后还存在生产、管理权限,今不详。
十、农业
1、水稻,我村的水稻是潮安县亩产超千斤的高产村之一。
2、番茨,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分有早茨和晚茨,面积较大,产量也高,亩产七、八千斤。
3、包括种植花生、小麦、黄麻等农作物。
4、我村是很出名的柑桔村,高峰时期种植面积达三百多亩,有“蕉柑”及“蜜柑”,成立柑队专门管理,6、70年代我村的柑是专门出口世界各地名优产品。
十一、 手工业
抽纱是我村集体及家庭的手工业。集体在本村建有抽纱场,由大队领导管理。抽纱纯以手工刺绣,产品精美,出口销往世界各地。80年代解革开放之后,由于珠绣的逐渐兴起,使抽纱慢慢被淘汰,抽纱场也被拆掉。由于珠绣的带动,珠品加工及生产遂之兴旺,我村随成为本地区最先带动珠品,加工、经营的村落。现在我村是一个知名主要的珠品之乡,以刘厝村道及村内南湖开发区为主兴办工业,从事珠品生产、销售及染纱,成为“浮洋镇珠品一条街”产品遍及全国及世界各地。
十二、饲养业
我村自60年代至开放前有很大的养猪场,具备阉割、人工授精等专业技术,特供上调浮洋食品站。渔业生产,养殖淡水鱼,一部分上调浮洋食品站,剩余之鱼,时年八节分发村民食用。至83年左右,都已停产。
十三、加工业
1、60年代我村“水电”建有粮食加工厂及水力发电站,属当时通电照明的先进村。 2、于口溪仔、桥头溪建洗麻场。
3、生产人工压榨花生油。
4、成立刘厝彩瓷厂。
5、成立面食粿条厂,专门生产粿条脯。
6、成立虾片厂,虾片出口远销世界各地。
至70年代末,解革开放,私办兴起,乡里加工业基本皆停办。
十四、传统技艺
我村自古人材辈出、多才多艺,历来都有医学名师,医德卓越,挖水井也是传统技工。
十五、教育
刘厝村自创村以来,历代祖辈非常重视教育和培养村中儿童,自古乡里各房都有设立书斋办私塾,聘老师而育孩童。今尚有北厝老斋书房系的书斋址(今以废置),北厝新书斋系的新书斋址及东社五房书斋址。
1928年2月始办私塾学堂,学生21人。建国后办初级小学,1959年发展为完全小学。
1、幼儿: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方厝祖厅”设立“耕读”只中午教六、七岁幼儿学习,后刘厝幼儿园设于“社址”内。至小学建成迁址,后又迁回,今经村政重视重建中。
2、小学:1952年利用“刘氏宗祠”设为“南桥小学”校址(时为五年制)。
1989年新建设使用“南桥小学”,占地面积约六亩。则幼儿与小学搬至新校区。
2010年8月重建起用新南桥小学1号教学楼,2015年8月建设起用2号功能楼,现以实现网络多媒体教学。
3、中学:50年代与小学同时开设初级中学(进为二年制)刘厝联中,设于“大队址”及“柑队楼”设三个班级。80年代初建刘厝联中校址,至2010年合并颜锡琪中学,原刘厝联中停止使用。
十六、文化宣传
刘厝村向来是突出政治的乡村。各项宣传工作都搞得有声有色,建有宣传队伍,由村的进步青年及学生组成,有广播简、黑板报、墙报各种宣传形式,还经常到街头巷尾及田头宣传,安定政治思想,活跃村民文化生活。
解放后,50年代我村建立了南桥潮剧团,在潮剧名师的指导培训下,演出了很多古装潮剧和现代潮剧。除在本村和戏院演出外,还经常被各地邀请出外演出,受到很高的评价。70年代剧团解散,至今还存有几只戏箱和一些戏服及演奏乐器。
70年代我村还经常在晚上放映幻灯片,宣传党的路线与方针政策,及一此法规使村民及时了解。
解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提高,我村成立由中青年及学生组成的锣鼓队,聘请名师指教。常在节日进行弹奏演出,使村民的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得到充实。
十七、医疗卫生
自古我村中先贤在医学方面多闻名,如传至民国最具盛名之“三余萧卓”,及下乡祖传医治小儿“猴袋”“马牙”、青草医师等,其后代也杏林相继,闻名遐迩。(附下1)
1955年我村建立合作医疗站,培养赤脚医生及药剂师,为广大村民服务,配合上级防疫部门到村里为人及禽畜进行防疫。做好各时期的防疫工作。80年代合作医疗则由私人承包。现有私人诊所三个,具执业资格的医师有近十人,其中有资深的医师曾参加国家医学研讨会,获得殊荣,周边和其他地区来求医者很多,亨誉很高。新农合医保制度在本村也已普及。
附1、三余萧卓:
民国时期,本村出有三位医术卓越、医德上品的医师,三兄弟刘训庭、刘映庭、刘森庭,人称三余萧卓。
常置三医桌于厅堂,三兄弟同时坐诊,病苦者医药免费,医术高超,常为病人称道,赞称“三余萧卓”。
刘映庭医师,因其医术高明,若经其同意医治者,一帖必好,故时人尊称“一帖仙”。 多被富贵人家邀请,故常见其出门坐轿(当时代是富贵者才有坐轿)。据村老辈声传,特记刘映庭医师故事:
一次,映庭医师坐轿出诊归家,路过一村庄,正于轿中闭眼养神,怱闻轿外传来一片凄惨哭声。
“轿夫是何事,哭声凄凉。”
轿夫答道:“医师,听说是这村庄一新产者难产,母子具亡,因故村民、亲属婉惜而悲哭。”
医师听后,令轿停一旁,出轿观看,前一棺木,后面随葬之人哭得死去活来,甚是可怜。棺中血水不时透出,泥路上点点滴滴,心细医师,出自本能,蹲下验看血水,心中一振,凭从医经验,血水清晰,棺中产妇,应是尚未命终方对。但在民俗中,谁又敢要求开棺,犯人大忌。思之再三,救人为重,不容多想,径自上前,拦住出殡队伍。
“我是南门桥医师,据我长时行医观察,棺中人应未断气才是,你等应开棺急救才是。”
大家一听,也不知所措,出殡一半,将棺木抬回,在民俗是犯大忌,若然真的没死则已,若是真死的,谁敢担此大责。
正在大家迷糊之时,产妇丈夫毅然,肯求大家,救人要紧,医师继有此见识,必有救命之法,我愿承担所有责任。
大家一听,则放下棺木,开棺救人。
医师令轿夫取来纸笔,写下药方,命其家人,速速前去药店买药,煎好与产妇服下,救活后,再到南门桥找我,转方调养,则无大碍。
众人闻之又喜又惊,救人要紧,速办就是,若不灵,再找医师算帐不迟。
隔天,产妇家人,欢天喜地,送来礼物答谢刘映庭医师,救了他家二条人命。
自此之后,南门桥刘厝名医救死人复活,声名大噪,远近闻名。
至今其家族后人也是杏林不断,备受好评。
十八、活动中心
刘厝村设有活动中心2处,2010年建设一期活动中心,配设灯光球场及花园绿化,体育锻炼活动器材十几种,是全村男女老少悠闲活动的好去处,提高全村人民身体素质。2015年起建第二期,先建“颐养居”老年人活动中心,禀古训,尊老敬老,提供老年人文娱活动场所,使之身心健康;再建村民休闲活动中心,预计二期建设共约占地共十五亩。
十九、传统文体活动
本乡自创乡来,各立有书斋、老人间,三、二成聚,谈古论今,教育后辈,或演奏潮乐弦具,自娱自乐;特别农闲时,更聚集潮乐爱好者,共奏乐曲,村民围坐共赏,乐不胜举。而今在乡里游神“劳热”节日,年轻一辈,则组织蓝球赛、下象棋、文艺演出、猜谜等更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本村于每年十一月十五举行祭祖仪式,以缅怀祖德,早时由族长、乡绅带领祭祀先祖,先鸣锣集众后至村中二处始祖墓地及烈士墓地扫墓(古时乡中为乡牺牲的先烈),分“鸟饼”唱祭文祭祖分肉。今定满六十虚岁,同日可入宗祠“食桌”。
村自创立后立有上帝庙、南桥古庙、及二福德祠,供奉神明以玄天上帝(俗称大老爷)及保生大帝(吴夲,俗称将军爷),及感天大帝(许逊,俗称伯公)为主神,于每年正月及八月中秋,请神尊于刘氏宗祠内设“神前”合乡供奉,香火炮杖、演戏娱众,请来各自亲戚好友,“劳热”看戏,庆祝。游神队伍甚是壮观,鸣锣开道,明灯高举,彩旗飘飘,神像威严,鼓乐相随,合乡老少,族拥而行,圣贤德行,为众瞩目。
正月初五日,老爷巡乡。
正月初九夜老爷祠堂看灯,乡中前一年出生男灯,都需在宗祠樑上挂一对灯笼,后自正月初九至十六日每晚都需在灯笼内点上红烛。
正月十二日是为“劳热”正日,村中分为东厝、北厝、西厝、南厝、下乡,五个“灯脚”位除下乡外,余四个“灯脚”位每年轮流一个庆祝保生大帝“劳热”,布设精美、含祈祝吉祥意义的“神前”,有财力足的“灯笼”位,则请来潮剧团演戏娱众,从中午,鸣炮集众,鸣锣开道,高灯彩旗,抬神轿,后面锣鼓队演奏吉祥喜庆潮乐,乡中青壮年抬神示壮,老辈着礼服随游神队伍后绕行,于为族中后辈表示长辈跟随神明之德而行,如神明立德立志为国为民,造福一方。过后轮到“灯脚”位的乡众则请客食桌,四年一轮,周而复始。游神队伍所到“灯脚”位乡众则设坛、燃香、鸣炮接神明圣驾.正月十六夜游神巡乡赐福后回庙。同日除下乡外,四“灯脚位”生男灯者则于上午,分赠亲属(五服内)“橄榄”,以告知“添丁”。
正月十三,下乡(由青麻山附近神山同宗刘氏迁居合乡,后经族长、乡绅协商为乡中下三房)“灯脚”位则于祖厅敬设“神前”单独供奉“花公花妈”并于下午下乡生男丁的人家备好“面糖粒”约二十斤左右,先供奉“花公花妈”后鸣锣集众,于上帝庙屋上向人群拔洒“面糖粒”,抢拾得“面糖粒”者则为得福,求生男孩则能如愿,这是自古独有的信仰祈福仪式。傍晚则抬神像绕乡境外路一圈回庙,游神走最前面一人手持水桶,边走边洒“花水”,祈祝合乡出“丁”。
正月十三夜,则请乡中二座福德祠中的土地神圣驾出游,二台神轿至各"灯脚位"全乡巡游,保佑土地丰收,乡众有养猪者则会拿几个“稻草编的草折”放在神轿下,等接拜好神明后,拿回到猪舍,则猪平安大得快。
正月十六夜,正月游神纪念活动圆满结束,抬神回庙,乡村恢复正常生活,各自回归生产、工作。
八月中秋,也是村“劳热”日,不分“灯脚”,于宗祠中设神前供奉全村神明,庆祝“保生大帝”喜庆日。“烧瓦窑”、做戏,请人,不也乐呼!昔有口头语,热过刘厝“劳热”,可见一斑,本村“劳热”之气势。
二十、历史乡贤
清(校名讳)
刘平海 岁进士
刘南岳 员外郎
刘瑞靖 修职郎
刘守容 处 士
刘戊三 处 士
刘崇容 太学生
刘 明 处 士
刘 长 处 士
刘月湖 处 士
刘月川 处 士
刘一辉 国学生
刘楚园 国学生
刘开照 国学生
刘开盛 太学生
刘琼英 处 士
刘茂理 国学生
刘茂谦 国学生
刘乃振 登仕佐郎
刘乃绍 奉直大夫
民国时期
刘训庭 著名医师
刘映庭 著名医师
刘森庭 著名医师
刘传新 国民党团长
新中国建立后
刘传芳 原福建夏门物资局、工会主席
刘英木 原潮州市纪委书记
刘楚藩 原广东省公安厅秘书长
刘诗茂 原广东省粮食厅(正处级干部)
刘礼周 原潮州组织部部长
刘礼安 原西安兵工厂核武研究员
刘永祥 原潮州糖厂厂长
刘镇明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刘岳平 原浮洋镇中心医院院长
方培明 潮安区宣传部副部长、潮安电视台台长
刘德明广州市防暴大队长(处级干部)
刘玩娟 原潮州市民政局
刘文深潮州市民政局
刘家发 原潮州水利局
刘振锐 原潮州粮食局
刘明高 惠州华光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泽辉深圳市前海红筹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茂华 华丽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潮安区人大代表
刘鹏飞 书法家
刘元辉 美术、绘画等
近代烈士
刘伟声
二十一、文化遗产
刘厝村人杰地灵,自创乡不忘宗祖教训,绵怀祖德,兴建宗祠,团结宗族子孙,立古圣贤庙宇,学习神明之德。
南桥古庙,是名响一方之庙,近里乡所,皆有闻之,庙中匾曰“福境保黎”也是村中先祖寄托神明对后代子孙的祝愿,其传说也甚神奇(附下1)。村中现有纪念圣贤庙宇的上帝庙、南桥古庙、东社福德祠、北社福德祠。
刘氏宗祠一座,立名永思堂,取永思祖德祖训之义,有刘氏广传公派祖训十四条:
1、敦孝悌:孝悌为百行之首,凡为人子弟者,不可忍灭天性,兹我族子孙,宜敦孝悌於一家。
2、睦宗族:宗族为万年所同,虽分房系支派,实源同一脉,不可视为秦越,兹我宗族宜敦一本之谊,笃亲亲之道。
3、和乡邻:乡邻同井而居,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不可相残相斗,宜视异姓如骨肉之亲。
4、明礼让:礼让为处世之道,非拜跪坐揖之文,必使亢泪不萌骄泰不作庶成谦逊之风。
5、务本业:士农工贾,各有其业,业精於勤、荒於嬉。凡务其业者,宜自食其力,切戒盘游无度。
6、端士品:士为名之首,隆其名,贵有其实,凡为士者,宜居仁由义,以成明体,达用之学,若荡检偷闲,不求上进,后悔莫及。
7、隆师道:师道为教化之源,隆师重道,正以崇其教也,尊之崇之。
8、修坟墓:坟墓为藏祖先之魂骸,每年宜整修祭扫,切勿挖掘抛露,致祖宗怨恨。
9、戒犯讳:同姓子侄,每派宜择定名字以为名,凡属内之嗣孙,不得犯父兄伯叔之名,当讳之。
10、戒争讼:争讼非立身保家之道,争必有失,讼则终凶,宜以忍处之,勿致倾家荡产之悔。
11、戒赌博:赌博非人生正业,一入场中,百业俱废,人格亦轻,宜自守本分,切勿贪财,害累终身。
12、戒淫恶:淫为万恶之源,宜检身防过,免损名节。
13、戒犯上:自古尊卑上下名分昭然,不得以卑凌尊,以下犯上,宜尊长敬老。
14、戒轻谱:家谱是一家一族之宝,宜珍重收藏,以传后世详悉源流,查考世系。
宗祠中有建祠时清乾隆元年八十九岁进士、奉值大夫、翰林院侍读、翰林院检讨封加一级刘起振赠“凤阁清风”牌匾,破四旧时已毁,今为重造。
村中古民居建筑,有刘氏祖厅、四点金东厝祖厅、三进二巷的北厝祖厅、下山虎三房祠、四点金宣德第祖厅、四点金福利祖厅、四点金“尼姑婆庵”祖厅、下山虎西厝祖厅、方厝祖厅、方厝民俗馆(喜丧事用)、下乡祖厅、下乡民俗馆、巷桥门楼、东门楼、南厝门楼、方厝巷的南溪里、下山虎东厝娘祠、北厝老书斋(已废置)、北厝新书斋(已废置)、东厝五房书斋、北厝新宗祠(已废置改建)。
附1、南桥古庙:(原创)《浮洋民间故事》
浮洋镇南门桥村南面有一座古朴的庙宇叫南桥古庙,至今有300左右年的历史。这座古庙雄峙溪畔,庙前古石桥曾经是古时沙溪、金石古楼一带地方通往潮州府城的交通咽喉,它连接一条车水马龙的官道,庙前官道两旁商铺林立,一派繁华的景象。南桥古庙极其灵验,“有仙则名”,显赫一方,故而村名命为南门桥。
南桥古庙中供奉着保生大帝(吴夲真君)、感天大帝(许逊真君)、仙姑娘、护法老爷、李元帅五尊神像。古庙巧得南来溪流活水奔腾气势,桥朝向桑浦青山而获灵气,鬼斧神工,是一处风水宝地。前人有诗为证:“南向青山古,桥通绿水长。”庙中神灵濒濒显圣,神恩浩荡,惩恶扬善,庇保乡民,因而深受人们的朝拜敬仰。传说当时官员经过古庙前石桥就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说法,不论大小文武百官,要过石桥,必先下轿向庙中神灵恭敬施礼,方可平安通行,不然的话,就有轿梁断裂和马脚摔折的危险。听说有一回,一位翁姓官员经过庙前石桥去办事,他自以为官阶高人一等,下轿步行施礼有失面子,于是命令随从径自扛轿过桥,并吩咐轿夫加快脚步,正当轿子扛到桥中间时,便听见“啪”一声响,轿梁顿时断成两段,这位官员当即从轿上惨跌下来,头部刚好碰撞在桥石上,额角瞬间冒出了一个大红肿包子来,痛得他连声呻吟。他只好用手捂住包子,强忍痛苦,在众衙役的搀扶下狼狈地溜走了。据说这位官司员回府后,因受惊吓而生病,不久又被贬官,最终忧愤而亡。
在战乱年代,传说有三都从(金石至沙溪地方)敌兵前来攻打南门桥村祠堂,庙里的仙姑娘半夜现出真身,大显身手,在祠堂上空发号施令,用手中圣火指挥乡勇攻打敌军。在仙姑娘的神威帮助下,乡勇士气大振,一举击溃敌兵,又把敌兵赶至官道以南三十余里的地方,大获全胜而归。
南桥古庙,钟灵毓秀,名闻遐迩,神奇的传说赋予了它神秘的色彩,难怪先人有诗赞颂曰:“桃园万代兄和弟,汉宝千秋帝与王”。
二十二、企业工厂
本村珠品产业兴盛、兴办工厂,从小规模到大厂,层出不穷,今有永嘉珠品厂、大光明珠片厂、江南珠片厂、辉煌珠饰、江南钻饰、联江珠片厂、永嘉珠片厂、雅艺珠片厂、明嘉珠片厂、信利方珠饰厂、刘厝漂染厂、润美珠片厂、浮洋刘厝纺织厂、茂发彩珠厂、华丽达实业有限公司等。
南桥村居刘、方、翁三姓,刘为主姓。始祖于明万历二年(1574)由 福建 莆田县锡普村迁 兴宁县水口墟水洋堡盐米沙乡,于明末天启7年(1627)分居于此创乡。据《刘氏族谱》载:“巨涟公擅长‘地理’,相地有方……见潮州城南,风俗仁厚,三面环溪,天官之道,造石桥三座定向得名曰南门桥。”至今该村仍有残存石桥二座,南桥东一古庙,名为“南桥古庙”,可见乡名由来。今以姓易名刘厝。
村地势低平,属轻枯壤土.建国前因出水口为乡绅设闸把持,每逢天雨,关闸捕鱼,故农田常受涝灾。建国以后,兴修水利,平整耕地,旱涝保收。耕地1003亩,主种水稻,甘茨、黄麻、花生。挖井为传统技工,农闲时村民多有外出挖井建井。收购旧铜锡也是该村传统副业。
刘氏渊源,彭城世家由来
吾祖出自黄帝轩辕氏,上古帝喾公生子源明公为中华刘氏大始祖,刘姓载于经传正史者自累公起,此为刘姓根源。汉高祖邦公居天子位传廿四帝,因邦公祖籍丰县
家起沛县,属彭城郡,故天下刘氏皆以彭城为祖籍而称【彭城世家】
南桥刘氏源流考
据《潮州府志》、《海阳县志》、《兴宁刘氏族谱》、《百度资料》等史料及本人考究考证,潮州潮安区浮洋镇南门桥刘乡应属“开七公派”系。
刘贿公之次子 刘祥公,于唐禧宗乾符年间(874--879年)避黄巢之乱携子及孙移居福建宁化县,传十四代至 开七公,公于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年--1225年)任潮州都统制(武官),往兴宁剿匪卒于营,葬兴宁岗背榕树下。
开七公(广东一世祖),字必高,号三郎、慎七,谥仁创,生于南宋淳熙九年(1182)正月十九日,卒于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七月十五。妣黄氏、继龚氏。是中古代潮(潮州)循(惠州、河源)梅(梅州)肇基太始祖,由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乡迁居宁化县城。宋宁宗嘉定年间官授潮州都统制(总镇、总兵),率兵往兴宁岗背剿匪卒于营,即安葬岗背车头,行山象形,巽山乾向。裔孙蕃衍分居各省。生四子:广龙、广传、广庆、广信。
广传公(开七公次子),名弁(一作并),号清叔,在城人,事继母以孝,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乙未年进士,授江西赣州瑞金县令,公生于宁化县,卒于官。妣马氏、杨氏,合葬于瑞金县金鸡圩三角圹,龙形眼空。生十四子:巨源、巨湶、巨汌、巨渊、巨海、巨浪、巨波、巨涟、巨江、巨淮、巨河、巨汉、巨浩、巨深。(人称“一脉宏开十四房”,又称“二七男儿”)公曾作诗一道付各子,令分居各省,以诗为符节,及刘氏认祖诗前八句。
巨渊公( 公元1362--公元1451年, 广传公之四子),讳叶,字英。妣朱氏、练氏、叶氏、陈氏、李氏。官授浙江宁波置副使。于元朝至正廿二年壬寅岁十二月十九日戌时建生,卒于明朝景泰二年辛未岁十月十八日寅时,享寿90岁。一说公与妣陈氏葬兴宁石洋门李芽塘白龙寨与沪公之坟相连。妣叶氏,于元朝至正廿一年辛丑岁(公元1361年)七月初六日子时建生,卒年未祥,葬龟形。妣陈氏,于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岁(公元1368年)四月十二日卯时建生,卒于明朝景泰三年壬申岁(公元1452年)七月初九未时,享寿85岁,葬澄海县衙背,象形。妣李氏,同住龙川(土名七约回都),东水丰木公门畲头潭铁垅青溪西莲塘龙头老龙寨,各处立业。生五子:字志信妣骆氏、字志荣妣唐氏、字志壳妣曾氏、字志聪妣徐氏、字志通妣黄氏。妣朱氏、练氏、,生卒年及葬未祥。生八子:滤(致聪)、澐(致明)、清(致通)、瀣(致高)、澄(致松)、洤(致祥)、沧(致沧)、深(致深)。原居福建宁化县城,因世乱避居上杭苦竹村,后迁居大埔松柏坑,再迁潮州海阳丰政都(丰顺县属)。葬丰顺叶华社(今梅县)园子岭“夫子弹琴形肚脐空”,坐申向寅兼庚甲分金一度清。
清公(孚清公,公元1387--公元1438年, 巨渊公之三子),原名致通,号希信,族通,妣廖氏、继妣邹氏。公生于明洪武二十年丁卯二月十四日未时,卒于正统戊午年九月十三日申时,享寿五十二岁。奉父回住福建宁化县城,因避世乱,迁居上杭苦竹村,随父避居潮安,清远,大埔清远都松柏坑开基。为饶平、大埔、潮州、揭阳、潮阳五县开基祖。共生七子:宗责、宗贤、宗源、宗文、宗昌、宗道、宗法。
宗昌公( 清公之五子),字祥炽,妣郑氏、程氏。(一说古氏、黄氏、郑氏、程氏。)生子多。
平海公于明朝宣德8年(1433年)分居于此创乡。宗昌公生三子。大房平海公移居潮州浮洋镇,创南门桥乡。二房144世祖福岗公定居揭阳万里桥,彭厝沟居住,传至149世祖凤翥公父子建寨,故用公名曰“凤翥乡”,后由多刘姓合村而今为揭东县登岗镇彭厝沟(故其村中刘氏族谱有不同)。三房往田头刘村(不详)。
刘厝村,原名南门桥,清朝隶属潮州府海阳县登隆都,当时该都有四十一乡,清代光绪以前,南门桥“在银湖西北距城二十五里,南门桥内有刘厝、肖畔林、颜畔(今改颜厝)、源湖、许厝、前畔李、方陇仔、后观、潘厝、翁厝、吴畔(今改大吴)等十三姓”。姓氏最后归于刘为主姓,称南门桥刘。
村中方姓于清嘉庆十三年(1809),方真第14代裔孙方卢仕由揭阳登岗涵涛迁居插乡在南门桥村及翁(解放后翁厝并入刘厝大队管理)三姓共居,以刘为主,人口增加到二千多人,现海内外人口已有三千左右,有史以来全村刘氏共分三房(大房东厝、二房北厝、上三房、下乡特叫下三房)。注:下三房是浮洋青麻山脚神山居住同宗,后迁入南门桥并乡。族老提倡与原人数少的三房合并为三房,终因未能协议,而分为上三房及下村下三房。
昔时老辈风水论称本乡为龙头,此龙为南门桥龙,龙头在下乡上帝庙,大宗祠建在虎地,新祠堂(北厝)及”尼姑婆庵”祖厅为虎之左右臂。此龙往后是南门桥后观、南门桥潘、方陇仔(古供有狮爷今无此村)、颜厝、许厝、李厝、肖畔林等共十三姓氏村庄统称为南门桥。今只刘厝为南门桥因其为龙头故。
刘厝村,原名南门桥,今占地总面积为751955.072平方米,属潮州市浮洋镇。距镇政府西南2公里,东连潘厝,西界花宫,南与金石古楼和沙溪前陇接壤,北与东陇为邻。聚落呈块状。
下面记录刘厝村老辈对乡中过去诸事情况,抛砖引玉,今后本乡子孙贤者可为参考考究,若有错、漏,敬请原谅,告知本人,修改,衷心感谢!刘氏渊源:
1、 本乡【刘氏宗祠】建于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距今280年,宗祠内有匾额“凤阁清风”为乾隆元年八十九岁进士、奉值大夫、翰林院侍读、翰林院检讨封加一级刘起振(枫溪田头刘村人)为宗祠落成所题。
2、北门桥(南湖开发区)“乘柏坟”开基祖葬祖先牌位衣物之葬。据闻本乡开基祖平海公赶鸭群,一头挑祖宗牌位、信物,一头挑鸭,绳断于此(今乘柏坟墓地,因来时祖、父告知于箩绳断处创乡),刚好由天降大雨,开基祖只顾管好鸭群,掉下祖先物品包在“乘柏坟”祖墓位,后雨停寻祖物,经大雨已为沙泥所埋,公明此天意在此开基创乡,后开基祖百年后也葬于此,为本乡开基祖墓所在地。
3、旧老辈传本乡始祖赶鸭母至此而定居创乡,1952年文革破四旧,在刘氏老祖厅上还有始祖的赶鸭竿及几本书(具体不明)。乡中昔有颜厝巷、许厝巷、杨厝内(今尼姑婆庵祖厅,后迁至今田墩村)。古传自巷桥门楼进去住多姓氏共居,后各自依同姓并村而去,而今已没。
4、 刘厝乡分上三房和下三房,上三房即北厝一房,东厝一房,(谁长房谁二房待考证。)和炳发、炳桂之公祖为三房。下三房是浮洋青麻山脚神山居住,后迁入南门桥,下乡也分三房。
5、 北厝分三房,即杉排(后分宣德第)、福利等为大房,新书斋、老书斋二房、敬辉一户为三房。
6、 北厝四月十二拜始祖阿公(葬于乘柏坟),东厝四月廿五拜始祖阿妈(葬于新坟即桥头溪大水利边苞树脚)。
7、 东厝分五房。前四房不明,今只知五房,五房之长房南斋公、次笃斋公,后南斋公分房,合利公一房称“五房掰”加经老辈同意加原南斋公一些房份合理红白事而合一家,共称三大家。即东厝五房三大家由来。建有一五房书斋教育孩子,址在原“汉居伯”老厝。
8、 大水利始祖妈墓,也叫新坟或苞树脚,老辈传早始祖妈过世,择地而相此穴,但已有无主墓在,故而祈祝原墓祖让地,改葬一边,祀为先祖奉供,卜圣杯同意,故今有一大一小二口祖墓之由来,大为始祖妈主穴吉地也。据说入葬后人丁兴旺,后因主事者贪求再兴旺富贵,而升高墓基,致多灾多障,惧而请风水先生改救之,一于南边水利边种苞树,及对而溪中水口处溪中种“一小岛种一枞竹”称为“踢水星”堵水口,今尚在,自此后则平安已。
9、 福利祖厅,则由十七世祖恭受公创建,约240年前左右修建。福利祖厅即“老番客”,往西过一巷即为“新番客”址(今已废无),早因恭受公经营“番船”号福利,而建福利祖厅。
10、 宣德第祖厅,则由十六世祖乃绍公创建,约260年前左右修建。属杉排分出,因老一辈在潮州府城做杉排生意,故有杉排之名来由。
11、1942年日寇进驻刘厝下村,拆毁“新番客”(位于福利祖厅向西过一巷,今已废)大厝1座,民房百余间,建碉堡筑炮楼,挖环溪,设铁丝网,下村民房尽成废墟。300多村民携幼扶老,被迫离乡,余下村民惨遭蹂躏达4年之久.村民常遭毒打,遭杀害5人。解放后,下村村民始回乡重建家园。
12、 宣德第同座左边有新书斋系建的新书斋(因建此书斋而得名新书斋房系),后日本来时,被日本人改为缚马处。
13、 今北厝老祖厅为全乡共有,昔是开基祖养鸭棚。后建东厝祖厅,则分与北厝奉祖(早北厝前祖厅未建),至今中龛供奉北社历代老祖宗,右边(龙畔)为供奉长房历代祖及新故者(福利、杉排),左边(虎畔)为供奉长房历代祖及新故者(老书斋、新书斋)。后辈子孙房系各在龙虎畔一边祭祀祖先。
14、 北厝“新祠堂”在今“社址”(刘厝幼儿园)处,为日本所拆,堂号“鸿庆堂”;近代“台湾客”老人出资雕刻挂于今北厝前祖厅上。今村委是前解放时“戏台”,后折除后新建。
15、下乡(下三房),由居住在青麻山的“神山”迁乡来此,玄天上帝就是当时一起请来,1952年破四旧被烧毁,今为重新塑造;原有小间(如现建房“吓”土神龛大小)在六周桥付近溪边座北朝南,后破“四旧”时折除。下乡从十世祖其凤公或十一世祖(其凤公分出三房,今下乡三房尚有共祭扫其凤公墓)时迁来(因其辈序与上三房不同,今40上下岁为十八或十九世),以一世为20年算来考究,应约为160年左右。因下乡来时村里分东、北、西、南四个“灯脚”位神明镇“地龙”四方,保一方平安以“排好”,故而下乡无排“灯脚”位“劳热”。早时还建有祖厅,及二“情厝巷,北朝向,被日军拆除。祖厅附近有小间北向土地庙,也被拆除。
16、刘厝方氏,建【桥头宫】时就有方振纲捐石柱,刻名在石柱上,说明建【桥头宫】时就已有方氏定居本乡;再者据老辈传说,方氏先祖因与刘氏亲戚,有子与刘姓‘做仔’,同为兄弟(一说结拜兄弟),所以刘氏宗祠,每年正月初九刘姓新生儿‘吊灯’(代表刘氏出灯,以全乡新生儿,先、后出生排序挂灯)供神,但全乡余方、翁二姓,独方姓可在刘氏宗祠‘吊灯’。后因刘方二姓有别,则方姓“吊灯”与方氏祖厅。
17、 纪念祖先墓地(指乡里附近)有南湖开发区“乘伯坟”即开基祖之祖先“衣冠塜”及始祖平海公墓,昔时墓地右边虎畔有一溪在明堂前形成一个水流回旋之小“港”,今水改道重挖已不复见,只有明堂前留一小池而已。“陈厝坟”义塜;桥头外大水利内苞树脚的乡里“始祖妈”祖墓,与古楼相交界的“刺坟头”即清朝时代三都乡村械斗,本村烈士墓。庵内园(巷桥门楼外附近),下乡后池尾(昔时为池,旁建石门楼朝北远望神山,后折除),“翁厝头”义冢及与林锡、前陇交界的“大沙堆”义冢。
18、 庵内园几十年前尚有一口很大的风水,南向,虎边种有松柏树,二、三百年前(三都时期),与古楼、前陇为三都交界,古早经常发生村庄械斗,互砍人头,据老辈口传,本乡将所砍人头,挂与庵内园松柏树上,被杀乡勇义士,葬于“刺坟头”,于每年十一月十五祭乡始祖后,前去祭拜纪念。
19、南桥古庙后殿石柱有刻“弟子乃绍喜捐”字(乃绍为宣德第祖厅创建人),可考修建年代为福利祖厅及宣德第祖厅修建时代相同,距今约260年左右,近代重修过。
村中现有主要意义性建筑大致有四个神庙,南桥古庙、上帝庙、北厝福德祠、东厝福德祠。刘氏宗祠(二进)一座,北厝祖厅新、老二处,东厝祖厅,福利祖厅,宣德第祖厅,下乡公厅、民俗馆各一处,“尼姑婆庵”祖厅,方厝祖厅及公厅,刘厝居民委员会会址,南桥小学,聚德园(骨灰堂与林锡交界处“水关脚”)及古有“巷桥门楼”,南厝楼前,颜厝巷、古石桥、许厝巷、杨厝内、方氏南溪里、西安里。
二十四帝
西汉:汉高帝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刘邦之子),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嗣、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刊、孺子婴刘婴(王莽摄政)
东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怛、汉和帝刘肇、汉殇帝刘隆、汉安帝刘祜、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汉献帝刘协
刘氏世系
古黄帝,轩辕氏,生子玄嚣,玄嚣生子(虫+乔)极,(虫+乔)极生子帝喾,帝喾生子源明。
一、 上代烈祖
中华刘氏大始祖
大始祖 讳 源明公 妣:风氏巫氏 生一子 永河
二世祖 讳 永河公 妣:密氏 生二子 济安 济乐
三世祖 讳 济乐公 妣:甘氏 姚氏 生一子岁纪
四世祖 讳 岁纪公 妣:藜氏 陆氏
生三子 正成 正定 正坤
五世祖 讳 正坤公 妣:妫氏(一说池氏) 生一子:长历
六世祖 讳 长历公 妣:翟氏 有熊氏
生三子:德仁 德尧 德科
七世祖 讳
德尧公 妣:薛氏
氏 生二子:仁宏 仁发
八世祖 讳 仁宏公 妣:高阳氏 孟氏
生四子:廷光 廷绅(一说廷缙) 廷珍(一说廷玖) 廷贵
九世祖 讳 廷光公 妣:姒氏 雍氏 生一子:爵南
十世祖 讳 爵南公 妣:尚氏 生二子:行矩 行清
十一世祖 讳 行矩公 妣:慕容氏 晏氏
生三子:复盛 复旺 复松(一说复相)
十二世祖 讳 复旺公 妣:易氏 蒙氏
生四子:茂光 茂清 茂华 茂文
十三世祖 讳 茂清公 妣:向氏 丁氏(一说史皇氏 丁氏)
生一子:孔阳
十四世祖 讳 孔阳公 妣:巢氏(一说廖氏)
生三子:日盛 日永 日贵
十五世祖 讳 日永公 妣:西梁氏(一说宏氏)
生二子:德荣 德康(一说德庸)
十六世祖 讳 德荣公 妣:逢氏(一说吕氏) 生一子:聚义
十七世祖 讳
聚义公 妣:
氏 姜氏 生三子:累 宗 祖
十八世祖 讳 累 公 妣赵氏 汪氏(一说吉氏、姒氏)
生九子:大益 万益 永益 洪益 正益 宗益 顺益 昌益
伯益(一说生二子:世公讳祐云安公讳裕云)
按:公生而文在手,曰累,因以为名。事夏孔甲为相。公学得养龙之术,时天二龙于朝(一雌一雄),帝命累公掌龙,有功;孔甲帝于甲辰三年御批赐为御龙氏。公享寿一百零七岁,卒葬镇江府沛县同安乡,黄龙出洞形。
十九世祖 讳 昌益公 (右云公)字诚白 又名酋
妣:黄氏 张氏 (一说李氏)
生二子:歆 朋(一说生一子:信盛)
二十世祖 讳 歆 公 (信盛公)字锡命
妣:徐氏 张氏(一说黄氏)
生三子:永月 永八 永九(一说生二子:杭 泳)
二一世祖 讳 泳 公 (永八公) 字梅桂
妣:周氏(一说高阳氏,另一说林氏)生一子 相承
二二世祖 讳 相承公 又名琳 字虞 号玉拔 妣:秦氏 农氏
生二子:岳(全禄) 麓(全福)
二三世祖 讳 麓 公 (全福公)字开瑶 妣:罗氏(一说巢氏)
生二子:美然 美勋
二四世祖 讳 美勋公 字洪周 妣:元氏(一说京氏)
生四子:钊胜 钊胎 钊(月+宁) 钊胴
二五世祖 讳 钊公 字申 妣:熊氏 生二子:昞亮 昞宽
二六世祖 讳 丙宽公 字茂高 妣余氏(一说吕氏)
生二子:文成 文盛
二七世祖 讳 文盛公 字道山 妣贝氏(一说妫氏)
生三子 明亮 明清 叨明(一说生一子 锦遥)
二八世祖 讳 锦遥公 字明亮
妣曾氏(一说曹氏,又一说米脂氏)
生三子 升吉 升禧 升和
二九世祖 讳 升吉公 字先江 妣:程氏(一说芋氏)
生二子:瑞明 端明
三十世祖 讳 瑞明公 字坤成 妣古氏(一说任氏)
生三子:先柱(案喜) 先扬(案临) 先辉(案康)
三一世祖 讳 先柱公 字案临 妣:陈氏(一说(女+吉)氏)
生三子:源伟 源佼 源
三二世祖 讳 源传公 字智和 又名浪
妣:姒氏(一说官氏,又一说官氏、樊氏)
生二子 维益 维宗(一说生三子:绘 缙 縂)
三三世祖 讳 维益公 字绘 妣:姒氏(一说西梁氏)
生二子 新兴 新与
三四世祖 讳 新兴公 字元远 又名朋琳
妣:芋氏(妣:芋氏、姬氏、屠氏)
生六子:观清 唐 树 明 朝 榜
(一说生三子:建(月+吕) 建(月+音)建(月副)
三五世祖 讳 建公 字观榜
妣:文氏(一说为氏) 生二子:文桢(宝招)文祥
按:公乐善好施 授江陵县尹
三六世祖 讳 字文桢 妣:谢氏(一说吕氏)
生四子:簠 簋 管 符(一说二子:辰福 辰禄)
三七世祖 讳 辰禄公 字符 妣詹氏 张氏
生三子:任期 任玉 任授
三八世祖 讳 任玉公 字九龄 妣:张氏 姒氏
生二子:添祯 添祥
三九世祖 讳 添祯公 字道总 又名秉新 妣:甘氏 魏氏
生六子:树湖 树涟 树洤 树淮 树江 树鸿
四十世祖 讳 树鸿公 字伯亿 妣:卡氏 任氏
生二子:登富 登贵
四一世祖 讳 登贵公 字笃庆 妣:狄氏 吕氏
生二子 俊通 俊达
四二世祖 讳 俊通公 字楚扬 又名启兆 妣:田氏 曹氏
生二子:彦文 彦武(一说三子:子春 子熊 子淋)
四三世祖 讳 彦武公 字子熊 号弼 又名略 妣:汤氏 巢氏
生四子:猛 勇 刚 强(一说一子:标林)
四四世祖 讳 勇 公 又名积伟 妣金氏 费氏
生三子:德胜 德朋 德暗
四五世祖 讳 德朋公 字建平 妣任氏 曾氏
生一子:朝良(一说生三子:敬爱 敬典 敬培)
四六世祖 讳 朝良公 字敬典 又名经 妣:张氏
生二子:廷乐 廷声
四七世祖 讳 廷声公 字照燃 又名美华
妣:毛氏 董氏 张氏
生二子:元振 元拔
四八世祖 讳 元振公 字之雄 又名福立 妣:古氏 风氏
生二子 胜清 胜海
四九世祖 讳 胜海公 字林枝 号茂 又名芳炳
妣:修氏(一说陶氏)
生三子:试玉 试集 试茂(一说二子:平环 平源)
五十世祖 讳 试集公 字松华 号平环
妣:古氏(一说孙氏 姒氏)
生一子:长远
五一世祖讳 长远公 字心德 名福应 又名良
妣:章氏 胡氏(一说张氏)
生三子 华封 华泰 华寿
五二世祖 讳 华封公 字世郎 又名士为
妣:易氏 徐氏(一说古氏)
生四子:禄清 禄源 禄永 禄祥
五三世祖 讳 禄源公 字昌允 号青山 妣铨氏(一说孙氏)
生三子:星亮 星辉 星开
五四世祖 讳 星亮公字万忠 号千秋
妣:尤氏 周氏(一说任氏)
生六子:拱和 拱桂 拱炤 拱科 拱盛 拱得
按:嗣父职为大夫,食采于范,又为范氏。其后食采于刘,复为刘氏。
五五世祖 讳 招炤公 字忠信 又名寿康 妣万氏(一说于氏)
生五子:报江 报联 报睦 报淮 报盛
按:公在春秋鲁宣公十年甲子岁(公元前597年)由晋适周,事简王为大夫,生夏公(即报联公),移山东济南府等处立业。
五六世祖 讳 报联公 字福 又名定 又名夏 妣吕氏
生一子:致禄
五七世祖 讳 致禄公 (杜伯公)又名献 妣:西梁氏
生二子:隰叔
叔
按:公仕周为上大夫,由商代以来,列祖未有显名至此迁于杜伯,始显其名。按纲鉴:周宣王丙辰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杀大夫杜伯,有友佐儒谏王不听,佐儒宁死不狥君,以正杜伯之无罪也。
五八世祖 讳 隰叔公 妣:逢氏 章氏 生二子:士泷 士云
按:此祖由周奔晋,为士师,后又为士氏。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刘子(即文公)如刘,临其采邑(鲁城外之近地,即今河南省隁城县)。又周敬王十四年乙未岁(公元前506年),刘子合诸侯于召陵,谋伐楚。文公
为王室卿士,称刘文忠公。
五九世祖 讳 桓 公 字诚光 又名维纲
妣:朱氏(一说孔氏、张氏)
生七子:仓棋 仓桔 仓模 仓达 仓通 仓道 仓远
按:通鉴:周敬王十六年丁酉岁(公元前504年),刘子败尹氏于穷谷,遂王于庆氏,入于王城,而朝于压宫又春秋鲁定公八年己亥岁(公元前502年),刘子伐仪栗,又伐盂,以定王室。自康公以来,五代卿相。
六十世祖 讳 仓模公 字宗仁 号广廷 又名士洪
妣:由氏 邹氏 生三子:大化 大爵 大禄
(一说十一子:荣文 荣武 荣职 荣振 荣康 荣秀 荣财 荣茂 荣信 荣吉 荣华)
按:公因周衰世乱,隐居不仕,富有家赀,乐善不倦。后自秦涉魏,徙于丰(即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丰乡)立业。
六一世祖 讳 大化公 (士为公)字傅 号太光 又名荣信
妣吴氏(一说易氏 谢氏) 生一子:闵鸿
(一说六子:封诰 封璋 封谨 封祥 封谅 封咏)
六二世祖 讳 闵鸿公 (士谷公)字伯钦 又名封诰
妣:司马氏(一说钟氏)
生二子:晋 珍(一说四子:大福 大贞 大禄 大祥)
六三世祖 讳 晋 公字臬 妣:温氏(一说尤氏 周氏 潘氏)
生二子:瑚 璜(一说三子:富仙(士变),富仁(士鲂),
富任(士球))
六四世祖 讳 璜 公 字美荣 号富仙 又名士变
妣:曹氏 胡氏(一说彭氏)
生四子:贵泷 贵文 贵风 贵舞
(一说生二子:鸣魁 鸣甲)
按:公食邑于范,故又称范文子。
六五世祖 讳 贵文公 字鸣甲 号元瑞 妣:胡氏 欧阳氏
生三子:松 柏 绍 (一说六子:得 开 玉 修 斗)
六六世祖 讳 松 公 (得公)字铭宗 又名接近
妣:纪氏 朱氏 生一子:文先
(一说三子:璋礼 璋秀 璋华)
六七世祖 讳 文先公(璋秀公)又名忠田
妣:洪氏 丁氏 李氏
生二子 金盛(柏仲) 金葛(柏茂)
按:公由秦移居江宁南门外(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
六八世祖 讳 金盛公 (柏仲公)又名青美
妣:江氏 陈氏(一说谢氏、江氏)
生四子:榜勋 榜炤 榜杰 榜熙
六九世祖 讳 榜炤公 字盛臣 妣郭氏 何氏
生三子:显科(梦清) 显和(梦祖) 显秋(梦文)
七十世祖 讳 显科公 字梦清 以又名咏立
妣:吉氏(一说吉氏、苏氏)生二子:乔 年
(一说七子:思万 思能 思安 思泷 思开 思茂 思玉)
七一世祖 讳 思泷公 字权 号审量 又名乔
妣:段氏 吉氏 杨氏
生四子:恩盛 恩春 恩柏 恩祯
七二世祖 讳 恩盛公 字燃 号果斋 又名丰
妣:李氏 程氏 (一说李氏、程氏、胡氏、梁氏)
生二子:荣(仁号) 发(仁纪)
按:承桓公之后,世居江南徐州府沛县丰乡,家财富有,好善乐施,深得仁者以财发身之义,故后代昌盛。
七三世祖 讳 荣 公 字仁号 妣:梁氏 生一子:煓
按:公富有百万,乐善好施,有恩于人,至家财散尽。时天降福德仙家化人,亦试向公求借,而吾祖已无金,即将身带之璧给予他。仙人自言家住江西赣州府宁都县太华山铜村,至明年八月十五日请驾到舍,则将璧奉还。荣公如其言,至其偕孙刘寿,同往太华山游,果见景致清幽,雅趣盎然仙设席宴请,荣公假寝于座邦公忽见山岩欲堕,急走十二步一跌,起而再走十二步,又一跌JFK邦公未成童,回看并无屋宇,只有坟墓,仙人已在山顶呼龙;荣公竟生葬于龙穴中,人形脐穴,坐东向西。后邦公得天下,传二十四帝,皆此穴之所荫也!至今,祖坟可远见,而不能近登,每逢清明日,多数白鹤栖于坟顶,裔孙只得在山下遥为拜祭而已。
七四世祖 讳 煓 公 字显初 又名昂 妣:李氏
生四子:伯 喜 邦 交
按:汉高祖为沛公时,尊父为太公;称帝后尊为太上皇。
七五世祖 讳 邦 公 太祖高皇帝 字季
妣:吕氏 戚氏 薄氏 张氏
共十八子 长肥(封齐悼王) 次盈(惠帝) 如意(封赵王) 友(封赵幽王)恒(初封代王,后嗣帝位:孝文帝)恢(封梁王)
建(封燕王) 长(封淮南王)。邦公起自布衣,初为沛县泗上亭长,秦二世元年壬辰岁(公元前209年)九月起兵于丰沛,得萧何、韩信、张良三贤为辅,马上征讨五载,而成帝业,开汉皇朝四百年之基。
七六世祖 讳 恒 公太宗文皇帝 妣:窦氏
生四子:启(孝景帝) 揖(封梁怀王)
武(初封代王徙淮阳王继为梁王)
参(初封太原王更为代王)
七七世祖 讳 启 公 孝景皇帝 妣:薄氏 贾氏 栗氏 王氏
生十四子:长德(封河间王) 阏(封临江王) 余(封淮阳王)
非(封汝南王) 彭(封赵王) 发(封长沙王) 端(封胶西王)
胜(封中山靖王) 荣(封初立为太子,后为临江王)
彻(初封胶东王,曾郡黎阁,即武帝) 越(封广川惠王)
寄(封胶东康王) 乘(封清河哀王) 舜(封常山王)
七八世祖 讳 胜 公 中山靖王 妣:欧阳氏 阳氏 易氏
生二十一子:昌(嗣王位) 忠(广望节侯) 朝平(将梁侯)
未央(新馆侯) 贞(陆城亭侯) 嘉(薪处侯) 义(陆地侯)
光(临敦侯) 章(东野载侯) 喜(高平侯) 颇(广川侯)
将夜(东丘节侯) 破胡(高丘哀侯) 盖(柳宿夷侯)让(戎丘侯)
修(懋与节侯) 万岁(曲成侯) 传富(安郭于侯) 应(安险侯)
恢(安道侯) 屈釐(澎侯)
按:汉景帝三年丁亥岁(公元前154年)六月立胜公为中山靖王,治庐直隶定州(即古之中山)。汉武帝元鼎五年己巳岁(公元前112年),胜公卒,寿六十八岁。昌嗣王位,葬父墓在中山(今河北省满城县)。公元1968年,为地质探矿无意发现,起出距地面数丈墓穴中之骨殖,全形不缺,靖王所穿玉衣完整无损,难于估价;为珍贵文物。现全存放北京博物馆。
七九世祖 讳 贞 公陆城亭侯 妣:吕氏 龚氏 吴氏
生二子:轩 昂
八十世祖 讳 昂 公字回风 妣:李氏 秦氏 尤氏
生三子:福 禄 寿
八一世祖 讳 禄 公 字诏 授封漳侯 妣杨氏 许氏 邓氏
生三子:恋 希 清
八二世祖 讳 恋 公 字实 授封沂水侯 妣:杨氏 山氏
生二子:经 英
八三世祖 讳 英 公 字素 授封钦阳侯 妣:马氏 谷氏
生二子:建 浩 (一说四子:巡 建 避 远)
八四世祖 讳 建 公字殷 封安国侯 妣:左氏 许氏 杨氏
生三子:辰华 振华 哀华
八五世祖 讳 哀华公 字庆安 封广陵侯 妣:陈氏 梁氏
生二子:平 宪
八六世祖 讳 宪 公 字德广 封胶水侯 妣:吕氏 彭氏
生三子:忠 舒
(一说四子:化 和 舒 街)
八七世祖 讳 舒 公 字启泰 封祈邑侯 妣:李氏 宋氏
生四子:谊
读 讲
八八世祖 讳 谊 公 字仁 封祁阳侯 妣:徐氏 李氏
生五子:用 必 良 布 铎
八九世祖 讳 必 公 字忠 封原泽侯 妣:穆氏 孙氏
生二子:显达 不疑
按:有族谱误作,必公生达公,达公生不疑公多一世
九十世祖 讳 达 公 妣李氏 封颖川侯
九一世祖 讳 不疑公 字恕 封丰灵侯 妣:朱氏 铁氏
生二子:斐 惠
九二世祖 讳 惠 公 字涟 封济川侯 妣:巫氏 鲍氏
生二子:崇 雄
九三世祖 讳 雄 公 妣:高氏 薄氏 生二子:弘 毅
九四世祖 讳 弘 公 妣:吴氏 生一子:备
九五世祖 讳 昭烈帝 名备 字玄德
妣:甘后 縻氏 孙氏 吴后(元年五月立后,将军吴懿之妹)
生子三:长 禅(甘后出) 次 永(吴后出) 三 理
按:公幼有大志,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桃园结义;见朝庭僭乱,即谋起兵,以正天下,得武士数千,威势日盛,三请孔明为军师,得荆州后,同曹操、孙权角逐,前后二十余年,东征西讨,于辛丑岁(公元221年)定都于四川成都,称昭烈帝,国号蜀汉,年号章武。纲鉴:书后汉记,汉中王即帝位,以章武元年,为继汉室之正统也!
九六世祖 讳 永 公 字公寿 号延年【吴后所生】
封鲁王(建兴八年改封甘陵王)妣:包氏
生一子:晨(辰)
按:公憎宦人黄皓之赞后主见疏兄弟不得朝见者,十余年不已于延熙元年东迁洛阳遂家焉。
九七世祖 讳 晨 公妣:张氏 生二子:乾镇 乾清
按:公二十八岁与阮肇入天台采药遇仙,久而思归,及至家已七世,复还仙去
九八世祖 讳 乾清公 妣缪氏
生二子:文龙 文虎(琥)
九九世祖 讳 文虎公(文琥公) 妣:辛氏 江氏
生三子:俊 杰 麟
壹百世祖 讳 麟 公 (另作麒公) 妣:崔氏
生五子:常清 正一 光悌 志宏 振河
南门桥刘厝村刘氏辈序、校序诗
刘氏族诗字辈:辈序和字序都是四句五言诗,世代相对应,辈序诗称为外四句,字序诗称内四句;字序用于做(俗称校名,过世后写牌位用),辈序用于作学名(俗称书名),出仕之用,内外诗合称“字辈序谱”。如本乡早时,做辈序名及字序名,要到宗祠交二个“龙银”,方为起名。
注:本村前十五世辈序忘失,故从十六世开始排辈,后四字序为新添加。
辈序(书名):道16世、德17世、在18世、诚19世、敬20世,诗21世、礼22世、耀23世、家24世、声25世,忠26世、佐27世、邦28世、昌29世。
男字序(校名):谦16世、恭17世、和18世、为19世、本20世,敦21世、
仁22世、作23世、思24世、绵25世,义26世、传27世、纲28世、常29世。
女字序:顺16世、全17世、智18世、克19世、声20世,简21世、兴22世、初23世、定24世、志25世,福26世、安27世、昭28世、宜29世、富30世,瑞31世、庆32世、鸣33世、金34世、姬35世。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刘厝村
名:“幼名冠字”。
讳:人死后书其名,名前称“讳”以示尊敬。
字:古代贵族始生有名,二十岁成人,行冠礼又加字。后来在字之外又有号。
号:为尊其名,更有美称焉。人之别字亦称号。
古时,读书出仕用【书名】,死了写牌位用【校名】,所以有些名与常叫‘乳名’(土名)不同。
一、玉皇上帝(天公)
二、玄天上帝(真武大帝)
三、保生大帝(吴真人)
四、感天大帝(许真人)
五、仙姑娘娘
六、木坑圣王、杨妈夫人(介子推)
七、土地爷
八、司命帝君
九、花公花妈(床头神即公婆)
周边厂矿
鸿安达纸品厂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浮洋镇233省道南(中国工商银行东南200米)
周边村庄
刘厝村
地址:潮州市潮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