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巷村
大巷村 大巷村历史沿革 大巷村经济发展 大巷村文化教育
大巷村位于 东凤镇北部,背靠滔滔韩江,东邻东凤村,东北接下七都祠(崇正书院)旧址和关爷涵旧址,北与龙湖镇市尾村接壤,西邻庄西陇村,西南与天宁村隔渠相望。镇道星新公路通过本村连接省道护堤公路和潮汕公路,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现全村有397户,人口1900多人,耕地面积四百二十八亩,以种植水稻、果蔬为主。大巷村始创于明朝中期,先后有刘、郑、黄、潘、周、余、李、吴、陈等九个 姓氏迁入。相传刘氏先祖最先迁来,现古寨门楼内为刘氏祖居处,各姓氏祖宗来自不同地区,刘氏来自福建,黄氏来自金石黄厝巷,潘氏来自金石潘厝,余氏来自潮州城内余厝,陈氏派系繁多,有浮洋花宫陈、潮州厦寺陈、官塘秋溪陈、东凤陈等。郑、周、李、吴等村内姓氏来源无以稽考,现吴氏已绝户,全村尚有八个姓氏。创乡初期为龙湖大地主黄作雨的庄园,村民多为黄的佃户。历史岁月沧桑变幻,村属辖管多次更迭。明清至民国28年(19...
详情大巷村位于 东凤镇北部,背靠滔滔韩江,东邻东凤村,东北接下七都祠(崇正书院)旧址和关爷涵旧址,北与龙湖镇市尾村接壤,西邻庄西陇村,西南与天宁村隔渠相望。镇道星新公路通过本村连接省道护堤公路和潮汕公路,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现全村有397户,人口1900多人,耕地面积四百二十八亩,以种植水稻、果蔬为主。
大巷村始创于明朝中期,先后有刘、郑、黄、潘、周、余、李、吴、陈等九个 姓氏迁入。相传刘氏先祖最先迁来,现古寨门楼内为刘氏祖居处,各姓氏祖宗来自不同地区,刘氏来自福建,黄氏来自金石黄厝巷,潘氏来自金石潘厝,余氏来自潮州城内余厝,陈氏派系繁多,有浮洋花宫陈、潮州厦寺陈、官塘秋溪陈、东凤陈等。郑、周、李、吴等村内姓氏来源无以稽考,现吴氏已绝户,全村尚有八个姓氏。创乡初期为龙湖大地主黄作雨的庄园,村民多为黄的佃户。
历史岁月沧桑变幻,村属辖管多次更迭。明清至民国28年(1939)属隆津都辖下,1939年夏归属南桂区东凤联乡(日伪时期)管辖。1954年归属浮洋区,1956年并入东凤乡,并改名星光村,意为象群星一样璀璨于太空。公社化后与庄西陇村、新光村合建新大陇大队,归属东凤公社。1983年村改制,设立大巷乡政府,恢复大巷村名。相传先祖为御外扰,村舍一字对应排开。中间留一大巷道以便各姓氏成员出入往来,互相呼应,故得此村名。先祖虽姓氏繁多,但和谐相处,睦邻而居。
如今村经济高度发达,基础设施高度完善,建国前,乡周围旱地坟穴挨挨挤挤,村民进出 跨越墓地。民舍低矮,巷道崎岖不平,污水淤泥,每当强风雨来临,房舍摇晃坍塌,污水横流,蚊虫滋生,惨不堪言。建国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政决策,挖地整渠,兴修水利,修路筑桥,规划建设新民居。近几年来,村“两委”干部多方筹措资金进行改水、改灶、改厕,铺设环村水泥大道1500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也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改革开放带来发展的机遇,村的农业、民营企业发展良好。农业主种水稻,最有特色的是室外栽培的大堋蘑菇,皮嫩肉厚,营养丰富,饮誉潮汕地区。民营企业主要有茂源鞋业、大东鞋业、兴达石油气公司、红星医疗器械、绍孝瓷业等,服装、珠绣等手工业也蓬勃发展,至201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9000万元。多元化的经济结构盘活了农村经济,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2018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0多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03年,富裕起来的大巷村斥百万巨资在村西片新建一所占地14.5亩的完全小学,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有一幢三层教学楼,一个运动场,学校礼堂、教室、仪器室、教师休息室等一应俱全。该校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办学理念。教职员工安教乐教,无私奉献,学生纪律严明,勤奋好学,教学质量连年攀升。2018年该校被评为“潮州市规范化学校”。村现办幼儿园1所,有教师3人,入园人数达到100多人。幼教事业成绩喜人,幼儿多次参加镇级以上的表演,均受好评。大巷村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村民素质大大提高。2008年至2018年,全村有大学生113名,是大巷村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周边乡镇
东凤镇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
周边村庄
大巷村
地址:潮州市潮安区
诗阳村
地址:潮州市潮安区
下张村
地址:潮州市潮安区梅东路
内畔村
地址:潮州市潮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