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栅村
马栅村 马栅村地理环境 马栅村历史文化 马栅村风景名胜 马栅村主要姓氏 马栅村著名人物 马栅村火车站
马栅村位于 广东省 普宁市区东南3.4公里。属流沙南街道。明末清建,闽人迁此,立名牡田寮。 汕头市 潮阳区马姓租主抵村收租病故,葬于村北水闸下,遂改为马公栅。1950年简称为马栅村 。马栅村,隶属广东省 普宁市流沙南街道,距离市区中心东南3.4公里处。明末清初,闽人先后迁此定居,初名新田寮,后因本土佃主潮阳马大德先生逝世后修坟葬于村北,为纪念其对本村之恩惠,故改名马公栅,于1950年易为今名。全村现住1820余户,人口近万,为黄、罗、冯、戴、郭、杨、李、张等多姓氏聚居村落。有耕地2153亩,山地1100亩,主种水稻、甘薯等,产青竹、茶叶等。村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三合土结构潮式民居平房。有个体企业十余家,从事印刷、机绣、服装、电脑绣、玩具、塑料、装饰、罐头、食品等工业副业。是普宁市重点侨乡,旅外侨胞及港澳同胞约1.3万人,曾集资兴建完全小学1所,并捐建羊毛织造厂,于8...
详情马栅村位于 广东省 普宁市区东南3.4公里。属流沙南街道。明末清建,闽人迁此,立名牡田寮。 汕头市 潮阳区马姓租主抵村收租病故,葬于村北水闸下,遂改为马公栅。1950年简称为马栅村 。
马栅村,隶属广东省 普宁市流沙南街道,距离市区中心东南3.4公里处。明末清初,闽人先后迁此定居,初名新田寮,后因本土佃主潮阳马大德先生逝世后修坟葬于村北,为纪念其对本村之恩惠,故改名马公栅,于1950年易为今名。全村现住1820余户,人口近万,为黄、罗、冯、戴、郭、杨、李、张等多姓氏聚居村落。有耕地2153亩,山地1100亩,主种水稻、甘薯等,产青竹、茶叶等。村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三合土结构潮式民居平房。有个体企业十余家,从事印刷、机绣、服装、电脑绣、玩具、塑料、装饰、罐头、食品等工业副业。是普宁市重点侨乡,旅外侨胞及港澳同胞约1.3万人,曾集资兴建完全小学1所,并捐建羊毛织造厂,于80年代时与泗竹浦村侨胞联合修筑长4公里混凝土结构的睦邻路,及建睦邻亭。村交通便捷,厦深铁路普宁站设于辖区之内,东有和石公路通下架山镇,南有普宁大道贯穿,北有睦邻路接环城南路至市区。村外东南龟山是商代晚期文化遗址,先后出土有多种文物。村人才辈出,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刊的创办人黄天鹏,世界钟表大王、泰国首富黄子明,华人巨商罗志清,法国潮州会馆首届会长、现任法国潮州会馆名誉会长、潮人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中国 暨南大学海外联谊会顾问、华人巨富黄擎天等人故乡。是革命老区。
马栅村是普宁四大文化乡之一,历来文人辈出,其于清代时候便已建有完全小学堂,这在同期普宁村落中,是较少的,而由此,村中建筑的装饰匾额壁肚联文等,不乏珍品!从卫星地图上看,马栅村的老聚落区域非常大,规模较大型的建筑也非常多!
从环城南路进入睦邻路,一个转弯就抵达马栅村北的学校及“扫首地”片,扫首地有一个三街三座兼左右厝包坐北朝南的寨围,该寨是马栅新乡所在,即新乡老寨。
从村西直入中心来开始,第一个遇到是“安仁里”,其为坐南朝北走向,内有两座建筑,一座为四点金厝儒林第,一座为三间二进的黄氏绍祖祠孝友堂,绍祖祠的壁肚六幅联文为今梅州蕉岭人清代进士钟孟鸿的作品。钟孟鸿善文词,喜作联,书法宗师李北海; 广东省普宁市 马栅村 其字体名为返童体,功力厚,造诣深,有铁画银钩之雀在京都曾有被称为“京华三枝笔”者,钟孟鸿荣居其一;帝王之区,能与书法大家何绍基子贞齐负盛名,传为佳话。这条联文在此后村中其他不少建筑中亦有所见,不过却没有像绍祖祠这样完整的。
离开安仁里后,开始往东,沿着外围小溪走,途中在路边榕树下看到一方感觉很特别的石碑,其上刻着两仪八卦,下刻“文曲星君”四字,石碑前还设有香炉,看可能与石敢当同?接着转入聚落中去,找到一座结构为一落式的罗氏旺祖祠。在旺祖祠的西北侧不远处,一路过去看到好多祠堂,其中有一些外建有围墙,形成寨围模式,而大门关着,比如亲仁里,就进不去,不知其内如何。所遇依次有黄氏乐天室、曹云黄公祠、黄氏宝祖祠、黄氏仁祖祠等建筑。这些建筑基本都为坐西南朝东北,三间二进式。黄氏乐天室的六幅壁肚联文非常有趣,除了草书之外,还有隶书、篆书,同样这些书法在村中其他建筑也有采用,可惜不知为何人作品。曹云黄公祠,堂号旭昌,与黄氏乐天室同座,其三山门楼壁肚为揭阳棉湖清末进士“岭南近代四家”之一曾习经的两对手撰联文。黄氏宝祖祠壁肚联文为陈廷杰的作品,其祖祠前是一个阳埕广场,广场西侧是旧时的供销社,东侧则是黄氏仁祖祠。仁祖祠则采用了绍祖祠处钟孟鸿的壁联,不过不完整,仅是其中一段。
马栅老寨坐西朝东,其背靠小丘前临大池,南北两侧各有河沟池和学堂池,四周有五水环绕,为三街七座兼左右双从后一从寨包格局,设有南北两座寨门。寨内除了寨包,及首座房屋为下山虎开中门样式,余下均为下山虎走龙虎门样式,有罗氏房祠、黄氏公室、罗氏祖祠崇德堂、黄氏宗祠崇报堂、黄氏祖祠、罗氏祖祠绍衣堂、罗氏公室、戴氏祖祠、关帝古庙等建筑。
在北门入寨,北门内有两方石碑,大概是民国时期的东西,内容是关于老寨内公共场所的一些禁约规矩,其中涉及到“五姓”,看应该是指当时居于老寨内的五个姓氏了。老寨内的建筑很古朴,最抢眼的应该是那些火式山墙,还有走龙虎门的样式!其建造年代估计与村史相差不远吧?明末清初?或迟至清代中期?在寨内的街落中三两个走转后,就看到黄氏宗祠。除了祠堂公室及部分住人的房屋之外,老寨内的多数建筑已经相当大气倒是还能觉察。
老寨的北门外有一座书斋,可能也是因为这书斋,所以门前的池塘名作学堂池。
老寨外南侧有一片建筑布局较为零散的聚落,其中有一座“道王古庙”,但不知其内所奉祀“道王老爷”是何方神圣,是何渊源?在这聚落中略逛了一圈之后,看看地图,还剩下村东北角的地方没去过,于是赶着时间,经过老寨前的戏台广场后,就直接抵达。原来村东北角这里是市场,也是我在寻找的“大德古庙”所在地!除了大德古庙,该处还有“先协圣庙”,及一座黄氏瑞祖祠。大德古庙奉祀的便是马大德先生。先协圣庙是一座三间二进设龙虎井格式的庙宇,庙内奉祀“先生老爷”。
黄氏宗祠,崇报堂,为下山虎格局,开龙虎门,坐庚向甲兼申寅分金,建于清同治元年岁次壬戌(1862年),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一个半世纪以来,黄氏宗祠历经沧桑,见证风云变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为后代儿孙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记忆:
黄氏宗祠大门后匾有碑刻铭文:“我先祖燕林公,郁赞公,因明末之乱,隐笔田山阳,躬耕自乐。迨孚远公始于此,以农起家,迄今历十有二世,裔孙等追念祖宗功德之深且远,爰于壬戌岁建祠崇祀,所以崇报本而序昭穆云。众裔孙同敬识”。
这篇《建祠记》,叙述马栅黄氏先祖燕林公、郁赞公,于明末为避战乱,移居惠来县笔田山之南面(笔田乡),在这里以务农为生,自耕自食,自给自足。后来,裔孙孚远公移居马公栅这个地方,在此定居,开创黄氏基业,成为马公栅黄氏开基祖。孚远公从事农耕,迨至清同治元年(1862年)孙支(燕林公衍派第十二世)为了追念祖宗功德,建黄氏宗祠,即“崇报堂”。
从燕林公避乱笔田乡,孚远公开基创马栅黄氏,传至第十二代,历经明末,明灭,清朝的建立(1644)至壬成年(清同治元年,即1862年)这二百多年间,马公栅黄氏随着历史大潮,从避乱——开基——发展而建宗祠。先辈们披荆斩棘,历尽艰辛,从动荡到稳定,休养生息。时间虽不算很长,但,今天来追忆这段历史,能更好地激励后代儿孙慎终追远,励志向前。
黄氏宗祠有一个传说故事:原来公龛顶上存放有一小册子和一扁担,小册子是先祖国全公遗书,书中有遗文日:“吾生三子,螟蛉一子”,书中的四位祖就是孚远公传下的第五代,这黄氏宗祠,就是国全公派系所建,所以宗祠派下裔孙把这座宗祠叫“国全祖祠”。据2008年统计,派下裔孙有5886人(未含海外)。
随着时代的变迁,祖祠也历经风雨的洗礼,20世纪五十年代初(土地改革后),地方上把祖祠分给三户村民作为居宅,自此,祖祠由公有变为私人住房。七十年代,由于堆放柴草,不慎失火,祖祠惨遭回禄,以至严重受损,使其残破不堪。
改革开放之后,乡村经济得到发展,黄氏裔孙追念祖德,众议修复祖祠。经过多方的努力,筹划集资,赎回祖祠产权,成立祖祠复建理事会,向海内外裔孙发出捐资复建信函,得到内外裔孙热烈响应,于是,择吉于农历戊子年(2008)三月初二日兴工。按照祠宇原来格局,修旧如旧,经十余月的努力,终于在是年十二月二十日重光晋主,皆大欢喜,圆了夙愿。
如今公龛上供奉着祖宗牌位,首位是一世祖孚远公考妣,下位按孚远公嫡传二世至第五世诸公考妣顺序排列。龛几制作精美,龛前供列香案,庄严肃穆。梁楹上,泥金漆彩,凤托狮托,栩栩如生;镂雕花篮,美轮美奂;厅眉垂带,精工细刻,奇花异卉;屋顶上,凤尾雀翼,嵌瓷鸟兽,熠熠生辉;壁上彩画,形象生动,都可列为精品。照壁上,石刻金漆麒麟,更为祖祠增添气势。
据龟山文化遗址考证,约在商代晚期,马栅村这里已有先民生息活动。相传,原是林、郭二姓先居于此,取名新田寮。后黄、罗、冯、戴等姓氏陆续到此聚居,随着人口的逐渐增长,林姓却外迁到别的地方。这里的土地大部分属潮阳马大德先生所有,到此居住的住民大部分要租佃马大德的耕地种植,维持生活。因而,这些外来的住民大部分就成了马大德的佃户、佃农。清同治末年(1862—1874),马大德先生常到乡中收地租,因马先生为人慈善厚爱,如果遇到天灾歉收,他就下令减租。年复一年,来往相处,与乡民感情日增,备受乡民爱戴。期间,马先生曾向乡绅说:“村东北出水口处地方有灵气,日后我死去,就葬于该地。光绪八年(1882),马大德先生逝世,其亲属遵其遗嘱把他葬于我村出水口处,后乡人称其为“栅下坟”,意即马公的墓茔如一栅。地师把之称为“螺星拓水口”,意思是:这墓穴好像一颗田螺,刚好挡住水流,风水学中讲究水是财,螺星把水堵住,就是把财堵聚,形成聚财的格局。后来乡情日旺,农田丰收,六畜兴旺,人寿年丰。人们为纪念马大德先生,把村名易为“马公栅”,并于村中建大德老爷庙宇,以示奉敬。新中国建立后的1950年,改为今名马栅。
马公栅置寨之初,全村均为一片旱地,水利问题制约了全乡人口及经济的发展。清咸丰末年(1860),乡民黄兴富(俗称三爷)和黄明春(俗称雨爷)率全村民众,群策群力,历经七年苦斗,终于排除一切干扰,并获当时县府批准,在村南畔溪上游建陂拦水(现蛤溪大陂),开渠引水进村。当陂水流入村边长埔龙头时,全村民众载歌载舞,一片欢腾。古有“水奔三江流,财聚东心沟”之说。从此,全村旱地变良田,对马栅经济和人口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从村史发展角度看,筑陂开渠引水是马栅村发展的一大飞跃。
白云岩,俗称仙姑庵,位于马栅村南山麓间,创于1908年,原奉祀仙姑像。据资料记载,仙姑法号妙楼,生于光绪初年,乃马栅村黄氏女,其生性仁慈,然未及笄而天殇,后葬于村南山麓,因时有显神,崇信者日众,世人感其救危解厄之恩,遂于墓周边修建庵庙以奉祀之。仙姑庵于解放后废置,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重新修葺,并扩东厢,九十年代再拓宽西厢、庭院及大雄宝殿。
马栅是个多姓氏村落,其中以黄氏人口最多,约有6000人,罗氏次之,约有2000人,及后为冯、戴、郭、杨、李、张等姓。关于马栅各姓氏源流,据相关资料记载:黄氏开基祖孚远公在清代雍正年间由惠来县迁居落户于此(具体相关见后文);罗氏开基祖秀川公,为十三郎公第五世孙璧山公之三子,原住南径白暮洋,因地处偏僻丘陵之地,难以发展,故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携子镇居公来此定居;戴氏迁自潮阳;其余姓氏不详。
黄擎天 1931年出生于柬埔寨一个华侨之家,祖籍广东省普宁市流沙南街道马栅村(创办欧洲士多和五洲超级商场) !黄先生是法国潮州同乡会(后改称潮州会馆)首届会长,现任法国潮州会馆名誉会长、中国广东省潮人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中国暨南大学海外联谊会顾问。
黄子明1919年出生,祖籍广东省普宁市马栅村(任泰国通城钟表行董事长、香港东南亚钟表行及通城远东有限公司董事长,泰国潮州会馆名誉主席、旅暹普宁同乡会永远荣誉理事长,香港普宁同乡联谊会永远荣誉会长。家族拥有70亿美元的资产,被美国商业杂志《福布斯》誉为泰国首富)
罗志清1919年出生于广东省普宁市马栅村.(香港好世界饮食(集团)有限公司。经营饮食,地产贸易)
厦深铁路普宁站,位于南街道马栅村林场
周边行政单位
马栅村三旧改造项目拆迁办
地址: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东二环大道
流沙南街道村栅蚵马姊挠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环市东路
周边政府机关
马栅村委会
地址: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流沙南街道马栅乡政大楼
周边村庄
马栅村
地址: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马栅乡政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