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湖镇
仙湖镇 仙湖镇概况 仙湖镇经济建设 仙湖镇党政建设 仙湖镇文教卫生建设 仙湖镇旅游资源 仙湖镇文物
仙湖镇位于 武鸣县西北部,距县城30公里,东邻 府城镇,北与 灵马镇、 马山县相接,西和锣圩镇交界,南与南宁华侨投资区、城东镇毗邻,镇政府驻仙湖街,距县城30千米,面积208.98平方千米。1950年属武鸣县第七区,1958年属府城公社,1966年析设仙湖公社,1984年改乡,1994年建镇。 2003年,仙湖镇辖10个 村委会、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共159个自然屯、228个村民小组。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36750人。辖中桥社区居委会;连才、三冬、六冬、绿雅、邓吉、 清白、苏梁、那溪、邓柳、四育10个村委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近年来,仙湖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科技兴镇、种养富镇、依法治镇”的发展思路,依靠科技,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巩固和发展甘蔗支柱产业,致力于高产高糖高效甘蔗种植。目前,全镇甘蔗种植面积达44185...
详情广西壮族南宁市武鸣区仙湖镇有1个社区
仙湖镇位于 武鸣县西北部,距县城30公里,东邻 府城镇,北与 灵马镇、 马山县相接,西和锣圩镇交界,南与南宁华侨投资区、城东镇毗邻,镇政府驻仙湖街,距县城30千米,面积208.98平方千米。
1950年属武鸣县第七区,1958年属府城公社,1966年析设仙湖公社,1984年改乡,1994年建镇。 2003年,仙湖镇辖10个 村委会、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共159个自然屯、228个村民小组。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36750人。辖中桥社区居委会;连才、三冬、六冬、绿雅、邓吉、 清白、苏梁、那溪、邓柳、四育10个村委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近年来,仙湖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科技兴镇、种养富镇、依法治镇”的发展思路,依靠科技,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巩固和发展甘蔗支柱产业,致力于高产高糖高效甘蔗种植。
目前,全镇甘蔗种植面积达44185亩,良种蔗覆盖率达92%,建立了 邓柳、连才、 清白、苏梁、那溪、邓吉六个“吨糖田”示范基地。2002/2003年榨季进厂原料蔗达23.9万吨,是全县产蔗大镇之一。积极发展名特优水果生产,水果种植面积达1.5万亩,主要品种有龙眼、芒果、柑果、荔枝等,果场主要分布在连才、三冬、六冬、邓吉、清白、 苏梁、邓柳等村,其中龙眼种植面积达1.19万亩,总产量达3480吨以上。实施“绿色工程”,发展竹笋生产,创建邓柳竹子示范基地,全镇种植竹子15000亩,速生桉21000亩。发展特色养殖业,全镇良种猪饲养量达9.09万头。
时下正是西瓜成熟上市的季节。清甜、肉红、皮薄、耐储、个大的武鸣县仙湖镇无公害西瓜由于 品质佳、质量安全而在国内市场上久负盛名、深受消费者欢迎。近日,已有江西省、广东省等各地客商来到仙湖镇六冬村西瓜生产基地的田间地头,选购采收,销往全国各地。
为了进一步发展西瓜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把其做大做强,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武鸣县仙湖镇十分重视西瓜的生产,把其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优势产业来抓。通过重点抓好西瓜的品质和安全来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增加效益。因此除了通过优化品种 结构外,还重点推广无公害生产栽培技术,加强技术培训,强化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的规范管理来达到上述目的。
经过几年的努力,仙湖镇的 西瓜生产得以进一步发展,质量安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群众 种植技术水平也大大提高,同时还利用本地气候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成功地推广了西瓜一年三熟栽培技术(其中发展的秋西瓜更是利用国内西瓜市场空档因而更为俏销,效益高,市场前景更广阔)。2008年全镇种植的西瓜总面积为1000亩,预计总产量在3600吨左右。今后,仙湖镇还计划与西瓜 客商密切配合,做好无公害西瓜包装销售工作,树立优质特色无公害西瓜品牌形象,以进一步提升全镇无公害西瓜在国内市场上的声誉,扩大国内市场的 销路。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镇累计完成沼气池建设6081座,沼气池入户率达80%,2002年,邓吉11组、邓吉3组、邓柳2组三个村(屯)已顺利通过南宁市创建生态文明村示范点验收,其中邓吉11组还被评为南宁市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二等奖。现邓吉15组、三冬那余屯、六冬2组、六冬9组、连才14组、清白9组的巷道硬化建设已完成,争取以上几个点被列为今年南宁市创建生态文明村示范点,目前各点正按照“六改”要求加紧建设。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投入31.7万元,完成 仙湖、那溪两个开发区圩亭、街道、 停车场建设,整个开发区市场初现雏形。
仙湖镇连才村大周屯今年修建长度为2.2公里的大周屯至新周屯的通屯道,预计项目投资47万元,上级补助13.2万元,工程缺口34万元;在群众计划集资3.5万元的基础上,该屯集体经济出资30万元。另外,该屯还修一条长度为1.1公里的新周屯至045县道的通屯道,预计项目投资13万元,上级补助6.6万元,工程缺口6.4万元;在群众计划筹资3.5万元,工程不对外发包,采取农户投工投劳等方式弥补资金不足部分的基础上,该屯通过发包一口60亩山塘筹资到6万元启动资金。这就是仙湖镇充分发挥村、屯集体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作用众多事例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2006年1月13日, 南宁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市农业局,组织南宁市土地 开垦整理中心及武鸣县农业、 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人员对 武鸣县宁武镇培桂唐村梁新等村和仙湖镇邓柳村两个耕地开垦项目进行市级检查验收。
仙湖镇着重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一般发展与分类发展的关系。引导各村根据 资源潜力及产业优势,确立各具特色的 发展模式。二是处理好扶持发展与主动发展的关系。建设新农村,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整体推进。仙湖镇积极组织镇干部与重点村进行结对帮建,并提出了目标任务和具体推进措施。同时,通过开展形势教育和制定优惠政策等,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投劳、出力献计的积极性。三是处理好发展主导与发展主体的关系。一方面,发挥镇干部、镇直部门发动、带动和推动作用,把新农村建设和帮建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并专门选配干部主抓新农村建设的日常工作;另一方面,对新农村建设的一些重大事项,坚持发动农民群众广泛讨论,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决策主体、建设主体地位。
该镇信用社实行信贷支持四个优先原则,即对政府部门引导的粮食和畜牧业优良品种示范,推广优先;对已具备成熟的种植、养殖技术和科学管理的产业优先;对有利于发挥农业产业特色优势,集中联片开发,一村一业、一组一品的产业优先;对社会治安好,村组干部以身作则,威信高,带动能力强,扶贫措施到位的村、组优先,明确支持重点,确保"三农"资金落到实处。
信贷资金为该镇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近年来,该镇农、 林、牧、畜等产业迅速发展;邓吉村一带的1万亩龙眼基地,清白村一带的1万亩甘蔗基地,苏梁村一带的3千亩香米基地;连才村一带的利源鸡养殖基地,中桥村一带的生猪基地,六冬村的千亩瓜菜 基地等,这些惠及千家万户的基地和创出的品牌所形成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已成为该镇农民发展致富的有力支持。目前全镇10个村共种植4.65万亩 甘蔗,建成5个高产高糖甘蔗示范片,带动1万多农户4万多人脱贫致富。今年,连才村38户农民贷款15万元发展利源鸡养殖,户均收入2万元,最高的达5万元;苏梁村三桃屯发展种草养羊,实现了从农民向牧民的 过渡。邓吉村兰雷屯发展果园,成为远近闻名的龙眼专业屯,全屯有30多户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为进一步规范仙湖镇信息报送工作,切实发挥信息的 参谋、服务作用,更好地为各级领导了解情况、指导工作、科学决策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近日,仙湖镇召集全镇信息员,就如何做好信息工作问题进行讨论并对下一步的信息工作进行部署。
会上,分管信息业务工作的领导传达了10月13日参加“武鸣县党政信息业务培训会”的会议 精神,并强调大家要充分认识抓好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她指出,信息是各部门各单位具体工作落实推进的最好反映,抓好信息是抓好具体工作落实的有效手段,另外对全镇各部门各单位 负责人和信息员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提高认识、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自身 素质。不仅要加强对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更要多学习和了解仙湖镇镇情和民情,努力做到多看、 多思、多练。二是要落实责任。信息工作考评将作为信息员年终考核的考评内容之一。三是各单位负责人要加强对信息工作的指导,要经常 检查、督促和指导信息工作,保证信息工作的正常运作。要求在稿件质量上狠下工夫,努力做到“快、 实、新、精、深”。
文教卫生 事业进一步发展。2002年全镇有初中1所,村级小学11所,在校初中生、小学生3119人。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使教育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加强医生医德教育,提高医护业务水平。实施母婴安全工程,推行产妇住院分娩制度。加强防疫和儿童保健工程,积极开展“五苗”接种工程,以全镇0-7岁儿童进行体检,整顿全镇饮食行业卫生状况,加强发热病人的血检、法定传染病的报告。推行计生“三三八”工程,成效显著。
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三德”“三观”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持续深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在全镇各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以创建文明村、文明单位、“星级农户”等活动和开展“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教育活动为主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开展,全镇人民的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巩固了县级文明村、文明单位共14个,其中邓吉村兰雷屯于2002年6月初确定为区级 文明村。
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 政治稳定。按照“五个好”、“六个好”目标要求,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全镇10个村民委、1个社区实现办公楼房化、工作机制规范化。全镇党员、干部通过开展“ 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开展解放思想再讨论,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得到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探索干部管理工作新路子,率先实行村干部减员增酬改革和镇干部下乡挂点“双向”选择,推行村干部绩效管理,极大地调动了镇、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深入开展“ 严打”斗争,铲除黑恶势力,打击“六合彩” 赌博活动,全镇社会稳定,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仙湖镇 旅游资源丰富。仙湖镇自然条件优越, 风景宜人,交通便利。境内有一座国家级大型水库——仙湖水库,总库容1.27亿立方米。库区林木葱葱,山清水秀,不是桂林,胜似桂林,是 避暑旅游度假的胜地。目前库区已开发有养猴岛,镇党委、政府正加紧制定开发水库旅游景点建设的规划。她正以 秀丽的风景吸引外地游客,以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以壮乡人民特有的纯朴、 善良和热情期待着八方宾客。
仙湖农场 位处於台南县东山乡南势村,北邻白河镇及关子岭风景区、南接六甲乡小瑞士与乌山头水库、并与楠西乡相接,东望崁头山仙公庙及曾文水库,西临新营市,交通非常方便。农场问地约面积52公顷,拥有一座独立山,海拔约为300公尺,视野辽阔、空气清新、景观自然;可以观赏整个嘉南平原风光及夜景。农场附近山岭间,有座青山仙公庙,为台湾最早奉祀吕洞宾仙祖的庙宇,每年秋季仙公生日之际,香客齐聚,热闹非凡,为农场带来众多之人潮。并规划休闲区、农业区、生态区,可作为现今周休二日的最佳去处。
广西武鸣县仙湖镇 邓吉村伏吉屯的村民在当地的弄山开山炸石时炸开一个洞口,发现一处岩洞葬。6—7月, 南宁市博物馆会同广西文物工作队、武鸣县文物管理所对该处岩洞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120平方米,出土陶器、石器、 蚌器和 玉器等一批重要的文化遗物。弄山岩洞葬位于仙湖镇邓吉村雷蓝屯东约300米的弄山,北距镇政府所在地约3公里。弄山为数座相对高度40一200米的的石灰石山峰所组成, 方圆约3平方公里,四周为低矮的丘陵、河流冲积平原和分散的石山,岩洞葬即位于山的西南山脚。岩洞大致为南北向,内略呈“十”字形,由洞厅和4个支洞组成,面积约200多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其中洞厅和1支洞地面较平、空间宽敞,洞厅长约13、宽约3—7、顶最高约9米。现今洞口为开山炸石所致,原来的自然洞口经发掘时调查,应位于洞的西北即1支洞所在地,高出地面约9米的山腰上。
此次发掘共出土较完整的陶、石、 玉、 蚌器等80余件和数量较多的陶片及少量的人骨,且发现有剑齿象、大熊猫、犀牛等动物化石。器物中以陶器为主,因为地下水上涨时,陶器与洞壁及器物之间相互碰撞,大量的陶器已破碎,现存较完整的有50余件;陶器以夹细砂的红、红褐、 黑陶为主,少量泥质陶;器胎较薄,最薄的厚仅1毫米。器表均饰极细而浅的细绳纹,绳纹多滚压而成,肩、腹部斜向滚压较规整,底部则较零乱;有的在绳纹之上再饰单线和多线刻划纹,纹样多为单个或连续的“一”形、水波纹和弯曲成独立的山峰。另有少数在肩部饰附加堆纹,圈足上饰三角形镂孔和戳印纹,部分器物的颈部施陶衣并磨光,极少数器物的腹部还有黑色的彩绘。器形有圜底、三足和圈足的罐、 釜、壶、钵、碗、杯等,以圜底的罐、釜为主。器型规整,火候较高。 石器有锛、斧、铲、刀、碾槽等,大部分通体磨光,制作精致,以宽柄、斜肩、斜刃的锛为主。大石铲7件,有直边、束腰、短袖三种形式,器体大小不一,最大的长29、宽17厘米,最小的长9.9、宽4.2厘米,多用页岩制成,硬度低,易碎断。另有作为装饰品的 玉块和蚌壳制成的穿孔串饰和 挂饰。人骨仅存少许不完整的椎、肋、肢骨和牙齿,从人骨残存状况看,至少有二个成年个体。在洞厅发现的入骨中,部分椎、肋骨出土时是相连的,应为一次葬。入骨和随葬品因地下水的作用大部分己移离原位,具体埋葬的地点和 葬式已不清,但从石器较集中的洞厅和1支洞来分析,死者应葬于此两处,其埋葬方法可能是平地摆放。
在出土的随葬品中,陶三足和圈足器较具 特色,其中镂孔圈足陶壶、圈足杯、 碗、石碾槽等器物在广西地区以前的考古活动中尚未发现过,岩洞葬中发现大石铲也是首次。大石铲是桂南地区最有地方特点的史前文化遗物,主要集中分布在南宁及其附近地区,多发现于丘陵地带的山坡上,普遍认为其用途除少数为实用的生产工具外,大部分是与某种农业祭祀活动有关的礼器。但是,由于大石铲发现时多以不同的形式集中放置,且很少有时代特征较明显的 陶器等遗物共存,加之没有明确的地层叠压关系,因而对其年代的判定带来了困难,大石铲也就成为广西古代文化之“谜”。此次发掘第一次发现大石铲与众多陶器共存的现象,不仅赋予了大石铲新的 用途和含义,而且对大石铲遗存年代、性质的认识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岩洞葬是广西地区古代一种具有地方特点的埋葬习俗。此种以天然洞穴作葬所的习俗,在现今广西的壮族地区还保存着。从调查和研究的情况来看,广西地区的岩洞葬多为 隋唐以后的,年代较晚。弄山岩洞葬从出土的随葬品看,大石铲、有肩石器多是广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陶高领罐等器形及细绳纹上加多线刻划纹的装饰手法,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顶蛳山遗址第四期、 平南石脚山、感驮岩等遗址所出的相似,其年代约为 新石器时代的末期,在广西乃至全国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岩洞葬之一。近年来,在红水河流域和武鸣县境等地发现一批早期岩洞葬,年代约为 先秦时期,随葬品中的陶器、 石器等器物与弄山所出的大体相近或相同,2001年在武鸣两江发现的岜旺岩洞葬和本次发掘的弄山岩洞葬在器类和器形上基本一致,它们在埋葬方式和随葬品的形制和组合上基本相同,表现出文化上的一致性和传承关系。因此,弄山岩洞葬的发掘与研究,将对广西岩洞葬的起源、发展、年代和族属、岩洞葬文化等方面的探索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对研究广西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阶段的文化面貌及陶器的发展与演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周边综合医院
南宁市武鸣区仙湖镇卫生院
地址:南宁市武鸣区仙湖镇东街35号
周边乡镇
仙湖镇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