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硍镇

六硍镇 六硍镇地理位置 六硍镇建置沿革 六硍镇自然资源 六硍镇交通 六硍镇土特产品 六硍镇经济概况 六硍镇城乡建设 六硍镇财政金融 六硍镇科技 六硍镇教育 六硍镇文体 六硍镇人民生活 六硍镇文物旅游 六硍镇重要名人 六硍镇重要事件 六硍镇附录


六硍镇,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浦北县下辖镇,地处 桂东南 六万大山, 距浦北县城62公里,距博白县城37公里。全镇辖18个 行政村,323个自然村,行政区域面积216.25平方公里, 2017年,常住人口49924人 。六硍镇, 距浦北县城62公里,距博白县城37公里, 东与玉林市 福绵区 樟木镇交界,东北分别与 玉林市福绵区 成均镇、兴业县 城隍镇交界,南与本县 平睦镇、 博白县 双凤镇、 浪平镇接壤,西与本县 寨圩镇、西南与 官垌镇毗邻,系浦北县边远山区乡镇。相传,宋朝有一番皇在北坡建(现六硍粮所)一座皇都,因触犯朝廷,被皇兵追捕。他出逃前,把六缸大银埋藏在北坡附近大石底下,北坡村从此改名六硍村,六硍由此得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成圩,称六硍圩。清朝、民国时期为合浦县辖地。解放后,1950年设2...

详情

六硍镇地名网_广西壮族钦州市浦北县六硍镇资料简介

广西壮族钦州市浦北县六硍镇介绍

六硍镇,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浦北县下辖镇,地处 桂东南 六万大山, 距浦北县城62公里,距博白县城37公里。全镇辖18个 行政村,323个自然村,行政区域面积216.25平方公里, 2017年,常住人口49924人 。

六硍镇, 距浦北县城62公里,距博白县城37公里, 东与玉林市 福绵区 樟木镇交界,东北分别与 玉林市福绵区 成均镇、兴业县 城隍镇交界,南与本县 平睦镇、 博白县 双凤镇、 浪平镇接壤,西与本县 寨圩镇、西南与 官垌镇毗邻,系浦北县边远山区乡镇。

相传,宋朝有一番皇在北坡建(现六硍粮所)一座皇都,因触犯朝廷,被皇兵追捕。他出逃前,把六缸大银埋藏在北坡附近大石底下,北坡村从此改名六硍村,六硍由此得名。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成圩,称六硍圩。

清朝、民国时期为合浦县辖地。

解放后,1950年设21区仍由合浦县直管。1952年改为六横区公所,下辖21个小乡。1958年撤区并乡成立六万山人民公社。1960年2月六万山公社划分为六硍、平睦、横岭3个人民公社。

1984年改为六硍乡。1993年撤乡改镇,更名为六硍镇至今。辖六硍、关埲、新坡、大能、横岗、横岭、六秀、垌心、官村、塘肚、新华、门楼、木格、旺塘、白花、六台、石合、民生等18个村民委员会,323个村民小组。

六硍镇 自然资源丰富。镇境地处六万山区,镇政府驻地是小丘陵,南北狭长,自东向西倾斜。境内的山峰葵扇顶,海拔1118米,是全县最高峰。主要河流有横岭河、大江口河,境内流程分别是13公里和6公里,还有六秀、大能、民生、垌心山溪小河。年均温度18~20℃,年降雨量为1400毫米左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旱灾、霜冻和风灾等。解放前,境内森林茂密,野生动植物丰富,老虎等猛兽时常出没。据民国《合浦县志》记载,清光绪六年(1880年),横岭虎患,连续17年,遭咬者300余人。解放后,原有的森林植被被破坏,老虎等已经绝迹,其他野兽也较少。

全镇总面积225.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万亩,水田面积1.8万亩,有林面积21万亩。

矿产资源丰富,其中 铅、 锌等含量最高,坐落于镇内的浦北铅锌矿有限责任公司年产铅、锌各种矿产约5700万吨。经济林发展迅速。

盛产木材、 八角、 玉桂,其中八角林面积已达10万亩,年产鲜八角约5000吨,已注册的"浦北县绿万山香料有限公司"的大红八角远销东南亚及国内各大中城市,六硍镇成为名副基实的"八角之乡"。另外,酸梅、 竹笋、茶叶、 松脂等发展也较快.

——木薯基地:重点布局在乐民、寨圩、福旺、 六硍、官垌、平睦等镇;
  ——速生桉基地:重点布局在安石、小江、龙门、福旺、寨圩、 六硍、平睦、官垌等镇;
  ——八角基地:重点布局在 六硍、平睦、官垌等镇;

——“ 官垌鱼”基地:重点布局在官垌、 六硍、平睦等镇;

1.贵港木格-兴业城隍-六硍-平睦-博白水鸣二级公路贯穿南北,现已开始动工建设。

2.贵港木梓-寨圩段三级路已经通过验收,寨圩-六硍三级路已经列入政府工作计划。

3.六硍-官垌-福旺-平山-丰塘二级公路已经列入政府十二五规划,六硍直达首府南宁的行程将大大缩短

4.争取规划六硍-樟木-成均(新桥)方向的路网建设,打通六硍往玉林的新通道。

5.玉林-兴业-城隍-灵山二级路和贵港-浦北-北海高速毗邻我镇。

主要有八角、玉桂、松脂、茶叶、酸梅、杨梅、生姜、辣椒、竹笋、芒编、土纸、土鸡、草鱼(官垌鱼)、山羊等;矿产有铅锌矿、石英矿等。

主产水稻,旱坡地种植木薯、黄豆、花生、玉米、蔬菜等。全镇1566.7公顷耕地中,有1200公顷为水田,主要分布在镇内两河流和各村山溪两岸,经常闹洪涝灾害,解放前亩产不足150公斤。解放后,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兴修六秀、大能、横岗等5条大小水渠,修筑一批小水库、小山塘、小陂坝和小渡槽等水利设施,并改造新坡、六硍两段弯曲河道,增大人工灌溉面积,减少受淹受冲农田面积,基本实现旱涝保收。1985年,全乡水稻种植面积2440.82公顷,平均亩产274公斤。20世纪90年代后,继续投资修复、加固失修的水利工程,并修建永久性的“三面光”水渠和兴建水泥陂坝以及引灌渡槽等小水利120宗,不断扩大灌溉面积,全镇95%的水田面积实现保水保收。同时,大力推广水稻杂交良种和塑盘旱育秧、水稻抛秧,实行机械耕作、科学施肥、科学用水、科学管理等科学种田的先进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技骨干户,指导带领农民群众实行科学种田,粮食生产逐年稳步增长。2008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2307.55公顷,平均亩产315公斤,总产达到1090万公斤,连年获得增产丰收。人均有粮270公斤。农业总产值达1.6亿元。

1958年,在境内建立国营六万山林场,六硍成为县内木材尤其是杉木用材林的主要发展基地。20世纪80年代前,农民主要以种植杉木用材林为主,也种植一些八角、苦楝木、竹子等经济林。1981年全公社有林地面积12006公顷,林副产品主要有八角、桂皮、松脂等。实行改革开放后,实施治山造林和开山造林,消灭宜林荒山,做到营造新林、管好原林同步进行。1993年实现造林灭荒达标,1995年实现绿化达标。2005年,全镇有林面积14007公顷,其中用材林7337公顷,经济林6336.5公顷,其他林333.5公顷;林木蓄积量42.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4%。2007年后,积极组织发动群众种植速生桉树等丰产林和龙眼、酸梅、笋竹等经济林果作物,实现林果生产基地化、商品化。2008年,全镇种植速生桉树1467.4公顷,八角、玉桂5869.6公顷,笋竹266.8公顷,其他水果林400.2公顷,并建造八角、玉桂、笋竹、桉树和果基地12个。当年鲜八角产量1200万公斤。全镇林业产值达7000万元。

解放前,养殖业主要是养猪、鸡、鸭、牛等,为自食自用。解放后农户一般养殖猪、鸡、鸭、耕牛,有少部分人养鹅、山羊等。1970年大力发展养殖业,以集体养猪为主,同年饲养生猪2.1万头、耕牛8600头。20世纪80年代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大力发展养殖专业户,充分利用木薯资源丰富、饲料充足的优势,发动群众养猪、养鸡,增加收入渠道。此后养殖专业大户不断增多,养殖量不断增加,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5年后,兴起山地养鸡特色养殖产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镇办有养鸡场42个,饲养量达65万羽。2008年,全镇生猪存栏18234头,出栏35145头;家禽存栏42万羽,出栏68万羽。

人民公社时期,乡镇企业主要有烧砖瓦、民房建筑、土榨糖、酿酒、加工铁、木农具、家具、竹芒编织,茶叶和农副产品加工等。1979年后,原有社、队集体所有的企业进行改革,将社、队企业进行承包,激活乡镇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企业规模得到扩大和发展。1984年,成立六硍乡企业办公室,负责乡镇企业的管理、服务、指导等工作。1985年乡办企业主要有苗圃场、木器厂、木材贸易公司、水电公司、土纸厂、家具制造厂、客运等,村队企业有木材、木器加工,制茶厂、制纸厂、酒坊、药店、商店、林场、芒编等企业106个,从业人员550人,乡企业总收入166万元。1990年全乡企业有130个,从业人员800人,总收入1.45亿元。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六硍镇大批农村富余劳力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把外出学到的技术、掌握的信息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用在发展家乡乡镇企业上,投资兴建铅锌矿、小水电站、红砖厂、家具厂、制茶厂、烟花爆竹厂、纯净水厂、自来水厂等企业,并发展客货运输、建筑,兴办餐饮酒家、超市商场,八角、山苍油、樟油加工等各种类企业。2008年,全镇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300人,总产值3.4亿元,创税利2000万元。

境内有六硍和横岭两个集镇。前者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成圩,至今有600多年历史;后者于1943年成圩。县内和附近玉林、横县的群众前来赶集人数约有6000人。农贸商品主要有稻米、杂粮、禽畜、山珍野味、食油(茶油)、竹笋、药材、竹木器等。1950年前,六横圩(即今六硍)集日售稻米2000公斤以上,木薯干片4000~5000公斤。置县后,县百货公司、糖烟公司、供销社相继于此开设基层商店,供应批零日杂百货。实行改革开放后,家用电器、成衣、医药、饮食、个体运输、个体旅业、农副产品收购、造纸等个体户和个体私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1990年,建成六硍集贸市场和六硍供销商场,全乡有工商户(企业)359户,从业人员1654人,年集市贸易额1950万元。2008年,全镇有各种个体工商户(企业)1520个,从业人员5860人,全年贸易额2.29亿元。

2003年以来,镇八角生产协会获全国百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称号,镇分别被评为市沼气建设重点镇、市科普工作先进示范镇,市广播电视工作和新闻报道先进乡镇,市文明镇和综治工作先进镇,连续两年获得县“三个文明”一等奖。镇党委连续6年被县委评为“五个好”十星乡镇红旗党委。党风廉政建设、计划生育、财政税收、生态沼气建设、安全生产、综治工作、宣传报道工作、武装等工作连年获得县委、县政府表彰奖

励,全镇三个文明建设蓬勃发展。

1949年,六硍圩街道只有一条长150米、宽4米的狭窄高低不平的街道,83间泥砖结构的矮瓦房,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经多年改造扩建,1985年,集镇占地面积达1.5公顷,集镇居住人口达6600人。有长800米、宽8~10米的水泥路面街道1条。交通网络、邮政电信、广播电视、文化教育和小城镇的建设不断加快。1992年开通程控电话。1993年建成有线电视接收站。1995年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集镇街道安装街灯、路灯40盏。全镇安装程控电话5000部,设立18个移动电话通信基站。圩镇建有自来水厂,成立环保站,有专业环保队伍,坚持开展“城乡清洁工程”。2008年,全镇实现村村通四级公路。在新开区建房的有900多户,开发建设面积17.34公顷,集镇人均居住面积20余平方米。2003年以来,投资150万元建设了六硍圩镇街道硬底化工程,路灯亮化工程、街道绿化工程;;投资10万元建设了镇垃圾处理场,镇成立环保站,改善圩镇的“脏乱差”的现象,彻底改变了六硍镇的面貌,并投资15万元建设镇文化中心,兴建了新的圩镇灯光球场,新的文娱舞台,极大地丰富了山区人民文化生活。

六硍镇生态建设发展迅猛。以建设 沼气池为龙头,推出"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并形成"八改"(即改厕、改路、改水、改栏、改厨、改灶、改低产果园、改文化设施),全镇已建设以沼气池为主的生态新村26个,获市、县沼气建设重点镇,并向建设生态镇的目标迈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地进行环境治理工作,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23个村民小组(自然村)都修通了村级道路,通了电,拉通了闭路电视、程控电话、移动、联通电话,广大群众都饮上了清洁卫生的山泉水,全部居民用上了自来水。生态沼气建设成绩显著,几年来全镇共兴建沼气池3000多座,过半农户用上沼气,建成了山子岗、大坡田、大石等32个沼气生态示范村,有效地改善了山区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卫生。曾获市、县沼气建设重点镇称号。改厕工作也取得好成效。镇改厕达2700间,形成山子岗村、山心村改厕示范点,山子岗村42户人家,建沼气池42座,兴建42套农民公寓楼房,户户实现“五改”配套建设,村内建有文体活动场所,村民素质大大提高,人居环境有效改变,环境美化工作落到实处。现全镇各村绿树成荫,没有乱砍滥伐的现象,全镇森林绿化覆盖面积达82%,公共场所 美化绿化卫生进一步加强。

1985年,成立六硍财政所。1986年,全乡财政收入76.3万元左右,1987年达到108.1万元,1990年财政税收169.2万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六硍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矿业、八角等特色种植业、禽畜养殖业和招商引资等,引进一批企业落户,财政收入连年增长。2004年全镇财政收入730万元,2006年1610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2008年,全镇实现财政收入2046万元,创历史新高。年末镇信用社各项储蓄存款余额1亿元,贷款余额8000万元。

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成立于1953年,1989年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2002年全镇有科技人员143人,其中农技人员30人,畜牧兽医技术人员23人,其他科技人员90人(其中大专以上10人),农艺师1人,助理农艺师8人,畜牧师1人,农民农艺师3人。全镇18个行政村每村有农技员、兽医员各1人以上。

清末,六硍仅有私塾。解放前,全镇仅有六硍、横岭2间小学堂。解放后,先后建立小学18所,入学小学生3600多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镇投入500多万元,实施“普九”工程,新建扩建小学教学楼60幢、中学教学楼11幢,兴建宿舍办公楼3幢,总面积1万平方米,消除了中小学危房。兴建了体育活动场所,中小学教学设施不断完善。经自治区验收合格,实现“两基”达标。2006年,全镇有公立中小学校20所,其中初中2所,小学18所,幼儿园8所,儿童托管所2所,农民成校1所;初中22个班中学生1600人,小学187班4901人,学前幼儿教育800多人,托管儿童160人。全镇在职教师员工334人,其中中学一级教师23人,二级教师33人,小学高级教师9人,一级教师98人,二级教师105人。2008年,全镇投入资金82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全镇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98.3%。

20世纪70年代先后成立公社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队、文艺宣传队、村文化室。20世纪80~90年代,集镇居民和农户安装有线电视。2004年建成镇文体中心,有舞台、灯光球场等设施。2007年圩镇居民成立歌舞队,自演自乐。2008年,全镇有业余文艺队3个,舞狮队19个,麒麟歌舞队2个,八音乐队5队。兴建篮球场42个,其中铺设水泥硬底化球场37个,经常组织开展有关文娱体育活动。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
  民政 20世纪90年代,成立镇民政所,民政工作人员从兼职转为专职,由1人增至2人。2008年,全镇有敬老院、福利院、五保新村9个;落实五保户对象443人,集中供养五保老人84人,落实低保650户2311人,城镇低保35人,落实定补现役军人28人,老复退军人、伤残军人、烈属和参战退役军人与参战民兵103人,均按月发给补助款项。

1982年,农民人均收入76元,人均有粮200公斤。1998年农民人均有粮26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518元。2008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176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亿元。全镇有集体个体中巴客车十余辆,拖拉机100多辆,摩托车8000多辆,除实现村村通电话和有线电视外,多数农民家庭建有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并安装电话,用上手机,购有电视机、音响、洗衣机、电冰箱等电器,小轿车也逐步进入普通农民家庭。

清朝时,六硍圩所辖的榄子桥头建有塔一座,称“惜字塔”。塔高9米,青砖结构,主要用于烧有字纸张。“文化大革命”时被拆除,其建筑材料用于水利建设用。

建于明朝,庙宇两层。有20多个神像,康公神立于正厅,神像高6米,格外威严,解放后破旧立新时拆除。20世纪80年代末,群众捐款10多万元重建,并重立神像。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人们扛领康公神像出游圩镇和附近村屯,有近万人观看,场面热闹。传说若康公神进入谁家,谁家就会吉利兴旺。

位于六万大山葵峰的侧西山岭,建立于清朝年间,坟山坐东北向西南,北靠葵扇顶主峰,离六硍圩镇30公里。

始建清朝末,是一座古老建筑,有两座两横房厅,占地面积0.08公顷,内外墙雕色刻画。门口对联十分醒目。上联为:行为依祖德,下联为:人爱裕孙谋。

六硍镇旅游业开发潜力很大。该镇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葵岭飞瀑"是县八大景点之一,极具开发价值。葵扇顶是六万大山主峰,座落于六垠镇与福绵区樟木镇、成均镇交界处,海拨1118米 ,以其峰高路陡、群山迭障,云山雾海著称,从而成为旅游登高的好去处。主 要景点包括:葵岭飞瀑、莲花山、将军石、刘永福祖墓、皇婆岭等。从山下向上望,只见云雾绕绕,令人觉得高不可攀,而始登葵扇顶,一路上是美景叠现,山谷中潺潺而流的山泉是顺势而下,密密麻麻的松、桉、杉木林,野生竹林是随处司见,层层叠叠,莽莽苍苍,满目斑斓的色彩,旖旎的风光是望不尽也看不够,随行的朋友也被眼前的景色所迷住,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不断地拍摄,要把最美的景象留住。此时上山的路是越走越难走了。脚下凹凸不平山路变得陡峭如削,每攀登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只能容纳一人而过的小路悬于云雾中,俨然像在爬天梯。经过近3个小时的路程,穿过一片郁郁怱怱的野生竹林,便登上了葵扇顶峰。

天鹅头地处六硍镇大水自然村东面 2.5公里 、福绵区樟木镇六答村西北面3公里,地处六万大山中段,为福绵区、浦北县界山,海拔974米。

山顶上有一个50年代修建的防空哨站,山里人习惯把天鹅头叫做“防空哨”,建国后因为国民党的飞机常到大陆骚扰,而我国防空设施落后,需要各地在高山顶建立人工哨所,发现敌机就打电话给相关部门。防空哨站向西不远,叫做“百二火灶”——据说是当年闯王余部大军从此经过,并驻军在那里,大军过后就留下了许多(约一百二十吧)火灶(在山坡上挖一个下方开口的土坑,上面捎加修整以支炊具,下以生火)因得名,但也有观点认为是太平天国人马,现已无法考证。但附近有几个地方可以证明当年大军驻扎在此,除了上述的一百二十个行军火灶外,还有一座王母坟,据说是某个王爷的母亲到此死后安葬之地,葬礼大摆几天几夜,有几个村名就与葬礼有关,这几个村名就叫“菩萨塘”“斋寿塘”……历史传说为美丽的天鹅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如果你运气够好说不定能找到军队或土匪留下来的宝物呢!

天鹅头的两侧山坡种满了柳州杉(有网友称其为圣诞树),那是六万林场种的。沿山脊留有一条十几米宽的防火带,登上山顶便是走这防火带。中间是大片草原,是驴友野外活动露营好地方。山上的植物除以上提到的之外,还有很多很独特的植物,如天蒜米(野百合),红杜鹃,野石榴等等,能食用的野果有稔子,山蕉子(香甜无比,只是肉少核多),木竹子(生果奇酸,熟后酸甜,其核我们当地人用以烧出油来治“田所”——冬天脚底边沿患的大而深的皲裂)等等,不下上百种。

黎禹南(1897~1945),原名瑞淮,六硍乡鹿垌村人。出身富裕家庭,青年时到广东地方自治训练所学习,毕业后回合浦任第四十七区委员,后任广东省新会县政府科员、梧州某锡矿出纳、横岭联防团总办事处主任。并曾到兴业县城(今石南镇)经营桐油生意。1935年秋,秘密接待共产党人滕先庭和吴进廷到横岭竹山村,以开办“八音馆”为名进行地下工作,并在经济上给予支持。1944年冬,桂东南地区地下党组织发动群众武装起义。地下党员覃注礼与他联系串联发动横岭群众进行武装起义,他任横岭武装起义总队队长。1945年3月5日、6日带领起义队伍攻打六横乡公所。15日,在玉林罗田乡的王蛙岭战斗中牺牲。
   廉耀堂(1895~1945),六硍乡横岗人。出身农民家庭,自幼读私塾,后因父母双亡而失学,从此成为孤儿。为了生计,跟随别人做“道公”学会吹笛。1935年秋,中共兴业地下党员滕光庭和吴进廷到横岭竹山村以开办“八音馆”为名开辟新区时,被派联系横岭、横岗、秀历等地青壮年到“八音馆”活动。组建“穷人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穷人会”遭破坏。他改名隐居马山、百合几年,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1943年,桂东南地下党组织派张祖贵、林海(黄文生)等人到六横任教。廉耀堂与当地原有共产党员取得联系,恢复了组织关系并进行地下工作。1945年春,他任横岭武装起义总队二支队长,3月15日,在玉林罗田乡王蛙岭战斗中牺牲。
   何国森,六硍镇官村新村人。1943年参加桂东南革命起义,解放时曾任六横区警卫队队长,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1982年平反,为离休干部,享受离休待遇。2006年病故,享年93岁。
   林仕材,六硍镇关硍村人。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长、师长,现离休。
  全国、自治区先进工作者 庞永辉,六硍镇人。六硍镇中心小学教师。1983年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
   覃明亲,六硍镇关硍村原党支部书记。1997年被自治区党委授予“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3年,投资200万元兴建镇级自来水工程,解决了六硍圩镇居民、机关学校饮水难问题。
  2001年,投资2000万元进行农网改造,8000多农户4万余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农村用电价由每千瓦时1.5元降至0.5元左右。
  2002~2003年,集资600万元铺设六硍通寨圩、六硍通平睦的23公里水泥公路。
  2004年,六硍镇新华村委山子岗村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施工、统一规模建成两幢村民3~4层公寓楼,共43套房,并建成42座沼气池,成为 全县首个生态沼气文明示范新村
  2005年,镇政府投资8万元建设镇福利院,有12个房间,配有厨房、卫生间、电视机,已有16个老人入住。
  2006年7月16日、17日,六硍镇遭受强风暴雨,全镇18个村2560户14210人受灾,共倒塌房屋121间,其中全倒房户6户13间房,因滑坡死亡1人,造成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2008年,六硍镇18个村委实现村村通四级公路,其中官村、六秀、民生、石合等村投资铺设水泥公路直通村委,进一步改善了山区的交通环境。

深化农村经济改革,推进工农业经济发展
  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不断调整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种植八角面积达到88000亩,其中挂果面积为48000亩,小窝养鱼面积1300亩,养鸡、鸭达60万羽。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企业,积极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大力动员本地能人和引进外地老板到六硍投资建厂创业。至2009年,全镇共引进工业企业21个,引资3200万元。工业企业产值达6485万元,年均增长52%,其中木材加工、水电站、矿业、烟花炮竹厂发展迅速非公有制企业蓬勃发展,增加山区农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机会,有6000多人直接或间接从非企业中获取就业机会,同时抓好劳务输出,全镇外出打工劳力达11800人,年仅外务收入达7000万元,仅此这项人均收入1700元,促进全镇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90%农户拥有了摩托车,90%的家庭 装上了电话,80%农家兴建了新楼房。86%农户参加了医保,一批农民参加了社会扩面养老保险,手机、小车,电脑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部份农民自费外出旅游,山区农民生活越过越甜美。

周边政府机关

六硍镇人民政府 地址:六硍镇金舟街1号

浦北县六硍镇横岭村民委员会 地址:钦州市浦北县

浦北县六硍镇人大 地址:钦州市浦北县东南路与中街交叉路口往东南约140米

周边中学

浦北县六硍中学 地址:钦州市浦北县
钦州市浦北县

浦北县第六中学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江左一路8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江左一路8号

周边综合医院

浦北县六硍镇中心卫生院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六硍镇北街17号

周边小学

六硍中心小学 地址:六硍镇中心小学

周边乡镇

六硍镇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

周边村庄

六硍村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六硍镇中心小学西南

六银村 地址:钦州市浦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