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下乡

王下乡 王下乡基本概况 王下乡经济发展 王下乡社会事业 王下乡王下旅游


王下乡地处 昌江黎族自治县东南角的 霸王岭腹地,东临 白沙县,西靠东方市,南与 乐东交界。是昌江县最偏远、最贫困的乡镇,也是海南省最贫困的乡镇之一,辖三派、钱铁、洪水、 大炎4个村委会,13个自然村,全乡共707户,总人口3155人(2017年)。乡政府所在地三派村距县城52公里,其中霸王岭至三派村26公里。全乡行政区域面积365平方千米,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2018年12月12日,被命名为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957年置王下乡,1961年改公社,1987年复置乡。1997年,面积346平方千米,人口0.3万人,辖三派、大炎、洪水、钱铁、牙迫5个村委会。2002年,七差乡、王下乡合并,设立 七叉镇。2005年恢复王下乡。代码469031200:~200三派村 ~201钱铁村 ~202 洪水村 ~203大炎村。...

详情

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所有特殊区域

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介绍

王下乡地处 昌江黎族自治县东南角的 霸王岭腹地,东临 白沙县,西靠东方市,南与 乐东交界。是昌江县最偏远、最贫困的乡镇,也是海南省最贫困的乡镇之一,辖三派、钱铁、洪水、 大炎4个村委会,13个自然村,全乡共707户,总人口3155人(2017年)。乡政府所在地三派村距县城52公里,其中霸王岭至三派村26公里。全乡行政区域面积365平方千米,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2018年12月12日,被命名为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1957年置王下乡,1961年改公社,1987年复置乡。1997年,面积346平方千米,人口0.3万人,辖三派、大炎、洪水、钱铁、牙迫5个村委会。2002年,七差乡、王下乡合并,设立 七叉镇。2005年恢复王下乡。

代码469031200:~200三派村 ~201钱铁村 ~202 洪水村 ~203大炎村。

境内四周环山,绵延起伏,河流纵横,林海莽莽,可谓是 昌江天然的绿色生态屏障。王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春季木棉争艳;夏季青山含黛,百花竟放;秋季天高气爽,山泉叮咚;冬季云雾缥缈,峰峦迷离。境内 森林覆盖率达99%,空气清新,自然环境优越,王下被称为“昌江肺腑”。

王下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山深林密,地阔人稀,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有世界珍稀濒危保护动物 黑冠长臂猿,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海南孔雀雉,还有猕猴、 野猪和 果子狸等等;有被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树种见血封喉和 油丹、 油楠、黑格等名贵树木,此外,王下还盛产海南 黄花梨木,是闻名遐迩的“ 花梨木之乡”。

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黄金、水晶石、石灰岩等。

通过技术引导,资金扶持的方式,动员群众发挥本乡地区优势,大力发展橡胶种植业。2010年,王下的橡胶种植已达15668亩,人均5亩。为了种好、管好橡胶,2010年以来,该乡始终把农民科技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做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计划,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特别是橡胶技术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主动出去取经,学技术,学管理,学经验,先后4次组织群众参加县有关部门组织的外出参观考察和橡胶种植与管理技术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技术水平,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可靠保障。2010年,王下的橡胶割胶面积已达45%,橡胶种植已成为王下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由于受自然和生产条件的制约,长期以来,王下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产业结构单一,虽经长期探索和发展,但到2008年前,王下的产业仍然只有橡胶,农民的增收途径不多,生活难以改善。2010年,为了扩充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王下乡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决定利用该乡山多林多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按照“以种植为主,以养殖为辅,长短结合”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 养蜂、养鸡等林下特色经济,2010年,已在钱铁、大炎两个村委会养蜂700箱,并分别成立了钱铁和大炎养蜂 经济合作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全乡 耕地面积1517.42亩,其中水﹑旱田面积1219.42亩,坡地298亩。粮食年总产量690吨,亩产约250公斤。2009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1120元。

王下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木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是橡胶,橡胶种植面积达15668亩,人均5亩。2009年,全乡橡胶开割已达45%。橡胶产业已成为王下的支柱产业,成为促进我乡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林下特色经济——蜜蜂养殖,也逐步成为王下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的一个亮点。

2006年8月,王下乡首开海南教育扶贫移民先河。县拿出200多万元,将王下中学271名 初中生整体迁入昌江民族中学,实行寄宿制教育。学生在校期间,不交任何费用,每月还享受财政发放的75元生活补贴。2007年9月,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乡第一批搬迁的56名初三毕业生,除了2个上高中外,其余都进了三亚 职业技术学校。这一举措,既减轻了学生家长的负担,又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的长足发展。

完成初中生 教育移民工程后,2008年4月,王下乡在完成初中阶段的教育移民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小学阶段的教育移民,整合王下教育资源,撤消了5个教学点,把110名小学生全部迁到中心校进行寄宿制学习,通过教育移民集中办学的做法,改变了王下乡分散办学带来的教师队伍不稳、教学设施较差、教学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把教育移民政策落到实处,让王下山区的学生真正享受到教育移民政策带来的实惠,有力地推动了王下乡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了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解决群众 住有所居的问题,2008年以来,王下乡继续加大宣传发动工作力度,组织乡干部深入洪水村委会的俄力、南方、南力、桐才4个村庄调查摸底农户的整体经济状况,积极配合县民宗部门,根据整体规划要求,督促群众拆除茅草房和备工备料,实施民房改造。乡委、乡政府把抓好洪水村委会163户民房改造,牙劳村的42户民房改造作为工作重点,结合 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工作,把民房改造的村庄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人居环境。

王下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景观比比皆是。有天然溶洞,如 皇帝洞、地下仙宫、 蝙蝠洞等;有人文景观,如洪水船型茅草屋村落;还有仙女瀑布、南绕河 十里画廊、旖丽秀美的田园风光、鬼斧神工的悬崖峭壁、瞬息万变的云山雾海、神奇天然的热带雨林等等,数不胜数,令人流连。

皇帝洞 皇帝洞位于王下乡政府东南9公里处的五勒岭下,于1986年12月19日被昌江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自然保护区。皇帝洞是一个 岩溶 洞穴,洞口位于山腰,形似虎口,洞高约25米,长约130米,洞厅呈拱形,可容上万人。洞内50米处有十五级天然石阶,拾级而上,至洞深处,遇一奇石, 形似皇帝,栩栩如生。奇石前又有两列乳石,似正在朝拜的文武官员。“皇帝洞”因此而得名。

厅后“皇宫”片石横挂,如披金锦、如吊彩带、如张横额,气派非凡。门后有一石柱,支撑洞顶,柱身恍如雕龙绘凤。宫顶洞口朝天,号称“通天门”,阳光透过,万缕金光彩色夺目。又有人言说洞口的一处巨石,其形状如 中国地图,正是皇帝一统江山的恢弘象征。攀着陡峭的台阶由天窗登上洞顶,俯视山下南尧河水蜿蜒西去,其景秀丽壮美,群山叠翠,雄奇俊秀,莽莽苍苍,流水潺潺,让人不由感慨万千。爬出通天门,右侧往上又有一洞,谓之上洞。上洞同样各色石头千奇百怪,石床上的“玉罗帐”色泽莹白,花团锦簇,珠环翠绕,有些地方喷射似的长出石花,有似蘑菇、有似珊瑚、有似莲花、有似流苏,丛丛簇簇,温温润润,玲珑剔透,斑驳晶莹。洞内钟乳累累,奇石座座,形象千姿百态,奇特壮观。正因为雄伟壮丽,气派不凡,再加上依山傍水——群山滴翠,碧水清爽——风光无限、得天独厚的 皇帝洞可堪称“秀甲海南”。

地下仙宫 地下仙宫位于 霸王岭东线35公里处,西距王下大炎新村1.5公里,形成时间约为300万年。洞深斜入地下,共有6层,垂直深度50米,水平深度510米,洞穴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洞穴顶端是螺旋状半球形。洞内潮湿阴凉,共有18层岩石台阶,大小洞口相互连接, 石笋、水晶柱、 钟乳石、石花等景观色彩斑斓,形态各异,令人遐想。洞内景观如观音坐莲、神鸭觅食、牛郎织女来相会等,形神俱备,惟妙惟肖,让人叹为观止。整个溶洞宛若仙境宫殿一般,景随步移,在手电灯光的照耀下色彩纷呈,逼真如画,美不胜收。

仙女瀑布 仙女瀑布位于王下乡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区,距 洪水村约10公里。仙女瀑布落差54米,宽6.5米,仿佛一位身着轻纱银缎的仙女从天而降,飘逸曼妙,形态优美。瀑上山峦叠嶂,群峰竟绿;瀑下有潭,潭面飞珠溅玉,潭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潭底有石, 奇滑无比,鱼虾穿行游动期间,姿态万千。每逢雨季,仙女瀑布便一改往日的温柔娟秀,轰鸣急倾,震撼群峰,其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南绕河十里画廊 从 皇帝洞沿南绕河往南,是王下风景独特奇秀的卡斯特地貌。由于石灰岩长期受水的溶蚀,形成了南绕河奇秀的十里画廊。一边是山崖的奇、险、峻,崖岸高耸,壁立千仞,垂直而下,上有千奇百怪的各种图案,红、黑、黄、绿相间,如一幅巨大的 印象派油画长卷,号称“十里 壁画长廊”。一边是小河的清、净、爽,河道曲折,水流湍急,河水时而裸露,在山脚穿行,时而隐匿,在深峡奔涌。湍急之处,浪花雪白,有如朵朵白莲盛开;洄水之湾,形成深潭,仿佛绿色翡翠,蓝得让人不敢相信它的真实。

山间峡谷幽深,置身皇帝洞顶看南尧河峡谷,有林海广布、有 黄蜡石处处,各个方向都是层层叠叠的高山,笼着绿烟,望不到边际, 苍山如海,让人顿生万丈豪气。其间跳动着一条充满灵气的小河,不停地弯来绕去,恰似一位聪明而调皮的少女。那弯曲的沟壑,那陡峭的岩壁,那神奇的溶洞,还有那青山、 绿水、奇石、雨林,随着弯曲的山路不断涌入眼帘,如诗如画,远离尘世,仿佛一幅精美的水墨山水画,令人见之而忘俗,流连而忘返。

洪水村船型茅草屋 洪水村是海南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黎族船形茅草屋村落,共有153间船型茅草屋,洪水村的船型茅草屋既保留古代黎族住宅的营造技艺,又融合了汉族传统的建筑艺术,是迄今海南保存最完整的金字形茅草屋部落,堪称黎族文化的活化石。黎族茅草屋冬暖夏凉,是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它属于传统竹木结构建筑,形似覆舟,故称“ 船形屋”。关于黎族 船型屋的来由,黎族民间故事《雅丹公主》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雅丹公主因触犯家规受到惩罚,被父王置于一条船上,顺河水流到了一座孤岛。公主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上山砍来几根木桩,竖立在海滩上,然后把小船拉上岸,底朝天放置在木桩上做屋顶,又割来茅草遮住四周,白日外出狩猎,夜晚睡于船形屋中。后来船板烂了,她便割来茅草盖顶,这就是如今 黎族船形屋的来历。”洪水船形茅草屋村落以其独特的原始风貌,浓厚的人文气息,向世人展现了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生态景象,被誉为“活着的文化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