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堰镇
河堰镇 河堰镇历史沿革 河堰镇乡镇概况 河堰镇城镇建设 河堰镇“三动”措施促农增收 河堰镇落实科学发展观 河堰镇开凿“生命渠” 河堰镇社会事业
河堰镇位于 开州区东北部,属巴山南支脉东、南与 云阳县接壤,西邻 温泉镇,距城区43千米。面积1154平方千米,人口28849人(2017)。辖大槽、河堰、大田、马家、周家、石龙、花木、水河、田园、三通、三包、岩水、倪家、口泉等行政村。开(县)城(口)(巫)溪公路过境。该镇的倪家村、岩水村平均海拔在1100米,年平均气温在20℃。因气候宜人、植被丰富、空气清新、交通便捷,每年夏季都有大量游客前往避暑纳凉,让河堰镇成了远近闻名的避暑旅游镇。清末民初属东里马兴山甲,1931年置河堰乡,1962年改 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2年建镇。1997年,面积67.5平方千米,人口2万,辖河堰、大槽、茅坝、水河、龙潭、大田、木兰、石龙、马家、叶家、黎明、周家、新春、花木、桐远、顺坪16个行政村。2004年,将16个村行政村调...
详情重庆市市辖区开州区河堰镇有3个社区
河堰镇位于 开州区东北部,属巴山南支脉东、南与 云阳县接壤,西邻 温泉镇,距城区43千米。
面积1154平方千米,人口28849人(2017)。辖大槽、河堰、大田、马家、周家、石龙、花木、水河、田园、三通、三包、岩水、倪家、口泉等行政村。开(县)城(口)(巫)溪公路过境。
该镇的倪家村、岩水村平均海拔在1100米,年平均气温在20℃。因气候宜人、植被丰富、空气清新、交通便捷,每年夏季都有大量游客前往避暑纳凉,让河堰镇成了远近闻名的避暑旅游镇。
清末民初属东里马兴山甲,1931年置河堰乡,1962年改 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2年建镇。
1997年,面积67.5平方千米,人口2万,辖河堰、大槽、茅坝、水河、龙潭、大田、木兰、石龙、马家、叶家、黎明、周家、新春、花木、桐远、顺坪16个行政村。
2004年,将16个村行政村调整为大槽、河堰、龙谭、马家、周家、石龙、花木、水河8个行政村,184个村民小组调整为56个村民小组。
2005年8月区划调整后的河堰镇:管辖原河堰镇、岩水乡所属行政区域,面积154平方千米,人口31984人,镇政府驻河堰口。
河堰镇辖16个村,184个社,总人口28849人(2017)。近十年来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02%0,全镇平均人口 密度为320/KM2。
河堰镇地处 温泉背斜端,属深丘地区,地势呈东南西北走向。最高处花木村黄家屋基,海拔1482米;最低点周家村芦竹坝河畔,海拔248米。地质构造主要为侏罗系 千佛岩组、白田坝组和三迭系巴东组地层。 龙洞河由东向西北注入东坝河,在温泉镇与 东河汇合。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温12.7-18C。无霜期248-302天,年降雨量1343-1472毫米。常年主导风向正西风,平均风速0.5-1米/秒。土壤以 紫色土和 黄壤为主,境内水源充足,土层肥厚,自然条件好。河堰镇以农业为主,全镇社会总产值1.2亿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为2318万元、7569万元、2113万元。财政收入398万元,人均纯收入1708元。现有耕地1100ha,人均耕地0.81亩。全年农作物总播面积2670ha,粮食总产9336吨,人均491公斤。粮食以 水稻、小麦、 玉米、 红苕、洋芋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 海椒、花生、 芝麻等,其中为本镇创收最多的是油菜和海椒。森林面积3646ha,覆盖率达53%,其中用材林2870ha,防扩林552ha,经济林135ha,竹林89ha。用材林木以松、柏为主。
毛猪圈存13675头, 山羊存栏2138只,年末牛存栏1030头;年产家禽27358只, 禽蛋产量16454公斤。有小型水库2座,堰塘54口,养鱼水面350亩,年产鲜鱼12吨。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煤、菱铁矿、 石灰石、白云岩、 石英石、高岭土等,其中煤的储量最为丰富,采煤业为全镇主导产业,是全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镇现有乡镇企业12个,镇办企业7个,村办企业5个,总收入7569万元,从业人员560人,利润60余万元。
城镇建设规划已制定小城镇现有人口7917人,人均收入达到1800以上。现已建成 河水、 建华、 开发路等4条大街,镇区建成区达0.9KM2。现已成为开县东部的边境的贸易重镇,号称开县东大门。
镇域经济划分为林果茶、种养、运建三个经济区。全镇村镇体系分为三级:一级中心镇为河堰工贸型小城镇,二级为 马家、 龙潭、大槽、 桐 远4个中心村,三级为其他12个基层村。经济发展目标到2010年规划期末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3.25亿元,增长5倍左右,平均每年增长率15%以上。全镇人均收入明显增加,镇区居民达到2500元以上,镇域农民达到2000元以上。镇区规划人口1.2万元人,镇域2.8万人。使小城镇跃上新的台阶。
河堰镇立足实际,积极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综合开发,以“三动”措施大力发展 特色农业,促农增收效果明显。一是 政策促动。在全面落实上级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立足实际制订了一系列发展特色农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农民发展特色农业,进一步加大了对示范户、种养大户等的扶持力度。该镇规定,若本镇农户发展特色的种、养产业,视其种、养数量和规模,将给该农户扶持短期低息周转金;对种、养科技能手,给予各种奖励,并按有关规定,帮助解决政策审批和水电建设等项目。
二是 基地带动。结合本镇地貌、气候等实际情况,制订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四个一批”工程。即:发展一批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发展一批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一批山羊养殖大户;发展一批生猪养殖大户。
三是 服务推动。充分利用各村社宣传栏、黑板报、镇有线电视、广播、镇文化服务站等有效载体,免费为农民提供政策、信息、科技等服务。同时,邀请有关专家及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上门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跟踪服务,帮助农户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据统计,截止目前,该镇共开展中药材种植、生猪养殖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8期,培训农民500多人次。
河堰镇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强化“五种意识”,切实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一是强化 学习意识,建设学习型政府。着力强化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增强党性修养,注重对镇情、村情的再认识。二是强化 责任意识,建设服务型政府。自觉做到“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切实转变作风,把搞好服务作为镇村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全镇经济社会的更快更好发展。
三是强化 团结意识,建设高效型政府。对党政领导班子工作情况进行广泛征求民主意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营造以党性促工作、以政绩用干部、以诚心搭伙计、政绩为主、公正为本、品德为重、相互宽容的良好工作氛围,形成镇、村干部干事业一条心、抓工作一盘棋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
四是强化公开透明的 工作意识,建设阳光政府。加大监督力度,坚持政务、村务、财务、重点工作、重点工程和重大事项的全面、及时、准确公开,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五是强化 服务意识,建设和谐型政府。
开县河堰镇周家村是一个不足1000人的小山村,可如今,这个小山村的村民正在演绎着“当代愚公”的故事,用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在绝壁上开凿“生命渠”。 周家村位于开县东北部丛山峻岭之间,平均海拔750米。该村属典型喀斯特地貌,以石灰岩层和红壤为主,土壤保水性能极差。
“周家四周三条河(沟),中间是个空壳壳,吃水要爬七里坡”,这是周家村民的真实生活写照。世世代代的周家村人就生活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
多少年来,因为严重缺水,周家村人一直过着贫穷的生活,水,几乎成为周家村民的唯一渴求。今年82岁高龄的邓世福老人说,一个夏天,由于天旱,有一次他花了三个小时才挑回一担水,刚到家门时,桶绳突然断了,眼巴巴地望着两桶水全泼在地上,老人当时就痛哭了一场。
挑水太远,买水太贵,周家村人为水可谓绞尽脑汁。有的在房前屋后修起小型蓄水池或将房屋附近的田埂用混泥土夯筑,拦蓄地表径流;有的在房顶圈起水池,接蓄雨水用来解决短暂的用水问题。但由于无水源,所蓄之水全是一潭死水,细菌滋生,污染严重。不是亲眼目睹,还真不敢相信这就是周家村人每天所吃的生活用水。周家村缺水的问题,早就引起河堰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1977年,河堰镇党委政府带领周家村民,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建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水库。但周家水库修好后,只解决了部分村民的饮水和农业灌溉问题。
2002年11月26日,一场“向贫穷挑战,引生命之水”的战役,随着惊天动地的爆破声炸响,周家村人发起了开凿他们的“红旗渠”的总攻。
河堰片岩水初级中学新建厕所面积254平方米,大田村校新建教学楼440平方米。岩水初级中学的教学楼、河堰镇小学的综合楼,双棚村 校的教学楼正在建设之中。河堰片区已完成校点布局调整将原来的12所村校调整为4所。人口出生率9‰,符合政策 生育率89%,征收社会抚养费65万。全镇创建县级最佳文明单位8个,文明单位11个,创建县级卫生红旗单位6个,爱国卫生先进单位16个。
周边诊所
开县河堰镇中心卫生院
地址:重庆市开州区河堰中心卫生院(开发街南)
周边乡镇
河堰镇
地址:重庆市开州区
周边村庄
河堰村
地址:重庆市开州区一零二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