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许镇

黄许镇 黄许 黄许镇概况 黄许镇行政区划 黄许镇人口民族 黄许镇经济概况 黄许镇社会事业 黄许镇历史文化 黄许镇风景名胜


黄许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东汉古绵竹城遗址所在地。地处成德绵经济带枢纽,南距成都60公里,北到绵阳40公里,位于德阳城区以北,距市区仅8公里。镇内交通便利,108国道、成绵高速路、宝成铁路穿境而过,三条交通干线在镇域内均有站点,使全镇与德阳市区及成都、绵阳形成了紧密的路网联系。2010年,黄许镇被德阳市列为十二个区域重点镇之一,2014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在全市新一轮规划中,黄许镇被定位为德阳城市副中心、旌东新区物流区。黄许镇地处 德阳市 旌阳区北部,东与 罗江区白马关镇交界;南与城北街道办相连,西与 德新镇、 孝泉镇接壤,北与 略坪镇为邻。镇政府驻地距德阳市中心8公里,南距成都75公里,北距绵阳40公里。建制沿革清同治十三年《 德阳县志》记载的绵阳古渡就是今日的黄许镇,2006年四川省“撤乡并镇”后,现黄许镇由原黄许镇、袁家...

详情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所有主城区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介绍

黄许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东汉古绵竹城遗址所在地。地处成德绵经济带枢纽,南距成都60公里,北到绵阳40公里,位于德阳城区以北,距市区仅8公里。镇内交通便利,108国道、成绵高速路、宝成铁路穿境而过,三条交通干线在镇域内均有站点,使全镇与德阳市区及成都、绵阳形成了紧密的路网联系。2010年,黄许镇被德阳市列为十二个区域重点镇之一,2014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在全市新一轮规划中,黄许镇被定位为德阳城市副中心、旌东新区物流区。

黄许镇地处 德阳市 旌阳区北部,东与 罗江区白马关镇交界;南与城北街道办相连,西与 德新镇、 孝泉镇接壤,北与 略坪镇为邻。镇政府驻地距德阳市中心8公里,南距成都75公里,北距绵阳40公里。


  建制沿革

清同治十三年《 德阳县志》记载的绵阳古渡就是今日的黄许镇,2006年四川省“撤乡并镇”后,现黄许镇由原黄许镇、袁家镇、孟家镇(部分)、东泰镇(部分)合并组成,是目前旌阳区面积、人口第一大镇。

镇域幅员面积86.98平方千米,辖16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265个村(居)民小组。

全镇总人口62456人(2017)。非农业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镇,城镇建成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

黄许镇位于成德绵经济带上,南距成都60公里,北到绵阳40公里,距市区8公里。镇内交通便利, 108国道、成绵高速公路从镇域南北向穿过,宝成铁路、成绵乐高铁纵贯镇域,与德阳市区、成都、绵阳形成了紧密的交通运输经济圈。

2014年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37012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0.6%;实现主营业务229988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0.9%;实现利润总额6072万元;实现利税总额14223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90380万元,其中工业投资实现75000万元。全年完成市外到位资金86800万元,省外到位资金76800万元。

农业产业特色纷呈。打造现代农业示范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新发展以宏山芦笋、三合草莓和莲藕、泰康肉牛养殖为代表的家庭农场5户,农业专合社13个,带动会员700余户,引进业主发展种植大户20余户。全镇基本形成以坝区各村为代表的优质水稻和油菜基地,以城镇周边村为代表的蔬菜基地,以丘区村为代表的优质水果基地,农业产业区域发展特色明显。

物流产业蓄势待发。以构建省级物流集聚发展区为目标,紧紧抓住宝成线黄许货场扩建的契机,积极发展以黄许物流园区为主的第三产业。目前,以海川为代表的石化物流园、北大荒为代表的农产品物流园均已建成投产;占地1040亩,年货物吞吐量1000万吨的黄许货站将进入铺轨阶段,物流产业将成为全镇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全镇有小学4所,中学1所,卫生院1所。在校初中学生1598人,小学生225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成人学校1所,文化站1个,广播、电视站各1个,敬老院1个。已建成日供水量1万吨自来水厂一座,日供天然气50万立方米的供气站一座。年处理能力10000吨的污水处理厂1坐。以国税、地税、工商为代表的多家行政办公,信用社、德阳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金融服务机构,医院、学校等灾后重建项目已全面完成,3平方公里的城镇新区商贸氛围逐步形成。

已完成总长4.2公里、总投资3890万的新城片区4条道路建设;总长1.1公里、总投资3205万元的三条道路正在建设。总投资3300万元的254套安置房和总投资2700万元的240套廉租房建设工程已于2011年入住。总投资8400万元的蜀风苑安置小区和总投资1920万元的200套廉租房、总投资3000万元的253套公租房已竣工,即将入住。占地100余亩的镇内第一个商品房开发项目已建成入住,占地150余亩的个商品房开发项目北城一号已完工。

汉晋 绵竹古城所在地

今黄许镇北1公里处就是是蜀汉古 绵竹关遗址.

据大量史书记载,汉晋绵竹古城就在今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境内。1997年在 黄许、袁家两镇地域相交处村民无意间发现了第一块汉城墙砖,随后又相继有所发现,在 古城遗址北城墙探沟及遗址中心区探方现场已发现大量的汉砖、陶片,还有石磨及钱币(五铢、货泉、值百五铢)、箭簇等 西汉、 东汉、三国时期的物品和民居生活痕迹。根据发掘情况看,古城遗迹确为汉、蜀、西晋绵竹县城所在地。

在历史上,史书记载的几件大事都与绵竹城有关。加之,在我国考古界所发现的汉郡、县一级城址遗迹保存完好的微乎其微,因此,确认其位置、范围和遗迹等基本情况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古绵竹城遗迹的试探性发掘在四川乃至全国考古界都是一次重大发掘。

绵远河古称绵水。明、清称绵阳河,黄许镇亦称绵水镇和绵阳镇,民国29年更名为绵远河。绵远河从绵竹清平和茂汶轿壁山奔腾而下,贴鹿头山南下。黄许镇就有了绵阳古渡口。绵阳古渡的兴建,天堑变为通途,是当时古驿道北路干线必经之道。

由于绵阳古渡远远承受不起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发展之需,一位罗江富绅刘友鳌在黄许镇做生意,大量的粮食、蔗糖、烟叶等土特产要通过绵阳古渡顺驿道运往成都、重庆。刘友鳌的货经过绵阳古渡必须卸车装船,再卸船装车,这样太麻烦。清同治十年刘友鳌奏请四川总督吴棠,他愿捐款在绵阳古渡上修一座桥,以利国济民。

新桥修好,长360米,共有117洞。四川总督吴棠取名为“利济桥”,以昭示刘友鳌利国济民之意。利济桥修好后,黄许镇的绵阳古渡就中止了摆渡的使命,成了运输码头。1929年,川军团长王铭章奉命修建川陕公路,将利济桥一边再加宽一块石板,可通汽车。1934年7月5日,绵远河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冲毁利济桥桥洞79孔。致利济桥交通中断。绵阳古渡又恢复了船只摆渡的任务。1946年,经乡人呼吁,国民政府出资培修利济桥,利济桥只可过行人和人力车。1974年6月,古利济桥又遭洪水被冲毁桥洞5孔。古利济桥只剩下了33孔。1963年和1995年,黄许镇两次对古利济桥进行了维修和改建。

如今,绵阳古渡早因绵远河无水而名存实亡,但就在绵阳古渡的上下500米处,已经建起了两座铁路桥和三座公路桥,而经维修后的古利济桥,仍是黄许镇和周边县镇百姓贸易的交通要道。

汉上庸长阙

离古绵竹城遗址约三里处,伫立着始建于汉代的上庸长阙。上庸长阙是时任上庸长的司马孟台死后,家乡百姓为其修建的功德碑,又叫司马孟台神道碑,清光绪九年修建砖龛保护阙身。上庸长阙座东朝西,原为石阙,阳面为阴刻隶书“上庸长”,阴面刻有虎头铺首、斗拱、负重力士等深浮雕,造型生动,雕刻精湛,汉上庸长阙于1956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仙桥宿雾

始建于清朝的仙人桥、天后宫等都位于黄许,为研究清代石桥、寺庙等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老“德阳八景”之一“仙桥宿雾”中“仙桥”就是指仙人桥。传说仙人桥是秦朝术士韩终和清朝邱道张道师徒修炼得道飞升之处。仙人桥有座邱仙观,观前有两株现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黄桷树,相传为韩终所植。每天下午,仙人桥的雾就开始汇集,一团团、一抹抹凝止不动,一直要到第二天半中午才渐渐散去。每天傍晚雾一起,在绵远河上觅食的成百只鹭鸶就成群结队从河上飞来仙人桥,它们啁啾着绕着黄桷树三匝后才投进树冠。洁白仙鹭的啁啾鸣叫,洁白雾霭的缭绕,将仙人桥置身于仙境中。“仙桥宿雾”之名由此而来。

周边政府机关

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人民政府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通站路12号
营业时间:09:00-12:00;13:00-17:00

周边出入口

G108/德阳北/黄许出口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

周边商圈

黄许 地址:旌阳区

周边火车站

黄许镇站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108国道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108国道

周边乡镇

黄许镇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