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关镇
镇江关镇, 镇江关镇建置沿革, 镇江关镇行政区划, 镇江关镇地理环境, 镇江关镇人口, 镇江关镇经济, 镇江关镇社会事业, 镇江关镇交通, 镇江关镇历史文化
镇江关镇,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地处 松潘县东南部,东临 镇坪乡,西南与茂县 叠溪镇接壤,西连 小姓乡,北接岷江乡, 行政区域面积122.12平方千米。蜀汉时期,属白马县;1983年,改镇江关乡。 2019年,撤销镇江关乡,设立镇江关镇。 截至2019年末,镇江关镇户籍人口为3564人。 截至2020年6月,镇江关镇辖3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镇江关村。2019年,镇江关镇有工业企业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蜀汉时期,属白马县。西晋时期,属兴乐县。唐代时期,置霸州。明代时期,设蒲江关。清代时期,更名镇江关。民国时期,属镇坪乡。1951年,析置镇江关乡。1956年,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详情镇江关镇,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地处 松潘县东南部,东临 镇坪乡,西南与茂县 叠溪镇接壤,西连 小姓乡,北接岷江乡, 行政区域面积122.12平方千米。
蜀汉时期,属白马县;1983年,改镇江关乡。 2019年,撤销镇江关乡,设立镇江关镇。 截至2019年末,镇江关镇户籍人口为3564人。 截至2020年6月,镇江关镇辖3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镇江关村。
2019年,镇江关镇有工业企业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
蜀汉时期,属白马县。
西晋时期,属兴乐县。
唐代时期,置霸州。
明代时期,设蒲江关。
清代时期,更名镇江关。
民国时期,属镇坪乡。
1951年,析置镇江关乡。
1956年,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白定关、若尔寨2村划归岷江乡。
1973年,改镇江公社。
1983年,改镇江关乡。
2019年,撤销镇江关乡,设立镇江关镇。
2011年末,原镇江关乡辖5个行政村:镇江关一、二、三、五里堡、永和;下设10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镇江关镇辖3个行政村:镇江关村、五里堡村、永和村, 镇人民政府驻镇江关村。
镇江关镇地处 松潘县东南部,东临 镇坪乡,西南与茂县 叠溪镇接壤,西连 小姓乡,北接岷江乡, 行政区域面积122.12平方千米。
松潘县镇江关镇人民政府
镇江关镇地处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过渡的边缘地区。境内最高点位于老包草梁,海拔4400米。
镇江关镇属温带大陆性为主的季风高原性气候,其特点是干燥多风,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地区差异大。多年平均气温8—10℃。年平均降水量510—630毫米。
镇江关镇境内主要河道有岷江河、热务河,河沟有东龙沟、白羊沟、庙子沟、麻柳沟、向阳沟、雪狼沟、吉洞子沟、涨水沟等。
镇江关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泥石流、冰雹、地震、霜冻等。泥石流平均一年三遇。
镇江关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石英矿,资源储量约为6.5吨,年产规模约为0.8万吨。
2011年,原镇江关乡有耕地面积2908亩,林地面积8.5万亩,草地面积14.4万亩。
2011年末,原镇江关乡总人口3591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13人,城镇化率8.7%。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456人,占40.5%;回族987人,占27.5%;羌族901人,占25.1%;藏族247人,占6.9%。2011年,人口出生率12.5‰,人口死亡率3.6‰,人口自然增长率8.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8人。
截至2019年末,镇江关镇户籍人口为3564人。
2011年,原镇江关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836元。
2019年,镇江关镇有工业企业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
原镇江关乡农作物以玉米、土豆、莴笋、油菜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047吨,蔬菜种植面积354亩。
原镇江关乡畜牧业以饲养牛、羊、生猪为主。2011年,各类牲畜累计出栏4755头,家禽年末存栏23600羽。
2011年末,原镇江关乡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在校生709人,其中小学在校生587人,初中在校生122人,教职工39人。
2011年末,原镇江关乡有农技科技推广站1个。文化事业2011年末,乡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5个;各类图书室5个,藏书1.2万余册。
2011年末,原镇江关乡有卫生院1个;病床10张,医生5人。
2011年,原镇江关乡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61户,人数481人,支出38.7万元,月人均67元;农村医疗救助7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78人次。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人。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114人,参合率60%。
2011年末,原镇江关乡有移动基站、联通基站、电信基站境内覆盖面达100%。
镇江关镇有213国道穿境而过。
地名由来
镇江关镇因地处岷江与热务曲河汇合口,山高水急,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故名镇江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