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龙镇

洛龙镇 道真县洛龙镇 洛龙镇简介 洛龙镇生态旅游资源 洛龙镇村镇建设


洛龙镇,隶属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位于道真县县境东北部。南接忠信镇,西连河口乡和 阳溪镇,由北而东与 重庆武隆县接壤,驻地洛龙(原名丁氏坝),总 面积226。36平方 公里, 耕地总 面积1945顷。辖4个办事处,23个村,182个村民组。洛龙镇位于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东北部,东与武隆县浩口镇毗邻,南抵忠信镇,西抵凌宵、阳坝,北与武隆黄莺乡接壤,距道真自治县城54公里,距重庆市武隆县城47公里,道武公路横贯其中,交通方便,素有“黔蜀门屏”、“北门要塞”之称,是贵州对接重庆的窗口镇之一。总面积226.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0.5%。是全省1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省文明村镇和遵义市35个建强镇之一。2007年,全镇共5462户,其中农村5104户,非农业358户,总人口1989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13%。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0%。境内居住有汉...

详情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洛龙镇所有镇中心区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洛龙镇介绍

洛龙镇,隶属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位于道真县县境东北部。南接忠信镇,西连河口乡和 阳溪镇,由北而东与 重庆武隆县接壤,驻地洛龙(原名丁氏坝),总 面积226。36平方 公里, 耕地总 面积1945顷。辖4个办事处,23个村,182个村民组。

洛龙镇位于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东北部,东与武隆县浩口镇毗邻,南抵忠信镇,西抵凌宵、阳坝,北与武隆黄莺乡接壤,距道真自治县城54公里,距重庆市武隆县城47公里,道武公路横贯其中,交通方便,素有“黔蜀门屏”、“北门要塞”之称,是贵州对接重庆的窗口镇之一。总面积226.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0.5%。是全省1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省文明村镇和遵义市35个建强镇之一。

2007年,全镇共5462户,其中农村5104户,非农业358户,总人口1989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13%。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0%。境内居住有汉、仡佬、苗、土家、彝等4个民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5%,仡佬族人口占27%,苗族人口占30%,土家族人口占16%,其他各民族人口共占2%。

洛龙镇以中山为主,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最高点海拔1964米,最低点海拔530米,相对高差1434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镇所在地平均气温22℃,无霜期240天以上,年平均降水1170毫米。

洛龙镇自然资源丰富。据2005年县国土资源局土地变更调查,全镇土地总面积22867公顷。以林地面积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耕地面积。在总面积中,耕地面积占24.2%,园地面积占0.9%,林地面积占46.7%,城镇建设占0.1 %,交通用地占2.3%,水域面积占2.2%,未利用土地占23.6%。

水资源丰富。发源于大塘村东流河的洛龙河(亦称花溪),流域面积254平方公里,河长26.1公里,其中流经镇内大塘、鹰咀、洛龙、丁氏坝、龙桥5个村(社区),流长13公里。发源于五一村盐肖井、六井坝、谢家坝的篮县沟支流,流域面积31平方公里,河长6.5公里,流经五一村集中、双河2个片区18个村民组,于丁氏坝社区关田坝汇入洛龙河。矿藏资源已初步查明,金属矿有铁,非金属矿有硫铁矿、硫金砂,建筑材料矿有石灰岩、硅石、耐火粘土、石棉、方解石等,能源矿有煤。

旅游资源尤为丰富,既有自然风景资源,农业观光、文物古迹和民族风情等资源。磨盘山风景区、观音岩、牛角寨、东流河、大塘边贸民族旅游新村等,是理想的风景资源。始建于元代的观音岩为县内尚存的较早的寺庙建筑。建于清代的牛角寨,自然资源丰富,有上万亩原始生林带,有上万亩的竹笋,有海拨1900米的磨盘山,有蜿悬盘旋的梯级电站,有“人吼一声,水涨一尺”的流河,有胜似仙境的牛角寨溶洞,有顶如人民大会堂顶部的打缸洞,还有近千年的观音岩等旅游风景点。

明、清时期,今洛龙镇辖境属小溪里全部,民国30年(1941年7月),道真县重新划分行政区域,设3区19 联保,现洛龙镇属第二区,区公所驻地丁氏坝,1950年9月道真县人民政府将全县划分为7个区,第五区人民政府驻地丁氏坝,辖洛龙乡和凌宵乡,1955年5月第五区更名为洛龙区,1963年3月调整行政区划,将24公社调整为1镇、42公社,洛龙区辖洛龙、凌宵、增产、大塘、自由、平等等6公社,1981年5月8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增设大田等7个公社,洛龙区辖洛龙、凌宵、增产、大塘、阳坝、阳溪、河口等7公社。

1992年8月,通过建镇、并乡、撤区,撤销全县7区、1镇、49乡,新建10镇4乡。撤销洛龙区所属洛龙、凌宵、增产、大塘、阳坝、阳溪、河口7个乡,合并建洛龙镇,辖 23个村、1个居民委员会,同时划出凌宵、阳坝、阳溪、河口4个乡,镇人民政府驻地洛龙,以原洛龙区办公楼为镇党政办公楼,2001年6月迁至观田坝新建办公楼。

1993年9月,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乡镇设置片区办事处的决定》,洛龙镇在原洛龙区所辖3个乡所在地及原忠信所辖的龙桥乡分别设立洛龙、大塘、增产、龙桥4个办事处。2004年2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复,撤销洛龙镇4个办事处,将原23个村和洛龙茶场合并建立龙桥、洛龙、三院、五一、大塘、鹰咀6个村及丁氏坝、茶场2个社区,共175个村民组、11个居民小组。

1992年,洛龙镇建立以来,经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八五”、“九五”、“十五”3个五年计划时期,镇党委、镇人民政府在中共道真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全镇各族人民,从洛龙镇的镇情出发,以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经济强镇为目标,制定了"依托道真遵义贵阳,对接武隆重庆长江,发挥省际边界优势,发展民族边贸经济,把洛龙建成省际周边区域经济强镇"的发展思路。实施了"镇域中心开花,道武公路连接,大塘边界突破"的发展战略,促进了全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2007年,全镇农业总产值(现行价)61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7.8%。财政收入556.5万元,财政支出541.4万元,较1993年分别增长4.2倍和6.3倍,平均递增分别为30%和4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650元增长到2007年的2000元,高于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680元的水平。洛龙镇信用社、邮政存款余额6266万元,较1993年增长近26倍;贷款余额达1655万元,增长近13倍。

农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烤烟、畜牧业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巩固提高,玄参、大蒜等特色产业迅猛发展,将成为又一重要支柱产业。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2万吨左右。烤烟产量从1993年的1550吨提高到2007年的1950吨,增长1.26倍。畜牧业快速发展,通过品种改良、创建基地、实施规模饲养、发展养殖大户等方式大力发展畜牧业。生猪饲养量由1993年的1.3万头发展到2007年的1.8万头,农村户均养4.5头,有养殖大户216户。生猪出栏由1993年的0.8万头,增长到2007年的1.4万头,增长43%。大牲畜牛的饲养量由1993年的6500头发展到2007年的19360头,增长67%。

林业顺利推进,通过国家、部门、群众共同筹资,营造工程项目林,实施人工、飞播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加快林业发展。1993~2005年,累计造林1000公顷,累计采伐销售商品木材21000立方米。乡镇企业跨越式发展,2007年,全镇乡镇企业发展到13个,比1993年增长1.4倍,从业人员2000人,企业产值5600万元,增长12.5倍,上交税金120万元,增长47.2倍。

随着商业、供销和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个体私营经济进入商贸发展快车道,商业贸易空前繁荣。2007年全镇共有私营和个体工商户200余家,月均商品零售总额达194万余元,2000年,洛龙镇列为全省1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

基础设施快速发展。1993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重点建设以水、电、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全面实施“城镇带动”战略,扩展投资空间,建立多渠道投资体系,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从2000年至2007年实施了一、二、三期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镇7个村(社区)97个村民组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用电普及率达100%; 2007年全镇已有人饮工程7个 900立方米,小水池(窖)17个1230立方米;烟水配套工程188个49344立方米,渠道58.8公里。2000年新建洛兴大道400余米,同时改造原有街道。至2007年,城镇化率达13.7%,城区面积达0.95平方公里。对大塘村进行了改造,硬化了路面、绿化了街道、亮化了环境,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2002年—2004年在大塘村实施了总投资330.8万元的三期移民搬迁工程,时至2007年已安置农户265户,新村的别墅型房屋如雨后新笋,农村住房明显改善。

洛龙镇交通十分便利,道武公路横惯其中,通村组公路不断增多,基本实现了全镇各村及大部分村民组通公路,全镇通车里程达215公里。至2007年,全镇农村安装电话885余户,村村开通移动和联通通讯,35%的农户用上了手机。1993年以来,新建成东流河、观音岩、洛龙、龙桥等7座电站,年均发电量4400万千瓦,输出4000万千瓦。至2007年,全镇建成沼气池1016口。

扶贫开发、招商引资成效显著。1993~2007年间,全镇共招引客商12家,引进资金9000万元,建设项目12个。借2004年道真被列入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大好机遇,制定全镇扶贫开发实施方案及扶贫开发规划,确定了扶贫开发实施重点村,通过整合项目,捆绑资金。2000~2007年,共实施扶贫开发项目30个,投入资金451.5万元。2004~2006年,投资250万元,建成了大塘民族边贸民族旅游新村1个,55户农户进驻新家。2006年,投资15万元,建上大塘“四在农家”创建点1个。2007年,投资41万元,建五一村竹林湾、枣子坪“四在农家”创建点1个。

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口与计划生育、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文化事业健康发展。1993~2005年间,人口出生率在5.5‰至6.3‰之间,计划生育率在95%以上,死亡率在6.3‰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在5‰以下,连续6年被县评为先进单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丁氏坝创建义塾一所。民国19年,洛龙办初级小学。1956年秋,洛龙小学设戴帽初中,招生50人,次年改为初级中学。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学教育不断创新。解放后,不断兴办小学、中学。1992年,全镇中、小17所。1998年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合理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至2007年,全镇有小学8所,在校学生1835人;有初中1所,在校生682人。2003年,经上级验收,全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007年,“两基”复查和“普实”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2003—2007年升学率年年有上升。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完善镇、村医疗防疫保健服务体系。2007年,全镇有医疗机构11个,有医护人员46人,有村级卫生室10个。文化体育活动日益丰富。2005年新建老年人活动中心,并组建老年人腰鼓队一支,常赴重庆武隆进行文娱表演。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各村所在地建有篮球场。篮球、乒乓球、田径等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加强,参合率达88.6﹪;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五保”特困、优抚等体系日益健全,民政仅2007年就发放各类补助资金68.4万元,基本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镇内文物古迹较多,有胜似仙境的牛角寨溶洞,有顶如人民大会堂顶部的打缸洞,还有近千年的观音岩以及建筑宏伟的洛龙古寨。

轿子岩怪泉险坑暗河

轿子岩是洛龙镇其中的一个村庄,道武公路横贯其中,交通便利。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轿子岩境内虽然没有较大的河流。但是山上到处都是山泉水,而且有多处山泉夏日堪称为寒泉,冰冷刺骨,尤其是泉眼旁边透露出阵阵寒风。是盛夏天然避暑的好去处。冬天泉眼处却冒出热气,和温泉相类似。最为奇特的是,那些大河的水都干枯了,但是轿子岩境内的山泉却四季长流,干旱再久也不会干枯。‘

轿子岩境有很多溶洞,其中的溶洞处落在一个天然陷坑之内,陷坑处于树林之中,夏天根本无法发现。走进方能看清楚是一个方圆300米,深约30米的大坑。东流河就流经此坑。洞内阴河暗和多不胜数,很多只闻轰隆的流水声,而不见其河流。如不小心掉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生态旅游区磨盘山】洛龙镇大塘村磨盘山位于道真自治县北部边陲、北临重庆市武隆县石桥乡、与重庆黑天坪旅游风景区紧密相连,平均海拔1600米,最高海拔1934.6米,总面积40000余亩,平竹林15000亩,磨盘山是因为在山上有一敦约3米大的石头特像当地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磨盘而得名。磨盘山土地、水源、物产、生态等资源十分丰富,有原汁原味的野生平竹笋,有名贵中药材天麻、洛党、玄参以及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红豆衫、山尖衫等,是狩猎、旅游、养殖、种植中药材及反季节蔬菜的好地方。因磨盘山海拔较高,与海拨只有200米的武隆县城形成强烈的气温反差,具有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下桃花山上雪”的独特的气候特征,成为人们首选的避暑山庄。

磨盘山上有15000亩的平竹资源,每年可采收鲜竹笋120余吨,有每年采收100余吨的中药材枳丸,有每年采收lO余吨的续断,还有党参、微菜、天麻等中药材资源。磨盘山脚下有个坡叫五里坡,因坡长约五里而得名,方圆两公里之多,较为平缓,生长着灌木丛林,植被较好,再斜下左侧就是“三台坡”,“三台坡”有三个大土平坐落有致而得名,这里有上1000亩箭竹资源。接下来是“灯草坝”,因水灯草植物资源丰富而得名,总面积约150余亩,再下来就是城门洞,石林独具一格,宫庭、朝门,别具古韵,石门高约8米,宽约4米,门外100亩地的广场,恰似古代练兵场。附近有个放马凼,是过去人们放马的集中地。

这里有神秘的传奇故事,传说,平西王吴三桂老家就住于此,小地名叫吴家塘,平西王吴三桂当时回老家定都谋反,他看到七条坝地域开阔,又有四条通道,有东、南、西、北门之称,是吴三桂定都首选的风水宝地,但此风水宝地早已被土地老二占用,吴三桂只好定都城门洞。可是,正在筹建皇都时,皇帝得知则不容,便下令人马追捕吴三桂,几经周折,一直追赶到四川(今重从)江口的一个死角才将吴三桂促拿归案。

磨盘山附近有个调牛场,也就是过去人们赶集交换耕牛的聚集地场,是人们运粮到重庆江口的必经之路,不远处有个地名叫熊滚凼,传说有一只大熊常在这里活动,经常山没威胁过往商人,一天,当地一位农夫正在路边砍柴,不时,大熊来了,吓得农夫撒腿就跑,而大熊却高兴极了,恰好骑在打好削子的柴木上用嘴使劲抽削子,不一会,削子倒抽出来了,可熊屁股下的睾凡却被紧紧地夹在了柴缝里,熊疼痛难当,奄奄一息之时,农夫来了。但是,熊滚凼的战争仍没有结束,因地理位置特殊,四川彭水的邓正文、武隆的张火朝和贵州道真的刘天处,常遇“省界不明”之争。在那时,人们爱幺儿的观念十分强烈,对此,双方约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任何人不得杀对方幺儿,一次,在谈判好“黔蜀定界”的条件下,刘天处的一名得力将官,名叫卢石一(今磨盘山下圈牛河人)带着人马,驮着早已制作好的界碑,安心将兵器放于马背,在无丝毫防范前往边界途中,被早已深入1公里内埋伏在丛林中的敌人暗杀,导致界碑存此落地生根。到了1997年,中国政府重新堪界,经贵州和重庆双方认定,才将两省界线准确地定于羊丝埂,恢复了原来的界线。

边境脚下有一大悬崖,白皑皑的石壁壮观,传说岩石里有六口水塘七条水龙,其中一口水塘二龙争居,由于一塘不容二龙,争占不过,只好放弃,另寻安身之处,水龙飞走时,奔垮一大壁岩石,至今,奔垮痕迹可见。但六口塘的水资源却没受任何影响,一直养育着大塘、黄鹰、江口等贵州与重庆各处的人们。

七条坝:即三朝坝、沙坝、下坝、上坝、黄岩坝、灯草坝、铁厂坝,方圆十里,由于点多线长,在七条坝,有个村民组叫瓦房,传说,过去有一户人家,男人在外地做些买,曾用马驮过一些瓦片回来添加在房屋上,当时这里的人们没见过瓦片,感到稀奇,都叫它瓦房,后来,也就自然成了这里的地名。还有个村民组叫祝麻沱,祝麻沱村民组是一个凹地,后山脚下有个溶洞,传说,过去有一个姓祝的强盗,脸凸凹不平,还长有很多斑点,人们常叫他麻子,祝麻子等强盗长住洞中,强抢民女,以抢为生,令人们十分憎恨,后来可能是老天不容,罪有应得,在一个夜晚,岩石突然坍塌堵住了洞口,祝麻子等一大帮强盗被活活埋葬于此,人们得到安宁,便叫此地为祝麻沱。附近就是圈牛河,是一个约有70多亩的大坝子,坝央有一小山堡恰似犀牛形状,犀牛尾部有股水流出形成一条小河,河水紧紧围绕犀牛而致,故人们叫它圈牛河。一天,当地一村民山砍柴,不慎将犀牛尾部一根粗壮的扁扣腾砍断,扁担腾连续流了七天的鲜血,后来,尾部再也没有清水流淌,而是从东面径直流向西面,从此,河水再也不圈牛而致了。

山脚下有个地方叫寨湾,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此失散后,余银州和娄上顶在此召集当地陈家兄弟安营扎寨而得名。当时,老人陈溪尧是民间公认的区长,在当地颇有声威,老大陈向尧是乡长,老四陈仲尧是当地保长,老三陈佐尧和老五陈继尧是当地土匪头目和组织者之一,匪势非常强大。半山脚有个溶洞,方圆五六余平方米,但进口却很小,土匪是在洞中安营扎寨,像缩头乌龟似的与八路军周旋。据说国民军娄上顶的枪法特好,共军在剿匪时,他从洞口射出两枪,很准确地将一位八路军连长和一名战士击中,文化大革命后,才将连长和战士的名字立碑于重庆市武隆县烈士陵园。最为壮观的还是东流河,东流河恰似一个摇篮,方园两千余平方米,北面有两股泉水常年汹涌流出,无穷无尽,东流河溶洞主洞有3个,高40—70米,宽30---100米,长1000—4000米,人可通行,多伏流,时明时暗,洞顶中央有一长凹,人们称它叫“天龙”,据说,气候较好时,天龙会发亮,让人看了不想离开。洞的右侧,弯腰而入,便是千奇百怪的钟乳石景观了,洞中有洞,景中有景,形状各异,有的像人,有的像物,千奇白怪,无其不有。顺下150余米,人们叫它十层坝,洞中一片漆黑,大巷小巷,纵横交叉,十分复杂,稍不小心,就有可能迷失方向,十层坝,一坝接一坝,一层接一层,大大小小,规格各异,层坝之间,有远有近,但坐落有致,十分漂亮。洞左侧有一个约10余米长的S型陡坡,陡坡因湿润而溜滑,人们叫它“溜沙坡”。爬完溜沙坡又是一大空间,左侧自然生长着一个恰似人们求神拜佛的神位,长约3米、高5米,神台、佛像、香炉等一应俱全,故人们叫它香合岩。香合岩右侧有很多低矮狭窄的小溶洞,过去人们叫它“石房圈”,后来人们叫它“迷魂宫”,小洞一个接一个,稍有不慎便易迷失方向,里面还有村树坪、雷洞坪、青蛙嘴等地名之分。

洞口石壁上曾记载封洞和门头寨(亦叫宗祠寨)的文字痕迹。溶洞口上面是一大白亮亮的悬崖,洞口的石壁上刻有“乾隆二十八年八月……王封”等字样,由于年代已久,文字风化,有的笔画无法辨认,“宗词寨”位于溶洞门口左上边一个岩层,长方形状,约200余平方米,终端有一个水池,至今仍有清水流溢。宗词寨是杨氏“通”字辈时修建的,时至今日已经5辈人的历史,“通”辈弟兄两人,一个叫杨通昭,一个叫杨通灿,弟兄俩在东流河的东西侧而各修一座寨生息,仅相距几百米,随叫随应,其目的占据有利地形,便于防范和抵御外来侵略,杨通昭的“宗祠寨”,至今在方正整齐叠放的寨门端上仍有依稀可见的文字佐证,门头石粱上“宗祠寨”、“闲人免进’’等字样十分醒目,“宗祠寨”,光绪十三年,丙成桂月起工,丁亥年九月上部门梁,十五日完工。“杨通昭修此寨,为后代子孙防身保家,兄宽弟忍,易后人长发其寿”。通过五六代人的信守和传宗接代,现在杨氏家族已拥有50余人。据说当时修建词寨,由于地盘难平,石材搬运较远,加之每道工序做工精细,导致工期慢长,共吃了八十余头肥猪。如今建筑物的木架部分已在1985年被拆除,留下的也只有石材部分了,据说,当时县民政部门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还给了杨氏后人一定的补助才保留来现在的可见痕迹。

东流河水资源十分丰富,周围有寨头、大猫洞、六洞、上河沟湾、下河沟湾、寨湾、下洞口、郑家岩腔、老水井等九个地方出水,水源来源于磨盘石大山内,经东面溶洞流出山外,近几年,镇党委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利用这些水资源沿流修建了七个梯级发电站。磨盘石下七条坝,七条坝下东流河是重庆和道真人们夏天旅游、避暑的好去处。

避暑山庄大塘边贸民俗文化村】大塘村位于道真自治县洛龙镇北部,与重庆市武隆县黄鹰乡毗邻,距道真县城67公里,距武隆县城32公里,距武隆黑天平索道旅游区仅3公里之遥,距国家级名胜风景区仙女山45公里,是贵州对接重庆市场的重要窗口村。道武公路黄贯全村,交通顺利,信息灵通。境内具有丰富的荒山草坡,宜林宜牧,森林覆盖率达80%,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有上万亩原始生林带,有上万亩的竹笋,有海拨1900米的磨盘山,有蜿悬盘旋的梯级电站,有“人吼一声,水涨一尺”的流河,有胜似仙境的牛角寨溶洞,有顶如人民大会堂顶部的打缸洞,还有近千年的观音岩等旅游风景点,美不胜收, 以“大塘土鸡”为主的特色餐饮业“三幺台”、“人参果炖仙人冒”、“蕨巴烙腊肉”、“洛党鸡”、“大脚菇鸡”等特色饮食让人吃后回味无穷。“打闹歌”、“花灯戏”、“高台舞狮”等民族民间文化异军突起,乡村文化族游氛围浓厚,大塘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成就了人们游览七洞门、探险“黑天平”、参拜观音庙、游览大沙河和磨盘山的“金三角”宿营地,成了黔渝土特产品交易的聚集地,年接待外来游容近5万人以上,旅游业已逐步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大塘是入黔入渝的必经之道,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有夜郎文化的厚重底蕴,而且得盖于巴蜀文化的滋养,尤其是尹珍文化和神龙氏的传说,更显大塘的历史悠久,这里有着中华三大党参为首的“洛党”,有贵州名茶系列之“洛龙云雾茶”,有具有抗癌功能,清香可口的洛龙大蒜,有中药材玄参等特色产业,全村平均海拨1500米,夏季凉风习习,冬季白雪皑皑,与海拨只有200米的武隆县城形成强烈的气温反差,是武隆人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特色餐饮大塘土鸡】大塘陈家土鸡原名青椒童子鸡,2003年于洛龙镇大塘村街上落址营业,本餐馆采用独特的配方,制作的食品深受客人的喜爱,因有利的区位及地理优势,重庆等地的客人远来品味,2004年10月,一位很具有影响力的重庆客商来到大塘度假用餐,不幸在回家的途中因车祸而去世,从此大塘土鸡便在重庆开始闻名,前来休闲、度假就餐的客人开始上升,具统计最多的一天来此用餐的客人多达160余人,为满足顾客的需要,陈家土鸡餐馆于2005年初开始改建场地,现已拥有1000平方米的二楼住房及餐馆一栋,可同时容纳150人用餐的舒适环境。

洛龙特产大脚菇、洛龙大蒜】大脚菇又称独脚菇,因其单独一株又无法人工栽培故为菌中之珍品。每一朵大脚菇下都有数以千万计的白蚁在下面忙碌,因此,大脚菇与“冬虫夏草”的营养价值有异曲同工之妙。每年夏秋两季是大脚菇生长繁殖的季节,它富含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其味鲜、嫩、脆、甜、滑、润。有清蒸、生煎、干煸、素炖、熬汤等多种食法,也可烹制出风味独特的大脚菇宴席,特别是洛龙的大脚菇炖鸡更是让客人赞不绝口。洛龙镇就是一个广产大脚菇好地方,主要分布在洛龙的龙桥、三院、洛龙、鹰咀等地,年产15万斤,远销重庆、贵阳等地。

洛龙大蒜在洛龙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早在二十世纪70年代远销日本及东亚地区,80年代在遵义经贸会上曾认定洛龙大蒜为贵州特优品种,被列为遵义地区拳头产品之一。是洛龙镇的一项特色产业,它具有个大、皮薄、质脆、香气浓,辛辣味重特点。洛龙大蒜既是一种调味品,又是一种好药材,具有降血脂、消炎、止痢、止痛等功效。经加工出来的产品色泽白、晶莹透亮、滋味鲜甜、微辣,具有口感好、开胃、增进食欲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欢。

2007年镇党委、政府将其作为一项产业来抓,建立了标准、规格的基地三个,总面积1000亩,零星种植3500亩。2007年全镇产量10万斤以上,同时新建了洛龙银氏大蒜加工厂、改建了洛龙大蒜加工厂,均拥有400余平方米的加工厂房及加工设备一套,能满足年生产2000吨左右大蒜的需要量,2007年加工成品产量均在35000斤以上,目前产品主要销往重庆、贵阳等市场。

矿产资源学堂坡硫铁矿】学堂坡硫铁矿位于道真自治县洛龙镇鹰咀村双龙片区,矿区距离洛龙镇政府所在地有10公路,距武隆县城56公里,该矿由镇人民政府于2005年5月引资500万元动工兴建,2005年11月投产,是我镇重要的工业企业之一。学堂坡矿区面积0.4524平方公里,硫铁矿石远景储量3000余万吨,煤矿远景储量500余万吨,规模年产矿石5万吨,煤炭1万吨,硫铁矿品位达34.5%,矿山服务年限为20年。

2006年3月追加投资500万元,完成了厂办公大楼、职工宿舍楼、矿品堆放地、废渣堆放地、运输公路建设、矿道建设等主要工程,矿厂开始以日产100吨的速度进行生产。学堂坡硫铁矿的矿石,主要供应武隆化工厂,已成为武隆化工厂的主要供应基地。2007年该矿厂拥有职工85人,年出矿量6万吨,出煤量1万吨。

四在农家和谐新大塘】大塘村位于洛龙镇东北部边陲,平均海拔1300米,是黔渝两省(市)的交通喉舌,与重庆武隆县黄莺乡毗邻,距道真县城67公里,武隆县城34公里,升级改造的三级油路道武公路横贯其中,交通便捷,全村总面积48.6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组458户1832人,仡佬族居民占800%,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2500元左右。境内原始生态良好,民族风情浓郁,是重庆人休闲度假的好地方,2004年来,在上级的领导下,村支两委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奋力拼搏,排难争先,按照镇党委、政府制定的“依托道真遵义贵阳,对接武隆重庆长江,发挥省际边界优势,发展民族边贸经济,把洛龙建成省际周边区域经济强镇”的发展思路和傅传耀书记“把大塘建成黔渝两省(市)交界地的一个休闲和边贸点”的指示精神提出了“发挥边关优势,发展边贸经济,打造大塘新村”的工作思路。实施了“擦亮红色遵义北门,打造绿色神奇大塘”的发展战略,促进了全村文明的和谐发展。2005年被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示范带”建设,并多次获省市级表彰。

2004年-2006年,投资220万元,建成仡佬民居50套,总面积7880平方米形成了仡佬民聚一条街,迁入安置67户;投资60.7万元,完成了长300米、宽20米的街道的新建和油化任务;投资5万元,硬化人行道1800平方米并实施了沿街绿化;投资21.8万元,建成244立方米蓄水池一座,投资35万元建成了902立方米的烟水工程,改建水管网3800米,200余户农户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投资50万元建成了大塘移动机站;投资11万元安装了路灯;投资25万元建成了休闲娱乐运动场,投资45万元完成了“四在农家”建设,硬化了228户农户院坝17830.26平方米、硬化连户路3000平方米、建花坛花台60个300平方米、改灶40间、改厕55间、美化屋脊6700米、美化砖墙3555.35平方米、木房外墙刷漆3100平方米、浆切堡坎650立方米、建排水沟1107.2米、建宣传栏5块、添置篮球架2副、硬化羽毛球场地1块,购置民族体育运动设施10套,投资13万元完成了大塘至田坝里程1.3公里的环寨公路,2007年10月启动了“生态示范村”创建工作。其他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一座崭新的边贸集镇正向重庆人展示贵州人民的风采。

2004年-2006年,改建了大塘小学,提前两年实现“两基”攻坚目标并顺利通过验收,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落实了“控辍保学”措施,提高了教育质量。计划生育以争创省优质服务先进村为契机,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促进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深入贯彻。兑现独生子女一次性奖励15户,三结合帮扶18户,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8人,2007年度全村计生率达99.2%。利用大塘洛党鸡、人参果炖仙人帽、竹芽鸡等仡家乡土美食特色资源,组织新村妇女发展“大塘土鸡”、“农家乐”特色餐饮业,活跃了大塘经济;利用远程教育开展了餐饮业、烤烟生产技术、畜牧养殖技术、农业科技等技能的培训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理论知识的学习拓宽了新村人民的致富途径,增强新村人民的法律意识;

加大了依法行政工作力度,推行了村务、警务公开。牢固树立了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加强了政法综治工作,落实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广泛开展了“平安大塘”的创建活动,妥善处理了群众来信来访,按月开展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有效化解了各种矛盾纠纷。强化安全生产意识,狠抓安全生产措施,五年来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全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着眼于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三年来先后举办了篮球比赛、民族体育比赛、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青少年绿色示范带植树活动等,使干部群众在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中受到教育。积极开展“卫生与秩序”整治活动,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积极广泛开展了“安全文明村寨”、“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开展了“富、学、乐、美”四在农家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引导群众理清了发展思路,制定了增收措施;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对农民进行了各种农业适用技术及非农技能培训,群众自觉学政策、学科技、学法律,学在农家蔚然成风;手机、电视、摩托车、洗衣机、DVD、机动车等现代化设施进了农家门,农民劳动之余下下棋、打打球、唱唱歌、看看电视,文体活动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充实了,农民成了创造文明、享受文明的主人,乐在农家其乐融融;在示范带动下农户自觉治理脏、乱、差,新建、改建住房200多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家物放有序了,卫生条件逐渐改善,贫困农民住进移民房,贫困户搬进了富有门,美在农家让人羡慕。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了大塘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在思想建设上,认真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干部努力发挥表率作用,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提高了干部、党员的理论素养和思想素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开展了“保持先进促发展、服务群众当先锋”主题实践活动,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立说立行,认真整改,达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的。在组织建设上,全面实施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培训干部群众300余人次。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示范带”建设,开展了农村党员“十户代言人”活动,评选“代言人”37人,充分发挥了他们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了村干部“双最”评选活动,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三年来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0名,发展党员9名,加强了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在党风廉政建设上,建立了村务公开制度,按月公示,接受干部群众监督,促进了干部勤政、廉政。认真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坚持了民主生活会制度,认真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

大塘村民俗新村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大塘村支两委一定会抢抓机遇,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工作,以正确的政绩观促进工作,把大塘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五一村农业综合开发】五一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土地总面积30172亩,耕地15086亩,其中稻田8995亩,旱地6091亩,涉及18个村民组3554人,新建渠道72公里,机耕道25公里,农耕步道30公里,改良土壤6000亩,科技培训6千余人次,示范推广450亩,购土壤化验设备和防虫设备15台套等。项目总投资1753万元(其中申请财政农发资金1215万元,自筹资金585万元),06年已投资480万元,在12个村民组综合治理了6000余亩旱坡地,因地制宜构筑了“一横五纵”及支渠与阡陌相通的18.8公里堰渠,修建了7条10.7公里的机耕道,10条10公里的农耕步道。2007年第二期工程土地治理已实施,总投资880万元,涉及16个村民组564户,治理土地面积4670亩,新修公路18.48公里,堰渠26公里,安装杀虫灯100盏,杀虫面积1300亩。第三期工程国家投资489万(二期346万),主要是结合一、二工程进行生态建设,2010年后的五一村又是洛龙一大农业观光的旅游景点。

为推动镇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夯实洛龙镇边贸小城镇地位,不断丰富和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全面实现小康任务目标,2007年在县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洛龙镇党委、政府精心组织,在五一村实施了“示范带”创建工作。五一村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光照充足,历年来一直是洛龙镇优质烤烟的主产区域。加之近年来,在县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烟水配套工程及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相继在此实施,特别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环境, 2007年投资41万元在五一村竹林弯、枣子坪完成了98户农户9500平方米的院坝硬化,硬化连户路1200平方米,建花坛550平方米,美化屋脊2500米,建排水沟745米,美化砖墙4300平方米,木房外墙刷漆750平方米,建宣传栏4块,改厕60间,添置篮球架1副,硬化羽毛球场4块,修建环寨公路2.2公里,安装路灯20盏,建设沼气池145口。通过示范带动,确立群众在创建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转变了群众“要我创建”为“我要创建”的思想,现在的五一村已建成了一个环境优美、山川秀丽的旅游观光农业村寨示范带。

周边景区,

磨盘石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周边乡镇

洛龙镇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周边村庄

龙桥 地址: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双河村 地址: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增产 地址: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大塘村 地址: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三三六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