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坝土家族乡

上坝土家族乡 上坝土家族乡基本信息 上坝土家族乡城镇建设 上坝土家族乡资源优势 上坝土家族乡投资环境 上坝土家族乡经济发展 上坝土家族乡土家族吊脚楼 上坝土家族乡土家族服饰 上坝土家族乡土家族的习俗


上坝土家族乡,隶属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位于道真县城东南面六公里处,有县城“后花园”之美誉。全乡总人口1.8万人,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海拔600至1300米。属县城规划区域,有环境优美独特的天然溶洞仙米洞和完整的森林植被,气候宜人,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S207省道贯穿境内,交通便捷,水资源丰富,电力和通讯条件优越,境内煤、铁、硅酸盐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可供大规模开发。上坝土家族乡位于 贵州省遵义市 道真县城东南面六公里处,有县城“后花园”之美誉。全乡99.67平方公里,海拔600至1300米,耕地面积17424.5亩,辖3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4331户18265人,境内多民族聚居, 土家族占总人口的47%。属县城规划区域,有环境优美独特的天然溶洞仙米洞和完整的 森林植被,气候宜人,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S207省道贯穿境内,交通便捷,水...

详情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上坝土家族乡所有村庄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上坝土家族乡介绍

上坝土家族乡,隶属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位于道真县城东南面六公里处,有县城“后花园”之美誉。全乡总人口1.8万人,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海拔600至1300米。属县城规划区域,有环境优美独特的天然溶洞仙米洞和完整的森林植被,气候宜人,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S207省道贯穿境内,交通便捷,水资源丰富,电力和通讯条件优越,境内煤、铁、硅酸盐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可供大规模开发。

上坝土家族乡位于 贵州省遵义市 道真县城东南面六公里处,有县城“后花园”之美誉。全乡99.67平方公里,海拔600至1300米,耕地面积17424.5亩,辖3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4331户18265人,境内多民族聚居, 土家族占总人口的47%。

属县城规划区域,有环境优美独特的天然溶洞仙米洞和完整的 森林植被,气候宜人,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S207省道贯穿境内,交通便捷,水资源丰富,电力和通讯条件优越,境内煤、铁、 硅酸盐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可供大规模开发。

从1992年“撤并建”以来,城镇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贯穿境内的205省道路面已全部硬化,为国家三级公路,是上坝乃至道真经济的“大动脉 ”;经过连年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全乡70%的户用上了自来水;通过农网改造,100%的村、组通电,能保障乡村生产和生活用电;

先后建成了镇乡政府、卫生院、农推站、派出所、水利站、信用社等单位办公用房,办公设施进一步完善;移动通讯网络已覆盖全乡,程控电话可直拨国内外各地;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有卫星地面接收站3个,有线电视终端网络用户500户,400多农户安装了小型电视卫星收转设备。今后,上坝将抓住县城不断南移的机遇,坚持以小城镇和新村建设为突破口,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经果林、大棚蔬茶、生态渔业、农产品加工‘四大基地’建设为载体,力争把上坝建设成为一个集工业、休闲、旅游、绿色产业为一体的新型乡镇。

上坝土家族乡作为道真县城的“卫星城”,优势十分明显。一是有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交通四通八达,电力保障,通讯广播畅通无阻。

二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境内矿产有煤、铁和硅酸盐矿石(水泥石灰岩),可供大规模开发;境内东山、西山、平模山一带,适宜于猕猴桃等经果林生长,有林地63000亩,天然草地22000亩,经果林园地7000亩,茶园1300亩,荒草地6600亩,山塘水面150亩,灌溉沟渠40余公里,可大力发展畜牧、种养等绿色产业,现已建成猕猴桃基地3个,面积5000亩,种植雪梨等经果林近3000亩,生态渔业示范工程100亩;中药材蓄量丰富,品种主要有天麻、黄连、沙参、黄柏、杜仲等。

三是文化及人才优势明显,上坝乡文化普及,广大农民文化素质较高,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可为各类工矿企业及建设工程提供较高层次的劳动力。四是旅游资源丰富,上坝山清水秀,境内有天然溶洞仙米洞,环境优美、独特,且交通便利,可供开发;东山有较完整的森林植被,是度假、休闲的好地方。

上坝乡投资环境十分优越。一是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能保证生产生活所需;二是县委、政府已把上坝定为该县的工业区,招商引资的政策优惠,对所有客商依法保护,以开放、开明的政策,让客商放心、放手、放胆发展;作为民族乡,所有企业可获得比其他地方更多的政策支持。

上坝土家族乡总面积99.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424.5亩。辖3个村,132个村民组。境内多民族聚居,土家族占总人口的47%。近年来,上坝乡围绕“东山生态旅游观光,西山矿产资源开发,坝区科技农业示范,双河仡佬民居休闲”的产业发展布局。一批主要产业的发展已初显势头,使农民收入显着倍增,生活大步跨越。

自2002年初农村税费改革后,我乡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发展滞后的问题更加突出,许多水利设施老化,村组交通不便,行路难,吃水难,环境卫生脏、乱、差成为我乡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已是广大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2010年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项目在上坝实施,乡党委、政府将此项工作例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实施该项目,在整个上坝如春风化雨,大大小小的村级公益事业雨后春笋般涌现,生机盎然。

项目起步之初,乡党委、政府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物质采购组、质量监督组,资金拨付组、资金监督组、安全监督组,全乡上下一条心,步调一致,拧成一条绳,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覆盖、整体推进”的原则,认真组织人员编制规划报告和实施方案,拟定一系列管理办法和细则,严格项目实施程序,从项目动议、建设内容、资金投入到投工投劳的办法均由村民民主决策,绝大多数村民同意则办,不同意则缓办,建立“由民主张、由民支撑、由民评议”的“一事一议”制度,特别是在“一事一议”的投工投劳上。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制度,坚持项目落实,捐资投劳都取决于村民自愿的原则,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了资金管理,做到资金到位,监督到位,使用到位,同时,乡党委、政府最大限度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与“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乡村道路硬化、危房改造、沼气池建设等相关项目捆绑实施,形成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扶持、村民捐资等多渠汇流,共同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实现在资金投入上共聚一壶水,切实抓好这项民心工程。

2010年,上坝土家族乡共实施12个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其中通组公路硬化项目6个,通组公路泥结石2个,公路桥项目1个,院坝硬化项目2个,连户路项目1个,申请“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140.16万元,群众捐资18.5万元,投劳折资125.6万元,覆盖2个村11个村民组,惠及1546人。如今的村寨,一条条水泥路宛如蔓延的丫枝,伸展到每家每户门前,放眼望去,青瓦白墙,绿树成荫,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2011年,上坝土家族乡共列入5个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申请“一事一议”财政奖补129.91万元,将有444户2264人受益。目前,项目涉及村组均如火如荼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上坝已探索出一条解决村级公益事业发展难的新路子,它建起了村级公益事业的大厦,树立了政府形象,架起了跨越之桥,燃起了村民致富奔小康、构和谐之心愿。

“十二五”开局之年,上坝土家族乡将认真贯彻落实“三个建设年”活动精神,乘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东风,开拓进取,勇往前进,让此项工作在我乡取得更大的成效。

谈到 吊脚楼,对人们的印象就

是一个小木楼在河的耸立的感觉,其实不然,吊脚楼是湖南湘西边垂的一种民间建筑,有着古老的传说! 美丽的湘西,山奇水异,令人徘徊不忍归去。而古香古色、建筑风格特殊的吊脚楼,更添得山水几分韵致。在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城,沱江傍城而过,当地人临河而居,一幢幢吊脚楼,高高低低参差错落。吊脚楼的一端以河岸为支撑点,另一端则悬在水面,高高的悬柱立于水中作为撑持,充满着一种力量的美。

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活泼,可临水,也可依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坝边。稍稍开凿修砌,选上好木料支撑起一座座或者一排排的吊楼来,旁边饰以几丛茂林修竹,省时又省工,温馨而有画境。这种楼飞檐翘角,三面环廊,"吊"着几根八菱形、四方形刻有绣球或金瓜的悬柱,壁板漆得光亮光亮的,并嵌有花窗,通风向阳。花窗也往往用意极深,镂有"双凤朝阳"、"喜鹊恋梅"等图案,古朴而秀雅。 吊脚楼的妙处,一是防潮避湿,通风干爽;二是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三是依山傍水或靠着田坝而建的吊脚楼,悬柱之间往往留有一定的空地,可喂养家畜,"人家吊脚楼下有小羊叫"(沈从文《鸭窠围的夜》)。

古老的黑瓦木结构吊脚楼,堂屋很敞亮,温暖而亲切。如有幸叩访,热情的湘西人泡茶筛酒,摆出种种野味,令人宾至如归。 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庄裕光《干阑建筑》)一种房屋。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 结婚。有“哭嫁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燥,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

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

周边行政单位

吉林市应急管理局考试机构分中心 地址: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S207民顺村委会南侧

周边中学

上坝中学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上坝土家族乡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上坝中学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上坝土家族乡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上坝中学

周边收费站

道真收费站(垫道高速出口)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周边乡镇

上坝土家族乡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