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堂村

子堂村 子堂村社区概况 子堂村农村经济 子堂村人文地理


子堂村委会隶属于云南省昌宁县珠街彝族乡,地处珠街彝族乡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4.5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 交通 方便,距县118公里。子堂村东邻巍山县,南邻珠街村,西邻羊街村,北邻巍山县。辖江边、殷家、利上等1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27户,有 乡村 人口1705人,其中农业人口1659人,劳动力92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898人。全村国土面积23.12平方公里,海拔1,400米,年平均气温18℃,年降水量700毫米,适合种植粮食、红花 、烤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3,428亩,人均耕地2 亩,林地27,789亩。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50.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38.8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主。全村有耕地总面积3,428亩(其中:田410亩,地3,018亩),人均耕地2.02亩,主要种植 烤烟、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27,78...

详情

子堂村地名网_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珠街彝族乡子堂村资料简介
  子堂村是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珠街彝族乡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530524207204,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530524。子堂村与珠街村、岔河村、庆美村、金宝村、黑马村、比此村、谷满村、羊街村、从岗社区村相邻。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珠街彝族乡子堂村介绍

子堂村委会隶属于云南省昌宁县珠街彝族乡,地处珠街彝族乡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4.5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 交通 方便,距县118公里。

子堂村东邻巍山县,南邻珠街村,西邻羊街村,北邻巍山县。辖江边、殷家、利上等1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27户,有 乡村 人口1705人,其中农业人口1659人,劳动力92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898人。

全村国土面积23.12平方公里,海拔1,400米,年平均气温18℃,年降水量700毫米,适合种植粮食、红花 、烤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3,428亩,人均耕地2 亩,林地27,789亩。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50.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38.8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主。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3,428亩(其中:田410亩,地3,018亩),人均耕地2.02亩,主要种植 烤烟、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27,789亩,其中经济林果地4,955亩,人均经济林果地2.92亩,主要种植核桃 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948.2亩,其中养殖面积11亩;草地21.6亩;荒山荒地1,101亩,其他面积386.4亩。有锑矿等资源。

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180户通自来水,有70户饮用井水,有171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40.71%)。有336户通电,有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4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80 %、0%和57.14%);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2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30户(分别占总数的52.38%和30.95%)。

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4.5公里,距离集贸市场4.5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0辆,拖拉机2辆,摩托车45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190亩,有效灌溉率为63.89%,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0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59亩。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35户;装有太阳能农户8户;建有小水窖1233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20户。

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40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7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该村现有农户427户,共乡村人口1705人,其中男性884人,女性846人。其中农业人口1695人,劳动力912人。该村以彝族、苗族为主(是彝族、苗族、汉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631人,苗族91人,其他民族0人。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0人,占人口总数的0%;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623人,参合率95.75%;享受低保84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3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6公里。该村建有公厕0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0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0个,人畜混居的农户410户,占农户总数的97.62%。

该村建有小学3所,校舍建筑面积2,078平方米,拥有教师6人,在校学生239人,距离 镇中学4.5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39人,其中小学生174人,中学生65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0个、图书室0个、业余文娱宣传队1个,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单一。

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16.2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96.61万元,占总收入的64.19%;畜牧业收入194.3万元,占总收入的18.79%(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302头,肉牛158头,肉羊1972头);渔业收入0 万元,占总收入的0%;林业收入94.3万元,占总收入的13.14%;第二、三产业收入18.85万元,占总收入的3.41%;工资性收入2.8万元,占总收入的0.42%。农民人均纯收入2140.5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1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18人(占劳动力的1.06%),在省内务工6人,到省外务工6人。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县内。2008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76.86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50.06%。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烤烟、核桃、红花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烤烟、核桃、红花产业。拥有企业 2个。

彝族人的主要节日与农事节令、宗教信仰有关,主要有春节、米线节、清明节、朝山会、端阳节、火把节、月半节、中秋节等。

春节 彝族叫"过年"。过年前筹办年货,把事情挤着做掉,准备过一个舒心的年。腊月二十四"扫房子",要用紫檀香树长枝和锥栗树长枝清扫屋顶屋壁上的蜘蛛网和灰尘。再用松叶醮香水洒一遍。三十(或二十九日)下午书写和张贴春联、门神、吉利条、亡人牌位、天地牌位;接着宰鸡、煮肉做年夜饭,宰鸡要到山神庙去举行,在山神前摆上3茶3酒,点燃3柱香,举着鸡叩拜山神,把鸡血滴在山神前。再跪拜磕头,祈求山神保佑,一年平安。菜饭要多做些,意为年年有余。菜饭做熟了要先祭献天地亡人,把菜饭酒摆在天地和亡人牌位前的贡桌上,再烧起香、烛,磕头祈求天地、亡人保佑赐福。还要祭拜灶君爷祈求平安。然后撒祭,人们才能进餐。晚饭后是洗脚,要正好洗到膝盖为止,说这样才能正赶上好事好运;再接下来就是串门子、熬寿岁,一般要熬到半夜12点,说这样能长寿;家家户户放除夕新炮,年轻人还去"偷"大蒜,一定要到别人家地里"偷",平年拔12棵,闰年拔13棵,拔得根系完整意为平安,带着土团,意为有财有喜;如果拔断根系,意为有难,要有所提防。要切好初一早上用的糖、菜、作料等,初一早不能动刀,动锄,动绳索,意为动了不吉利。初一早上的早点是"大汤圆",用精制的糥米面粉包上糖、香料或煮或炸,在其中几个里包上硬币,谁吃到为财运好。做熟后先祭献天地、亡人、门神、灶神、喂狗,人们才能吃。初一、十五一般信奉早素晚荤。天刚亮,男童们有请或自愿都去别家贺年(彝族叫"踩门")。男童到别人家大门口,放一串鞭炮,喊"新年开门大吉!"主人开门迎接他们吃早点,给些钱和鞭炮。意为送财童子。女人女孩不得串门。初一到十五的娱乐活动很多,主要有打歌、打秋千、打得螺等。初二早饭后主要活动是走亲戚,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新嫁的女儿要到娘舅家拜年(彝族叫"回门"),干儿、干女要给干爹、干娘拜年,已许亲未成亲的男方要到女方家拜年等。十五也很隆重,早点、早晚餐及祭祀和初一一样。彝族很重视立春,有"年小春大"的说法,饮食、祭祀、禁忌都胜过初一、十五。

米线节 也叫插花节,为农历二月初八,简称二月八。要接出嫁的女儿回家,要宰鸡、煮肉,用糯米拌桃花,舂成桃花粑粑吃。青年男女到山上采鲜花,将花瓣撒在别人身上,意为吉祥幸福,把鲜花插在心爱的人头上,以示爱慕,也把花插在贡桌和床头,以示美满。

朝山会 农历三月十六日为彝族朝山会,珠街彝族的朝山会地址在昌宁县与巍山县交界地老黑棚。传说唐、南昭时,巍山北部的蒙蒿首领蒙脸,与南部首领张乐进不和,张乐进联合巍山的细奴逻共同抵抗蒙脸,细奴逻英勇善战,功勋卓著,每当他们凯旋,当地人就汇集在老黑棚打歌,庆祝胜利。后来打歌会逐步固定时间,扩大了规模,增加了物资交流等内容。每年朝山会开始,要有当地有名望的人主持带领大家祭祀天地、祖先,然后打歌、对山歌,人员来自四面八方,非常热闹,也逐渐成了青年男女相识的盛会。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是彝族隆重的节日。火把节的传说很多,流传较广的是说有一个障毒恶魔,它有一把宝剑,所到之处杀人吃人,宝剑一挥,人们不死即病。有一个聪明的彝族首领,决心为民除害,让千百只羊先饿两天,在羊角上绑上火把,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傍晚,人们带着青草在前面跑,去围攻障毒恶魔,恶魔念动咒语,却已经不起作用,结果被烧死。后来人们以打歌、打秋千、打陀螺、洒火把来纪念这一胜利。逐渐形成火把节。夜里点火把,洒火把有渊远的历史,本为点燃火把驱逐猛兽害虫,在火把不易燃烧时,加上一些松脂,使之烧旺,现在延伸为驱邪祈福。

月半节 农历七月初二至十四日为月半节,内容与汉族基本相似。有"祭先焚褚帛,有尽哀意"之意。彝族意为祭祖祈丰收。初二把祖宗灵魂接到家祭祀,十四再送回,送祖宗时出嫁女儿要回娘家参加祭祀和送祖仪式。送祖要在门外搭一蒿棚,垫上松叶,摆上鲜花、香烛,敬献祈祷。

尝新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尝新节,主要指可以吃到新的谷物。从尚未收获的谷田里选割成熟的谷穗,晒干,舂成米,做新米饭吃,舂成米团馈送亲友,共享丰收欢乐。尝新饭要先喂狗,传说很久以前,连年旱涝,人们连种子都没有了,是狗抬头向天长吠,五谷神可怜,把谷种撒在狗尾上,人们才又有了新的谷种。

杀年猪 多在农历冬腊月,一是有粮喂大喂肥,二是冬季便于冷藏,三是便于过年时食用。"杀年猪"要择日,在亥日不杀猪,杀猪时请人帮忙,请客吃饭,要祭祀山神、祖先,做香肠、豆腐肠、吹肝、火腿、火膀等美食。

盖新房 一是先请风水先生看方位,初步择定各项工程日期,二是杀鸡祭山神动土挖房基;三是杀鸡祭山神上山伐木;四是请木匠杀鸡祭木神做房架;五是请客竖房架,竖房架讲究的是吉日吉时,烧香磕头竖柱,请母舅家来上中梁;六是送木神,谢木工师傅;七是上瓦合脊;八是合门进新房等,礼仪很多,意思都是向神求福求平安。

彝族信仰多种神和原始宗教,却没有专一的宗教信仰。彝族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是直接崇拜自然事物,据古彝文字记载和传说,彝族祖先曾和日、月、水、火、雨、雷等斗争过,但都感到不可战胜,而且也感恩于自然的赐予。所以转变为对这些自然事物的崇拜。每逢喜、丧事或农事节令都要祭天、祭地、祭神,祈求保佑赐福。

图腾崇拜 彝族的祖先认为与自然与神有关系,彝族人崇拜自然事物日、月、水、火、草、木以动物牛、马、鸡、狗的同时,在不能战胜、抗拒自然时,也崇拜神灵神力。特别是崇拜狗。传说狗讨来谷种,给人免于饥饿。因此,彝族人在日常生产中十分敬爱家犬,不许打骂、虐待狗,尝新饭要先喂狗,禁止属狗和吃狗肉。

彝族的服饰 "彝"这个会意字形象地突出了彝族的服饰和生活特色,即头戴包头布或搭头布,身上有米有衣,下身有宽大的裤子和围裙。说明是一个重视吃穿,两脚站立,昂首挺胸,具有特色的民族。过去成年男性头绕黑色包头布,身穿黑色或青色结扣的对襟衣,下穿宽大黑色或青色的宽大的封裆裤,腰缠青色的腰带。青少年不绕黑色包头布,上面盖上黑色或白色的搭头布,身穿青色右衽长尾衣,外套黑丝绸右祍袿,下穿黑布或青布长裤,外系黑布围腰,脚穿绣花尖头布鞋。一般戴耳环,玉片和手镯,未嫁女子只戴锈花银点子镶的勒箍帽,上加搭头布,不缠绕包头布。

苗族的主要节日 有春节、吃新节、芦笙节和踏花山等。

春节,苗族叫"赶秋节"。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聪明、勇敢的苗族小伙子,叫巴贵达惹,有一天他在山上打猎时,忽见一只老鹰抓着一件漂亮的东西飞过,他一箭把老鹰射下来,原来它抓着一只精制的绣花鞋,他想做绣花鞋的一定是个漂亮聪明的姑娘,他决心找到这个姑娘,他想出了个巧妙的办法,制做了一种可以同时坐八个人的秋千,立起秋千,请大家来打秋千,他用寻对鞋的方法,找到了这位姑娘--黛帕七娘,他们结成恩爱夫妻。后来,每逢春节,人们按照巴贵达惹制作的秋千模样,立起秋千,青年男女选择佳偶,就来赶秋千,形成习惯,这天还逐渐增加打陀螺、射箭、对歌、打歌等。

正月初二,苗族都要到山上聚会,对歌、打歌、斗牛等。传说苗族祖先曾在正月初二这天在一次大战中使苗族从危难中解救出来,以后人们在正月初二这天纪念他。

吃新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前后,是苗族的"吃新节",苗族家长要早早上山打一只鸟回来,分给每个家庭成员吃,传说吃新米这天吃雀肉,娃娃长大了会像白灵鸟一样唱歌,大人会像画眉鸟一样能说会道。

芦笙节 又称芦笙会,每年九月二十七日举行,传说三国时的诸葛亮征南时教会苗族做芦笙,吹芦笙。芦笙节这天,小伙子手捧芦笙在前边跳边吹,小姑娘紧随其后边转边舞,众人围成一圈,中心一人为轴心,欢快吹奏芦笙,共同欢舞。芦笙会是未婚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场合。有时还斗牛,最精彩的是有的吹笙"歌头"能边吹边舞,表演"苍蝇搓脚"、"箐鸡摆尾"等连续长时间蹲跳旋转。

踏花山 农历正月初五前后,苗族青年男女带上粽子上山采花,互相赠送,给有情人送花、对唱、跳舞、同吃粽子。也采回插在贡桌和床头上。

苗族信仰多种神,据巫师解释,他们祭祀的鬼神有善恶两大类,善神能赐福于人,而恶鬼则专门作祟,因此在祭祀上有不同,祭祀善神虔诚隆重,祭祀恶鬼则属于敷衍。最隆重的是祭祖,有鼓祭祀。"鼓"是宗教,苗族以鼓为核心,鼓社祭若干年才举行一次,大约分为三类:一是祭祀祖先;二是祈求祖先保佑后人人丁繁衍昌盛;三是维系血缘家庭的团结。鼓祭必须宰牛杀猪,由巫师念咒献牲,先贡献祖先,后再招待客人。

苗族献猎神很隆重,夜深人静才去祭献,已婚妇女不能参加,祭品主要是牛、羊、猪等肉食和米等,有孕妇的人家忌用。相传猎神能保佑猎人的平安和打猎有收获。

苗族打猎忌哭、笑,打到大猎物只能说小,不能说大。

鼓社的鼓,一个寨子有一个大牛皮鼓,没有重大祭祀或丧事时,不准动。乱触乱动者罚鸡或羊一只,有意破坏者,则视为对全鼓社人的侮辱,要被问责,惩罚。养鼓户,每逢过年过节都要烧香杀鸡祭鼓,违者被视为对鼓社不尊重,要另选养鼓户。

从播种直至"吃新",禁止吹笙,吹箫,确保一年无灾平安。"吃新节"要有户长老先祭祖宗,其他人才能尝新,违者被视为对本祖不忠,会受到祖宗的惩罚。

本社鼓有丧事发生时,敲"催亲鼓"时要分"法定下数",不能乱敲,不能让鼓社的人发生误会,乱敲则被视为对丧事家的不尊重。

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苗族不同宗社的男女青年"友访"即"走村寨","率亲"亦即社会交际,这是正常的社会交际,一般在节日前后几天进行,也可在农闲时集体对歌和互致爱慕交谈,远道来访的亲客必须在村寨边和打歌场"友访",若到其它地方谈情说爱要受到惩罚。不能和有夫有妇的人谈情,对这种人则会被打,甚至致伤至残,别人都不会同情。

苗族的体育竞技有摔跤、斗牛、斗画眉、打陀螺、打秋千、射箭等。

捕猎的方法除用枪、弩外,还有"下扣子"捕兽,用"囿子"和"撒子"捕鸟,用地弩捕兽等。

彝族丧葬礼仪 表面上看隆重复杂,实质上庄严肃穆而有条不紊,整个丧葬礼仪都充满了悲伤哀痛。

一个人从死亡到埋葬,大至分为三个程序:即报丧(彝族人叫"害故")、办丧(彝族人叫"害哥")、送葬(彝族人叫"墓堵")。

苗族的丧葬 老人去世称为"烧龙",意为人已经不在了,老人重病弥留之际,要向亲友通报,人死后要有两个人向全寨人磕头报丧,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丧事办得更隆重。全寨人听到噩耗后,便汇集死者家。其中罗姓苗族报丧要吹牛角。咪杂、咪彩(小伙子小姑娘)主动找事帮忙。邻舍送米、酒、肉或布,至亲则送猪送羊。死的如果是女方母亲,主丧必须请后家人亲自宰杀陪嫁时的牛,如那头牛已死,必须另宰一头,否则死者后人会质问不饶。

苗族的丧葬仪式,视死者年龄、身份不同而简繁有别。有的当日入土,有的停放数日,择吉日(双日)入土安葬。出殡时,要先抬着棺材在场院内倒转几圈后,棺材在前,宰牛人在后,把这头牛杀来祭献后,才抬棺出门。熊姓、吴姓苗族幼年死亡者不能从正堂屋门抬出,从后山墙挖个"鬼洞"抬出,灵棺抬出时,有鬼师在前开路,并焚烧死者生时穿过的衣物。埋葬仪式因姓氏不同而有所不同。罗姓、熊姓、吴姓是截山埋,其它姓人顺山埋。李姓不砌石,行土葬,其它姓则砌石坟,女死者砌7圈,男死者砌9圈。对外族人赘的死者,则顺山埋,罗姓人死后,不在家装棺,而是将本板搬到坟山,临时造棺。

苗族有"饮水思源,落叶归根"的观念。埋葬死者时,要请巫师举行护送死者灵魂返回故里的仪式。巫师在经咒中指点亡魂沿着祖先早年过来的老路,点数出所经路线和主要地名,叙述如何爬山涉水,如何按站赶到,最终到达苗族的"老家",和历代祖先会合欢聚。在某家老人去世时,全寨人只要听到报丧时,鼓声,都放下一切事情,到场帮忙,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只要能到场帮忙,主人家都很欢迎满足。以牵羊上祭为最重礼物,每杀祭1只羊,都要请巫师向死者一一交待。主人认真过目,谢礼,表示羊已交给死者赶走。死者被安葬后,鼓声、笙声同时停止,过后不许任何人随便敲鼓,直到另有人去世或做斋、"烧牛纸"时才能再用。

周边

子婕奇堂村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

周边村民委员会

子堂村民委员会 地址: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珠街彝族乡

周边诊所

珠街彝族乡珠街村卫生所 地址: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

昌宁县珠街彝渺剂乡莼族卫生院 地址: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

周边村庄

子堂村 地址: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珠街彝族乡比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