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

乾县 陕西乾县 乾州 乾县建置沿革 乾县行政区划 乾县地理位置 乾县交通概况 乾县资源 乾县人口 乾县经济 乾县社会 乾县旅游 乾县地方小吃 乾县政治 乾县民间艺术 乾县著名人物


乾县属 陕西省 咸阳市管辖县,辖16个镇,总面积1002.71平方公里。地处 关中-天水经济区副核心地带,毗邻 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工业重镇宝鸡。东距省会西安60公里、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35公里,南距 陇海线30公里, 312国道、108国道、福银高速和 西平铁路穿境而过。乾县在 黄帝时称好畤,为祭天之所。 夏朝时为雍州之域,商时为岐周之地, 春秋战国时属秦。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以奉天县置乾州。民国2年(1913)改 乾州为乾县。乾县亦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唐高宗 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合葬墓 乾陵位于乾县。“ 乾州四宝”- 锅盔、 挂面、 豆腐脑、 馇酥风味独特,并有 酱辣子、豆面糊等多种中华名小吃。夏(约前21~前16世纪),按禹贡九州,为雍州之域。商(约前16~前11世纪),仍属雍州。殷末,...

详情

乾县地名网_陕西省咸阳市乾县资料简介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介绍

乾县属 陕西省 咸阳市管辖县,辖16个镇,总面积1002.71平方公里。地处 关中-天水经济区副核心地带,毗邻 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工业重镇宝鸡。东距省会西安60公里、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35公里,南距 陇海线30公里, 312国道、108国道、福银高速和 西平铁路穿境而过。

乾县在 黄帝时称好畤,为祭天之所。 夏朝时为雍州之域,商时为岐周之地, 春秋战国时属秦。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以奉天县置乾州。民国2年(1913)改 乾州为乾县。乾县亦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唐高宗 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合葬墓 乾陵位于乾县。

“ 乾州四宝”- 锅盔、 挂面、 豆腐脑、 馇酥风味独特,并有 酱辣子、豆面糊等多种中华名小吃。

夏(约前21~前16世纪),按禹贡九州,为雍州之域。

商(约前16~前11世纪),仍属雍州。殷末,为岐周之地。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属王畿。西周亡,被犬戎占据。

东周(前770~前256),即春秋战国时,乾地属秦。 秦孝公十二年在国内设41县,乾地初置好峙县。以县境内有祭天的好畴而得名,治城在今县东好畴村。秦(前221~前207),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了天下,置36郡。在京畿之地设内史(内史是掌治京畿的官名,亦为政区名),好畴县属内史管辖。秦末,项羽分内史地,章邯王咸阳以西,为雍国,好畴县为其辖地。

西汉(前206~25),高祖元年(前206),置雍国。二年(前205),改置中地郡。(高祖)九年(前198),罢郡复为内史,好畴县属之。 汉景帝二年(前155),置右内史,治京西之地。后又分右内史之西部,置主爵都尉(主爵都尉原为秦官名,汉用其号),好畴县归其所属。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好畴县自此属右扶风。 王莽新朝(9~23),好畴县曾被更名为好邑。

东汉(25~220),建武初年,好邑复名好畴县。建武六年,撤销好畴县,以其地并入池阳县(池阳县境包括今泾阳、礼泉、乾县等地),属司隶左冯翊领辖。

三国时(220~265),池阳归魏,初属司隶冯翊郡。中叶以后,改属扶风郡。

西晋(265~316),武帝初年,改扶风郡为秦国,治所在池阳。 晋惠帝元康中,分池阳西部之地,再置好畴县,治城在秦汉时好畴故城南2里处,属秦国改置之京兆郡管辖。东晋、十六国(317~420),呈割据局面。这一时期,行政制度无常,好畴县曾一度撤销。乾地先后归前秦、后秦等国统辖。

南北朝(420~589),乾地属北魏、西魏、北周辖区。北魏太武帝始光时(424年后),改池阳为宁夷县(兼有今县东境部分地方),属雍州咸阳郡,而复设立好畴县为扶风郡治。 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分好峙县西部置漠西县,以县境在漠谷河以西而得名。

西魏时,分咸阳郡地置宁夷郡、宁夷县属之。好畴县、漠西县统属武功郡(扶风郡废)。此时乾境仍分属三县。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以前,宁夷郡曾改置为秦郡,宁夷县仍归其所辖,好畴、漠西县属武功郡未变。建德二年(573),撤销秦郡,并入咸阳郡,宁夷县即属咸阳郡。 建德三年(574),并好畤入漠西县,漠西县再属扶风郡。

隋(581~618),文帝开皇十七年(597),改漠西为上宜县(上宜兼有今永寿县境地)。十八年(598),改宁夷为醴泉县(仍兼有今县东境之地),并分上宜置好畴县。此时乾地仍分属三县,隶属京畿之雍州(咸阳、扶风等郡废后所置)。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复废好畴,并入上宜县。是时乾境东归醴泉县,西属上宜县,隶雍州改置之京兆郡。

唐(618~907),高祖武德二年(619),分醴泉置好畴县,治城在今县东北6里许隋太子庄陵城。宋《长安志》载,在奉天西北6里,故址无考。唐太宗 贞观元年(627),稷州废,好畴又隶属雍州。贞观八年(634),废上宜入岐州之岐阳县。贞观二十一年(647),撤销好畴、岐阳,复置上宜县。

五代(907~960),道一级废。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又升乾州为威胜军,领奉天、好畴等五县,上属京兆府改置之雍州。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裁威胜军,复为乾州,领奉天一县,隶复置之京兆府;好畴县别属凤翔府。明宗长兴元年(930),好畴亦归属京兆府。后晋、后汉、后周,沿用前代建置。

北宋(960~1127),北宋初年至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奉天县仍隶属乾州,好畴县仍归京兆府,由至道三年(997)所置之陕西路统管。熙宁三年(1070)乾州废,奉天、好畴均隶永兴军路。 熙宁五年(1072),于奉天县置醴州,领一县,好畴县改隶凤翔府。神宗元丰元年(1078)醴州废,奉天还隶京兆府。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复置乾州,领奉天、好畴县。隶属凤翔府未变。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乾州更名醴州,上隶环庆路,下辖奉天、好畴、永寿、武功、醴泉五县。

金(1128~1227),太宗 天会六年(1128),金夺取陕西诸州县。天会八年(1130),金将娄室克豳州,醴州降,后与宋在此周旋十多年始定。金初,置京兆府路,醴州属之。金 完颜亮天德三年(1151),复改醴州为乾州,领奉天、好畴、醴泉、武亭(武功)四县(是时永寿属邠州)。

元(1271~1368,1271年前称蒙古),太祖 铁木真二十二年(1227),灭西夏,乾州归蒙古。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先后撤销奉天、好畴两县,其境域并入乾州,州牧亲民自此始。是时,永寿复归乾州,州亦领辖三县:永寿、醴泉、武功。乾州在 元仁宗(1312)前,上隶陕西行中书省安西路;仁宗后,归属安西路改置之奉元路。 乾县 (23张)

明(1368~1644),太祖 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为西安府,乾州属之,州仍领三县。嘉靖三十八年(1559),割醴泉县直属西安府。从此乾州只领永寿、武功二县。

清(1644~1911),初沿明制。于清雍正三年(1725),乾州直属陕西布政使司,故称“直隶州”,仍辖永寿、武功二县。

中华民国2年(1913),改乾州为乾县,隶属关中道,不再辖永寿、武功二县。民国16年(1927)国民政府成立,废道,乾县直属陕西省政府。民国26年(1937)设立行政督察区,乾县隶属陕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在彬县)。民国30年(1941),乾县由二等县编为三等县。

1949年5月,乾县解放,归属 陕甘宁边区彬县分区。1950年5月,陕西省整编为九个专区,乾县划归宝鸡专区。1956年10月,撤销宝鸡专区,改由省直辖。1959年1月,乾县、 永寿、 礼泉三县合一,县名乾县,直属省辖。1961年10月,恢复原三县旧制,乾县改属咸阳专区。1968年9月改专区为地区,归属未变。1984年,实行市管县,咸阳地区改置为咸阳市,乾县为咸阳市管辖。

1949年6月,人民政权建立,废除乡保甲制,实行区乡村制。乾县当时沿用民国区划,改10乡为10区,改74保为74乡。新中国成立后,全县正式组建为10区72乡,后整编为10区69乡,区乡以序数命名。

1956年3月,全县撤区并乡,10个区只保留临平、阳峪2区。69个乡合并为23个乡,即城关、阳洪、灵源、大杨、薛录、马连、长留、杨汉、姜村、梁村、大王、漠西、新阳、周城、临平、乾陵、梁山、吴店、铁佛、阳峪、峰阳、注泔乡。上述23乡,其中梁山、吴店、铁佛、峰阳、注泔、阳峪6个乡归阳峪区领导;新阳、临平、周城3个乡归临平区领导;其余14个乡均由县直接领导。

1958年4月,由临平、新阳两乡分出石牛乡,由吴店乡分出关头乡,全县成为25乡。

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全县在25个乡、248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了10个大型人民公社。计有城关、长留、漠西、乾陵4个乡建成的新华人民公社;阳洪、灵源、大杨3个乡建成的东风人民公社;薛禄、大墙、马连3个乡建成的卫星人民公社;梁村、大王、姜村、杨汉4个乡建成的红旗人民公社;周城、新阳、临平、石牛4个乡建成的星火人民公社;梁山、吴店两乡建成的幸福人民公社;铁佛、阳峪两乡建成的钢铁人民公社;关头乡建成的春风人民公社;注泔乡建成的和平人民公社;峰阳乡建成的峰钢人民公社。

1958年底,县区划作了新的调整,礼泉、永寿两县撤销,并人乾县。

1959年1月。新建立的乾县(大县)正式成立,下辖23个大公社。原乾县境内9个公社(此时吴店乡划归永寿公社).其名称是:城关、阳洪、薛禄、梁村、临平、铁佛、注泔(包括礼泉石潭、石泉两乡)、关头(包括永寿甘井、仪井两乡)、峰阳。凡几个乡组成的公社,以原乡为单位,设立管理区,以便领辖全社。

1961年,大县撤销。原礼泉、永寿两县自乾县分出。乾县境内的9个公社,调整为23个人民公社,下辖305个大队、1928个生产队。同年,还另设有城关管理区,专管城镇居民。

1963年3月,薛禄公社分为薛禄、大墙两个公社;阳洪公社分为阳洪、大杨两个公社。全县计25个公社,1个城关管理区。1965年9月,东街3个生产队划归城关管理区,管区遂改名为城关镇,全县计26个社镇。

1971年5月,城关镇与城区公社合并,称城关公社。到1983年底,全县共25个公社,下辖306个大队、2059个生产队。

2001年,全县撤乡并镇,设立12镇8乡,12镇包括:城关镇、临平镇、峰阳镇、阳峪镇、阳洪镇、灵源镇、王村镇、马连镇、梁村镇、薛录镇、注泔镇、姜村镇。8个乡包括:梁山乡、大杨乡、周城乡、石牛乡、新阳乡、大墙乡、漠西乡、关头乡。

2010年,全县撤乡并镇,设立16镇4个社区,16镇包括:城关镇、临平镇、峰阳镇、阳峪镇、姜村镇、阳洪镇、灵源镇、王村镇、马连镇、梁村镇、薛录镇、注泔镇、梁山镇、大杨镇、周城镇、新阳镇,4个社区包括:石牛社区、、大墙社区、漠西社区、关头社区。

乾县位于 关中平原中段北侧,渭北高原 乾县 南缘,省城西安之西北。地处北纬34°19′36″~34°45′05″,东经108°00′13″~108°24′18″之间。东接 礼泉县,南连兴平、武功二县,西邻 扶风县,北靠永寿、麟游二县。乾县处于秦陇之要冲。九嵕山控其东,漆水环其西,北枕梁山,南接台原,国道 西兰公路自东而北曲折穿境而过。

乾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南缘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梁山屏倚北部,三河(泔河、 漠谷河、 漆水)从县境东、中、西三个部位由北向南流经北、中部地区。全境西北高而东南低,地貌形态有山地、 丘陵、黄土高原和河谷阶地。按地形可分为南北两部,北部为浅山丘陵沟壑区,海拔650~1467米,约占乾县总面积的49%;南部为黄土台原区,地势较平坦,稍有波皱起伏,并有较多的宽浅洼地,海拔520~650米,约占乾县总面积的51%。

乾县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3.1℃,无霜期为224天,年平均降雨量573~590毫米。冬季干燥寒冷,常有冬旱。春季气温渐高,为冷暖交替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变化大,雨水不均。夏季炎热,雨量集中,降水强度大;但降水分布不均,亦常有夏旱伏旱。秋季温和、湿润,多连阴雨。由于境内地貌特点、气候差异等原因,气温东南稍高,西北偏低。

国家高速G70福银高速公路,国道312线、108线,省道107线共同构成了乾县交通大骨架,并规划有乾岐高速(乾县——岐山)。

1路火车站—一中—乾陵,2路火车站—二中—乾陵,4路浩泽——一广场。

西平铁路在此设有 乾县站,于2015年4月正式开通客运服务 。

银西高铁于2015年底正式开建,在乾县与西平铁路既有站乾县站并场设站,预计2020年建成通车。

关中城际铁路咸阳机场至法门寺线计划2017年开建,自法门寺经召公、临平引入银西高铁乾县站,利用银西 高铁60余公里至咸阳机机场 。

乾县紧邻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通过高速公路前往仅46km的距离,航空优势明显。

乾县耕地面积103万亩,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境内有泔河、漠谷河、漆水河3条河流,大中小型水库22座,水灌条件优越;石灰石储量3亿立方米,属国家优质矿石,易于开采;矿泉水、地热水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民国17年(1928),乾县有男92058人,女77442人,共计16950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死亡率降低,出生率提高,人口总量迅速增加。1949年乾县人口有220739人,1984年为441627人,净增了220888人。1990年7月1日,乾县人口为491803人。80年代以来,人口自然 增长率为17.01‰。

2010年乾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73073人,占51.63%;女性人口为254015人,占48.03%。同2000年的544846人相比,共减少17758人,下降了0.98%。

乾县有汉、回、藏、满、瑶五个民族。

1980年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经营和核算单位由生产队变成家庭,家庭年经济总收入除去国家、集体提留,生产队费用外,全部由自己支配。1983年,乾县农村出现收入较高的重点户、专业户共3873户,其中户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有482户,纯收入在万元以上的有47户。

1984年,乾县农业户数89703户,农业人口42.085万人,劳动力15.9265万个,全年农业总收入1.3876亿元,其中种植业收入8607万元。1990年乾县农户达到10.41万户,农业人口46.36万人。农村经济总收入4.2342亿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8037亿元。

2008年乾县农业总产值12.4亿元。乾县土地总面积150万亩,耕地面积75万亩,粮食面积95万亩。2008年,乾县粮食总产29.2万吨,其中夏粮总产17.46万吨,秋粮11.75万吨。油料5.51万亩,2008年,油料总产7491吨。蔬菜面积2.88万亩,蔬菜产量25082吨。乾县果园面积43万亩,其中苹果34.27万亩,梨2.3万亩。水果产量43万吨,其中苹果35万吨,梨3.22万吨。2008年造林面积3.1万亩,育苗面积0.15万亩。

2016年乾县农业总产值完成55.61亿元,同比增长3.8%。农业增加值完成32.89亿元,同比增长3.8% 。

乾县主要工业门类有: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建材工业、 纺织工业、服装工业、皮革加工工业、橡胶制品工业及文教、艺术用品制造工业等。

1963年,乾县工业生产稳步发展,自动化的大型设备引进使用,乾县工业总产值由1963年的218万元,增长为1977年的1735.75万元。

1982年,乾县共有全民所有制的27家;集体所有制企业有114家。另有个体工业企业共96家。按工业性质划分,轻工业72家,重工业69家。工业总产值3831万元,为1958年的24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2.4%,职工人数增加到7106人。

1990年,工业总产值达1564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1.31%。共有全民所有制企业22家,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96家,乡办工业企业89家,职工人数达23184人。

2008年,乾县工业总产值20.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为258859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642033万元。

2016年,乾县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201.2亿元,同比增长12.39%;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63.1亿元,同比增长9.15% 。

1958年由于“大跃进”浪潮,商业开展“大购大销”大搞商办工业,“放卫星”、“保外贸”,只算政治账,年底供销系统自有流动资金49万元,银行贷款267.4万元,固定资金总值18万元。1976~1985年因连年阴雨,库房商品霉变,造成巨大损失。1978年亏损33.89万元,1984年亏损39.1万元,1985年亏损8.3万元。

2006年,乾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95000万元,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68897万元。

2011年,乾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02亿元,同比增长32.7%。38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6.8亿元,列入市级的3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3.8亿元。精密机械零部件加工等13个项目建成或投入使用;众喜水泥生产线等项目进展顺利。引进项目29个,总投资109.8亿元,开工项目26个,完成投资56.9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完成投资39.5亿元。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县”,获得“全市招商引资先进县一等奖和大项目奖”。

2016年,乾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3.68亿元,同比增长17.98%。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12亿元,同比增长9.7% 。

1978年,科委创办《乾县科技》期刊,1980年,改作《乾县科技》小报,以宣传工农业生产,畜牧兽医、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乾县的科技动态为主,每期4000份,发行到县级单位和乡村。1985年,科委根据县经济发展的需求,创办《科技与信息》小报,出刊七期,印发28C00份。

1987年,为贯彻全国农村科技工仵会议精神,开展了科普宣传月活动。乾县共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76期,培训技术人员18000人次;印发工业、农业、卫生等28个方面的科普材料52期,共123000份;绘制科普图册6000多份;制作科普宣传板面136面;放映科教影片200场次以上;召开各种技术现场会116次,与会人员193000多人次。

1988年,科委又编辑了《技术信息与咨询》合页期刊。1989年,共出刊八期,发行12000份,运用市场机制开拓技术市场,促进技术进步。

2009年,结合农时,合计培训技术人员2800多人。深入临平、周城、 灵源等乾县15个乡镇进行科技宣传,发放星火农技“12396”、测土配方施肥、科学养殖、防震减灾等科普资料2万多份,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000多人,农民技术员1000人,青年科技致富带头人600人。

2010年,乾县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58户,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为48%,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工业区被命名为“陕西省星火技术密集区”。

民国时期,县境内共有中、西医医院、诊所24家,其中县城19家,从业者大都和药铺结合,坐堂行医或在家行医,设备极其简陋。 1949年6月,成立乾县诊疗所。 1954年,县境内个体诊所64家,中西医生266人,到1957年全境医生联办诊所22家(中医11家,西医11家),人员共133人,其中中医111人,西医12人,其他10人。

1983年,乾县共有卫生医护人员93人,其中中医中药人员66名,西医人员15名。1990年,乾县卫生医护人员共157人,其中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1人,医师36人,初级卫技人员83人,病床100张。1997年,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12名,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0名,主治医师53名,医师121名。

2010年,乾县共有县级医院3所,乡镇卫生院25所,拥有床位3400张,县人民医院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爱婴医院”,县中医医院被确定为国家示范中医医院。

民国12年(1923),借乾县高等小学校(今乾师附小处)附设县立初级中学班,招生两个班,不足百人。民国28年(1939),招生四个班(内有女生一班),补习生一班,共300多名,教员17人。民国38年(1949),十年间乾县中学初中毕业生共1210人,高中生538人。

1950年,陕西省立乾县中学招收初中班六个,高中班三个。1956年,在杨安村创建乾县初级中学,乾县中学生总数达1895名。从建国到1965年,乾县共培养初中毕业生4778名,高中毕业生1639名。

1969年以后,各地又相继在小学附设初中班,出现53所七年制学校,368个初中班,18430名学生。1970年以前,仅城关一中、杨汉中学为完全中学,以后其他五所公办初中一律升格为单设高中。1977年,七年制学校增加到83所,新设九年制学校11所。

1988年,乾县共有县辖中学七所,乡辖初中27所。1978~1988年十年间,培养初中毕业生63700多名,高中毕业生36300名。

1998年,乾县计有县辖高中7所,乡辖初中27所,小学416所。

2010年,乾县中小学校340所,其中:省级标准化高中3所,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咸阳市13个县、市(区)前列。

2016年,乾县一中顺利通过省级示范高中复评验收 。

唐陵戴帽

此为“乾县八景”之首,唐陵即 唐高宗李治与女皇 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位于海拔1047米的梁山主锋,凿山为穴,以山为陵。天将雨时,云缠雾绕,远远望去,犹如给乾陵戴上了一顶绵软的白帽。这一自然景观很早就被当地人发现,有“乾陵戴帽,长工睡觉”之谚语, 苏东坡亦有“岭上晴云披絮帽”之佳句。

汉宫流泉

汉宫即 甘泉宫,位于县境注泔乡,距县城17公里,相传注泔西沟,曾有一泉水味甘甜,水色清亮,水质纯良,水量充沛。饮之,神清志旺;洗之,肤美目明。后秦始皇巡幸于此,建甘泉宫。据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九年,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后每逢盛夏,又必来此避署,饮泉思政。秦朝以后,汉朝皇亲国戚,文武大臣曾在此或巡游,或避暑,或狩猎,或沐浴,汉宫流泉,名盛一时。星移斗转,历史变迁,汉宫颓倾,甘泉涸竭,只剩瓦砾残。

五峰叠翠

五峰,即 五峰山,距县城23公里,位于乾县东北界,北扼永寿,东邻礼泉,以五峰并峙而得名。古志曾云:上有灵湫,祷雨多应。今有宝泉寺、洋人房、石炕、凤凰窝等十二处景观,是旅游、观光、登山、狩猎、休闲、避暑的佳境,据《民国·乾县新志》记载“外国人伏天多避暑于此”。

双乳凌烟

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即乾陵,南二峰较低,称东、西乳峰,为乾陵之天然门户。整个山势,远远望去宛若一位仰卧于天地之间,头枕 梁山,脚蹬 渭河,双乳丰隆,体态优美的睡美人。古之帝王陵前,均有乳台,唯乾陵依托山势,筑台建梯,形如奶头,逼真宛然,故当地又叫“奶头山”。著名诗人 郭沫若1960年来乾陵游览时;曾留下了“南对乳丘思大业,下临后土望长安”之佳句。

石马开道

此景距县城6公里,与乾陵浑然一体, 乾陵朱雀门南面从两乳峰之间通向献殿的御道两侧,竖有华表,石马(翼马)、驼马、翁仲、述圣纪碑、无字碑、石狮、六十一宾王等大型精细石雕,120多尊依次排列。石马在前,双翅高振,凌空欲飞,其他石雕左右配置,被史学界誉为“唐代露天石雕艺术博物馆”。

金龙锁关

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龙塘沟。北关两岸突拢,左右峭壁,据险夷之界限,扼山谷之咽喉。漆水河流至此关,如金龙拱掌,咆哮水涛,巨龙般从峪谷喷出,跳跃关外,而后平缓,一泻千里,逶迤向南。关险水急,盘龙锁隘,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龙岩古寺

位于乾县 临平镇西北6.5公里处,座北向南,依山傍水。相传该寺为 唐德宗所建。寺西北和沟坡相连,东北有耧山环绕,东临陡峭的龙塘口,南面横跨漆水河的大渡槽。寺脚下漆水河细流之旁,明万历年间已涸的温泉,今又复流。温泉水质富有矿物质,水温34度左右,可沐浴、可疗疾病。后因人为污染,温泉不再,但寺中香火甚旺。

响石名潭

潭有二,一在县东注泔乡东泔谷,人称东潭,东潭主要有:龙潭、神潭、鬼潭、白马分鬃、一线天等十多处;一在县西漠谷,人称西潭。二潭皆深不可测,其上于乱石罅中,高悬瀑布,冲激流响,訇然之声,数里可闻,故名响石潭,西潭在修乾陵水库时埋于坝下,故此景又称“东响石潭”。亦是旅游佳境,休闲胜地。

永泰公主名 李仙蕙,是唐高宗 李治和 武则天的孙女,中宗 李显的第七女,嫁于武则天的侄孙附马都尉 武延基,公元701年,死于洛阳,年仅17岁。 这是解放以来发掘的唐墓中最大的一座。永泰公主墓于1960年至1962年发掘,是属封土堆墓,其墓穴是用砖砌的,由墓道、过洞、天井、雨道、墓室构成,全长87.5米。 墓道是一条宽约2米的斜坡,进入过洞直至狭窄的雨道,两旁洞墙内有6个小龛,里面放着彩绘陶俑、骑马俑、三彩马及陶瓷器皿等随葬品,造型逼真。

传说,乾陵修筑时,成千上万的民工参加筑陵工程,民工为解决生活问题,就用自己头盔烙制面饼。这样的作法,大家都感到烙制起来方便,一传十,十传百,普遍传开了。大多数民工就是这样制作锅盔,烙出来的馍好吃耐放,香味扑鼻,这就是锅盔的前身。后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在实践中技术不断的改进,用具不断的革新,锅盔的质量越来越好,成为民间的传统食品,经久不衰流传。

锅盔特点:形如菊花火色匀,皮薄如纸馍膘多,用手掰开是层层,用刀切开如板油。入口越嚼越多,下咽回香无穷。吃起酥、闻起香、耐存放、寿命长。如果带有乾州锅盔,同车异座,未见其馍,即闻其味。

制作方法: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制作乾州锅盔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把原来柴禾烧在小锅内烙制改成了用煤烘烤在鏊内烙制,把原来用手揉面改成了用木杠压面。这样以来上下烘烤,温高气保,火色均匀,熟的足到,达到耐存放的目的。用木杠压面,面排揉的到,能使馍色增白, 香气浓郁,味美可口。具体作法是:面粉十斤,水四斤(水 温要按季节掌握),酵面夏季五两,春季七两.冬季一斤, 碱面按季节零点五至一两,面水酵面,搭上碱面,和成面团,放在案上用木杠边折边压,压的过程中,再加面粉二 斤左右,直压到面光色润,酵面均匀时,分成一斤三两重 的小块,再分别逐个用木杠边压、边转,制成圆直径八寸, 厚六分的菊花式圆形饼,上鏊烙制。第一鏊是上下火,火候要小而稳,主要是给馍被木杠压后产生的波浪上面上 火色,让酵面进一步发酵和最后定型,然后进第二鏊。二鏊是一面火,火候较旺,因火旺鏊内可放一个铁圈,将馍 置于空中,主要是起烘烤作用,两个鏊一共要达到三翻六转,大约十分钟可烙制而成 。

乾县挂面采用上乘精粉,加盐水和成面团,人工反复揉搓成长蛇状的大条,压在瓷缸内“回性”两晌,再将大条分成小条,挂在竹竿搭成的面架上拉丝。面条徐徐附落,渐渐由粗变绸,状若发丝,晾晒风干,落下大架放上案板切做八寸长短,用马莲草扎成小把。食用酸汤挂面时,先将挂面在锅中煮熟,用笊篱捞出后放入凉开水中冰过,再用筷子捞成小撮,在甑笆上滤净水浇酸汤食用。调制酸汤:开水中兑上陈醋,加上骨头汤或肉汤,再添上五香调料煎熬,汤沸后放入香油、大油,佐以切成碎片的鸡蛋饼、葱花、韭菜、 白菜心、香菜等漂稍,将挂面挑入细花碗里,浇汤即可享用。乾州酸汤挂面讲究汪(油要多)、煎(汤要热)、稀(面要少),汤清亮溢香。

基本制作工艺是,将黄豆磨成豆瓣,去皮,放入清水中,泡至发白时捞出, 倒入钢磨,磨成细浆,用过浆布过滤,倒入大锅中用旺火烧开,在烧煮过程中,用木勺把豆浆舀起,倒入,重复几次,装入桶内,倒入熟石膏水点制,停5分钟后即成豆腐脑。锅内加适量水烧开,倒入湿淀粉搅匀,下入胡罗卜丝、水发黄花、水粉丝等,煮开时即成卤汁。 食用时按季节,春夏秋季在豆腐脑碗内调入蒜汁、精盐、酱油、醋、辣椒油等,淋入 芝麻油即成。冬在豆腐脑碗里浇入占汁、再放人精盐、酱油、醋、辣椒油、淋上芝麻油即成。其特点是:色白软滑,味美可口。

以马油或大油和面,用冰糖、青红丝、白绵糖为馅,做成茶盖般的圆饼,放入油锅煎炸。圆饼炸成后红中透黄,入口香酥脆甜,博得了男女老幼的喜欢。相传馇酥为唐代祭祀乾陵和神祀的供品,后传至乾州民间,延续千年,成为民间走亲访友、招待宾客的传统食品 。

刘勇锋 县委书记
谢 军 县委副书记、代县长
邢步宜 县委副书记
焦志鹏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李 函 县委常委、副县长
靳建国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魏志诚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张社教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杨 虎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景雪峰 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李 平 县委常委、武装部部长

弦板腔又称“板板腔”,由主要伴奏乐器“弦子”和敲击乐器“板子”而取名。其音乐弦律节奏明快,悦耳悠扬,唱腔刚柔相济,感人动听,能充分表达戏剧剧情。随着历史发展演进,弦板腔从早期基本乐器的“二弦”、“三弦”“板子”发展到加入板胡、二胡等多种民族乐器,在演唱方面由早期注重表演武打戏发展到表演历史演义和缠绵委婉的多种剧情的戏剧。弦板腔历史上在民间流传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陕西省乾县、礼泉、兴平、武功、周至、户县,以及甘肃庆阳、正宁、天水、合水、兰州等地。其中在陕西乾县、兴平、礼泉最为盛行。为陕、甘两省群众所喜闻乐见,弦板腔由皮影戏搬上大舞台是从乾县开始的。

弦板腔起源于宋代,据王绍猷先生考证,弦板腔、皮影戏源于秦中乾县、兴平、礼泉、咸阳等地。其乾县植根最深、流传最广,1800年前后弦板腔曾与“道情”同台演唱,以后逐渐演变为独台演唱,在不断完善发展中成为独特剧种。乾县马连村皮影戏老艺人郝正发回忆:原来的皮影子工艺粗糙,没有色彩,型体较大,人称皮影戏为“四人忙”。四个人分作两部分,在“亮子”前耍皮影兼唱一人的叫“前手”,后面乐队的三人叫“后手”,其中一人打鼓带弹三弦,一人拉二弦带拍铙钹,一人甩呆呆带大锣、唢呐、大号和小锣。自宋以来一直以皮影戏演唱形式在民间世代传承。过去关中农村一般农闲结社,过节和过年欢庆。求神祈雨,乡间庙会或祝寿祭奠等活动时,大多都演唱板板腔(弦板腔)影戏,在民间久演不衰。不断向艺术化发展。但在封建社会,由于官方文化机制薄弱,造成岐视民人俗文化,民间很少有人专司记载,因此除留传有少量的剧本外,很少有音乐表演等方面文献资料。据老艺人郝振安(已故)回忆近代弦板腔主要发祥于乾州(即陕西的乾县),后波及周边的礼泉、兴平一带,并形成东西两路流派。东路以礼泉王元德为代表,其班社擅长演武打戏,以演唱《封神榜》、《西游记》等剧目著称;西路以乾县著名老艺人郝振安、马怀玉、陈文蔚、王正友等为代表,以演唱三国戏而著名。其中郝振安(乾县马连乡人),后期多演传奇戏,在演唱中融入了缠绵抒情的细腻唱腔,弥补了早期弦板腔以刚健昂扬为主之不足。

弦板腔早期是从隔帘说书的皮影戏开始的。艺人们将用羊皮、牛皮刻制成的各类戏剧人物,在撑展的纱帘上通过灯光挑动皮影,映像表演。最早的弦板腔皮影总是只有四个人说唱,被群众称之为“四人忙”。当时在关中流传着一首歌谣:“一辆大车四个人,绳子四条椽四根”。四人分为两部分,在纱帘“亮子”前操作挑动皮影兼演唱的叫前手。后面“三人”叫后手,其中一人敲带鼓弹硬三弦,一个拉二弦折铙钹,一人甩呆呆(板子)兼大锣、唢呐、大号、小号。后来发展刻有四手、五手、六手等,加入板胡、二胡、笛子等多种乐器 。

乾县人过春节或新婚嫁娶都要剪贴窗花,布置房间,以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窗花按内容分为三类:一类是戏剧人物,如花亭相会、 三娘教子、青白二蛇、孙悟空盗扇、 刘海戏金蟾等;二类是花鸟虫鱼,如孔雀开屏、春燕剪柳、二龙戏珠、 鸳鸯戏水、 丹凤朝阳、鱼儿钻莲等;三类是艺术字和图案花卉,如双喜、彩云、佛寿、石榴、桃等。

蛟龙转鼓是流传于陕西省西部的一种民间鼓舞,在乾县尤为盛行。被列入陕西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鼓腔上绘有“蛟龙”,所以又称蛟龙转鼓。蛟龙转鼓气势恢宏,一般在 元宵节表演,属集体乐舞艺术,由15人到50人组成,也有百人参加的壮阔场面。蛟龙转鼓在表演形式上分“座鼓”和“转鼓”。表演“座鼓”时,鼓行前排,锣插其间,铙钹置后,号手两边,鼓只敲而不转,“转鼓”顾名思义就是鼓围成一个大圆圈或几个小圆圈,指挥居中,号手两侧,在鼓转的过程中鼓槌高举一击,铙钹呈弧形围于大圈之外。

蛟龙转鼓没有脚本乐谱,舞蹈、曲牌、鼓点仅靠艺人们的口述或记忆流传,在流传的过程中艺人们不断加工、整理,形成独特的 艺术形式和强大的 艺术魅力。蛟龙转鼓以其传统性、 民族性、艺术性,成为鼓乐和舞蹈艺术结合的一枝民间鼓舞奇葩。

乾州布艺是流传于陕西乾县的一种独特的民间 手工艺品的代表作,集民间剪纸、刺绣、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布艺,即布上的艺术,它是以布、绸、绢、缎等为主要原料,以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容为题材,用变形、夸张的手法,同时融合、吸收 民间美术中多种品类的制作技艺,通过剪、缝、绣、贴、挑、拔(扎)、拼、缠、纳、叠、镶等技法来制作的一种布质工艺品。

姓名 朝代 身份
赵植 岭南节度使
赵峻 状元及第
赵存约 诗人
赵隐 宰相
赵骘 后梁
赵光逢
赵光胤 后唐
杨振 诗人
杨奂
宋钦 刑部尚书
宋廷佐
黎玉田 兵部尚书
宋企郊 扬州府推官
王郡 台湾总兵
张庚良 近代 革命烈士
吴希真 辛亥革命巨子
杨森 秦腔著名剧作家
高鹏
范紫东
王炳南 当代 著名外交家
何文治 航空专家
吕剑人 陕西省委书记
陈元方
强富朝 南海舰队政委
习鹏华 63军副参谋长
刘巨奎 甘肃省军区政委
徐新荣 渭南市市委书记
冯西宁 陕西省交通厅厅长
王 锋 陕西省水利厅厅长
祝新民 国家电网纪委书记
李效民 咸阳市政协主席
强文祥 黄帝陵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
祝春荣 海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上官吉庆 宝鸡市市长
张文亮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高静乐 庆阳市副市长
李佩成 工程院院士
杨争光 作家
程海
史向阳
李波超
董生龙
史飞翔
黄建国
张汝意
黄光仁
张剑锋 评论家
陈天民 书画家
徐文鹏
亓宏刚
京农
马革顺 艺术家
屈塬
商芳会
门晓俊 环保宣传者
徐党校 书法家
冯军政 救落水儿童牺牲英雄
杨朝阳 玉树地震烈士
张亚莉 慈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