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马镇

骏马镇 骏马乡 骏马镇行政区划 骏马镇建制沿革 骏马镇自然环境 骏马镇人口民族 骏马镇党建工作 骏马镇经济概况 骏马镇交通运输 骏马镇历史遗址 骏马镇著名人物


骏马镇,是陕西省 咸阳市 礼泉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骏马镇位地处 陕西省礼泉县城区东南15公里,处在 礼泉县、 秦都区、 兴平市三地交界地带,也是礼泉县的东南大门,东南与秦都区的马庄镇、 双照镇接壤;西南与兴平市的 店张镇为邻。骏马镇因故池阳县,昭陵六骏碑而得名,文化根源深厚,享有“小戏之乡”的美誉。骏马镇因唐 昭陵六骏碑而得名骏马,六骏马等传说源远流长。北宋建隆元年(960)礼泉县迁县城于旧县村(今骏马镇)。明嘉靖时期,路井里、故县里。路井里在县东15里,管26村,即张礼(张里)、路井、南宁、湫池庙、石婆父、娄范、凹底、杨范、傅官寨、双佛寺、将军卢、阎村、王店、马李(马里)、翁官寨、晏村、师村、鲁店、齐城父、杨官寨、康村、裴旗寨(裴寨)、东西庄头、钞里、段家河、北庄村。故县里在县东30里,管13村,即故县、底赵、吴村、刘...

详情

骏马镇地名网_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骏马镇资料简介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骏马镇介绍

骏马镇,是陕西省 咸阳市 礼泉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骏马镇位地处 陕西省礼泉县城区东南15公里,处在 礼泉县、 秦都区、 兴平市三地交界地带,也是礼泉县的东南大门,东南与秦都区的马庄镇、 双照镇接壤;西南与兴平市的 店张镇为邻。骏马镇因故池阳县,昭陵六骏碑而得名,文化根源深厚,享有“小戏之乡”的美誉。

骏马镇因唐 昭陵六骏碑而得名骏马,六骏马等传说源远流长。

北宋建隆元年(960)礼泉县迁县城于旧县村(今骏马镇)。

明嘉靖时期,路井里、故县里。路井里在县东15里,管26村,即张礼(张里)、路井、南宁、湫池庙、石婆父、娄范、凹底、杨范、傅官寨、双佛寺、将军卢、阎村、王店、马李(马里)、翁官寨、晏村、师村、鲁店、齐城父、杨官寨、康村、裴旗寨(裴寨)、东西庄头、钞里、段家河、北庄村。故县里在县东30里,管13村,即故县、底赵、吴村、刘鲁、大范、小池、朱蒙、赵堡、旧县、三郑、纪村、坡底、高村。路井里、故县里管辖的南宁、娄范、傅官寨、双佛寺、马李(马里)、东西庄头、北庄村、旧县、三郑、纪村、坡底和大范等均为今骏马镇辖区。

清乾隆年间,把“军户”从境内“八里”中划出。大范村、付官寨划归后卫2旗管辖。按当时规定,交纳军粮、王粮、军赋繇役,这些机构直到清末民初没有改变。

民国22年(1933)废止区公所,编查保甲。每区分置乡镇,每乡镇分设联保主任及保甲长。当时全县共设9乡、6镇、132保。第三区,道南乡。第8保,东西庄头二堡、马里村、陡家;第9保,傅官寨;第10保,南宁村上下二堡、双佛寺;第11保,北庄;第13保,卢范村、周家寨、三郑村。第四区,朱蒙乡。第1保,大范村;第5保,东纪村、北吴村;第6保,坡底村四堡;第7保,旧县村八堡。此地区均为今骏马镇辖区。

民国27年(1938)全县废区制,改乡镇制为联保镇制。第三区,道南乡改为道南联保。第四区,朱蒙乡改为朱蒙联保。

民国30年(1941),又将原来10个联保、5个镇合并为4镇、3乡。大路乡由道南、道北两联保合并。阡东镇由朱蒙联保等合并。合并联保,成立乡镇,辖区未变,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5月18日礼泉解放,保甲制随之废除,骏马镇所属第1区,城关管辖。区政府设在县城内,管16乡,现骏马镇所属基本为当时7乡和8乡,7乡政府设在南宁村,8乡政府设在付官寨村。

1953年成立了第7区(骏马)。

1956年元月,撤销1区(城关)、2区(新时)、3区(阡东)、5区(建陵)、7区(骏马)。7区被拆分为旧县乡(乡政府设在大范村)部分行政村划归西张堡乡。

1958年11月礼泉县将原22个乡镇合并为9个人民公社,原旧县乡和西张堡乡合并骏马人民公社,公社驻地位于今尚宁村(原下南宁村)。

1961年礼泉县恢复县制,将原9个公社分设为20个人民公社,西张堡乡从骏马人民公社拆分出来,成立西张堡人民公社。

1984年底,改骏马人民公社为骏马乡人民政府。

2011年底, 骏马乡改乡为镇。

地貌

骏马镇位于黄土台原区,海拔450~560米。原面完整,向东南微倾,相形坡降约3%左右。原面上有较多的浅洼地,付官寨洼地等。洼地也是向东微倾,呈东西向展布。洼地边缘多数是北缓南陡,高差约5~15米。这些洼地,多数是地表暂时性水流侵蚀而成。

土壤

黄土类主要包括黄增、白墡和淤墡土。其特点是:色呈黄棕,质地均一,土壤偏重,疏松多孔,渗水透气,结构较好。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保水保肥性能较差。整个土体呈黄色和强石灰反应,耕层厚30厘米,下有犁底层10厘米,其下层为黄土母质,该土耕层有机质含量1. 092%,全氮含量0.076%,全磷含量0.147%。

水文

潜水位埋深一般为20~90米。含水层岩性为上中更新统黄土,弱富水区,单位涌水量每小时1~2立方米。潜水位动态主要受降水、渠灌及地下水开采的影响,部分村曾经出现过潜水位处于持续上升状态,而近年来因开采地下水引起水位下降。承压水因受潜水越流补给,且水力联系较为密切,其水位动态变化规律与潜水基本一致。

地下水因受土壤、岩性的影响,使水中含有相当量的氮,形成肥水(也叫粪水)。本镇肥水含氮量高,埋藏浅,资源丰富。肥水主要成分是硝态氮,并含少量的磷、钾元素。多为含氮量较高的三、四级肥水。

总人口27202人(2017)。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大农村基层组织,尤其是自然村合并后党支部整建工作,在全镇各基层党支部当中广泛开展各项活动,使基层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增强了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

骏马镇经济有着深厚的发展历史。从1971年开始,陕西卷烟工业从动乱转入调整、整顿阶段,随着地域经济的发展,各地区根据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精神,竞相发展高税产业,纷纷投资兴办烟厂。骏马烟厂的创办以及骏马牌香烟、骏马磷肥厂的销售为骏马经济的腾飞开了一个好头,但因历史原因80年代末被迫关闭。 骏马烟厂 (3张)

坚持“优化农业、培育工业、活跃物流、壮大劳务、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的工作思路,农业内部坚持按“稳粮、优果、兴畜、扩菜、添特色”的思路,不断优化结构,努力实现“农业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解决用水从解决群众生活用水向生产用水,修路从通村公路向修村内街道”的三大转变。全镇经济实力增强,社会生产总值突破4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6868元,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生活更加殷实。

骏马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福银高速、西咸北环线穿境而过,312国道紧邻横贯东西,县际道路烟店公路鱼贯南北;通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镇内公共交通便利,咸阳市9路公交,30路公交都从境内经过,礼泉县通村公交等。距西安45公里,距咸阳市15公里,处在西咸大都市的一小时和半小时经济圈内,有着良好的发展条件。

宋、金、元礼泉县城在今骏马镇旧县村。《长安志·杂制》云:“开宝九年(976)诏建唐太宗庙,去礼泉县(宋故城)三百二十步,县令主簿勾当洒扫”。旧县村南城村西南处尚存一段宋元城墙基,墙残高2米,厚约8.7米,残长80米,谓之“走马城”。原城南门外东西对竖有《昭陵六骏碑》、《唐太宗昭陵图碑》各一通。庙的位置和史料记载是吻合的,证明即为宋代唐太宗庙旧址。

《大宋新修唐太宗庙碑 》宋开宝六年(973)刻。原存于礼泉县骏马乡旧县村(宋礼泉县治)唐太宗庙遗址。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螭首,身首高292厘米,下宽103厘米,碑阳刻《大宋新修唐太宗庙铭并序》,李莹奉敕撰,孙崇望奉敕书,额楷书“大宋新修唐太宗庙碑”,碑文行书,二十三行,行五十字左右不等。

游师雄于元祐四年(1089)主持重刻《昭陵六骏碑》,在太宗陵庙中塑造了六骏像;5年后,又于绍圣元年(1094)刻制了《昭陵图碑》。 昭陵图 (2张)

《昭陵六骏碑》原立在礼泉县旧县宁家村(太宗庙旧址)南门外,1974年移至昭陵博物馆内。通高2.68米,宽0.98米,厚0.28米,龟座圆首,周边浮雕蟠螭纹,中间圭额阴刻篆书“昭陵六骏”4字。每行2字,由左向右竖读。碑身长方体,碑面文字分上下两部分,楷书阴刻。上部为“运判奉议游公题六骏碑”。碑文25行,每行11字,占碑面四分之一,下部为线刻六骏及马名、赞诗,占碑面四分之三。

《唐太宗昭陵图碑》原竖于礼泉县东旧县村太宗庙(今宁家)内前院,1972年移至 昭陵博物馆。通高2.68米,宽0.99米,厚0.31米,龟座圆首。碑额横向刻篆书“唐太宗昭陵图”。碑身左边刻“唐太宗昭陵图”,右刻“肃宗建陵图”。内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昭陵图约占碑身面积的五分之四,下部刻宋礼泉县城至四周邻县及昭陵、建陵相距的里程。

《醴泉县儒学文物记》石碑。这是目前礼泉县境内发现最早的与儒学有关的石质“文物清单”。这块石碑发现于地表以下1米处,清理出后移交昭陵博物馆保管。碑为元代至正十三年(1353)所立的“醴泉县儒学文物记”碑上半截,距今已有660年的历史。碑残高130厘米,碑首最宽处81厘米,碑身上窄下宽。石碑竖立不久就被毁坏,埋入地下时间较长。该碑正、背两面均有刻字。正面碑文正书共20行,最多一行残留17字,内容提及“……子易诗书春秋礼记各一部共五十册”。背面上有“碑阴”2字,并有数行文字,有残缺。内容提及“……俸铸到古铜祭器凡六十三件计铜一百七十四斤又九……一部计五十册全本”。从上述碑文可看出,这块“醴泉县儒学文物记”石碑,记录了当时礼泉县与儒学有关的书籍、祭器的清单,填补了以前《礼泉县志》中书籍文献记录的空白。

1968年,宁家村村民在村西平整土地时曾发现豆绿色冰裂纹圈足瓷碟十多件。碟径20.2厘米,高5厘米,厚0.5厘米。另发现豆绿色釉下彩云纹,圆口,鼓腹低圈足瓯一件,腹径10.1厘米,口径下高8厘米,厚0.4厘米。经鉴定系宋瓷无误。同年,旧县村解家农民在修宅基地时,又掘得“元丰通宝”铜钱230公斤。零星出土的钱币有“皇宋通宝”、“淳化通宝”、“绍圣元宝”、“庆历重宝”、“熙宁元宝”、“熙宁重宝”、“天佑通宝”、“宣和通宝”等,足以证明宋、金、元礼泉县城在今骏马镇旧县村。

张承栻(1875—1917),男,又名思齐,字敬轩,骏马镇北庄村人,自幼天资聪颖。清光绪三十二年,即丙午年(1906)考职乙等,后以教学为业。民国元年(1912),他和张鹏程联合创办北庄村“柽启学堂”(高等小学),担任校长。
  张承栻思想进步,拥护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割据,积极参加了于右任先生领导的靖国军。他以柽启学堂为据点,吸收进步教师、学生约300人,组织起一支队伍,隶属于右任的靖国军。民国6年(1917)正月初,情况紧急,靖国军左翼司令曹俊夫从西府率部来醴汇合,但在赵镇一带未能与张承栻接上头,遂率军北上。待到张承栻率部赶来,曹旅已去。这时,张承栻带领二三百人到乾县西营寨联络范凝吉(范紫东之兄长)一同起事。本县县长陈绍钧得知情报后,立即报告陈树藩部之旅长刘世珑。刘当即派人到西营寨追捕张承栻。正月初六日下午,张承栻被捕后连夜押送到县。审讯中,张虽被打得遍体鳞伤,牙齿掉落,但却坚贞不屈,正气凛然,至死不屈,陈绍钧无可奈何,遂把张承栻解往西安,不久杀害于西安西华门什字。时年42岁。

姚国俊(1904.5.12—1992)中将。号轨钧,骏马镇傅官寨村人,生于1904年5月12日。黄埔军校第4期步科、陆军大学第9期毕业,国民党起义将领。

1922年,考入陕西第一中学,因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影响,曾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5年,经同学张耀明(黄埔1期)介绍,考入黄埔军校4期,编入步兵科军官第1团(团长张治中)第9连第1排第1班当班长,曾参与过第二次东征,担任惠洲城防工作,并给前方护送过弹药给养。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实行反共“清党”运动,姚国俊从上海来到武汉,曾和周益三(黄埔4期同学)等去会见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

1933年初,日本侵略军向热河和长城一带的中国军队大举进攻。3月,姚国俊率25师参加长城抗战,在古北口战斗中,姚国俊竭智尽力,作出了贡献。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姚国俊仍担任关麟征新组建的25军参谋长,跟随关麟征参加了平汉路北段的漕河之战和漳河之战,抗击日军侵略。1938年3月参加台儿庄会战,7月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1941年初,姚国俊由国民党第9集团军参谋长调任52军第25师师长,担任云南南部中越边境从河口到马关一带边防任务,掩护远征军主力在中缅边境向日军进攻。

1947年初,张耀明调任南京卫戍司令,姚国俊升任第38军军长。1949年4月底,姚国俊因与胡宗南发生矛盾,被调任商洛绥靖区副司令,姚国俊怕发生意外,便离开西安到宝鸡,后转赴汉中去成都。在成都解放前夕,随裴昌会第7兵团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姚国俊从1954年起,一直担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常委,先后任四川省民革委员、顾问和对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成都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等职。1992年在成都病逝。

靳宝善(1909年—1999年)世界著名放射学家,教育家,忠诚的爱国知识分子。1909年出生在下南宁村(今 尚宁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193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 上海医科大学)。

1949年,他前往 美国留学,并在美国潜心学习医学,并取在放射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94年8月安德生肿瘤中心宣布将放射学终身教授这一很高的荣誉授予靳宝善。

1996年,他向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礼泉县捐款100万元人民币,修建“靳宝善图书馆”。

1997年上海医科大学建校70周年校庆,他在母校设立了靳宝善放射医学优秀论文基金奖,同年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成立了“靳宝善图书室”,他为图书室提供了大量的影像诊断书籍及医学杂志,并将自己多年在放射学上的科研资料无私地贡献了出来。

周边

礼泉县骏马镇旧县村酷役退圯军人服务站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

周边中学

骏马中学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骏马中学(礼泉县骏马镇政府西北)

周边政府机关

中共大连四方佳特流体设备有限公司支部委员会 地址:咸阳市礼泉县西店路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办公时间08:30-12:00,14:30-18:00

周边乡镇

骏马镇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

周边村庄

六骏村 地址:咸阳市礼泉县

寇家村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骏马镇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骏马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