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渭区

临渭区 渭南县 临渭区历史沿革 临渭区行政区划 临渭区地理环境 临渭区土地 临渭区交通 临渭区经济 临渭区民生 临渭区人口 临渭区社会 临渭区旅游 临渭区特产 临渭区著名人物 临渭区荣誉 渭南县临渭区大周村关帝庙的文化密码


渭南市临渭区地处陕西省 关中平原东部,古称“下邽”、“莲勺”、“南新丰”、“灵源”。是渭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渭南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贸、物流中心以及全市决策交流和管理的汇集点,是中华文明极其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全区辖28个镇(办),常住人口90.01万(2017年),户籍人口102.61万(2016年),截至2015年末,临渭区中心城市建设面积达到71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的居住人口达到60万人,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第一大城市和关中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总面积1221平方公里,早在盛唐之际,渭南就有“省垣首辅”,“形胜甲于三秦”的美誉,在漫长的封建历史长河中,渭南曾长期作为“京畿重地”,成为往来骚客一时传唱的佳话。渭南市临渭区位于陕西省关中东部,北纬34°15′~34°45′,东经109°23′~109°45′。南依 秦岭、横岭一线与 蓝田县相接,北部平原与...

详情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介绍

渭南市临渭区地处陕西省 关中平原东部,古称“下邽”、“莲勺”、“南新丰”、“灵源”。是渭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渭南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贸、物流中心以及全市决策交流和管理的汇集点,是中华文明极其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全区辖28个镇(办),常住人口90.01万(2017年),户籍人口102.61万(2016年),截至2015年末,临渭区中心城市建设面积达到71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的居住人口达到60万人,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第一大城市和关中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总面积1221平方公里,早在盛唐之际,渭南就有“省垣首辅”,“形胜甲于三秦”的美誉,在漫长的封建历史长河中,渭南曾长期作为“京畿重地”,成为往来骚客一时传唱的佳话。

渭南市临渭区位于陕西省关中东部,北纬34°15′~34°45′,东经109°23′~109°45′。南依 秦岭、横岭一线与 蓝田县相接,北部平原与 蒲城县相连,东以 赤水河为界与 华州区为邻,西以 零河为畔与西安市 临潼区相望,东北以洛河故道与 大荔县相间,西北经肖高村与 富平县接壤。

宽阔的平原舒展北部,高峻的秦岭屹立南端,悠悠渭水中流东去,滔滔尤河北泻成川,河谷辉映,山川锦绣。

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移动图册 夏(约前21-前16世纪),传说属雍州,为有扈氏族活动区。

商(约前16-前11世纪),为骊戎国之地。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属 畿内(京城郊区)。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春秋时属晋。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伐邽戎,在今渭河以北置 下邽县,县治在今故市镇附近的故县村。次年置郑县,辖今渭河之南地。战国时,渭南先属魏, 魏襄王五年(前314年)献于秦,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置 骊邑,辖渭河以南地区。

秦(前221年-前206年),渭河以南属骊邑,渭河以北属下邽。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设内史,辖骊邑、下邽等。此时,北部还设有莲勺县,据《汉书·地理志》载:“当属内史”。

西汉 高祖元年(前206年), 项羽进军关中,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骊邑、下邽一度属之,莲勺亦当属之。二年(前205年),汉设渭南、河上二郡。郑、骊邑属渭南郡,莲勺属河上郡。九年(前198年)撤二郡,复隶内史。十下邽、年(前197年)七月,骊邑更名新丰。建元六年(前135年),分内史为左右。新丰、郑、下邽属右内史,莲勺属左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新丰、下邽,郑县属京兆尹,莲勺属左冯翊。这一年,割郑县、新丰地设密畤县,因资料有限,存疑待考。新莽始建国元年到地皇四年(9年~23年),设后承烈郡,新丰、下邽、莲勺各县属之。

东汉建武十五年(39年),下邽并入郑县,属 京兆尹;莲勺属左冯翊。密畤县,当在此时并入新丰(经五胡之乱,旧史失传,其名遂泯,待考),属京兆尹。建和元年(147年),又恢复下邽县,改隶左冯翊。

魏(220年-265年),改京兆尹为郡,左冯翊为冯翊郡。新丰、郑县隶雍州京兆郡,下邽、莲勺隶雍州冯翊郡。

晋(265年-316年),新丰、郑县仍隶雍州京兆郡,下邽、莲勺仍隶雍州冯翊郡。

东晋 前秦 苻坚 甘露二年(360年)正月,割新丰、郑县地,置渭南县(县城在今老城北),隶雍州京兆郡。下邽、莲勺仍属雍州冯翊郡。后秦时,渭南、下邽隶属未变,唯据《 太平寰宇记》载:“姚苌废莲勺县”。

北魏 登国元年(386年),因避道武帝拓拔珪名讳,将下邽改为夏封县,迁治于雄霸城(今巴邑镇)。太和三年(479年)复设莲勺县,废夏封入莲勺,隶雍州冯翊郡。孝昌三年(527年)改渭南县为南新丰县,并设渭南郡,治所迁至今县城东南四里明光原上。

西魏 大统三年(537年),复设夏封县,与莲勺同隶雍州冯翊郡。废帝二年(553年),分置灵源、中源二县,改南新丰县为渭南县。灵源县遗址在今阳郭高家村,中源县址待考。三县均隶雍州渭南郡。 老城 (8张)

北周 建德三年(574年),废渭南郡,灵源、中源入渭南县,属雍州京兆郡。同年因莲勺界内屡有“群盗”,置延寿郡,郡治在夏封县,领夏封、莲勺。

隋初,置雍州,不久改为京兆郡,渭南属之。开皇三年(583年),废延寿郡。大业元年(605年),改夏封为下邽,并莲勺,属冯翊郡。大业十年(614年),将下邽县治迁到今下吉城,隶同州。《两京地理志》载,开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过渭南,见原上缺水,将县城由明光原迁至今老城。

唐 武德元年(618年),渭南改隶华州。垂拱元年(685年)华州改为太州。神龙元年(705年)又复为华州。天授二年(691年)七月,析渭南、庆山置鸿门县,县治在零口镇。同时设鸿州,领渭南、庆山、鸿门、高陵、栎阳等县。大足元年(701年),废鸿州及鸿门县,渭南属雍州。开元元年(713年),渭南隶京兆府京兆郡。自武则天垂拱元年将华州改为太州后,州名几经更改,下邽县隶属未变:开元元年(713年),为华州华阴郡;天宝元年(742年),州废郡存;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华州;上元二年(761年),再改为太州;宝应元年(762年),复名为华州;宝历元年(825年),复为太州;乾宁四年(897年),为兴德府;光化三年(900年),为华州。

五代 后梁时,渭南隶大安府;后唐、后晋、后汉一直隶京兆府;后周显德二年(956年),改隶华州。下邽县一直隶华州。

北宋 建隆元年(960年),改华州为镇国军;至道三年(997年),设陕西路华州华阴郡;皇五年(1053年)改镇国军为镇潼军,渭南属之。熙宁六年(1073年),撤渭南,入郑县。元丰元年(1078年),恢复渭南县,隶永兴军路华州华阴郡。下邽县,一直隶华州华阴郡。 魅力渭南 (29张)

金皇统二年(1142年),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改镇潼军为金安军,渭南、下邽属之。

元 中统元年(1260年),改金安军为华州。至元元年(1264年),并下邽入渭南,日并管。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路为安西路,二十三年(1286年),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皇庆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渭南隶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华州。

明 洪武十四年(1381年),革“并管”名,下邽划归渭南县,县境始跨渭水南北,隶陕西省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华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直隶西安府。

清(1644年~1912年),隶陕西西乾鄜道西安府。民国初年,属陕西省关中道。十六年(1927年),撤道,由省直辖县。二十八年(1939年),在大荔县设置第八行政督察区,辖渭南等县。

1949年5月,(原)渭南县解放,隶陕甘宁边区政府渭南分区。1950年5月,改为陕西省渭南分区。1956年10月,撤销分区,由省直辖。1959年元月1日,华县、华阴、潼关并为渭南县(称大县),直属省辖。1961年9、10月间复设渭南专区和华阴、华县、潼关、渭南四县。1968年9月3日改专区为“地区”,辖(原)渭南县。

1984年1月,渭南县改设渭南市(县级)。

1995年5月,原渭南地区改设渭南市(地级)时,县级渭南市撤销,改设临渭区(县级),沿用至今。

临渭区行政区划变化颇多。唐武德初年,渭南县设19个乡,下邽县设28个乡。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渭南县将19乡并为4乡,下邽将28乡并为7乡。从明嘉靖元年(1522)直至清末,全县共设4乡56里。民国24年(1935)以后,国民党政府改乡里制为乡、保、甲制,全县编14个联保。民国29年(1940)6月,全县设23个乡1个镇,辖183个保,3329个甲。

1949年5月,人民政权建立,废除了国民党统治时的保甲制,全县设置1个市(渭南市,区级),23个区,162个乡。之后,行政区划多次调整。

2009年11月,拆双王街道办关中环线以西8个村委会设立白杨街道办事处。

2011年7月7日,陕西省政府批准撤销渭南市临渭区大王乡并入 阳郭镇,撤河西乡并入 阎村镇,撤凭信乡并入 蔺店镇,撤南师乡并入 故市镇,撤龙背乡、信义乡合并设 龙背镇。撤官道乡,将原官道乡周家部分并入 下吉镇。撤田市镇,将田市镇与原官道乡部分合并,组建新 官道镇。

临渭区辖9个街道、16个镇、495个行政村: 杜桥街道、 人民街道、 解放街道、 向阳街道、 站南街道、 双王街道、 良田街道、 崇业路街道、白杨街道、 桥南镇、阳郭镇、故市镇、下吉镇、 三张镇、 交斜镇、 辛市镇、 崇宁镇、 孝义镇、 吝店镇、 官底镇、 官路镇、 丰原镇、阎村镇、龙背镇、官道镇。其中,良田街道、崇业路街道、白杨街道由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辛市、龙背两镇及官道镇的卢赵、黑杨两村由 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

渭南市临渭区行政区划
街道办 直辖
杜桥街道 辖12个社区居委会(乐天、铁二十局、国贸、西岳、三贤路、红化、市财政、杜桥、渭纺、朝阳西路、中心广场、惠园)、3个村委会(盈田、车雷、五里铺)。
人民街道 辖13个社区居委会(朝阳东街、南塘、东风影院、东风东街、东风中街、人民东街、人民中街、胜利东街、胜利中街、渭南锅炉厂、招商、乐天中街、民生北路)、3个村委会(园里堡、曙光、尤西)。
解放街道 辖9个社区居委会(渭通、陕西路、渭南供电、印机、光华、市二院、幸福、西南京路、新世纪)。
向阳街道 辖7个社区居委会(文昌阁、林机、西门、铁二处、尤河、通塬、新寺)、26个村委会(蒋家、西张、瓦塔、保丰、毕家、赵家院、农元、翻身、郭壕、芦家、马家、马沟、孟家、程家、赵王、东王、田家、康沟、郭庄、长闵、新庄、张岭、淹头、樊家、蔡郭、赤水)。
站南街道 辖12个社区居委会(秦东、渭南师、西电、铁路鑫苑、四号、秦牛、红旗、佳苑、渭南职专、朝阳、贠张、高田)、3个村委会(韩马、李家堡)。
双王街道 辖9个村委会(双王、槐衙、张刘、八里店、朱王、许村、罗刘、梁村、丰荫)。
良田街道 辖10个村委会(安雷、安陈、良田、金花、圣店、上庄、大寨、庙南、庙北、姚家)。
崇业路街道 辖6个村委会(麻李、王贺、郑家、大闵、白扬、周家)。
白杨街道 辖8个村委会(桥村、赵村、红星、西庆屯、穆屯、灵阳、张东、张西)。
桥南镇 辖34个村委会(桥南、平和、箭峪、拾甲、黑张口、杨魏、段李、寺峪口、西山口、天刘、曹峪口、时家、花园、综合、双马、秦阳、水泉、代家、畅家、小峪寺、长魏、黎明、阶子、庙底、岭东、毛家、双合、岭西、常村、五渠沟、箭坡、清水河)。
辛市镇 辖22个村委会(辛市、南孟、观西、布王、东四、马渡、里仁、新冯、王、大吉、贺田、大田、庞家、小霍、大寨、太夫张、刘田、东酒王、大李、前峰、灯塔、权家)。
崇凝镇 辖25个村委会(崇宁、樊庄、郭村、王尧、严家、隐村、五星、靳尚、线王、冯家、郭向、宋家、申田、田村寺、花庙、杈张、左家、尹家、斗田、徐村、仁村、小官、小官堡、段村、昝王)。
阳郭镇 辖55个村委会(阳郭、西刘、张胡、灵阳、牛家、贺家、庙底、坡史、古范、北庄、双雷、姜河、白嘴、安岭、严峪、樊梨、员曲、寺南、南杨、北杨、屯张、谷李、堡里、王明、葛沟、湾渠、康坡、南高、西高、北李、北董、东坡杨、大王、蔡脑、张湾、北坡、苌沟、肖底、马泉、牛寺庙、曹庄、白岩寺、刘才沟、高湾、惠沟、三官庙、姚湾、东骆、张村、老牛坡、胡寨、柳沟、陈坡、北庄、南庄)。
故市镇 辖32个村委会(故市、板南、故寨、白家、牛家、尹王、顾家、周曹、楼史、地尧、板北、东屯、辛、杜王、巴邑、春光、营里、桥马、板西、鲮鲤曹家、北焦、乔田、朱家、甘泉、吴章、三畛、南师、南马、易西、三高、李家、扁家)。
下吉镇 辖34个村委会(东关、西关、光明、邵刘、星光、阳尹、旭光、北徐、杜家、双明、甘庄、新兴、牛角庙、新店、碟吴、柳园、川王、闫柳、北七、红林、高钞、屈驾、凹里张、吝村、城角寨、见驾庄、城南、梁张、神寺、双楼屈、张庄、同家、曹王、周家)。
三张镇 辖24个村委会(三张、张毛、定李、韩家、宋村、邢家、背坡、盛家、中张、薛家、西洛、东洛、郭西、郭东、沟北、于家、北原、油张、铁王、铁韩、沟孟、岳家、油王、坡王)。
交斜镇 辖19个村委会(光新、果园、美王、光二、秋池、光一、新寨、兴禹、辛兴、芦任、仁村、交斜、雷丰、渭阳、团结、侯家、五丰、来化、秋丰)。
孝义镇 辖13个村委会(孝西、孝东、孝北、孝南、金滩、明星、吝家、洪新、杜家、詹家、什马、南刘、北周)。
吝店镇 辖32个村委会(吝店、吝南、常庄、程曹、胡家、石佛、刁刘、红花店、李十三、金马、华莲、殿王韩、时赵、小钟寨、红池、高庙、贾家、荆村、永乐、赵家、凭南、凭北、景贤、庙合、义石、大兴、钟南、钟北、武家、总旗、瓦子店、蒲阳)。
官路镇 辖16个村委会(官路、新村、北志道、云祥、丰润、潘家、南志道、大同、张千户、邱寨、吝家、郭田、吊庄、潼关寨、瓦新、党集)。
官道镇 辖35个村委会(李家、郭家、翁家、南家、友好、冯拜、东姜、骆家、武赵、大什、贾家、李新、屯南、刘新、小什、韩家、秦桥寨、鱼家、坡李、张南、铁杨、杨公、新田、南张、腊羊、伏家、满寨、黑杨、楼赵、屈家、蒲家、苏武、赵东、牟家、井家)。
丰原镇 辖24个村委会(丰原、北雷、三高、胜利、灌芝、西关、党家、东芦、流村、芦王、西尧、联、闫家、吕家、三孝、定王、明星、郭堡、西伍、三星、吴田、闵家、阿杆、木张)。
官底镇 辖21个村委会(上薛、下薛、庙王、保王、楼王、陡庙、赵家、陌张、紫郭、简家、北郭、筱村、竹李、东来、黄家、姜家、惠丰、左家、朱家、官底、化佛)。
阎村镇 辖27个村委会(闫村、罗家、北韩、李庄、北闫、卢王、张家、高李、西李、西王、辛赵、申郭、徐家、邓家、双刘、王崇寺、桶张、史家、王埝、崖头、河西、韩家、宋家、张坡、周坡、雷家、张嘴)。
龙背镇 辖29个村委会(龙背、程前、油陈、安王、永丰、高杨、北史、程庄、前进、东风、青龙、南袁、信义、陈北、陈南、新光、任李、骞雷、苍渡、南焦、新庄、段刘、郝家、安刘、午赵、洼张、候家、太庄、刘宋)。

渭南市临渭区位于陕西省关中东部,北纬34°15′~34°45′,东经109°23′~109°45′。南依 秦岭与 蓝田县相接,北部平原与 蒲城县相连,东以 赤水河为界与 华州区为邻,西以 零河为畔与西安市 临潼区相望,东北以洛河故道(古乾河)与 大荔县相间,西北经肖高村与 富平县接壤。

临渭区地处 秦岭纬向、祁吕贺山字型、新华夏系和陇西旋卷四个巨型构造体系的交汇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南部为秦岭山地,海拔800~2400米,中部偏南是黄土台塬,海拔600~800米,中部和北部为渭河平原,海拔330~600米。 渭河经中部蜿蜒东流, 零河、 沋河、 赤水河自南向北成“川”字形流入渭河。境内高山峻岭,深谷大川,宽阔平原,滔滔河流,构成了山峰起伏,丘陵连绵,河溪交汇,塬面相接的地貌。史称“省垣首辅”,“形胜甲于三秦”。

临渭区平均气温13.6℃。最热是7月,平均27.3℃,年极端最高平均19.7℃,极端值42.2℃(1966年6月21日);最冷为1月,平均-0.6℃,年极端最低平均-8.4℃,极端值-15.8℃(1969年1月12日)。

1.季节分布:按照划分四季的候均温标准,10℃以下为冬季,10~22℃为春秋季,22℃以上为夏季。渭南3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春季(60天),5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夏季(110天),9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为秋季(50天),11月上旬至3月中旬为冬季(140天)。而秦岭山地,因海拔高,气温低,终年无夏。全年气温特点是,春温回升快(各月幅度6.2~5.4℃),秋季降温快(各月幅度6.3~7.2℃),暖季较长(4~10月气温为13.3~27.1℃)。春季12.8℃~14.6℃,夏季25.1℃~26.8℃,秋季12.2℃~13.8℃,冬季-0.4℃~1.0℃。

2.地域分布:由于受海拔高度和地形的影响,渭河平原的气温高于东西两原,两原高于山丘。最高点在辛市,为14.1℃;最低点在三官庙,为12.5℃。东西差异不大,南北相差1.6℃。

3.气温日差和年差:气温平均日较差介于10.5~11.6℃之间。夏季最大(6月)14.0℃,冬季最小(12月)9.3℃。有利于瓜果生长和越冬作物的营养生长。气温平均年较差为27.9℃,最高间差27.9℃,最低间差26.7℃,最高和最低间差37.9℃。极端最高、最低间差58.0℃。

太阳辐射量(光量):临渭区全年为118.643千卡/平方厘米。七月最大,为14.337千卡/平方厘米。在季节分布上,春夏约占年辐射总量的62~64%,对作物返青、抽穗、灌浆、成熟十分有利。秋季次之,占20%,冬季最低,约占16%~17%。且从初春到晚春逐渐增高,从初秋到晚秋逐渐降低,对玉米、棉花的后期成熟和开花不利。越冬作物开始缓慢生长的≥0℃时的辐射量为107.133千卡/平方厘米。喜温作物开始生长的≥10℃时的辐射量为83.275千卡/平方厘米,分别占年辐射总量的90.3%和70.2%。光能资源相当丰富。 城区 (27张)

临渭区有林地面积26.32万公顷,林木蓄积量84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5.9%。天然草场14.8万公顷。耕地面积54.61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4.4万公顷。

临渭区境内道路四通八达,遍布城乡,交通便捷顺畅。 陇海铁路、西南铁路、 郑西高速铁路、大西高速铁路、 310国道、 西潼高速公路纵贯东西, 108国道和107省道、 关中环线纵贯南北。距省会西安42公里,距咸阳国际航空港45分钟车程,是关中东部的交通“陆港”。 临渭区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西邻西安连西北,东出 中原通沿海,是关中东部的交通枢纽,也是西部地区率先开通两条高铁线的地级市。 交通 (15张)

“十一五”末(即2010年),临渭区生产总值达到125亿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4.7%。人均GDP达到14088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4.67%。全区财政总收入达到8.1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7%;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73亿元,是2005年的3.7倍,年均增长29.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6495元和4565元,较2005年净增9323元和2405元,年均增长18.1%和16.1%。

2012年,临渭区生产总值180.52亿元,同比增长14.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07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71.35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80.10亿元,增长14.3%。

2013辖区生产总值完成181亿元,增长14.5%;区级财政收入完成2.7亿元,增长1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7.2亿元,增长17.5%;工业总产值达到64亿元,增长1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3300元,增长18.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增长20%。

渭南市临渭区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农业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是国家商品粮和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区),是国家秦川牛保种区之一。全区有耕地面积113万亩。土地平坦、肥沃,有效灌溉面积98万亩,已形成灌、排、防洪于一体的水利设施系统。种植业以粮、棉、菜、瓜、果为主,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70多万亩,复种指数148.7%。养殖业以牛、鸡、猪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

湭河岸边的 北刘遗址表明,距今约8000年的 老官台文化时期,临渭区就有了原始的农业。其生产方式和全国一样,大致经历了原始、奴隶、封建、个体农民和集体所有制五种形式。在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制度,特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临渭区是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用雇工、出租土地、放债等方式剥削农民,使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51年,临渭区根据上级指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变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耕者有了田地。1956年,经过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县建立850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农业合作化。1958年,又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组织38个(后调整为34个)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农村人民公社。1962年,人民公社建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由于 人民公社在分配上存在着平均主义的弊端,1979年以后,临渭区逐步实行了 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村经济全面迅速地向前发展。

“十一五”期间,临渭区建成“一村一品”示范乡镇6个,示范村135个(其中省级示范村37个),推进村150个,培育形成葡萄、核桃、猕猴桃、香菇、冬枣、奶牛、生猪、奶山羊、肉鸽、笼养鸡十大特色产业基地,被评为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区、陕西省“一村一品”先进区、全国畜产品先进区、陕西省畜牧生产先进区、秸秆养牛先进区。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通过绿色农产品基地认证和无公害基地认证共6个,注册渭乐天、见庄、秦浓等农产品商标7个,冬枣、超级无核王葡萄等4种渭乐天牌时令水果被推荐为奥运会指定产品。全区累计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户(其中省级4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27个,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末(即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1.41亿元,比2005年净增12.6亿元,年均增长7.9%。

据出土文物表明, 新石器时代临渭区就出现原始的手工业制品,如石器、骨器、陶器、编织等。

秦汉时期,有了少量砖瓦生产。元代以后,随着棉花种植的增加,土纺、土织遍及农村,榨油、染坊、铁匠、缝纫、竹木、酿造等有所发展。清乾隆年间,全县有纳税班匠157人。光绪年间,渭北一带的土布、东西两原的草帽、苇席,数量均已可观。民国年间,手工业继续发展,同时,随着西北聚记机器棉花打包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立,开始有了近代机械工业。

建国初,私营工业有所发展,除原有企业基本保留外,新增瑞昕面粉厂,德华、义兴成、德泰、德聚等 夜景 (20张) 铁工厂,至195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712万元,职工717人。1953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对私营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行公私合营,手工业也走向合作化,国营工业陆续建立。至1958年全县共有各类工业企业21个,职工1,755人,工业总产值达1471万元;主要工业产品增加了发电、棉纱、水车、石灰、生铁、水泥、锅驼机、小钢磨、肥皂等。

此后,(原)渭南县城列入 三门峡水库淹没区,国民经济又遇暂时困难,1960年中央指示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本县于1962年停办了纺织厂等6个工厂,1963年工业总产值下降到1148万元,职工队伍减为1202人。1964年后,三门峡库区缩小,渭南县城从淹没区划出,大中型企业纷纷建立,至1983年全县有工业企业238个,其中国家部属2个,省属6个,地属14个,县属51个,城镇街道28个,农村社队133个,五七工厂3个,联营企业1个。工业总产值增至18566万元(其中县属8925万元),比1949年增长56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4.84%。拥有各种机械动力78,800瓩(其中,原动机13000瓩,发电机2500瓩,电动机52300瓩,电气机械11000瓩),金属切削机床1364台(其中大型机床49台,高精度机床41台,数控机床7台),台钻327台,砂轮及抛光机300台,锻压设备290台。主要产品增加了棉布、塑料、运输带、染料、中成药、乳制品、化工设备、机械设备、锅炉、水泵、化肥等种类。不少产品如硫化氢、交直流电机、印刷机械、油锯、专用仪表。胶木拉线开关、墨水、印花毛巾、元钉、编织软电线等被评为陕西省或全国优质产品。国民经济结构已由农业占主导地位,变为农业、工业相辅相成,同时发展。

“十一五”末(即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77.3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长16.9%。其中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40.8亿元,是2005年的5.4倍,年均增长40.3%。

工业 (9张)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税务杂重,军用物资征调频繁,不少商行累赔歇业。

1949年5月临渭区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保护工商业的政策,恢复国民经济,私营商业很快发展起来,到年底计有杂货、土产、肉菜、文具、油盐、旅店、美术、面粉、铁磁、饮料、燃料、药业、百货、绸布、粮业、纸烟16行业,加上摊贩共827户,资金715091万元(折今715091元),从业3033人。1952年发展到1158户资金3973863万元(折今3973863元),从业4201人。对于沟通城乡物资交流,满足消费者需要,起了有益的作用。

1953年,国家进入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但是这些私营商业特别是资本主义商业,有的投机取巧,偷税漏税,有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给市场供应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少麻烦。为了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因素,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本县开始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除棉商、粮商因国家统购统销全部转业外,至1956年,将236户资本主义商业8户直接过渡到国营商业,228户按行业设立16个公私合营总店115个门市部;将910户小商小贩757户按行业组成20个合作商店和26个合作小组,由国营商业领导,30户并入公私合营商店,其余23户鉴于居住分散,继续自营;将186户饮食服务业70户成立37个公私合营企业,63户组成35个合作社(组),其余53户保持自营。1966年9月,鉴于私人资本领取的定息已超过投资总额,根据中央指示,取消了资本定额,将这些企业转入国营。其它合作商店、小组继续由国营企业直接领导。1979年以后,中央决定放宽政策,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并有所发展。

“十一五”末(即2010年),临渭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7.38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以上,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2005年的42.7%提高到2010年的45.9%,提高了3.2个百分点。

2014年临渭区生产总值完成303.79亿元,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57亿元,增长10.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9400元,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00元,增长13%。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3亿元,增长20%。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2.4亿元,增长16%。

2014年民生工程加快实施,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实施民生项目206个,完成投资15.5亿元。新建了7所学校公寓楼、餐厅,建成特殊教育学校和8所公办幼儿园,实行划片入学和教育共同体基本解决了大班额问题,高考夺得全市文理双桂冠,“双高双普”创建通过省级回访督导验收,全国慈善教育进校园现场观摩会在我区召开。64万农村居民参加新农合,补偿参合患者2.4亿元;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二院搬迁市中心医院旧址;市一院门诊综合楼投入使用,搬迁了下邽、程家2个卫生院,新建了15个标准化卫生室。单独两孩政策平稳实施,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3‰。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136万元,城镇新增就业9806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到35万人,向1.75万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4.5万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实施医疗救助4300人次,实行领导干部包联城市贫困户制度,帮助解决问题430个。新开建保障房10197套,竣工13940套,分配11926套。筹集2000万元,建成35个标准化城市社区,全市社区建设现场会在我区召开;新建了8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3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9个农村幸福院。投资500万元,在各街镇设立了总值班室,为所有镇安装了取暖锅炉。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成79个健身工程、6个广电服务站,组建文艺团队1100多个,农家书屋覆盖所有村和社区,成功承办全国全民健身挑战日活动,参加12届市运会取得金牌、总分双第一。

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在旧石器时代,临渭区渭河北部是湖泊沼泽,南原山岭被森林覆盖,上古猿人已在南山地区活动。

秦、 汉、唐、 宋各朝,初期社会比较安定,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人口即随之发展,到了晚期,阶级矛盾加深,社会动乱,人口就大大减少。明代,由于政治、经济、灾害等种种原因,人口发展呈现波浪式起伏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人民安居乐业,人口增长速度加快。1949年,临渭区305181人,1959年402548人,1969年543895人,1979年653540人,到1983年达到674539人,比1949年增长1.21倍。平均每年净增10863人。

据《渭南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临渭区人口813226人,人口占渭南市的比重由2000年的16.17%下降到2010年的15.38%。

201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回升。据年度人口抽样调查,2011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17698人,人口出生率9.15‰,死亡率3.71‰,自然增长率5.44‰。

【民族】

临渭区现有汉族、回族、满族、藏族、 维吾尔族、壮族、 土族、 黎族、白族、朝鲜族、 俄罗斯族、 哈尼族、 锡伯族、 羌族、土家族、蒙古族等民族分布。

1956年,临渭区成立了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以下简称科协),1959年,成立渭南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科委),“文化大革命”中均被撤销。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县科委、县科协相继恢复,并先后成立了医学会、中医学会、护理学会、药学会、农学会、林学会、畜牧兽医学会、水电学会、机械学会、化工学会、土建学会、数学学会、物理学会、化学学会、城镇工业技术协会、外语学会和科普电影学会等17个群众性学术组织。这些学会经常交流科技情报,开展学术讨论。畜牧兽医学会曾筛选出100余种疫病的200多个方剂,汇编成册,获得了地区科技成果奖;外语学会曾举办两期英语学习班,培训了50多名科技人员;护理学会多次组织护技表演竞赛,几个项目曾获得省和地区的奖励。 文化体育 (6张)

“十一五”期间,临渭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82.5%,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46.8%。

渭南市临渭区明代有书院2所、义学14所,原渭南县设教谕、训导管理。清咸丰年间有书院6所、义学13所。辛亥革命前,废除科举制度,改书院为高等小学堂,原渭南县有高等小学堂3所、两等学堂1所、初等小学堂129所,县设劝学所管理。民国时,村办初小(保国民学校),乡办高小(中心国民学校),三十八年(1949年)原渭南县有中学5所、小学467所(内有女校4所)、职业学校5所,学生30325人(其中中学生1390人),县级管理机构改为教育局(科)。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1949年6月就设教育科,后改为文教卫生科、文教科、文教卫生局、文卫办公室。1979年专设教育局,管理教育事业。截至1983年,有小学524所,初中49所,高中9所,各类专业学校9所。各级各类学校共有在校学生122499人,比民国时增长3倍。其中小学学生85713人,比民国时增长近两倍。初、高中学生36786人,比民国时增长25倍多。 教育 (11张)

“十一五”期间,临渭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落实;五年先后撤并中小学255所,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17所,新建、改造危漏校舍16.7万平方米,建成渭南实验小学和实验中学,学校布局日趋合理; 辛市镇、 交斜镇、 下吉镇、 双王街道被评为省级教育强镇;瑞泉中学被评为省级示范高中, 杜桥中学、铁路自立中学、 固市中学、 下吉中学、 吝店中学进入省级标准化中学行列,临渭区被省政府命名为“两基”教育先进区。

民国时期,原渭南县城有两个私营秦腔专业剧社,农村有两个私人办的秦腔剧社和一些私人办的皮影剧社,走街串乡卖艺演出。劳动人民逢年过节,还自演一些秧歌、竹马、芯子等娱乐。建国之后,文化艺术项目日益增多,不仅有专业剧团、业余剧团,还有书店、图书馆、电影院(队)。1979年成立了渭南县文化局。至1983年有专业剧团3个(地区2个)、业余剧团8个、影剧院5个、电影队68个、书店、图书馆、文化馆各1个。群众文化活动也比较活跃。

文化生活 (5张)

“十一五”期间,临渭区乡镇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丰富多彩。秦腔现代剧《桥弯弯月圆圆》荣获第五届陕西省艺术节、陕西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并参加了陕西省“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纪念秦腔晋京五十周年”赴京演出活动。

民国时期,临渭区医疗卫生事业落后,二十年(1931年)原渭南县城才成立一个卫生院,设备简陋,其余是私人开设的18家中西药房。抗日战争时,私人开业的医院3所,诊所5所。建国后,1953年就设立文教卫生科管理此项工作,后改文教卫生局,1977年后专设卫生局。先后建立四级44个医院,其中,地区医院1个、县医院2个,地段医院7个、公社卫生院34个。此外,中央、省、地、县各厂矿、机关、学校、事企业单位也办起医院、诊所、医务室92个,共有医疗卫生人员3009人,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也可以作一些较为复杂的手术,基本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医疗 (6张)

“十一五”期间,临渭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得到实施,参合率达到98%,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乡低保大幅扩面,城市低保对象达到24.7万人,农村低保覆盖面扩大到3.98万人;社会保险参保面持续扩大,参保人员20.8万人;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主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临渭区内南部有尤河川道生态风景区、险峻秀美的 石鼓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部有建于唐代的下吉慧照寺宝塔,区内有全国仅存的秦始皇焚书台— 灰堆遗址和渭南八景之一的“ 六姑泉”。临渭区西连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 秦陵兵马俑和 华清池,东邻闻名天下的 西岳华山,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较大。

石鼓山森林公园位于渭南市之南,秦岭北麓,距渭南市区30公里,总面积1420公顷,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公园内景色秀美,其中石鼓山景区集华山之险与黄山之秀于一体,故有“小华山”之美称,生长着数量繁多的“植物活化石”白皮松,内有“龙洞蛇道”、“神泉水”、“夫妻松”、“回心石”、吉祥龟、青蛙石等自然景观。园区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丰富。1997年被陕西省林业厅确定为省级森林公园。

六姑泉又称瑞泉瀑布,属渭南八景之一。地处陕西渭南城区东南方向,出城南行五里,在沋河西岸的西塬半坡,地属蒋家行政村。自唐、宋、金、元以来,在此设寺设观。明嘉靖年间,临渭区名士南大吉,罢官后曾在此建“沋西草堂”,从事讲学和著作。 渭华起义前,渭南县委在这里开过多次会议,磋研起义方案。上世纪三十年代,蒋介石赴西安途中,路过渭南,曾在此作过短暂停留。 旅游 (20张)

火烙花为渭南制作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工艺品,起源于西汉末期。早期只在竹木器具上烙制简单图案,作装点之用,后逐渐演变发展为今天的火烙画。制作火烙画的工具为特制铁笔,加热后在木质或较厚纸质上用手工烙制而成。完成一幅(件)烙画制品要经过选材、构思、描绘草图、烙画、上漆(装裱)装框等多道程序。

水盆羊肉起源于明朝崇祯年间,因在农历六月上市,又称“六月鲜”。以剔骨“同羊”肉、骨头、桂皮、花椒、小茴香、草果、精盐、味精为原料,分原料处理、煮羊肉、调制熟羊肉三道工序,食用时用烧饼或白吉馍同吃,佐以糖蒜、辣子酱、鲜蒜瓣,则肉烂汤清,吃而不腻,清醇可口,别具风味。

甑糕是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早点食品,是以糯米和红枣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甜糕。其特点是:枣香浓郁、软糯粘甜。而且大枣还具有益气补血、养肾安神之功效,是一种滋补养身食品。

豆腐泡,是渭南人的经典早餐,可与羊肉泡,时辰包子并称为渭南人三大必吃之早餐。豆腐泡,即豆腐泡馍,豆腐是比豆腐脑略硬的软豆腐,馍是文火烙就的麦面饼,最高境界是略发,配以油泼辣子,干香椿末等秘制调料,吃时,先把馍掰成拇指大的块,连豆腐在锅里过几遍,使热,然后用勺子舀着吃,这是标准吃法。也可直接舀豆腐,就馍吃。吃时必嚼大蒜。

biangbiang面是陕西面条的杰出代表之一,它的确切字形古今字典都查不到,但在每家卖biangbiang面的饭店门前,你都会看到一个偌大的招牌,上书一个斗大的字,笔画多达五十几画,陕西关中人不分老幼,都会脱口念出:“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二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中间夹个言篓篓,你也长、我也长,里面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搭挂麻糖,推个车子游咸阳。”这首民谣唱的便是“biang”字的传统写法。

陕西民风民俗中有“八大怪”或“十大怪”之说,其中一怪即“面条像裤腰带”,指的就是biangbiang面,是说其形之长、之宽、之厚也。事实上,秦地面条种类极多,又细又韧又长的岐山面,是关中西部的代表作,而像“裤腰带”的biangbiang面,则是关中东部面条家族的“明星”。

程邈,秦代书法家。字元岑,内史下邽(今渭南北)人。相传他首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蔡邕称其“删古立隶文”。唐代张怀瓘《 书断》称:“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称善,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便于官狱吏人佐书,故名曰隶。

张禹,(?-前5年),字子文,河内轵县(今河南济源东)人,后移居莲勺(nianzhuo)县(今渭南市临渭区交斜镇来化村)。从施仇学《 易经》,从王王阳,庸生习《论语》,被推为郡文学。甘露年间,诸儒推荐做了博士。初元年间授太子《论语》,升任光禄大夫。河平四年(前25年),代王商任丞相,封安昌侯,建平二年(前5年),张禹去世,谥号节候。

韩盛,字文炽,南阳堵阳人也,五世祖远,为郑县令,因徒居京兆之渭南焉。盛幼有操行,涉猎经史,兼善骑射,臂力过人。累迁至都督、辅国将军、中散大夫、帅都督、持节、车骑大将军。

鱼俱罗(?-613年),冯翊下邽(陕西渭南东北)人,隋朝名将。身高八尺,体力过人,声音极其洪亮,平时说话声音可传出数百步之远。初为禁卫军,累迁至大都督。开皇九年(589年),随炀帝平定南陈,因功拜开府。开皇十年(590年),随军平定沈玄懀、高智慧等的叛乱,因功加授上开府、高唐县公、叠州总管。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古下邽三贤之一。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张仁愿(?-714年),原名仁亶,古下邽三贤之一。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临渭区)人,唐朝宰相、名将。张仁愿文武双全,曾任殿中侍御史,后任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击退突厥默啜可汗的进犯,兼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吏。唐朝张仁愿建立三受降城体系取漠南,极大地削弱了后突厥汗国的国力,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拜相,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左卫大将军,封韩国公,又加镇军大将军。

寇准(961年-1023年),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古下邽三贤之一,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1023年),病逝于雷州。

南大吉(1487年-1541年),字元善,号瑞泉,明代陕西渭南县田市里秦家堡(今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南家村)人,南金长子。心学大儒王阳明得意弟子之一,著名学者。性豪宕,雄于文。注有《渭南志》,《绍兴志》,《少陵纯音》,《瑞泉集》。

杨天纵(?-1732年)字景圣,陕西渭南人,清朝将领。年十七,父母相继没,遂入伍。尝从勇略将军赵良栋下云南,冒失石,负重创。补四川提标把总,迁峨边营千总。

雷延寿,字曼卿(1869-1928),陕西渭南双王车雷村人。少年时,天资过人,能文工书,刻苦好学。16岁中秀才,25岁中举人。十七年(1928)十二月十九日,雷患脑溢血,病故北平,时年59岁。二十一年(1932),迁葬于渭南故里祖茔。

王尚德(1891-1946)又名璋峰,化名王琴生,陕西渭南县程家乡(今渭南市临渭区向阳街道办)姚李堡村人。1922年7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共青团,1925年12月转为共产党员,他是陕西地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也是党、团组织和农民协会的创始人。他为革命事业培养造就了大批有为的人才,组织发动了震惊全国的“渭华起义”和农民革命斗争。

屈武(1898-1992),字经文,陕西渭南人,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1927年毕业于苏联中山大学,1930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曾参加“五四”运动,血溅总统府。政协第五、六届中央副主席,第六届代理主席、主席,第七届名誉主席。

高双成(1882-1945)国民党陆军中将。陕西渭南人(今渭南市临渭区)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后在陕西镇守使井岳秀部任职。1927年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九路军第二师师长,国民党陆军第八十六师第二五六旅旅长、第八十六师师长、第二十二军军长等职。

王劲哉(1897-1968),字步礼,绰号“王老虎”,陕西渭南县阳郭镇康坡村(今渭南市临渭区)人,中国近代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抗日将领。他是屡战奇功的西北骁将,“西安事变”的主要参与人,逮捕山东王韩复榘的执行人,鄂中六年抗战的旗帜、领袖;他曾任共产党渭南军分区副司令员、陕西省政协常委,“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他军政皆能,作为要犯竟能两次“越狱”成功,治理开封、鄂南等地绩效很好,有“开创乱世好风气”的美誉。

杨德中,陕西渭南人,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入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滨海军区连指导员,山东军区、鲁中南军区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莱芜、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建国后,历任团政委,师政治处副主任、主任,中央警卫团政委,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副局长兼警卫师师长等。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5月晋升为上将军衔。中共第12、13、14届中央委员。

张宗逊(1908-1988),陕西省渭南县(今渭南市)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军长、红军大学校长、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兼富甘警备司令等职,参加了北伐战争、秋收起义、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冀中抗日、百团大战和解放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兼军校部部长、后勤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2017年12月,临渭区荣获2017年陕西省全民健身示范县。

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