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县
旬阳县 安康市旬阳县 旬阳 旬阳县建制沿革 旬阳县行政区划 旬阳县地理环境 旬阳县人口民族 旬阳县政治 旬阳县经济 旬阳县交通运输 旬阳县社会事业 旬阳县历史文化 旬阳县风景名胜 旬阳县名优特产 旬阳县获得荣誉
旬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 秦巴山区东段,居东经103°58′至109°48′,北纬32°29′至33°13′之间。东邻 白河县、湖北省 郧西县,南接平利县和湖北省 竹山县、 竹溪县,西连 汉滨区;北与 镇安县、湖北省郧西县相壤。县境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宽约79公里,周长约390公里。县城位于 汉江、旬河交汇处,新城区沿旬河西岸向上扩展延绵几公里,北段为县城老城区,因旬河入汉江处呈“S”形,故今又称“太极城”。襄渝铁路在县城西北刘湾社区设站,由此经 襄阳、 郑州、石家庄至北京西全程1518公里,西经 安康、 达州至 成都全程799公里,至重庆562公里,至汉中284公里; 西康(西安至安康)铁路贯旬阳北区,在城北白柳镇设旬阳北站,由北经 镇安、 柞水至省会西安213公里,向西至安康46公里;西康高速公路横穿旬北,在 小河镇设出入口,由此至西安158.9公里;十天(十堰至...
详情旬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 秦巴山区东段,居东经103°58′至109°48′,北纬32°29′至33°13′之间。东邻 白河县、湖北省 郧西县,南接平利县和湖北省 竹山县、 竹溪县,西连 汉滨区;北与 镇安县、湖北省郧西县相壤。县境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宽约79公里,周长约390公里。县城位于 汉江、旬河交汇处,新城区沿旬河西岸向上扩展延绵几公里,北段为县城老城区,因旬河入汉江处呈“S”形,故今又称“太极城”。
襄渝铁路在县城西北刘湾社区设站,由此经 襄阳、 郑州、石家庄至北京西全程1518公里,西经 安康、 达州至 成都全程799公里,至重庆562公里,至汉中284公里; 西康(西安至安康)铁路贯旬阳北区,在城北白柳镇设旬阳北站,由北经 镇安、 柞水至省会西安213公里,向西至安康46公里;西康高速公路横穿旬北,在 小河镇设出入口,由此至西安158.9公里;十天(十堰至天水)高速纵贯旬阳南部,在吕河镇设出入接口。
全县总面积3554平方公里,辖21个镇,是陕西省政府批准的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国文明村镇建设示范县,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省级治安模范县。 2017年12月,入选首批陕西省全民健身示范县。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商朝末年,武王伐纣之时,其联军中的“庸”人,就活动在今湖北省郧阳西部的堵水盆地及包括今旬阳县 在内的陕西省安康地区。
春秋时期,庸人一度为大巴山区先进的族落之一,之后,随着熊绎受封,楚国日益强盛,庸人逐渐衰弱。公元前611年楚国大饥,庸人叛逃,楚人依蒍贾之计,联合秦人、巴人,攻灭了庸国。从此,旬阳地区归属楚国。
公元前312年,秦楚战于丹阳,楚败,秦乘机夺楚汉水上游之地,新置汉中郡,旬阳地区遂归于秦。公元前305年(秦昭襄王二年)秦楚和好,第二年,楚怀王与秦昭王结盟,秦归还原属于楚国的上庸六县,旬阳地区又重归于楚。公元前280年,秦伐楚,楚败,割上庸及汉水以北之地予秦,此后,旬阳地区复归于秦。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旬阳地区属汉中郡。
公元前209年, 刘邦部下郦商遣将攻克旬关,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始置旬阳县。公元8年,新都侯王莽代汉立新,曾改汉中郡为新成郡,旬阳属之。
公元25年,东汉建立,今安康地区为公孙述势力范围。30年, 光武帝刘秀遣李通攻克西城县(今安康市),旬阳地区归于东汉。东汉时期,废旬阳县,以其地并入西城县,隶于汉中郡(治今汉中市)。191年,张鲁攻取汉中郡,旬阳地区归属张鲁。211年, 曹操打败张鲁,于西城县治置西城郡,旬阳地区属之。219年,旬阳地区为益州牧 刘备所有。
220年(东汉延康元年),关羽兵败身死和孟达投降曹魏,西城郡归属曹魏。三国时期,旬阳地区一直属于曹魏。魏文帝曹丕即位初,并西城、上庸诸郡置上庸郡(治今湖北省竹山县上庸故城),由孟达任郡太守。不久复于原西城郡地设魏兴郡,移治洵口(今旬阳县城)。魏兴郡在三国时,隶属于魏之荆州(治今河南省新野县)。
265年,晋王 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太康元年),复置洵阳县,并于洧溪口(今蜀河镇)置兴晋县,洧溪(蜀河)以西属旬阳县,淯溪以东属兴晋县。旬阳、兴晋二县,在西晋时,先属荆州(治今湖北省江陵县),继属凉州(治今陕西省汉中市),一直隶于魏兴郡(治今湖北省郧西县上津)。西晋末年,巴氐族豪强李特率领蜀地流民起义,占据益、凉二州,旬阳地区一度归属李特及其子李雄的成国(十六国之一)。
317年,东晋建立。东晋时期,旬阳、兴晋二县,仍属晋魏兴郡(移治西城县)。379年,前秦(十六国之一)帝苻坚大将韦锺攻陷魏兴郡,旬阳地区归属前秦汉中郡。384年,东晋车骑将军桓冲部将郭宝北伐,收复魏兴郡。旬阳地区重归于晋。
420年, 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不久,北魏统一北方,中国出现了南北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即所谓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旬阳地区归属多变,沿革纷繁。
420~479年(宋),旬阳的南区、中西区、北区为旬阳县,东区属兴晋县,均隶于魏兴郡(治西城县)。
479~502年(齐),旬阳境内的旬阳县和兴晋县仍隶于魏兴郡。
502年, 萧衍乘齐内乱,夺取帝位,改国号为梁。自宋至梁,旬阳地区一直归属南朝的梁州(治南郑县,即今汉中市)。503年(梁天监二年),梁州刺史翟远投降北魏,旬阳地区改归北朝,属北魏之东梁州(以安康郡治置,治今石泉县东南石泉嘴)。535年(梁大同元年),北魏东梁州刺史元罗降梁,旬阳地区又归于南朝。梁不久改东梁州为南梁州。552年(梁承圣元年),西魏大冢宰宇文泰遣大将王雄侵略山南(秦岭以南),攻陷魏兴郡(治西城县),以其地置东梁州,旬阳地区复归北朝。
552年, 西魏于洧溪口置洧阳县,又以洧阳县置洧阳郡,并于淯阳县西16公里之汉江南岸黄土山西置黄土县。同时,以洵州为洵阳县,并以洵阳县治置洵阳郡。554年(西魏废帝三年)改东梁州为金州(州治及西城县治由今安康市汉江北岸移至南岸今址)。洵阳郡及洧阳郡均属之。
556年(西魏 恭帝三年),宇文氏代西魏称天王,建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北周初,改洧阳郡为长冈郡,并改洧阳县为长冈县,翌年废长冈郡及长冈县,将赤石县、甲县、临江县(均在今湖北省郧西县及陕西省白河县之间)并入黄土县,移黄土县治于原长冈郡地,隶于甲郡(治今郧西县甲河关)。北周时期,洵阳郡所辖之洵阳县及甲郡所辖之黄土县,均隶于新置之金州总管府(治金州)。
581年隋朝建立,罢天下郡,洵阳郡和甲郡俱废。607年,以郡统县,洵阳、黄土二县分隶于西城郡、上津郡。
617年底,唐王 李渊遣李孝恭为山南遭招慰使,占领西城郡。618年,李渊逼恭帝杨侑让位,建立唐朝,当年(武德元年)改西城郡为金州,洵阳县属之,改上津郡为上州,黄土县属之。624年,废洵州,其地隶属金州。
925年,后唐中宗灭蜀,洵阳、淯阳二县归于后唐,隶属金州戎昭军节度使。936年, 石敬瑭灭后唐,建号为晋,洵阳、洧阳二县改属后晋。947年,刘知远代后晋称帝,建号为汉,洵阳、洧阳二县归于后汉。951年,刘知远部将郭威代汉,建号为周,洵阳、清阳二县又归于后周。后晋、后汉、后周时,洵阳、淯阳二县均隶属金州怀德军节度使。
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掌握兵权的宋州归德军节度使 赵匡胤策动“陈桥兵变”,代周称帝,建立宋朝,是为北宋。966年,省洧阳县入洵阳县,今旬阳县境域盖从此略定。北宋时期,洵阳县一直隶于金州,属京西南路,改昭化军节度。
南宋时,洵阳县仍一直隶于金州,先后属利州路金均房州镇抚使、京西南路、西川宣抚司、金房开达宣抚使及利州路。南宋末年,洵阳县为蒙古所有。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是为元朝。1279年,南宋灭亡。元朝灭宋之后,因洵阳县境民居寥落,遂废县,设洵阳巡检司,隶于金州,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总管府。
1368年,明朝建国之后,派邓愈率军由均州、房州一路西进,攻下洵阳县东部牛心石诸山寨,在蜀河迫使陈友谅“汉”政权平章张子贵投降,占领洵阳。1370年(洪武三年),复置洵阳县。1372年,洵阳还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汉中府金州。1376年,改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1476年,以洵阳县白河堡析置白河县,析洵阳县东部汉江以北金钱河流域入新置之郧西县。第二年,以金州兼属郧阳巡抚。1583年(万历十一年)以水毁州城,改金州为兴安州。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改兴安州为直隶州,直隶于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不再属汉中府。
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明清之际,洵阳地区抗清斗争彼伏此起,接连不断,直至1646年(顺治三年)前后,清军才占领兴安州及所属的洵阳县。1662年,兴安州不再兼属郧阳巡抚。1673年(康熙十二年)吴三桂起兵反清。1675年,清兴安游击王可成起兵响应,洵阳县遂为 吴三桂所有。1679年冬,侵略者清抚远大将军图海率兵由商州旧县关南下,在洵阳两河关出其不意,一举攻破吴三桂部将韩晋卿七营,乘胜侵略占领了洵阳县及兴安州。兴安州于1782年升为兴安府,洵阳县属之。
1911年 辛亥革命胜利,清朝的最后一位洵阳县知事白玉昆(满族)被逐。民国初年,洵阳县隶属陕西省汉中道。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废道,直隶于省。1935年设陕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为陕西省安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洵阳县属之。
1934年底至1936年间,洵阳县东北部圣驾河、竹筒河一带,曾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开创的鄂豫陕革命游击根据地的一部分。1948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洵阳县东区,中共上关县委、上关县政府迁至蜀河镇。1948年8月至1949年5月,东区蜀河、双河一带是共产党和国民党武装力量激烈争夺的地区。1949年5月,洵阳县民主政府在湖北省郧西县境成立。7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湖北西进,再次解放洵阳县东区,8月10日,洵阳县民主政府由郧西移治蜀河。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1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五十七师解放洵阳县城。洵阳县民主政府随之迁至县城,隶于陕甘宁边区安康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洵阳县改隶于陕西省安康分区专员公署。1959年改属陕西省 安康地区。“ 文化大革命”中,地、县行政机构改称革命委员会。1980年,旬阳县革命委员会改为旬阳县人民政府,安康地区 革命委员会改称安康地区行政公署,旬阳县属之至今。
由“洵阳”到“旬阳”演变
战国楚置郇阳邑,楚怀王十七年(前312年)丹阳之战后归秦。汉置旬阳县,属汉中郡。因位于旬水北得名。东汉废入锡县。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复置,改旬为洵,属魏兴郡。南朝宋、齐为旬阳县。西魏为洵阳县,兼为洵州、洵阳郡治。大统十七年(551年)于淯口戍置淯阳郡,即今县东蜀河镇。又于郡西三十三里汉水南岸置黄土县。北周初于今蜀河镇置长冈县。保定二年(562年)改淯阳郡为长冈郡;次年废长冈郡、县,移黄土县于淯阳郡城。隋废洵州,开皇三年(583年)废洵阳郡,洵阳、黄土二县属金州。大业三年(607年)属西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兼为洵州治,分洵阳县地于北部置洵城县,于今吕河镇置驴川(闾川)县;七年州废,四县改属金州。贞观二年(628年)废驴川县,八年废洵城县,辖地皆入洵阳县。天宝元年(742年)八月改黄土县为淯阳县。大历六年(771年)废入洵阳县,长庆元年(821年)复置。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废淯阳入洵阳县,属金州。元代省洵阳县并入金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复置,属大宁州;五年改属金州,万历十一年(1583年)属兴安州。清属兴安府。1914年属汉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49年属安康分区,1950年属安康专区。1964年因洵字生僻改为旬阳。1969年属安康地区,2000年属安康市。
截至2017年末,旬阳县辖城关镇、棕溪镇、关口镇、蜀河镇、双河镇、小河镇、赵湾镇、麻坪镇、甘溪镇、白柳镇、吕河镇、神河镇、段家河镇、构元镇、仙河镇、红军镇、仁河口镇、桐木镇、石门镇、金寨镇、铜钱关镇,共21个镇,305个行政村(社区),1861个村民小组。
旬阳县 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03°58′~109°48′、北纬32°29′~33°13′之间。东以仙河中下游与大南河(郧西县境)分水岭及吕河上游与 冷水河(白河县境)分水岭为界,由北向南,依次同湖北省 郧西县、陕西省 白河县毗邻;南以韩家山——铜钱关一线及大神河与汝河、冠河( 平利县境)分水岭为界,由东向西,依次同湖北省 竹山县、 竹溪县及陕西省平利县接壤;西以王莽山——包家山一线为界,同陕西省 安康市相邻;北由西向东,以下茅坪、洛驾河沟口及蜀河与仙河上游( 郧西县境)分水岭为界,分别同陕西省镇安县、湖北省郧西县相接。地图似不规则三角形。北宽南窄,南北长82、东西宽79公里(水平距离),周长约390公里,旬阳县总面积3554平方公里,约占安康地区总面积的10.91%。
旬阳县位处秦巴山地, 汉江河谷自西向东横贯中部,将县境天然分割为南北两大自然区。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南北向地形剖面呈“V”形,海拔185~2358.4米。汉江以北属秦岭山脉南坡,是 秦岭纬向构造带秦岭亚带的组成部分,除王莽山—包家山为西北—东南走向外,其余山脉均为东西走向,中部高,四周低,面积2281.7平方公里,占旬阳县总面积的64.2%;汉江以南属秦岭纬向构造带 大巴山弧形构造的边缘部分,山脉走向多为西东向,地势较汉江以北稍低,东部和南部高,西北部低,面积1272.3平方公里,占旬阳县总面积的35.8%。地貌特征是:以中山为主,兼有低山、丘陵、河谷地形。境内重峦叠嶂,沟壑密布。
旬阳地处亚热带北缘,秦岭屏障,阻住南下的冷空气,截挡溯汉江河谷上行的暖温气流,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1989至2009年平均气温上升0.5℃,秋、冬季升温明显,夏季日数增加23天,春、秋季减少7~12天;年平均降水量减少90.6毫米。
春季3~5月,春季天气多变,冷热不均,常有冷空气入侵,使日均气温明显下降。24小时内平均气温降低6℃(或以上)达4次。春季降水较少,占年降水量的22%。少雨之年3月以前常发生干旱。有“春雨贵似油”之说。雨多之年也有为数甚少阴雨。日照总时数仅多于秋季。
夏季6~8月,7、8月是全年炎热期,7月中旬至8月中旬,每旬≥35℃的高温持续日数多达10天,极端最高气温43.1℃;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降雨量占年总量的51%。一次暴雨最大降水量:6月为117.1毫米,7月为123.1毫米,8月为105.7毫米。7~8月伏旱明显,严重伏旱期可长达55天。夏季日照时数大于其它各季。
秋季9~11月,入秋气温明显下降,最低气温最早从11月14日起低于0℃。9月是全年第二个降水高峰月,占年总量的24%,也是历年降水变化大的月份。秋季多雨,9月30日至10月7日是阴雨出现最多的时段,时常造成滑坡,秋季晴天少,日照时数减少,总时数略多于冬季。
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冬季是全年最冷时期,最低气温从12月2日起低于0℃,至次年3月4日回升到0℃以上,最低气温<0℃的日数达39天。入冬后降雪逐渐增多,降雪期从11月30日至次年3月18日。积雪深度一般2~4厘米,最大积雪厚度为14厘米。南北高山区,一般10月至次年4月为降雪期,积雪厚度可达30厘米,积雪可数月不化。冬季降水少并且不稳定,易发生干旱。一年中冬季日照总时数最少。
境内中、高山区随地势增高,气温降低,夏季日数减少,冬季日数增多。海拔1700米以上的羊山地区基本无夏,冬季长达223天。
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洵阳县有民2396户,19885人。隆庆五年(1571),有民2231户,21331人;万历九年(1581),有民2770户,26150人。崇祯七年至十七年(1634~1644)遭受连年旱灾和战乱,县内人口骤减,县以下里级政区也由15个裁减为4个。
清乾隆三十七、八年(1772、1773),洵阳人口的骤增期。乾隆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1770~1773),因湖广、河南、江西、安徽等省连年大旱,发生饥荒,大量饥民扶老携幼到灾象较轻的秦巴山区认地开荒,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旬阳县人口上升到67680人。嘉庆十七年(1812)旬阳县有民18174户,83972人;道光三年(1822)增至243500余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旬阳县共有民18566户,92996人。
民国初年(1912),洵阳县133030人。1940年,旬阳县有民41168户,202209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旬阳县总人口259598人,1985年增长到413451人,净增159853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4.31‰。1950至1985年共计出生305724人,年平均出生8492人;共计死亡141728人,年平均死亡3937人。1980年以前总人口大约以每10年50000人的速度增长。
2013年末,全县户籍人口共150291户,460074人。其中:男性245279人,占总人数的53.31%;农业人口401527人,占总人数的87.27%。自然增长3398人,自然增长率为2.52‰。人口年龄构成为18岁以下人口94560人,占20.6%,18-60岁人口296143人,占64.3%,60岁及以上人口69371人,占15.1%。
2016年末全县户籍人口共152072户,458219人。自然增长2067人,自然增长率为4.5‰。2016年省内、外迁入和迁往省内、外相抵后机械减少586人,人口机械变动率为1.2‰。
境内有汉族、回族、满族、 朝鲜族、土家族、 纳西族、 蒙古族、苗族、侗族、彝族等民族分布。
县委书记:梁 涛
县委副书记:陈红星、王武臣
县委常委:梁涛、陈红星、王武臣、邹 伟、程海林、付 波、曾 炜、李 萍、邹仕海、吴 勇、邱德刚、仵红兵、何鸣翔
2017年,旬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52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91.62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54.74亿元,增长7.4%。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比8.5:57.3:34.2。按平均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7065元,增长10.3%。
2017年,全县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8.83亿元,占GDP比重达55.6%,比上年提高1.8%。
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3.14亿元,增长21.5%。其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65.73亿元,增长25.1%。
全年民间投资95.07亿元,增长18.5%;文化产业投资15.07亿元,增长93.3%;基础设施投资49.64亿元,增长44.3%;高技术产业投资3.92亿元,下降41.3%;工业投资52.28亿元,增长21.3%。
2017年,旬阳县粮食播种面积68.05万亩,下降0.4%。其中,夏粮33.73万亩,下降0.2%;秋粮34.32万亩,下降0.5%。粮食总产实现12.64万吨,增长0.2%。其中,夏粮5.83万吨,增长0.9%;秋粮6.81万吨,下降0.4%。油料总产实现 2.23万吨,增长2.2%;发展烤烟7.24万亩,下降30.0%,总产0.88万吨,下降32.7%;蔬菜产量15.84万吨,增长4.0%;水产品产量达2630吨。
年末牛、家禽分别存栏9.28万头、 153万只,分别增长0.2%、1.0%;猪、羊存栏37.23万头、22.32万只,下降0.8 %、1.9%。牛、家禽出栏达2.14万头、169.58万只,增长2.2%、1.1%;猪、羊出栏达50.37万头、20.84万只,下降0.1%、0.7%。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增长平稳,肉类总产量44930吨,下降0.2%;禽蛋产量4488吨,增长 1.7%。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 249653万元,增长4.8%。其中,农业产值146533万元,增长6.0%;畜牧业产值78285万元,增长 0.9%;林业产值14801万元,增长22.9%;渔业产值4423万元,下降8.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611万元,增长1.8%。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748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7 %。
全年造林面积 11.9万亩,增长14.3%;森林面积达到179530.1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5.18%;年末常用耕地面积 54.99万亩,增长 0.02%。
2017年,旬阳县完成工业增加值74.5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4.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3.3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 249.14亿元,增长28.8%。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六大支柱工业产值全部实现增长。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六大支柱工业实现产值181.99亿元,增长29.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3.1%。生物医药、矿产业、水泥建材、水电业、烟草食品和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43.4%、32.8%、29.1 %、29.1%、28.6%和13.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7.45亿元(不含烟厂,下同),增长32.6%;实现利润20.39亿元,增长25.0%;平均从业人员6560人,增长3.0%。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有所提高。
2017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7.05亿元,增长14.0%。资质以上建筑业累计实现总产值13.12亿元,增长18.4%。资质上建筑业共新签订合同额10.87亿元,增长14.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新开工面积20.01万平方米,下降4.1%。
2017年,旬阳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97亿元,增长15.5%。其中,限额以上实现零售额35.31亿元,增长21.7%。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37.2亿元,增长18.1%;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8.77亿元,增长5.5%。(图九)
2017年,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260万人次,增长14.0%;旅游总收入15.87亿元,增长35.8%。拥有星级饭店3个,星级饭店总客房252间,名胜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621个。
2017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6.31亿元,增长2.5%。其中:地方收入4.01亿元,下降1.0%。财政重点支出保障有力,事关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全县财政支出32.91亿元,增长10.8%。其中:民生支出完成28.0亿元,占到全县财政支出的85.1%。
2017年,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2.78亿元,增长5.9%,其中:住户存款为111.52亿元,增长14.6%;贷款余额95.83亿元,增长9.3%;中长期贷款余额77.42亿元,增长11.6%。存贷比62.7%。
2017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73亿元,下降71.0%。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6.76万平方米,下降2.1%。商品房销售额5.97亿元,增长22.5%。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收入2854万元;订销报纸累记份数234.09万份;订销杂志累记份数5.86万份;函件10.76万件;邮路及投递路线2410公里。电信业务总收入4810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9500户,其中农村固定电话用户3100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40.87万部,其中:手机上网用户达到34.07万部。全县固定电话及移动电话总数达418203部,固定电话及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91.3部/百人。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达72947户,比上年增加19147户。
旬阳地处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交汇地带,具有承东启西、连通南北的区位优势。襄渝、西康铁路及316国道、102省道在旬阳交汇,境内铁路128公里,设站14个,基本实现乡乡村村“通路、通电、通电话”的“三通”目标。随着 西康高速公路的通车, 十天高速公路、 西康铁路复线及 襄渝铁路复线的开工建设,汉江四级航线的开通,旬阳将成为陕南重要的交通枢纽。
2017年,旬阳县公路客货物周转量增长11.3%;铁路客货物周转量增长7.4%;邮政业务总量增长15.2%。全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完成增加值9.89亿元,增长6.7%。
全县公路通车里程4592.21公里,其中:干线公路里程254.26公里,高等级公路里程78公里;境内铁路营运里程377公里,境内火车站个数14个。年末开通公交车5路,实有公共汽车运营数16辆;年末实有出租车262辆。
截至2017年,旬阳县科技研发投入2635万元;技术合同成交额775万元;申请专利79件,授权46件。
截至2017年,旬阳县共有各类学校160所。其中:幼儿园53所,小学72所,普通中学33所,特殊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所有学校招生数16547人,其中:幼儿园4969人,小学4170人,普通中学6033人,特殊学校13人,中等职业学校1362人;在校生数55898人,其中: 幼儿园10704人,小学23777人,普通中学18293人,特殊学校62人,中等职业学校3062人;毕业生数15276人, 其中: 学前教育4169人,小学3668人,普通中学6598人,中等职业学校823人,特殊学校18人。专任教师365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升学率达到97.5%,高中升学率78.8%。2017年,高考再创佳绩,本科上线人数2531人,其中二本以上1511人,上线率79.6%。
截至2017年,旬阳县有图书馆1座,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76千册;文化馆1座;博物馆1座;体育馆1座;影剧院2座。全县有县级广播电视台1座;地面卫星站101363座,覆盖人口36.25万人,有线电视用户数59753户。
截至2017年,旬阳县共有卫生机构数433个,其中村级卫生室362个。拥有床位数2724张,卫生技术人员2675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6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68人;注册护士1115人。卫生防疫人员数361人。
汉调二簧
又名“陕二簧”、“土二簧”或“山二簧”,是旬阳县流行最广的戏曲剧种,民间俗称“大戏”。汉调二簧剧目有《智取生辰纲》、《李逵下山》、《北京四十天》、《九件衣》、《解珍、解宝》、《高唐州》、《唇亡齿寒》等。
曲子
旬阳“曲子”与汉中、 安康流行之“俗曲”同出一系,唱腔分“月背调”和“正弓调”两类,旬阳“曲子”的主要曲目有《秦琼观阵》、《贤士叹汉》、《挡曹》、《烤红》、《闺怨》等。
渔鼓
渔鼓是旬阳一部分农村流行的一种曲艺音乐形式。渔鼓的唱腔多为上下句结构,具有板腔体特点,下句尾用衬词组成甩腔,多以对口或众人帮腔的形式演唱。渔鼓以唱为主,说白又有散白、韵白之分。渔鼓书目有《唐传》、《征东》、《王婆骂鸡》、《贵香推磨》、《荒年记》、《小姑贤》、《白扇记》等。
杨泗庙位于 蜀河镇古渡口上崖,坐西向东,北依山坡,据残碑推断,该庙建筑年代为乾隆年间,其虽名为庙实为船帮会馆,因其内供奉船工始祖杨四爷,故取名“杨泗庙”。杨泗庙正门两侧有青瓷嵌贴对联一幅,上联是“福德庇洵州,看庙宇巍峨,云飞雨卷岿屹立”;下联为“威灵昭汉水,喜梯航顺利,浪静波平任遨游”。因杨泗庙是“船帮”乞求神佑之地,故其戏楼又名“明德楼”。正殿居中原供有杨四爷神像一尊,身高丈余,煞似威严。殿角左右各有石碑一通。左侧字迹毁损无存,无从考证。右碑为“洵阳知县严谨埠头讹索船户告示碑”。
蜀河清真寺位于旬阳县 蜀河镇,在小镇的北部矗立着一座清真寺,据称这座清真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后在民国5年得到扩建。整个建筑占地1.7亩,有砖木结构大殿4间120平方米,厢房、水房、经堂共18间362平方米,别具特色,是汉江流域著名的清真寺,寺院里的一房一木都透露着古朴。
旬阳蜀河清真寺建于明末嘉靖年间,至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属于旬阳县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该寺位于蜀河古镇兴文桥西侧(现镇政府办公大楼后侧)依岩而建,滨水而落,整个建筑占地1.7亩,有砖木结构大殿4间120平方米,厢房、水房、经堂共18间362平方米,古朴典雅、庄重肃穆,与阿拉伯建筑风格迥然不同,别具特色,是汉江流域著名的清真寺,也是本市的一大人文景观。特别是那99阶攀缘而上的青石台阶,直通宏伟的清真寺大门,格外令人神往,恰与安康市二级保护文物黄州馆,杨泗庙遥相呼应,成为蜀河古镇的八大景观之一。几百年来,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和呵护,该寺不断进行维修、扩建,使它更显示民族建筑的特异风格和文化底蕴。寺管会引导全镇回民群众在党和国家的法规、法令下进行规范化的教务活动,140余户回民群众在寺管会的引导下爱国爱教,注重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在民政和当地政府的大力关怀和资助下,先后投资12万元,首创以寺院为主的房地产,搞商房开发,率先建成8间4层门面房对外出租,年收入一万余元,基本解决了该寺的日常开支,免除了全镇回族群众应奉献的乜贴和其他经济负担。
羊山生态旅游区位于旬阳县 构元乡,区内地形多变,深切峡谷,植被覆盖较好,常年温度适宜,夏季七、八月份最高气温不超过30℃。羊山生态旅游区共分为东庵八卦迷宫游乐园、清明河峡谷探险区、八里川观光游览区、羊山民俗文化村、羊山坪中心服务区、环境保育区等六大功能区。
公馆自然风景区位于南羊山北麓,距太极城85公里,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景,也有神奇的传说,相传汉相张良曾隐居于此,现有张良庙、张良洞、张良饮马谷、张良后花园、系马桩等遗迹。公馆自然风景区以西沟景区为核心向周边辐射。
知名景点有:张良问卦、石虎下山、神龟向天、八仙下凡、娘娘庙、凤凰山赏景、骆驼岭探险、响水潭瀑布,黄龙洞、黑龙洞风格各异的十级飞瀑、大寨、小寨、二郎洞、石笋、张良饮马谷等。
该风景区规划总面积37.3平方公里,有前景及入门景区、中心服务区、黑龙洞观光游览区、惠家沟休闲度假区、张良庙文化游览区。张良道探险猎奇区、饮马谷野营度假区、羊山草甸远足观光区、开发后备区、生态保护区,是我县不可多得的自然与人文复合山水型旅游景区。
旬阳天然太极城。旬阳县城是天然太极城,汉江和旬河在旬阳县城交汇。由于亿万年来旬河河床不断下切侵蚀、沉淀堆积,使河床形成“S”型图案绕城而过,依然组成一幅天然太极图案。阴鱼岛和阳鱼岛,首尾相逐,对称互抱,惟妙惟肖,最为奇特的是阴阳鱼眼位置分别生长着一棵千年古柏,历经千年依然枝繁叶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神秘、神奇的天然太极城。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诗句这样描述:“满城灯火列星案,一曲旬水绕太极”,证明太极城的称谓由来已久。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墨客作诗来描写太极城之美:“仞望俯瞰江河流,太极突现山城秀”、“南望汉江,北镇旬河,江河锁钥旬阳城;东倚灵崖,西依林园,秀丽妖媚太极城”。旬阳天然太极城是目前国内唯一世界罕见的自然奇观,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
太极城内的主要景点有旬阳文庙,是陕南较大的一座县级博物馆,建筑风格独特,古色古香,馆藏文物3000多件,其中以国宝级象牙算筹和北魏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为最;还有灵崖寺省级森林公园,孟达墓、文星塔等人文景观,可在宋家岭观景台欣赏天然太极城,旬河漂流也是来旬游客必选的游乐项目。
狮头柑在旬阳栽培历史悠久,其耐寒性优于其它品种,外形有许多突起,形似狮头而得名。适宜生长区在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坦向阳、土壤肥沃、通气性好沙质壤土为最好,在零下9.6℃度仍能正常生长,有单株产量高、盛果期长的优点,平均0.2~0.3kg/个,11月初成熟。常食具有清热降火之功效。
旬阳荷包杏是陕西旬阳县秦巴山区的一个古老地方品种。旬阳荷包杏5月下旬成熟,平均单果重125g,最大单果重154g,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5%,品质优良。果面底色淡黄,阳面少具红色。果皮薄,不易剥离。有200余年的栽培历史。分布于旬阳县金洞、吕河、棕溪、蜀河、 仙河等地。以 金洞乡烂滩沟较为集中。至今仍有百年以上结果正常的大荷数株。
柿科落叶乔木植物柿的果实,为旬阳主要干鲜果之一,栽培品种有磨盘柿、绵瓤、面柿、隔夜甜、尖柿、牛心、高桩、火罐子等10多种,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柿子能酿酒、做柿饼,具清热、润肺、解毒等功效。2006年,全县产柿子938.2万公斤。至2008年,全县柿子保有面积7285亩。
属蔷薇科,李属落叶小乔木,树高一般2米左右,叶子成卵形或椭圆形。果实在4—5月成熟,果形近球形,红色或黄色,果皮色泽鲜艳光滑,酸甜适度可口、肉多籽小,味道特佳,有开胃、健脾、美容等功效。单株栽于公园、绿地、庭园、草坪,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其种仁、树皮、根、叶可用入药,果实个大香甜可
食用,也可酿酒。旬阳县自2000年春季后抓住国家退耕还林机遇和交通便利优势,在段家河镇李家庄村、薛家湾村、城关镇的草坪社区发展樱桃生产。2007年,全县面积达到3000亩,年产樱桃5000吨,外销西安、武汉等城市。
学名枳椇,属陕南秦巴山区特产,有红拐枣、绿拐枣、胖娃娃和白拐枣(多为野生)等5种,以胖娃娃和白拐枣两个品种最佳。拐枣喜光耐寒,果梗肉质,高含18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和铁、磷、钙、铜等微量元素及一些生物碱。可生吃、酿酒,种子入药,利尿,治小儿百日咳、支气管炎等。拐枣在旬阳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边、溪边、路旁或较潮湿的山坡丘陵地带(以棕溪、赵湾、吕河、神河、甘溪为多)。定植后一般3—5年开花结果,10年左右进入盛果期,单株产果20—30公斤,20年左右树龄每株可产150—200公斤,盛果期在30—40年左右。至2009年,全县拐枣累计21532亩,年产拐枣200万公斤。作为生产抗癌、解酒、护肝、降脂等保健品的主要原材料。旬阳拐枣于2002年以后开始向韩国、日本、朝鲜等国出口。
属胡桃科,是旬阳主要干果之一,喜光、耐寒、抗旱、抗病力强,以零星、四旁栽植和退耕还林栽植为主,多分布在700—1200米地带。主要品种有:绵核桃、夹核桃、麻子核桃、薄皮核桃、露仁核桃、隔年核桃等。绵核桃为地方优良品种,栽植8年即挂果,果核平均重11克,壳薄,脱仁容易,出仁率42%左右,种仁黄色,含油多,香味浓。1989年产核桃51.39万公斤。2008年,全县核桃保有面积5万亩,2002年产核桃71.6万公斤,2007年产核桃89.3万公斤。
属坚果,按种子大小分为大板栗、二板栗和毛板栗,常生长于阴湿土坡上,适宜于疏松沙质土壤,大板栗一般分布在海拔600-800米区域内,二板栗分布600-1000米海拔区域内,毛栗多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成片林中。板栗树势强壮,寿命长,500年老树仍可结果,果实在9月中下旬(中秋节前后)成熟。大板栗平均果重5.2克,果皮深褐色,果仁呈淡黄色,富含糖、淀粉、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价值较高。1995年前,全县有各类板栗3.6万亩左右(毛栗占80%以上),年产栗量17.9万公斤。1996年,原双河区竹筒乡桂花村18户农民使用毛栗嫁接板栗技术连片开发100亩。1997年,县林特局组织实施以毛栗嫁接板栗为主的低产板栗园改造。至1998年10月,全县嫁接板栗树达207.8万株。2004年,全县有亩产1000公斤以上的高产板栗达4.18万亩。2009年,全县产优质板栗53.27万公斤,产值超500万元。
2017年12月,入选首批陕西省全民健身示范县 。
2019年5月18日,入选“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