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家川镇

符家川镇 符家川镇经济发展 符家川镇生态旅游 符家川镇培育产业 符家川镇主要成就 符家川镇石门遗址 符家川镇农村示范


符家川镇位于安定区西部三县交界地带,东邻临洮县、西接榆中县,内(官)兰(州)公路穿镇而过。境内有兰渝铁路、引洮工程、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过境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镇内建有安定区最大的水库——石门水库及甘肃省第七批省级 文物保护单位“石门遗址”。新时期该镇产业发展转型合理,依托石门景区创建,打造“宜居、宜商、宜游、宜投”的四宜城镇。概况秦家岔村5000亩 马铃薯示范片带沿北山次第展开,新雨后的田亩像一幅绿波起伏的巨幅油画矗立在天地间,这道风景在大旱之年显得尤为可贵,它给全村百姓带来丰收的希望。这是符川镇近3万亩马铃薯种植一角。符川镇马铃薯以其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品质优而引起区内外的广泛关注。争取项目,促进镇域商贸经济扩张站在绿树成阴的凤凰山上放眼望去,昔日破烂不堪的店子街没了踪影,一百座...

详情

符家川镇地名网_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符家川镇资料简介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符家川镇介绍

符家川镇位于安定区西部三县交界地带,东邻临洮县、西接榆中县,内(官)兰(州)公路穿镇而过。境内有兰渝铁路、引洮工程、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过境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镇内建有安定区最大的水库——石门水库及甘肃省第七批省级 文物保护单位“石门遗址”。新时期该镇产业发展转型合理,依托石门景区创建,打造“宜居、宜商、宜游、宜投”的四宜城镇。

概况

秦家岔村5000亩 马铃薯示范片带沿北山次第展开,新雨后的田亩像一幅绿波起伏的巨幅油画矗立在天地间,这道风景在大旱之年显得尤为可贵,它给全村百姓带来丰收的希望。这是符川镇近3万亩马铃薯种植一角。符川镇马铃薯以其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品质优而引起区内外的广泛关注。

争取项目,促进镇域商贸经济扩张

站在绿树成阴的凤凰山上放眼望去,昔日破烂不堪的店子街没了踪影,一百座小二层楼拔地而起,“两纵三横”的新镇在不断的延伸;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农村公路蜿蜒于田野、村落;一座座粉墙红瓦的学校孕育着未来新的希望;一幢幢院落圈舍是 六畜兴旺生态实农业的景象。符川镇狠抓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搭建起了很好的平台。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硬环境

符川镇坚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作为发展镇域经济优先考虑的重点。近三年,全镇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项目7个,特别共投资 120万元建设四条农村四级公路22公里,解决7个村9000多人的交通问题;新、扩建6所学校,9个村址,配套了就学、办公设施和远程教育网络;投资50万元建成集贮藏与销售为一体的马铃薯贸易市场,西南部最大的交易中心已经形成。

大抓项目建设,扩张镇域经济总量

符川镇把建好项目、扩张镇域经济总量,提升全镇农村经济实力作为建设和谐符川的突破口来抓,全镇固定资产投资达2000多万元,经济增长率在15%以上。一是科学规划易地搬迁项目。投资900万元,将生活条件较差的大岔、长丰村168户842人搬迁到小城镇建设区,建商住二层楼96 套,四合院72套,建设主街道3公里,排水工程2.3公里,摞荒地复垦200亩,整个建设工程将于9月底全部竣工。二是高标准建设通达工程。动工兴建 4条22公里通达工程道路,路基宽8米以上,配套排水、铺砂等设施,建起农村经济腾飞的跑道。三是立足实际大抓特色产业。投资20万元在南部、川区六村建成2.1万亩陇薯系列生产基地,北部四村建成5000亩新大坪生产基地。预计总收入将达到2000万元,人均达到1500元;同时,结合整村推进项目在红庄、高阳、秦岔村发展规模养殖户63户,带动周边村发展规模养殖户190户。四是搞活流通建好商贸市场。投资50万元建成了“符家川镇马铃薯贸易市场”,投资20万元建成了“符川镇商贸市场”。极大地推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向镇区汇集,三县交界地带商贸中心的格局逐渐形成。五是配合抓好条管项目。政府认真负责,积极配合有关单位实施了石门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侨联授建的罗岔学校、乐邦公司援建的秦岔学校等,助推全镇经济快速发展。

保护生态,开发石门水库生态旅游资源

近几年,符川镇围绕建设“最佳生态乡镇”的总体目标,努力构建生态农业,做好生态文章,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

创建全区生态建设最佳乡镇。以“生态最佳”乡镇创建为目标,大抓生态工程建设,强力推进生态环境改善,一是利用植树节,营造绿化氛围。每年3月份,组织全镇教师、干部200多人,在石门水库、凤凰山上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带动全镇农民义务植树共计3万余株,形成了山上有风景树、路边有道旁树、家家有林果树的生态家园,每年增加林地1000亩,全镇人均占有2.3亩,林木38棵,美化了庭院,改善了生态,提升了新农村建设品味。二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对退耕还林实行严格的自查自验和动态管理,对不合格面积分春、秋两季补植补造。同时确定专人进行封山禁牧、抚育管理,坚持农户自管、干部联管、护林员专管的管护网络,完善了镇与村、村与社、户与护林员的管护目标责任书,有效地调动了管护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

开发石门水库生态旅游家园。石门水库是全区最大的淡水库和假日旅游场所,年旅游人数 符家川镇 在2500人次以上,符川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把石门水库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积极利用这一独特资源,投入资金进行开发建设。一是协调水利部门对水库进行了加固除险,增设了防护设施,保证了游人的安全;二是对库区群众进行搬迁安置,减轻了库区生态环境压力;三是投资30万元对通往库区的4公里道路进行了修建,力争硬化,开通旅游专线;四是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招商引资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旅游业。

马铃薯产业

近几年符家川镇马铃薯产业以打造全区高产精品马铃薯第一镇为目标,实现了由点到面、由粗到精、由劣到优、由穷到富的重大转变,呈现出整流域推进创造数量优势、早上市抢占价格优势、品种良占领质量优势的三大特点。全镇种植马铃薯2.9万亩,人均2.2亩,占耕地面积的60%,建成5000亩以上示范片带2个。在具体工作中突出四抓。一抓良种促品质。该镇马铃薯良种体系建设形成了南部以陇薯为主、北部以新大坪为主的发展布局。近几年每年易地调种 300吨以上,农户互换1000吨以上,镇政府和马铃薯经销协会调进洋芋良种140吨,符川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从渭源五竹乡调进陇薯5号80吨,陇薯6 号30吨,从石泉乡调进陇薯3号20吨,通过易地换种加快了良种更新换代的步伐,良种普及率达到了100%。同时加强了种子田和种子窖建设,共落实种子田 1109亩,新挖种子窖2190眼。为生产精品马铃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抓示范促规模。建成了5000亩陇5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和2000亩新大坪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每村都有一个1000亩的示范点。基地内按照“五统一”的标准进行生产,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订单化、科技化”的全方位展示。三抓科技促增量。在洋芋种植技术上严把“五关”。一把技术培训关。共组织马铃薯生产技术培训六期,培训人员2100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000余份;二把种子处理关。镇上共投放高锰酸钾50公斤,稀土旱地宝6000袋,进行刀具消毒和浸种。从藏种、选种、晒种、切种到浸种每一步都由技术员跟踪把关,严管每一道程序;三把种植施肥关。在种植模式上全部实行种二空二,并扩大机械播种面积,全镇购买微耕机36台,累计116台,机械种植面积达到10000亩。在施肥上,推广“多施农家肥、足量施钾肥、推广专用肥”。四把田间管理关,从中耕培土到病虫害的防治都严格把关,全镇洋芋全部进行了中耕施肥培土,在示范点投入宝大森3000袋、代森锰锌5000袋对晚疫病等进行了全面的防治,提高了亩产和精品率。洋芋长势十分喜人,丰收在望,预计亩产可达3600斤以上。五把贮藏销售关。坚持区上提出的“深挖窖、广积薯、均上市、稳价格、保加工、增收入”的要求,加强洋芋贮藏窖建设,全镇新建20吨以上商品薯贮藏窖100个。四抓市场促营销。为了把符川镇建成全区西南部最大的马铃薯交易中心,盘活镇域经济,镇马铃薯协会投资50万元建成了“符家川镇马铃薯贸易市场”,占地2万平方米,交易大厅1000平方米,贮藏库30个,总贮量6000吨。各村建洋芋贮藏库70座,每年有30多家外地客商在镇区收购洋芋,日均销售量1000吨,销量预计在6万吨以上。同时完善镇洋芋协会网络,成立了农民农资合作社,在红庄、高阳、秦岔成立了村级马铃薯产销协会,现有会员500人,定期发布种植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体系逐步向“培训、种植、销售、加工”一条龙迈进。

符川镇属于半干旱、半二阴的地区,在马铃薯综合技术集成示范种植方面为全区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该产业已成为全镇农民的致富产业、黄金产业。预计今年人均洋芋收入可达1500元以上,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

畜草产业

畜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符川镇把畜草产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来抓,按照“以草兴畜、以畜促草、改圈促养、养畜富民”的思路,坚持走“种草—养畜—沼气—肥田—增收”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全镇养殖业得到长足发展。一是加强管护促养殖方式的转变。首先打牢饲草料基础,2000 年以来全镇退耕还林10041亩,多年生牧草种植面积连年增加,种植以紫花苜蓿和红豆草为主的优质牧草9000多亩,户均有牧草3亩以上。加强了封山禁牧、抚育管护和生态修复,镇上确定了8名专职护林员与村干部配合常年抓林草管护,使全镇流域内完全实现了封山禁牧,山川日渐秀美。群众观念也从放养向舍饲养殖、从粗放式养殖向精细化科学化养殖转变,形成了“走退耕路、念畜草经、发圈养财”的“草多—畜多—肥多—粮多—钱多”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二是项目带动促养殖规模的扩张。全镇不断调整养殖结构,大力发展以肉牛羊为主的草食畜,逐步形成了符合全镇实际的以草食畜为主的畜牧业结构,2005年在红庄村建成草畜转化示范点,建标准化圈舍155间,配套沼气池50座,小型铡草机50台,引进秦川黄牛108头,2006年户均出栏1头牛,6只羊,畜牧业人均收入 800元。2006年建成高阳草畜转化示范点,建标准化圈舍50间,配套沼气池20座,养殖户赵永泉出栏1头牛3900元,7只羊3000多元;康学锋出栏1头牛5000元,人均畜牧收入过千元。2007年在秦家岔村建立畜草转化示范点,建标准化圈舍115间,引进牛75头,羊120只。配套沼气池 120座,实现了“一池三改”。通过连年的示范带动,畜草产业已形成“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态势,全镇有规模养殖户191户,共建标准化圈舍1560 间,牛存栏1816头,羊存栏4250只,畜草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600元。三是科学服务促养殖水平的提升。镇上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注重科学养殖和多元化养殖。按照“三链”建设的总体思路,成立了符川镇养殖协会,现有会员80人,红庄、高阳、秦岔三个示范村成立了村级养殖协会,在红庄村、兰星村建立了优质肉牛羊冻配点,狠抓技术培训、良种引进、市场销售。形成了“产业依托协会发展、协会依托产业提升”的格局。同时加强畜牧兽医站服务体系建设,畜牧兽医站人员带头创办实体,向社会化服务转变,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形成了支撑畜牧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通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全镇畜草产业走上了“品种良、标准高、效益好”的新路子,形成了“种草—养畜—沼气—肥田—增收”的良性循环绿色农业生态琏,畜草产业已发展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产业。

蔬菜产业

蔬菜产业充分发挥石门水库水资源优势,重点在高阳、兰星、金星等三村水川地带建成以甘蓝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到4500亩,800户菜家户均收入过万元。

劳务产业

劳务产业按照“换一个脑子、练一副胆子、挣一笔票子、建一个铺子、走出一条新路子”的模式,走“技能培训+政府组织+定向输出”的路子,共举办输出前劳动力技能培训5期和“两后生”培训1期,共1200多人次,不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建成了南川培训基地,山东塔林食品有限公司、新疆兵团三十一团四连、北京青年家政服务公司等劳务基地。全镇共输出劳动力2700人,其中组织输转1200人,在山东塔林公司有20多人就业,年均收入万元,逐步实现由苦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由分散型输出向组织型输出、季节性输出向常年性输出的转变。

符家川镇镇上按照区委和区政府的会议精神和要求,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工业和旅游作为突破口,把农民的增收和财政增收作为落脚点,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川区蔬菜山区薯,家家养畜输劳务”的总体工作思路和“2345”的工作重点,抓了具体措施的落实,使全镇农业、工业、旅游、城镇建设等方面有了大的飞跃。主要概括为:“三个突破,三个转变,两个增加”。

产业培育上有了新的突破

洋芋产业按照“扩大面积,扩充总量,依靠科技,提高品质,订单收购,窑存促销”的要求,重点在南山红庄、杨湾、长丰三村建成以陇薯系列为主的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北山黄坪、大岔、罗岔、秦岔四村建成5000亩新大坪示范基地。主要做到了“七个突出”。一是宣传动员突出“早”。二是面积落实突出“实”。通过到户统计,全镇洋芋种植面积达到26256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2%,人均达到2亩。三是品种选择突出“优”。采取政府组织调运和群众互相兑换的方式,加快良种的普及,镇上从鲁家沟、石泉调进陇薯3号、4号、5号155吨,新大坪60吨,农户互换优良品种504吨,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四是示范片带突出“精”。全镇两个大的示范基地建设上全面实施了标准化生产。尤其在马家庄核心示范区五年重茬的地块上重视了钾肥、稀土旱地宝等肥。五是贮藏库群突出“多”。在鼓励千家万户深挖600多眼窖窑的同时,积极组织协会会员建成集中的贮藏窖群2处,贮藏量在10000吨以上。六是科技培训突出“全”。以示范基地为核心,各村分期分批对群众从机械深松、品种选优处理、科学配方施肥、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收获贮藏等方面进行了一整套技术的培训,向示范基地农户印发科学种植技术要点2000份。七是订单农业突出“大”。镇、区洋芋经销协会和镇洋芋经销协会与种植协会到户签订购销订单1001亩,与企业与农户签订3500亩。其中南山5700亩,川区3700亩,北山4101亩。畜草产业坚持“以草兴畜、以畜促草、草畜并重、养畜富民”的工作思路,重点抓了红庄村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在项目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镇上筹措资金16万元,购进砖、瓦、椽、门、水泥、围栏等物资,全面启动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已建成标准化圈舍155间,养小尾寒羊236只,养牛240头,建成沼气池40座,已大部分投入使用。镇上上报注册完善了养殖协会,全镇新建成标准化圈舍520间。发展规模养殖户76户,较为典型的是红庄的祁仁帮、王华,兰星的王叔义、李有福,高阳的秦贵信、朱文礼,黄坪的李永胜、王来诚、杨泽宝等。蔬菜产业按照“顺应市场规律、优化结构”的方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高阳、兰星、金星等三村水川地带发展以甘蓝为主的蔬菜种植1520亩,现早菜销售基本结束,户均亩收入在2000元以上,示范效应明显,群众积极性高。劳务产业突出了组织培训和能人带动两个重点,组织能人带动常年固定输出1660人;有一技之长的技术输转814人,与区劳务办联系有组织输出18人,全镇输出劳动力2400多人,人均劳务收入达到2000元。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小城镇建设按照“一年改建一条街道,一年建成一个市场,一年发展一家龙头企业”的步骤,完成7000多平方米百货市场的平整上砂、排水硬化,完成粮管所一段拆建1000平方米,新建2000多平方米的蔬菜市场,完成下水工程50米。在综合市场新建了垃圾台,规范了对街道环境卫生、经营秩序的管理。道路建设坚持建管并重。对南、北两条农二级路拉运养护沙1200多方。各村在6月29日暴雨后对农路进行整修达42公里。罗(家岔)秦(家岔)农二级路3.9公里,已完成立项规划。电力工作已完成农网改造3条,6.69公里。

社会事业取得新的突破

计划生育工作按照“抓队伍、夯底子;抓平茬、提水平;抓处罚、挤水分;抓培训、强基础”的路子,狠抓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制定了《符川镇计划生育考核办法》,切实靠实了各级干部责任。前半年全镇共落实四项手术108例,共计征收社会抚养费54250元,其中历年24590元,半年考核为全区11名。教育事业在推行素质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完成了红光小学的整体搬迁,黄坪小学、张家湾小学排危项目工程。普通高考中,本科线以上的人数达到45人,较上年增加15人,镇上主要领导对部分困难学生进行慰问鼓励。

工作思路有了新的转变

新一届领导班子立足镇情提出了“2345”的具体工作思路。

干部管理方式上有了新的转变

按照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镇上按岗位和分工成立了党政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农村工作办公室、财经办公室、农业办公室、石门水库旅游服务管理站等岗位,对干部实行了竞争上岗,对部分事业站所进行了改革。对分流的兽医站、林草管护人员,每人每年确定2600元的创收任务。从而彻底解决了人员超编、人浮于事的工作局面。

工作作风有了新的转变

镇政府在每一项工作落实上突出一个“实”字。尤其在产业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计划生育、整村扶贫项目等重点工作中,确定专人,细化、量化工作任务,靠实干部责任,兑现奖罚,半年来,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好转。

两个增加

各项工作的资金投入增加

在各项工作中政府累计投入资金50多万元,其中产业培育中投入20多万元,小城镇建设投入5万元,生态工程建设1.3万元。长丰村址建设2.1万元。办公设备购置2万元。

重点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加

洋芋产业从种子处理、种植过程、田间管理、疫病防治到收获全部是标准化生产,尤其在红庄村建立了3000亩科技综合示范点,进行了不同技术、不同品种、不同配方的对比试验。畜牧产业以引进优良品种为重点、引进陕西良种牛108多头、小尾寒羊260多只。劳务输出重点抓了技能培训,向劳务基地有组织输出有文化、有技术的人员814人。

2011年符家川镇“石门遗址”被确定为甘肃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门遗址位于定西市安定区符家川镇兰星村、长丰村交界处石门水库西北100-1850米的山梁上,该遗址南北长1750米,东西宽600米,面积1050000平方米。遗址地形地形为较陡坡地,地表为耕地及荒山,地表断面暴露有灰层、灰坑、红烧土层等遗迹和丰富的各种陶片、残石器等遗物,陶片主要有篮纹泥质红陶片、篮纹夹细砂红陶片及素面泥质红陶片等。2010年7月文物普查时曾征集到3件完整石斧和石刀,从陶片质地、纹饰等特征判断,可以确定为一处大型齐家文化聚落址遗存。

该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定,极大地提升了安定区在定西市乃至甘肃省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地位,对研究齐家文化及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人类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符家川镇兰星村新农村示范点建于2006年,位于符家川镇镇政府驻地兰星村甸子街,为2006年符家川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主体工程,并于2009年全面完工并通过验收。

该示范点建设结合小城镇开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分户实施”的原则,依照农户生活习惯、经济条件和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小城镇建设和二、三产业发展优势,依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要求,采取分类规划方式共建设门市开发型104户,建筑形式为两层楼房,每户占地面积144㎡,建筑面积124.20㎡。养殖型64户,分三种户型,分别为两层,每户占地322㎡,建筑面积65.28㎡;一层,每户占地面积322㎡,建筑面积65.28㎡;一层,每户占地面积198㎡,建筑面积68.28㎡;总建筑面积17858.52㎡,共对符家川镇大岔村一社、二社、三社、四社和五社及长丰村暖水沟社共168户842人整体搬迁至兰星村新农村示范点。

通过新农村的建设,符家川镇兰星村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条件明显改善,搬迁群众生活条件、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致富空间进一步拓宽,脱贫步伐明显加快,极大的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及脱贫增收,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增加了群众致富渠道,兰星村新农村示范点正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要求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稳步迈进。

符家川镇大岔村新农村示范点位于符家川镇北部大岔村北部,属旱川区村,为2011年安定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主体工程,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将于2012年全面完工。

该示范点建设以易地搬迁工程为主,利用新农村建设点400亩中低产田改造,结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按照“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统一规划,协调建设;部门指导,镇、村、社组织,农户参与”的原则,以多元化融资为手段,多方筹措资金,共迁出秦家岔村五社31户165人;建成宅基地面积为243㎡(0.48亩),建筑面积75.08㎡的新农村安置户31户;配套建设标准化养畜暖棚31间;配套建设沼气池31座;新修村部一座;硬化路面1.5公里。

符家川镇大岔村的新农村安置示范点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和培训,大力发展畜养产业,达到以种促养,以养带种,同时兼顾生态保护剂科学规划,力争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使新农村住户真正走上致富之路。

621102111201 220 红庄村

621102111202 220 杨湾村

621102111203 220 长丰村

621102111204 220 金星村

621102111205 121 兰星村

621102111206 220 高阳村

621102111207 220 秦家岔村

621102111208 220 罗家岔村

621102111209 220 大岔村

621102111210 220 黄坪村

周边

符家川镇泮岔厦谑家罗村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

周边行政地标

阳坡村安家湾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符家川镇

周边乡镇

符家川镇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

周边村庄

符家川 地址:定西市安定区

永安村姚家坪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符家川镇

齐家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符家川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