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园乡

杏园乡 杏园乡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下辖乡 杏园乡杏园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简介


杏园乡为一地名,在我国甘肃省定西市以及山西省忻州市都有同名乡镇,由于受 自然条件影响,以及当地政策规划不同,在发展建设方面,各个乡镇存在差别。杏园乡位于定西市 安定区东南部,地处安定、陇西、通渭三县交界地带。古时以茂盛的杏树园而得名,这里最高海拔2505米,最低海拔2000米,距市区41公里,310国道、红马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乡总流域面积109.36平方千米,所辖9个行政村76个社,总人口6458人(2017)。2004年人均产粮481公斤,人均纯收入1500元。境内的牛营大山素有“天然牧场”之称。享誉省内外的“龙王潭”矿泉水发源于此地。通过实行劳动力的培训输转制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输转就业。一是健全体系。建立劳动力信息平台,摸清劳动力的底子,建立劳动力信息档案库。二是加强培训。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对适龄劳动力进行培训。三是促进转化...

详情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杏园乡所有镇乡结合区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杏园乡介绍

杏园乡为一地名,在我国甘肃省定西市以及山西省忻州市都有同名乡镇,由于受 自然条件影响,以及当地政策规划不同,在发展建设方面,各个乡镇存在差别。

杏园乡位于定西市 安定区东南部,地处安定、陇西、通渭三县交界地带。古时以茂盛的杏树园而得名,这里最高海拔2505米,最低海拔2000米,距市区41公里,310国道、红马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乡总流域面积109.36平方千米,所辖9个行政村76个社,总人口6458人(2017)。2004年人均产粮481公斤,人均纯收入1500元。境内的牛营大山素有“天然牧场”之称。享誉省内外的“龙王潭”矿泉水发源于此地。

通过实行劳动力的培训输转制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输转就业。一是健全体系。建立劳动力信息平台,摸清劳动力的底子,建立劳动力信息档案库。二是加强培训。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对适龄劳动力进行培训。三是促进转化,通过政府推动,能人带动,组织联动,市场拉动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2012年上半年己输转劳动力2796人,占任务3880人的72 %,其中组织输出1357人,占任务1570人的86%,自谋输出 1439人,占任务2310的62%,劳务收入达到447万元,人均收入525元;按照市、区两级的要求,把进疆拾花作为抗旱减灾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截止目前,通过宣传动员,己确定进疆拾花工126人;举办劳务培训班4期,培训1510人,占任务2020人的75%。进一步推动了劳务输出由无序型向组织型、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提高了劳务输出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全乡经济的发展。

在乡党委、乡政府正确领导下,全乡人民充分发扬“三苦”精神,立足乡情,锐意改革,创造性开展工作,使全乡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乡党委,乡政府曾获得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集体奖,全省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奖和全区农村工作先进集体奖。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2001年先后被省委、市委、区委授予“农村基层组织先进党委”的称号。2001年全乡实现梯田化。其他各项工作也一直名列全区前茅。多次受到区委、区政府的表彰奖励。

乡 党委、乡政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安排,结合乡情狠抓了马铃薯、畜草、劳务三大产业,使杏园乡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马铃薯产业上,乡上按照基地扩总量,良种打品牌,订单保销售,贮藏稳市场加工促转化的工作思路。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0500亩,人均2.3亩,仅此一项农民增收910元。

乡上按照整山系、整流域一次性推进的工作思路,狠抓生态工程建设。使全乡退耕还林面积达到26883亩,占耕地面积的52.4%。荒山造林达到14000亩。创立了全区水保生态第一乡的称号。面对退耕还林面积大的优势,乡上挖掘畜草潜力,大力发展畜牧业。以退耕还林为依托,以圈舍改建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业,使全乡圈舍改建达到1400户,小尾寒羊存栏达到5200多只,逐步形成了家家退耕,户户养羊,小群体,大规模的畜牧业发展格局。农民在畜草产业上人均收入达到800多元。如今当你走进杏园时,有种山清水秀花烂漫,鸟语花香景宜人的感觉。

乡上按照劳务输出由无序型向有序型,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的思路,每年输出劳动力2100人,仅此项全乡增收400多万元。

同时乡党委、乡政府狠抓梯田、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全乡各项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面对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杏园乡党委、乡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科技为动力,努力提升马铃薯、畜草、劳务三大支柱产业,实现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坚持走洋芋强乡,畜草富乡,产业化经营,区域带动,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争创全区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第一乡,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推动杏园社会和谐发展。

“抓项目、强基础、兴产业、优环境、增收入、奔小康”,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重塑杏园新形象,再造杏园新辉煌,大打一场退耕还林补植补造的人民战争,争创全区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第一乡。

围绕一个核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突出两个重点(项目建设、计划生育),提升三大产业(洋芋产业、畜草产业、劳务产业),搞好四大建设(生态环境建设、道路建设、梯田建设、基层组织建设)。

具体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在马铃薯产业上,按照“种植规模化、品种专业化、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的要求,采取“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示范带动、科技驱动、千家万户联动”的措施,2006年使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6万亩,人均3亩以上。

一是抓基地,打品牌。2006年在康庄、李河、牛营川区3村建立7000亩新大坪马铃薯良种基地,其余6村各1000亩以上示范点,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一大带六小,千家万户促增量”的种植规模,着力打造杏园乡纯种新大坪马铃薯品牌。二是抓培训,促科技。乡政府将积极组织全乡洋芋种植大户,利用农闲时期和冬季“小三讲”活动进行集中培训,采用聘请科技人员专题讲座、播放马铃薯栽培技术专题片、印发技术材料等多种形式抓好培训工作,真正把科技送给农户,让农户成为科技明白人,为全乡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同时编写科技小册子2000份,户均达到1份。

三是抓订单,促销售。积极抓好区经销协会、龙头淀粉企业与乡马铃薯购销协会的对接,着力抓好马铃薯促销服务及终端市场直销点建设。同时,切实规范订单合同,大力落实订单面积。充分调动广大种植农户的积极性,使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真正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四是抓贮藏,稳市场。加大贮藏力度,延长销售链条,努力实现旺吞淡吐、贮藏增值,农民增收的目的。进一步充分调动民间力量,抓好贮藏设施建设,完成每户各挖2个5吨以上的贮藏窖任务,全乡存量达2万吨,以此稳定洋芋销售市场,发挥马铃薯产业的最大经济效益。五是抓龙头,促转化。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在马铃薯精深加工方面,充分扶持带动地方能人、种植大户兴办加工厂,促进转化力度,达到转化升值的目的。2006年力争兴办一个生产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淀粉加工企业。

按照“以草定畜、以畜促草、草畜并进”的思路,以封山禁牧为契机,积极发展舍饲养殖,改建标准化圈舍 ,推广品种改良技术,促进畜牧业发展。全乡现有26883亩退耕还林草,在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的基础上,2006抓好“两个示范200个新建”任务,使全乡圈舍改建达到1900户以上。在示范点建设上,着重抓好李河、白虎两村标准化圈舍建设示范点,要求示范点集中,具有良好养殖基础,能够起到示范效应,带动全乡畜牧业的发展。通过努力全乡羊只饲养量达到8500只以上,人均达到1只羊。

劳务产业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按照政府推动、市场拉动、政策促动、开放带动、有序流动的原则,统筹规划、周密部署,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促进全乡经济发展,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搞好培训,以培训促输出,走先培训,后输出,再创业的路子。全面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逐步实现该乡劳务输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苦力型向技术型、由个人输出向组织输出的转变,着力打造该乡劳务输出的品牌。通过该乡拾花能手韩玉芳典型事迹,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在全乡范围内树立“走出家门天地宽”、“外出打工光荣、在家等闲受穷”的新观念,加快该乡劳务产业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力争全乡每年输出人员达2100人,人均劳务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没有项目的支撑,就难以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因此,项目建设已经是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必须以项目为总揽,一以贯之地大抓项目,大打项目建设的“人民战争”。始终坚持走好储备、引进、建设三条路子,为发展搭建平台。在项目建设中:一是积极争取白虎村参与式扶贫项目的实施。二是农二级道路建设项目;三是李家河坝系建设项目;四是聚集民间资本兴办加工企业。

韩玉芳,女,1958年11月出生,小学文化程度。杏园乡郑家川村是安定区较为干旱的贫困村,年降雨量少且蒸发量高,严酷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靠天吃饭的当地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村的老百姓每天起早贪黑,辛勤耕耘在这片贫瘠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由于种种原因,一年到头来,收获少的可怜,日子过的紧巴巴的。勤劳朴实的韩玉芳就生活在这里,虽然全家3口拥有耕地30多亩,但由于没有其它经济来源,子女上学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对土地的投入,一年下来,全家收入仅仅那么一点点,年复一年,依然摆脱不了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窘迫生活。转眼间,孩子要上初中、高中,韩玉芳和丈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1996年,韩玉芳和丈夫商量后联络了当地的几名妇女一起走西口,赴疆打工,重点从事拾花工作。从年底带回家的那沓沓不知凝聚了她多少辛勤劳动和汗水的钞票中,韩玉芳敏锐的意识到,赴疆拾花搞劳务,定能赚大钱,有了钱就不愁日子过不好。从那年开始,每到拾花季节,她都要和本村的几名妇女进疆拾花,己有九个年头了。己有九年拾花经验的韩玉芳,拾起花来双手灵巧、技巧娴熟。她总经的拾花经验是:把夜间当白天,把雨天当晴天,把老幼当少年,轻抓猛拿,争分夺秒。韩玉芳经常讲:“一朵花就是一分钱,积少能成多”。她是那么讲的,同时也是那么做的,就连午餐休息的片刻,她总是不停下手中干的活,一手吃馍,另一手不停地拾花,靠技术、靠耐力、靠争分夺秒,韩玉芳的拾花收入一年比一年多。2003年,她拾花收入近2600元;2004年拾花6296公斤,收入3148元,加上清田费、零工收入380元,总共收入3500元;2005年拾花收入加上奖金,总收入6200元,再加上丈夫老李在家种洋芋收入的2200元,退耕还林和其他收入3400元,全家的纯收入达到11800元,人均达到3933多元。

作为区、乡人大代表的韩玉芳不但自己靠拾花富了起来,还充分发挥着人大代表的作用,履行着人大代表的职责,带领乡亲们赴疆拾花,增收致富。动员郑川村800多人(次)富余劳动力进疆拾花,尤其是从2002年政府大规模组织劳务工进疆拾花开始,她积极参与这方面工作,帮助和支持杏园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的工作,她热心肠,能说会干,经常用9年拾花期间身边发生过的典型事迹来宣传动员、组织教育当地父老乡亲,向她们讲政府组织剩余劳动力进疆拾花,增加农民收入的好处,还专门接受村民们的上门拜访,鼓励家家户户有拾花工,实现劳务收入人均1000元的奋斗目标,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仅2003—2006年,杏园乡就有1200多人进疆拾花。与此同时,韩玉芳还积极充当各种关系的协调人。拾花期间,拾花工之间有什么急事,她能积极排忧解难,集体发生什么事,她能按程序主动与连队协商解决,拾花工与带队干部发生纠纷时,她能上下协调,成功化解矛盾。谈起韩玉芳,富裕起来的郑川村农民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拾花工们也亲切地称她“韩大姐”。

辛勤的劳动换回的是甜蜜的回报,有着9年拾花经验的韩玉芳,从2002年政府组织劳动力赴疆拾花开始,年年被评为拾花能手,年年受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市、区各级组织表彰奖励 所获现金至少在1800元以上,家中的“拾花能手”、“光荣花”挂满了上房后堂,她本人也多次接受了农二师、团电视台、甘肃省电视台、定西市电视台、安定区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的专访。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人大代表,每年利用农村冬季“小三讲”奔赴19个农村乡镇进行宣讲,为我区劳务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她的先进事迹在全市广为传颂。

杏园乡位于安定区东南部,距城区35公里,东南与通渭县马营镇接壤,北与安定区宁远镇相邻,西南与陇西县红卫乡相接。乡境东西最大纵距11.1公里,南北最大横距14.7公里。辖区流域面积109.36平方千米,全乡辖9个行政村,7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51300亩,人均耕地5.77亩,李河村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乡政府所在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29元。

2011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对1村3个社的60户312人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到李河村吴门社小康示范点,工程总投资218.5 万元。总占地面积为30.51亩,其中住宅20.4亩,道路绿化10.11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住宅60套,户型为二层砖混门面型,建设养殖小区14户。

周边行政单位

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翔安分局 地址:定西市安定区X093杏园乡人民政府东南侧
定西市安定区X093杏园乡人民政府东南侧

周边诊所

杏园卫生院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杏园乡李家河村民委员会

周边乡镇

杏园乡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

周边村庄

辽西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杏园乡

白虎村 地址:定西市安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