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川村
下川村 下川村概况及由来 下川村沿革 下川村历史贡献
下川村位于太行山南端,距平城镇1.5公里处,总 面积2.2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251户,952口人,457个劳动力,耕种着1244亩土地。二○○八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50万元,人均纯收入3080元。北有大岭山、小岭山、小山坡、灰池坡与义汉村相邻,南有南脑山、西岭山与南营村接界,东跨北召河抵张寸,西面一马平川,和东街村相连。境内南北多山相夹中间平川,村依平川而建,村落集中。境内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5公里,总面积2.2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251户,952口人,457个劳动力,耕种着1244亩土地。二○○八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50万元,人均纯收入3080元。相传,古时候祖辈们原想在北山葬葬洼立村,后因离水远,地形不平,便从山上下到平地,故名下川。下川村是个悠久历史,人杰地灵的古村。公元一九三七年(民国二十六年),闫锡山在全省推行编村制,下川...
详情下川村位于太行山南端,距平城镇1.5公里处,总 面积2.2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251户,952口人,457个劳动力,耕种着1244亩土地。二○○八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50万元,人均纯收入3080元。
北有大岭山、小岭山、小山坡、灰池坡与义汉村相邻,南有南脑山、西岭山与南营村接界,东跨北召河抵张寸,西面一马平川,和东街村相连。境内南北多山相夹中间平川,村依平川而建,村落集中。境内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5公里,总面积2.2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251户,952口人,457个劳动力,耕种着1244亩土地。二○○八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50万元,人均纯收入3080元。
相传,古时候祖辈们原想在北山葬葬洼立村,后因离水远,地形不平,便从山上下到平地,故名下川。
下川村是个悠久历史,人杰地灵的古村。公元一九三七年(民国二十六年),闫锡山在全省推行编村制,下川村划秦寨(今日义汉村)编村管辖,当时该村是个副村,所以设村副一人,下设闾长若干人。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陵川全境光复,本村归平城七区所辖。
一九五三年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我村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命名为下川村光荣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九五四年四月本村划窑上乡管辖。
一九五六年撤销窑上乡,窑上乡和义汉乡合并,我村归平城乡管辖。同年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下川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为下川村光荣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从公社化到撤社建镇,一九五八年至今本村一直属平城镇所辖。
昨日已成历史,明日有待创造。下川人民以新的姿态,新的起点,新的跨度超常发展。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发挥才智,挥洒汗水,谱写光辉灿烂的新篇章。农业生产发展多样化,形成粮食、蔬菜、中药材、养殖各业并举的立体农业新格局;鼓励农民自愿筹办各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和个体企业。在不远的将来,经过全村九百五十只双手的共同努力,必将开放出更加灿烂的腾飞之花。
下川村是个具有革命传统的历史名村。本村山川秀美,文化内涵深厚,人才辈出。历史上祖坟笔尖柱林立,直到清末民初还出了薛孝芳、薛先孩两位文武秀才。
据《平城镇志》记载,公元一九三七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山西省工委派出的工作团,八路军一二九师赵基海、涂锡道支队政治部,八路军总部《新华日报》分销处等党和部队机关,先后进驻平城镇,在各地农村开展抗日群众工作。陵川牺盟分会也深入平城各村发动组织抗日群众运动。他们在群众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一九三七年十月,他们在平城发展的第一批党员十九人中就有下川村的徐计明同志。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中共陵川县工作委员会在下川成立。
一九三八年五月,中共晋东南特委主持,由李希曾、刘文山、路宪文、侯景域、刘学昆等人参加,在下川牺盟会干部薛润明家中开会,成立了中共陵川县委,任命李希曾为县委书记。
一九三八年五月中旬,中共长治特委在平城召开晋东南各县活动分子会议,作出了“红五月建党突击周”的决定。中共陵川县委开展了建党活动。下川村第一批成立了党小组和党支部,徐计明同志担任下川村党支部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当时共发展党员十余人,他们是,徐计明、薛增和、薛孝敏、薛广福、薛增智、都杨德,薛培文、薛广祯、薛自成、薛培明等人。在这期间,我村地下党组织、牺盟会员经常进行地下活动。他们由薛孝敏牵头,用打手势、示暗号、说暗语等方式与薛广祯、薛增和、王景存、薛三成、薛玉成、薛培明等人在村北山葬葬圪道坟(今日系平城东街杨清元坟)开会,研究部署本村抗日工作。
周边陵川县
陵川县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
周边乡镇
下村镇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
周边村庄
下川村
地址:晋城市陵川县二二五省道
平川村
地址:晋城市陵川县
南川村
地址:晋城市陵川县
小川村
地址:晋城市高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