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山桥村
皇山桥村 皇山桥村简介 皇山桥村历史及沿革 皇山桥村经济 皇山桥村社会事业 皇山桥村基本建设
皇山桥村位于市区东大门,距市中心不足1公里,南、西有母亲河姚江环抱,东接环城东路、汽车东站,北连城东开发区。中山北路、东环城路与阳明东路、61省道交叉,形成一个“井”字形的交通网络,公交102、202、204线路往返其间。村内又有丹凤小区、皇山新村等住宅小区点缀村间,更显秀丽、繁华。浙江省余姚市凤山街道皇山桥村经开发后,尚存耕地面积80亩,山林180亩。全村共有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588户人家,常住人口1534人,外来暂住人口3200多人。村自解放初设立党支部,现有党员45人。2006年村级集体年可用收入183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9858元。该村是合作化以来区域规模最稳定村之一。1955年由原“双河一社”转为“金星合作社”;公社化以后改称为双河公社西旺埭大队;文革时更名为“东旺大队”;撤队建村后建皇山桥村委会;1986年7月并入余姚镇管...
详情皇山桥村位于市区东大门,距市中心不足1公里,南、西有母亲河姚江环抱,东接环城东路、汽车东站,北连城东开发区。中山北路、东环城路与阳明东路、61省道交叉,形成一个“井”字形的交通网络,公交102、202、204线路往返其间。村内又有丹凤小区、皇山新村等住宅小区点缀村间,更显秀丽、繁华。
浙江省余姚市凤山街道皇山桥村
经开发后,尚存耕地面积80亩,山林180亩。全村共有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588户人家,常住人口1534人,外来暂住人口3200多人。村自解放初设立党支部,现有党员45人。2006年村级集体年可用收入183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9858元。
该村是合作化以来区域规模最稳定村之一。1955年由原“双河一社”转为“金星合作社”;公社化以后改称为双河公社西旺埭大队;文革时更名为“东旺大队”;撤队建村后建皇山桥村委会;1986年7月并入余姚镇管辖。其间区域规模一直未变。
改革开放前是一个单一的水稻区,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和劳务输出。64年兴办油坊,66年建起队办企业“东旺五金厂”并不断发展,培育了一批营销人员和技术骨干。随着改革开放,农田不断被征,由单一的农业和劳务输出逐步转型为以工、商、贸为主体的新型经济实体。现有个私企业46家,股份制企业13家,经商者不计其数。世纪初还建立一个集体集贸市场,及既安排了大批生育劳动力,又壮大了集体经济。
50年代在原福星庙建立了一所初级小学。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70年代初,村建造了一所自己的小学“东旺小学”。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60年代创办农村俱乐部。上世纪90年代建立老年活动室,并为全体村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幼所乐。村内有皇山桥供销社、双河信用社等单位,方面了村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解放前村民生活贫困,居住的是破烂不堪的木结构平房和草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改革开放后,村民大多建造二至三层楼房,占居住人数的95%以上。近几年村又为住房困难户建造了第一期安置房,现人均居住面积已超过60平方米。为改善居住环境,已全部消灭露天粪缸,建造公共厕所12只,垃圾箱46只,有常年保洁员15人。80年代,全村道路安装路灯,村民用上自来水。近几年全村道路全部硬化,路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轿车已逐步取代了摩托车,村民户户有程控电话,手机、有线电视、电脑等已普及每户家庭。
不断改造落后的塑料、五金等加工型企业,加大投入力度,逐步转化为科技型制造业。工贸并举,培育和发展商业经济。鼓励教育投入,力争新一代青年个个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儒商,迎接市场的挑战。围绕新农村建设,完善环境整治,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姚江岸边风景秀丽,村庄道路宽敞整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路灯彻夜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