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源乡

湖源乡 湖源乡乡镇概况 湖源乡行政区划 湖源乡历史沿革 湖源乡自然资源 湖源乡气候环境 湖源乡经济发展 湖源乡节日习俗 湖源乡风景名胜 湖源乡迎铁枝 湖源乡盛坑岭战役


湖源乡地处沙县南部,东接大田广平镇,西眦三元中村乡,北邻沙县大洛镇,距县城46公里,距306省道7公里,平均海拔810米。全乡土地总面积4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0.6万亩,林地面积4.2万亩,果园面积2510亩,茶园面积2530亩。辖5个行政村和1个林场,44个村民小组,1588户,总人口6902人。2014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67万元,增长36.96%;完成财政收入152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986万元,增长3.00%;农民人均纯收入10549元,增长13.00%。福建省 三明市 沙县湖源乡位于沙县南端,东接大田县广平镇,西毗三元区中村乡,北邻沙县大洛镇。集镇所在地距沙县县城45公里,距三明市区42公里,平均海拔810米。现辖圳头、锦街、锦湖、城前、西洋5个行政村和万代林场,有44个村民小组。2005年底全乡共有1588户,总人口6902人。...

详情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湖源乡所有主城区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湖源乡介绍

湖源乡地处沙县南部,东接大田广平镇,西眦三元中村乡,北邻沙县大洛镇,距县城46公里,距306省道7公里,平均海拔810米。全乡土地总面积4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0.6万亩,林地面积4.2万亩,果园面积2510亩,茶园面积2530亩。辖5个行政村和1个林场,44个村民小组,1588户,总人口6902人。2014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67万元,增长36.96%;完成财政收入152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986万元,增长3.00%;农民人均纯收入10549元,增长13.00%。

福建省 三明市 沙县湖源乡位于沙县南端,东接大田县广平镇,西毗三元区中村乡,北邻沙县大洛镇。集镇所在地距沙县县城45公里,距三明市区42公里,平均海拔810米。现辖圳头、锦街、锦湖、城前、西洋5个行政村和万代林场,有44个村民小组。2005年底全乡共有1588户,总人口6902人。

[邮编]365513 [代码]350427205:~01圳头村 ~202锦街村 ~203锦湖村 ~204城前村 ~205西洋村

1949年属洋溪区,1958年属洋溪公社,1961年析建湖源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38平方千米,人口0.6万,辖圳头、锦街、锦湖、城前、西洋5个村委会。

全乡土地总面积4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0.6 万亩,山林面积5.4万亩(含毛竹林1.52万亩),果园面积2510亩,茶园面积2530亩。有较丰富的石灰石、高岭土等矿产资源,农产品以反季节蔬菜、茶叶、竹笋、黄花梨、地瓜、食用菌为主。

湖源乡距县城45公里、京福高速路沙县入口处49公里;平均海拔810米,(1)气象: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一年中干湿明显,四季分明,夏长秋短,冬春平分,春夏之交,阴雨连绵,秋冬多晴天。多年平均气温在18℃,年极端最高气温40.1℃,极端最低气温-7.1℃。多年平均无霜期在300天。年内各时期主风向与偏西风,占全年18%,年平均风速1.8m/s,最大风38m/s,,最小风速为0,年平均相对湿度81%,最小湿度12-25%。(2)水文条件:多年平均降雨1680mm,最大24小时降水量206.1mm,72小时降水量358mm。年内分配大致是:每年10月至次年1月雨量少,约占全年的12.1%,2月开始雨量逐渐稳定递增,4-6月雨量占全年的47.6%,7-9月多发生暴雨,历时短,强度大,降雨量占全年21.4%。

2014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67万元,增长36.96%;完成财政收入152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986万元,增长3.00%;农民人均纯收入10549元,增长13.00%。

近年来,湖源乡力促生态美、百姓富,围绕全县“一核两带一圈”的总体规划,立足乡情特点,把握发展机遇,依托本地区位、矿场等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实施,结合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工业逐步形成以石灰石和煤炭深加工为主,下游延伸产业为辅的产业链,着力扶优扶强工业企业。一是立足资源优势,引进三明市康宁工贸有限公司活性碳酸钙生产项目,该项目已于今年8月6日正式投产。这是沙县首个活性碳酸钙生产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建设两条生产线,年可产活性碳酸钙20万吨。二是壮大工业小区经济,沙县金源春机制炭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建设60个窑和6条拉丝生产线,年产机制炭2000吨。目前已投资200万元,完成土地平整,正在建设厂房,计划于今年10月底投产。

湖源乡境内已探明的矿种有石灰石矿,高岭土矿,金矿,铁矿,煤矿等,其中石灰石矿和高岭土矿储量大,是我县的主要产矿区。

湖源春节迎龙 (3张) 迎龙

龙是古代传说中一中能呼风唤雨的神奇动物,是万兽之首。漫长的封建社会用来象征皇帝,后来人们用来象征 声祥和美好。为此,尊龙、敬龙、爱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戏龙、舞龙、迎龙是民间庆贺太平盛世的群众性活动,也是乡村邻里和谐团结的象征。湖源迎龙的习俗始于明末清初。

我们迎的龙属于板凳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组成。用竹片和竹篾在一块长2.5米的木板上编制后糊上纸加以装饰即可。龙头高大威武,大眼睛炯炯发光,大耳随风摆动,大嘴含着一颗金黄色的龙珠,长长的须子五颏六色,高高的髻子油光发亮,公鸡的脚爪锋利无比,鱼的尾巴翻腾白浪,兽王虎头威风凛凛,全身鳞甲闪闪发光,头部贴满凤凰、孔雀、蜻蜓、金龟……欢歌载舞。晚间点燃蜡烛,色彩绚丽,造型逼真,龙头高昂,虎虎生威。

迎龙活动:为龙首的是各姓(邓氏、陈氏)上年初第二、第三、第四个喜获男丁者。所迎的龙分别取名为大龙、二龙和尾龙。各条龙后面跟随的是各家各户组成的的龙身,陈氏和邓氏迎的龙是各由三条龙组成,西洋邓氏和李氏的龙首和灯首为同一主人。

迎龙队伍由铜钟鼓领队,接着灯首、龙伞、箫、二胡和唢呐,再接着是锣鼓钹,而后是各种花篮、花灯及乐队。龙头前有两位敲大锣的总指挥,大龙、二龙

和尾龙之间都有乐队、花灯队。当晚全乡的妇女、小孩和老人们都纷纷赶来围观,甚至十里八乡的村民也专程赶来看热闹。街道两旁灯火辉煌,锣鼓喧天;焰火、烟花五光十色,照亮了整个天空,山乡夜景被点缀得格外美丽壮观。

参加游龙活动的基本上是年轻小伙子,他们个个脚穿草鞋、球鞋,腰扎围巾,双手紧紧握着龙板,眼睛紧紧盯着前方,脸上充满兴奋自豪而又紧张的神情。游龙行进中有时快,有时慢,有时会扭成一团……可不太平!因为年轻人喜欢刺激、好斗、爱耍,常有人掉下河里、田里,搞得全身湿漉漉的,甚至满身泥巴……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娱乐玩耍,谁也不会介意。

游龙行走路线和迎花灯一榉。一路上每到人家门前,各家都会点燃烟花爆竹迎接,寓意接龙纳祥。当游龙回到祖祠奉拜时,会有许多年轻男女争抢龙须,回家后把龙须挂在蚊帐边或洞房门口上,寓意祥龙送子,来年添丁。游龙结束后,各龙首主人召集艺人唱曲娱乐,而后宴请宾客到三更

迎花灯

湖源迎花灯 (2张) 迎花灯,又称“迎丁”,民俗寓意“喜庆添丁”。旧时民间有早婚、早育的习惯,有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思想。娶妻生子是人生的特大喜事,在春节期间亲戚和族人都会来庆祝恭喜。后来来逐渐形成了迎花灯的习俗。据传始于明末清初。
  迎花灯,是春节期间第一项重要活动。其寓意有三:其一通过迎花灯壮观的队伍,显本族人丁兴旺、团结和谐;其二通过新婚“沙灯”(娘家陪嫁的彩灯)数量多少,体现族人的富有,即一年之内族人娶多少个新娘;其三通过众多千姿百态、五花八门的花灯,展示族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确实,迎灯游街。敲锣打鼓、吹拉弹唱、欢欣鼓舞、其乐融融,增加民间春节喜庆气氛,同时也表达了人们期望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心愿。
  迎花灯活动,由上年最早出生男丁的人家为灯首。迎灯队伍由灯首和各组“沙灯”组成。灯首队伍由铜钟鼓领队,接着首灯,再接着龙伞或龙珠(队伍顺序不能乱),后面有乐队、花篮队(花篮、鲤鱼灯、白鹤灯、五星灯、走马灯、飞机灯……等组成)。新婚的各组“沙灯”,由铜钟鼓领队,连着“沙灯”,再接着乐队,后面花灯队……队伍经过家门前,各家都会点燃烟花爆竹迎接,象征着家家户户迎灯、添丁、发财、吉祥之意。迎完之后,灯首和“沙灯”主人都会邀请民间艺人唱曲,而后再宴请客人和亲戚吃饭、喝酒行令到三更。

迎烛桥

湖源迎烛桥 (4张) 正月十五元宵节,有举行迎烛桥活动的习俗。迎烛桥寓意祝愿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物丰人寿。
  至于确定具体活动承办者,陈邓两姓并不相同,陈氏按其先辈抓阄为序,邓氏则定为男士当年最高寿长者。烛桥制作古朴、简单,采用木料、竹片及各类花纸作为材料。在一条2.5米长的木板上安装5对形似凳脚的骨架,再用白纸糊成呈漏斗状的灯箱,箱中插一根蜡烛,灯箱四周配上祝福的诗句,如“国泰民安”、“财丁两旺”……;或绘上代表吉祥如意的花、鸟、虫、鱼……。每两个灯箱之间用五彩缤纷的鲜花加以装饰,这样一节烛桥就做成了。傍晚,人们把自家的烛桥扛到村头串连起来,长达数百节。随着主持者发出号令,顿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烛桥队伍沿着乡里的大街小巷穿行。烛光闪烁,远远望去,犹如长长巨龙在蜿蜒前进,场面宏伟壮观。迎烛桥特别讲究和谐平安,一路上文明行进,不会有人下河下田,预兆吉祥顺利,扛烛桥的小伙子们个个脸上洋溢着愉快轻松的表情,烛桥所到之处备受各家烟花爆竹的迎接。人人祈保长寿富贵、吉祥如意。迎玩之后,烛桥主人家请民间艺人到家里唱曲热闹,而后宴请宾客。

湖源龙会桥 (2张) 龙会桥

龙会桥位于两山之间,风吹过时集中往中间过,所以夏天时是乘凉的好地方。旧时一些比较懒惰的男人经常跑到那里乘凉,古称‘‘懒汉桥’’。后改名“龙会桥”,龙会桥两边是长凳从头至尾,便于人们休息。主体结构是喷红漆的木柱,桥顶为松木支撑红瓦用于遮雨。中间配有祭祀桌,过年时用于放置贡品。

仙妈亭

湖源仙妈亭 (3张) 仙妈亭位于湖源西南的山上,又名“仙姆亭”。相传有一仙子在山上修炼,庇佑乡里的百姓,后来人民为了纪念她特别修了一座亭子。亭子面积仅有八九平方。建立在一座巨石之上。邓氏族人大年初一会派人到亭上烧香拜佛,祈求神灵庇佑他们。亭中还可求签的,老人们说可以借助神灵之力探知命运。


  

万民宫

湖源万民宫 (3张)

相传明朝正德年间,正德皇帝游江南,一个自称陈万民的乡民治好了皇太后的眼疾,皇帝大悦问此人是要官还是要财。陈万民却说他要回湖源老家,继续为乡民治病。皇帝派宫廷卫队护送陈万民回家,快到湖源的时候看到了有一座房子相当漂亮,大家就住了下来。第二天醒来,陈万民却不见了,房子也只变成了一个亭子,卫队回到经常汇报此事皇帝听了汇报,大惊。认为是神仙下凡,就修建了万民宫。皇帝还特封万民宫为三十六总守,后来村民为了纪念陈万民就每四年的七八月份举行迎铁枝活动。

沙县湖源乡,这里的人们非常热衷一项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同时,也为村民们提供一种世俗的欢乐,这项活动就是“迎铁枝”: 迎铁枝 (2张)

“迎铁枝”,又称为”走古事“,是湖源乡当地人很喜爱的一种民俗活动。湖源乡开乡有800多年了,开展民俗活动至少有两、三百年的历史,“迎铁枝”一般在6—7月间举行,为期三天。每次活动大都由乡里的邓姓、陈姓两个大姓家族成员组织,张姓、李姓、余姓家族成员配合开展。

7月14日,沙县湖源乡好不热闹,邻里八乡的村民都赶到这里观赏”迎铁枝“这一盛会。

一大早,由铁枝队、打狮队、旗幡队、响铳队、灯谜队、乐器队、花样队、佛轿队等共1000多人组成的迎铁枝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始了行走。在长达2公里左右的队伍中,铁枝队最为显眼。

四架铁枝上,分别端坐着6到10岁的四个小男孩,他们被装扮成唐太宗李世民、《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宋代巾帼英雄穆桂英、宋代女将刘金锭等人物。

铁枝由轿脚、铁枝、轿椅组成,轿椅周围镶有各种飞禽走兽和花饰,表示丰衣足食,吉祥如意。每架铁枝重达180多斤,高2米多, 8个青壮年负责一架铁枝,轮番抬着行走。

迎铁旗的长龙穿行在乡村小路,并到各宗祠开展祭祖活动。迎铁枝的队伍穿梭游行,唢呐声、锣鼓声、鞭炮声响彻云霄。

“迎铁枝”,又称为”走古事“,它其实就是一种民间抬阁艺术。抬阁是一种极为流行的民间游艺活动,她吸收了民间的文艺、传统戏剧、舞蹈、彩扎、纸塑等艺术门类的精华,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特别是由装扮的人物来决定每架铁枝的传说故事,让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1934年5月29日,红十九师在此与敌二三九旅狭路相逢,发生激战,并取得重大胜利。虽然硝烟已经散尽,但不朽的故事却一代代流传下来……

为减轻中央苏区压力,受命牵制福建之敌

“当年,红军是从三元绕道过来的,在湖源与国民党军发生遭遇战”。今年67岁的邓赐友是湖源当地人,曾担任过湖源中心小学校长,对这段历史,邓赐友听很多老人讲过,也查阅过很多资料。

根据《粟裕战争回忆录》记载:1933年10月,蒋介石调动100万大军、200多架飞机向中央苏区和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10月28日,中央军委扩编红七军团,寻淮洲任军团长,肖劲光任政委,粟裕任参谋长,下辖第十九、第二十、第三十四师。

红七军团作为一支奇兵,在游击区内牵制敌兵力,拖住福建方面的敌人,不让敌人向江西增兵,并在运动中伺机杀敌,支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红七军团当时活动于清流、归化(今明溪)、将乐、沙县一带,红十九师是红七军团的主力,战斗力强,擅长山野战。

1934年5月,红十九师在师长周建屏、政委吕振球指挥下,参加建宁保卫战,建宁失守后,5月25日,红十九师从建宁经归化(今明溪),奔袭百余里游击到三元列西,遭到企图构筑沙县至永安封锁线的敌刘和鼎部第八十师驻莘口的二三九旅和驻沙县的二三八旅的南北夹击。27日清晨,红十九师分四路强渡沙溪河,击溃莘口方向来敌后,集中优势兵力歼灭了沙县方向来犯之敌,敌伤亡和坠入沙溪河溺毙600人以上,俘敌300余名,缴获步枪800余支,轻机枪5挺,子弹9万余发和大批军用物资。

5月28日,红十九师兵分几路经碧口、廖源、草洋、下洋、城东、杜水等地,于当晚进驻沙县湖源乡的龙头城(今西洋村)。当日,溃败回莘口的敌二三九旅担心遭到红军围歼,决定绕道中村、筠竹、湖源前往沙县县城与第八十师主力会合,当晚到达与湖源一山之隔的中村乡筠竹村宿营。

狭路相逢勇者胜,三面歼敌盛坑岭

邓赐友说:“我查了许多资料证实,5月29日零点30分左右,两军警戒部队的流动哨在盛坑岭一带不期而遇,从而触发了这场战斗。”当时,敌二三九旅指挥官认为这只是数百人的红军小部队游击到此,因逃跑心切,敌人抢先占领盛坑岭的主峰南洋峡。

红军方面,据红十九师师长周建屏的《湖源战斗报告》记述,当时并不知敌人番号及兵力,估计是莘口方向来敌,兵力约一个营。于是,红军决定歼灭来敌,派五十六团由湖源以西高地向敌发起攻击,务求一鼓作气歼灭敌人。其余各团仍集结于警戒阵营附近待命。

南洋峡,山高林密坡陡,两面山坡间夹着一小片山垅田,田边仅一条小路通向两个山顶间的隘口。担任主攻任务的五十六团就是通过这条小路进发,向南洋峡高地发起猛烈攻击,由于红军处于仰攻的不利位置,又缺乏森林作战经验,一次次的攻击,被敌人一次次密集的火力压了下来。激烈的战斗持续了半天,红五十六团的攻击仍然毫无进展。此时,从俘虏口中得知,与红军激战的是敌二三九旅整部,其主力正企图以居高临下的姿势由红军右侧翼向我发起攻击。

摸清情况后,在敌强我弱且敌人占据有利地形的情况下,红军只能智取。于是,师部决定投入全部兵力,派出部队绕到敌侧面和敌后,形成三面夹击之势,打败敌人。

邓赐友说:“当地农民陈上桔、陈有斗分别为五十五团、五十七团带路。”五十六团仍然担任正面主攻,五十七团一营从北面占领南洋峡侧背的植湖垄,攻击截断敌人退往沙县的道路;五十五团从西南直插盛坑岭,截断敌人退回三元的道路。

战斗中,担任主攻任务的五十六团因进攻道路选择不佳,全团拥挤于两面坡地间的狭长地带,部队伤亡严重,副团长以下营连干部全部牺牲,团长受伤,官兵伤亡300余人。

当年,邓赐友的爷爷40多岁,邓赐友说:“我爷爷帮忙抬伤员,看到一位受伤的红军战士,肠子都露出来了。”可想而知,当时的战斗是何等惨烈。

因山岭太高,又无路可走,直到17时,五十七团一营、五十五团两路红军才分别到达预定地点,抢占了各处制高点,并正面接触敌人,对敌人形成了三面夹击之势。五十六团在减员严重的情况下,仍然坚守阵地,向敌人发动攻击,但没有进展,到整个战斗结束以前仍为僵局。虽然如此,五十六团的主攻还是卓有成效的,正面牵制住了敌人的主力,才使得另外两路红军顺利形成合围之势。

18时,红五十五团、五十七团一营已进到敌人右侧后,形成合围之势。敌军首先放弃南洋峡阵地,企图突破植湖垄红军阵地向沙县突围,红五十七团一营加上师部派出的警备连助战,阻断了敌人逃往沙县的道路。敌人又退回到南洋峡到盛坑岭一线,试图冲破红军包围,逃回三元莘口。此时,红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敌人溃不成军,有的缴械投降,有的丢掉武器逃命。红十九师师部下令:各团应派出得力的一个营跟踪追击20里,警备连从师部指挥所前方沿大道追击。在红军穷追猛打之下,敌人逃到盛坑岭石拱桥,这座桥是通往外界的惟一通道,两岸是峭壁悬崖,桥下为深渊。为掩护长官撤退,先期逃跑的敌兵竟在盛坑岭路口架起机枪扫射,来阻止士兵败退,不少从阵地上溃退下来的白军士兵为了活命,争先涌向悬崖,结果连人带马摔死在深沟里的不计其数。

19时,敌人大部被红军歼灭。残敌分向杜水、化口、三元方向逃窜,红军派出一个营和一个连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筠竹水尾桥。

这次战斗,红军共消灭敌人1300余人,其中击毙500余人,俘虏800余人,缴获机枪20挺、迫击炮3门、步枪800余支、子弹10万余发、无线电台一部以及其他军用物资无数。

打乱敌人“围剿”计划,为战略转移赢得时间

湖源遭遇战,红十九师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也是第五次反“围剿”中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央苏区军民反“围剿”的斗志和士气。

“当时,敌人还派了飞机来轰炸,结果飞机飞到郑湖去了,炸错了地方。原来,以前郑湖也叫湖源”。湖源城前村治保主任陈宜椿说。陈宜椿的父亲当年才6岁,听到有部队经过,村里人让他拿着家里的银圆躲了起来,但后来发现红军部队不但不扰民,还帮群众挑水、打扫卫生,就又回家了。

据有关资料记载,中央苏区机关报《红色中华》于1934年6月1日和6月3日两次对湖源遭遇战作了报道,8月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司字第39号命令,对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表现特别英勇且有特殊战功的一批红军将士通令表彰,红十九师三位指战员受到表彰并荣获红星奖章。

湖源遭遇战也使蒋介石大为震惊,慌忙从围攻中央苏区的主力部队中调遣第四纵队李延年部、第九纵队五十二师卢兴邦部、南路军李杨敬部、北路军陈诚部回援永安、沙县、尤溪方向,企图消灭红十九师,但红十九师于5月30日就已挥戈回师中央苏区了。

湖源遭遇战迟滞了福建方向敌人向中央苏区的进攻,部分减轻了中央苏区面临的军事压力,意义十分重大。

周边

湖源乡城科村役前腚退军人服务站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

湖源乡锦街村退斩役礁军人服务站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

周边行政单位

沙县土地局湖源土地管理所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湖源乡政府

周边乡镇

湖源乡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