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坑村
前坑村 前坑村村情概况 前坑村历史渊源 前坑村经济发展
前坑村是福建石狮市宝盖镇下辖村 ,明初,前坑之地一半以上原属于黄姓,而现在前坑却是以郭姓为主的回族村。石狮市宝盖镇前坑回族村位于石狮市东郊城乡结合部,是石狮市的四个少数民族村之一。全村总人口一千八百多人(加侨胞有两千余人),共450户左右。前坑村回族的祖先是阿拉伯人。在唐代,阿拉伯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达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市做生意,长年累月在泉州繁衍、发展、定居,曾鼎盛一时,成为泉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开拓者。至明初,由于明太祖“排外”政策,使阿拉伯人在泉州无法生存,大多逃往本土,余者避祸逃徙至偏隅海滩山野,前坑是由惠安百奇分支到石狮市石湖村,后又由石湖分支到前坑村。前坑本来是个地多人少的村落,全村土地面积有2500多亩,其中耕地1000多亩左右,其余的为山地、林地及溪流。村中有小学一所,教师11名,学生220多人,外来工子弟占总生数80%以上。卫生所一所,医生、...
详情前坑村是福建石狮市宝盖镇下辖村 ,明初,前坑之地一半以上原属于黄姓,而现在前坑却是以郭姓为主的回族村。
石狮市宝盖镇前坑回族村位于石狮市东郊城乡结合部,是石狮市的四个少数民族村之一。全村总人口一千八百多人(加侨胞有两千余人),共450户左右。前坑村回族的祖先是阿拉伯人。在唐代,阿拉伯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达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市做生意,长年累月在泉州繁衍、发展、定居,曾鼎盛一时,成为泉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开拓者。至明初,由于明太祖“排外”政策,使阿拉伯人在泉州无法生存,大多逃往本土,余者避祸逃徙至偏隅海滩山野,前坑是由惠安百奇分支到石狮市石湖村,后又由石湖分支到前坑村。
前坑本来是个地多人少的村落,全村土地面积有2500多亩,其中耕地1000多亩左右,其余的为山地、林地及溪流。村中有小学一所,教师11名,学生220多人,外来工子弟占总生数80%以上。卫生所一所,医生、护士3人,基本可以解决村民一般的医疗问题。村中老年人活动中心一座,供老年人休息、娱乐、活动、学习等多功能基地。村中郭氏宗祠一座,新建的富有回族风格的骨灰堂一座,并且在山坡上建有一座占地近百亩的观音庙,四方香火鼎盛。
元代,因村落前有一大片高低不平的坑地,故取名“前坑”。另有一种说法,村中有一座“坑仔山”,村民在其附近建屋居住,故称“前坑”。据清代《钱山三房郭氏家谱》记载,前坑郭氏三房八世祖郭萃焕墓葬即位于“本处坑仔山” 。
据说,前坑别称“钱山”的由来即与石湖郭氏迁居于此有关。
清代《钱山三房郭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石湖郭厝郭氏因遭变故,年仅16岁的郭南窗避居于仑后姑父家中,后娶前园林氏,暂居前园。其子郭宗鲁,号遗安,在前园生育五子,“拮据经营,宏拓基业”。于宣德年间聘请一位名叫“雪羽”的地理先生另行择地于前坑安居。《郭氏家谱》称:“雪羽先生卜地于前坑东畔,其地苍郁茂林,半属黄姓。乃致礼而得之,遂划木定基。”
郭氏定居前坑之后,人丁兴旺,为祈求富贵吉祥,以“前”与“钱”谐音,称“前坑”为“钱坑”,雅称“钱山”。如清代《桃源新厅前黄氏钦祚公派家谱》记载,黄君萃,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娶十九都钱坑郭氏”。
清代,蚶江鹿港对渡,前坑郭氏族人前往台湾彰化经商,并逐渐定居于鹿港。前坑南窗公派下郭氏从此与惠安白崎郭氏、石湖郭氏并称鹿港郭氏三大支派。渡台前坑郭氏裔孙将鹿港聚居地命名为“郭厝”,以示不忘来自于石湖郭厝之渊源。
全村企业三十余家,主要以服装、食品、包装及服装配件等为主导产业。自96年以来,被政府征用市政项目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土地有1100多亩,所以,村民以务工为主。全村98%的村民安装自来水并享受每户开户费500元的优惠。现在全村有变压器400KVA2台、200KVA3台、100KVA2台。铺设村间水泥路面4公里。全村平均每户固定电话、小灵通、移动电话3部。98%的村民户安装数字有线电视,村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周边门
前坑回族村委会-西北门
地址:泉州市石狮市前坑村一片区61号宝盖镇前坑小学附近
石狮市宝盖镇前坑小学-南门
地址:泉州市石狮市九二东路与回兴路交叉口北150米
周边小学
石狮市宝盖镇前坑小学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回兴路823号
周边村庄
前坑村
地址:泉州市石狮市学府路
坑前
地址:泉州市石狮市南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