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上村
雪上村 雪上村简介 雪上村村名来源 雪上村群众组织 雪上村纪念地与风景点 雪上村单位 雪上村经济状况 雪上村乡风村貌
石狮市宝盖镇雪上村曾用名索上,别名龙屿,位于石狮市政府驻地北4.2公里,北与塘头、西接军垦农场、南与玉浦、东与上浦为邻。村委会设此,聚落沿东、西、北三面环绕内海聚居。370户,常住人口1530人。总面积350多亩。古地原系海滨之地,三面临海,形成一个岛屿,形似龙状,故称“龙屿”。雪上的来历有两种传说:(1)海潮来时,白浪翻滚,似浪花,而建居海滩上,故称“雪上”;(2)海滩上盐碱土,屡经热日蒸发、土浪板结、白色如银、恰似片片白雪,故称“雪上”。古称“索上”,并在“索”字加上“土”旁或“糸”旁。《康熙字典》记载,加“糸”旁之“索”,与“索”同音同义。“索上”得名由来不详,其名载于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并屡见于清代地方谱牒。《桃源黄氏敦彝堂廷速公派家谱》记载,黄钟祝(1659—1707年),字岳鼎,“妣张氏,名恬娘,号勤素,索上女” 。“索上”...
详情石狮市宝盖镇雪上村曾用名索上,别名龙屿,位于石狮市政府驻地北4.2公里,北与塘头、西接军垦农场、南与玉浦、东与上浦为邻。村委会设此,聚落沿东、西、北三面环绕内海聚居。370户,常住人口1530人。总面积350多亩。
古地原系海滨之地,三面临海,形成一个岛屿,形似龙状,故称“龙屿”。雪上的来历有两种传说:(1)海潮来时,白浪翻滚,似浪花,而建居海滩上,故称“雪上”;(2)海滩上盐碱土,屡经热日蒸发、土浪板结、白色如银、恰似片片白雪,故称“雪上”。
古称“索上”,并在“索”字加上“土”旁或“糸”旁。《康熙字典》记载,加“糸”旁之“索”,与“索”同音同义。“索上”得名由来不详,其名载于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并屡见于清代地方谱牒。《桃源黄氏敦彝堂廷速公派家谱》记载,黄钟祝(1659—1707年),字岳鼎,“妣张氏,名恬娘,号勤素,索上女” 。
“索上”又名“雪上”。据称古时村落临海,海潮涨落之时,白浪翻滚,犹如“卷起千堆雪”。村民在海滩附近之平地建屋居住,故称“雪上”。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海滩盐碱土屡经热日照射,土壤板结,白光闪烁,恰似片片白雪,故称“雪上”。但最准确的原因是雪上早期不定期下雪,时间无常故称雪上。
由于古时此地三面临海,形成一个岛屿,形似卧龙,故名“龙屿”,成为“雪上”的雅称。元代,鉴湖张氏迁居于此,称为“龙屿衍派”。此后,蔡氏、丁氏、倪氏等陆续迁入。清代,蚶江鹿港对渡,雪上张氏迁居台湾。渡台先民为纪念家族渊源来自“龙屿”,称为“龙屿张氏”,在台湾编撰的谱牒命名为《龙屿张氏族谱》。《鹿港镇志·氏族志》记载,雪上张氏第十五世张华榻,字君同,号秉正,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偕母亲一同渡台,择居于鹿港洋雅厝。子孙在鹿港街开办染坊、布庄。后来,在洋雅厝兴建“成龙堂”。分支子孙在鹿港建“寿椿堂”、“继述堂”(位于杉行街),总称“龙屿张氏”。
村委会在上级及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并配套妇联、民兵营、工会、治保会、调解委员会、妇代会、老人协会、南音社、共青团组织等群团组织。
在村委会附近有一座城隍公庙。
由村民自建的石狮市雪上小学一所;2006年雪上卫生所成立,为村中病患带来希望。
农民年人年均收入八千元左右。
曾获得“先进模范村”荣誉称号。围绕达到有丰富的文体活动,有稳定的科普阵地,有良好的乡风村貌,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有民主的管理制度目标。着力加强人的素质和环境建设,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动、形成合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村党支部、村委会在思想发动、组织动员上下工夫,发挥兵、青、妇、老协等群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调动村民自觉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位置:北纬24"26"29.26" 东经118"37"58.60"
周边房地产 内部楼栋
东园路17号16栋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雪上村三片区53号楼(雪上大道东)
周边政府机构
雪浼村泖上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
周边村庄
雪上村
地址:泉州市石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