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村
石门村 石门村政区沿革 石门村姓氏源流 石门村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 石门村名胜古迹 石门村著名华侨
石门村是福建漳州漳浦县佛昙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 佛昙镇西南部。古称海月东港。明代有城,城门有副对联:“鸿江南畔,山野秀峰集藏良石;梅月东港,海潮汇涨聚水隘门”。故取石门为地名,石门村地处庵前溪溪流,与大白石海域交汇处。东与吟兜、后许二村毗邻,西与新安村接壤,南临赤湖镇前湖村及古山作业区,北与园东村、人坪村交界。村境位于东经117°52.8’至117°53.5’,北纬24°10.8’至24°11’之间。石门村位于佛昙镇南部,北邻园东村,西邻新安村,东邻岑兜、后许二村,南与赤湖镇的前湖村及白竹湖农场的古山作业区隔山交界。源自台山东坡梧岭洞的庵前溪流经后窟、石门,出大白石海域,称海月东港,石门为溪流与海潮交汇处,两岸二石夹峙流水,称石门,以至石门成为地名。石门村明代有城,门联云:“鸿江南畔,山野秀峰集藏良石;梅月东港,海潮汇涨聚水隘门。”石门明代为十七都石门...
详情石门村是福建漳州漳浦县佛昙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 佛昙镇西南部。古称海月东港。明代有城,城门有副对联:“鸿江南畔,山野秀峰集藏良石;梅月东港,海潮汇涨聚水隘门”。故取石门为地名,石门村地处庵前溪溪流,与大白石海域交汇处。东与吟兜、后许二村毗邻,西与新安村接壤,南临赤湖镇前湖村及古山作业区,北与园东村、人坪村交界。村境位于东经117°52.8’至117°53.5’,北纬24°10.8’至24°11’之间。
石门村位于佛昙镇南部,北邻园东村,西邻新安村,东邻岑兜、后许二村,南与赤湖镇的前湖村及白竹湖农场的古山作业区隔山交界。源自台山东坡梧岭洞的庵前溪流经后窟、石门,出大白石海域,称海月东港,石门为溪流与海潮交汇处,两岸二石夹峙流水,称石门,以至石门成为地名。石门村明代有城,门联云:“鸿江南畔,山野秀峰集藏良石;梅月东港,海潮汇涨聚水隘门。”
石门明代为十七都石门上里,清代为石门 上保,辖大坑、岑兜、人家、石门、花园、上车、桥头、新庵等社。民国初年属外东区(后改为第二区)佛昙镇所辖,民国29年实行保甲制度,石门为石门保,为佛昙镇15保(民国33年并为12保)之一。新中国初期属第五区佛昙镇管辖。1958年9月公社化,成立石门生产大队,属佛昙公社管辖。1984年9月,公社改为镇,大队改为村。石门村现辖石门、花园二社(自然村),总人口312户,1223人。其中花园社40户,169人。
明代,石门社有陈、欧、周、廖等姓居住,花园社为颜姓所居。万历年间,湖西曹厝杨姓(属佛昙杨姓大房)开始传入石门附近的桥头社,以后,逐渐发展到石门社和花园社。清初“迁界”,石门一带划为弃土,村民内迁,“复界”后,陈、欧、周、廖、颜等姓没有回居,杨姓大都迁回,人口逐渐繁衍,石门和花园二社皆杨姓所居,而桥头社则已“无社”。
全村有耕地1148亩,其中水田426亩,农地722亩,山地造林。经济以农为主,有荔枝园500亩,龙眼园540亩,水果品质优良,远近驰名,销至北京。村民年人均收入2862元。电视普及率80%,电话152部。
1960年5月建成坑内水库(小二型),正常库容65万立方米,现合并于杨美水库灌区,石门村75%耕地得到有效灌溉。全村饮用井水,1993年钻一口机井。
解放前利用祠堂办私塾。解放初与岑兜合办小学,1973年设石门小学,还是利用祠堂为教室、校舍。1987年,印尼华侨杨合成、杨坤章、杨金顺等献款2万多元建4间教室,1994年他们再献款4万元,村集资8万元,共12万元,在新址建成一座新校,校园面积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4平方米。1997年,村再投入7万元建围墙。现为完全小学,设6班,学生179人,教师8人。
石门村有“八景四相”,八景为:弥勒献肚、卧象开眼、金鹿观峰、花朝麒麟、向天金狮、金龟伴见、猫公照鼠、庄林背兔。四相为:蜈蚣、鸡、蛤仔(蛙)、蛇。都是以山体形状命名。
杨金顺,印尼万隆杨氏联谊会主席。
杨合成,印尼华侨,医师,献款建石门小学校舍 。
周边综合医院
漳浦县第二医院
地址:漳州市漳浦县佛昙镇S201国道
周边乡镇
佛昙镇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
周边村庄
石门村
地址:漳州市漳浦县
大白石村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碧江街
下坑村
地址:漳州市漳浦县
港头村
地址:漳州市漳浦县
人坪村
地址:漳州市漳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