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修家村

南修家村 南修家村概况 南修家村大事记 南修家村经济发展 南修家村社会进步 南修家村组织建设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修姓迁此建村,以姓命名修家庄,后改名南修家。继之有孙、张、宫、胡、杨、姜、崔、刘、韩姓等迁来定居。 南修家村位于海阳市城区东南部,地处东经121°11′,北纬36°46′。地势东高西低,南北较平坦。东邻杨家泊村,南毗龙塘埠村,西隔东村河与平顶村相接,北连它山泊村,青威 公路从村后横穿,隶属方圆 街道办事处。 全村辖区总面积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3公顷,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等。 2002年,全村488户,1180人,有孙、张、修、宫、胡、杨、刘、崔、韩、倪、陈、于、邵、董、鲁、高、姜、薛、曲等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孙姓。 新中国建立初期,常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5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2万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53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6...

详情

南修家村地名网_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方圆街道南修家村资料简介
  南修家村是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方圆街道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70687001230,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687。南修家村与双阳社区、海韵社区、生产村、团结村、里口村、新兴村、李家庄村、西哲阳村、车村、东哲阳村、南城阳村、楼庵村、北石河村、西石兰沟村、迟家村、北城阳村、东石兰沟村、牟家村、秋林头村、道南村、它山泊村、邵家村、瓦埠庄村、宅子头村、镐地村、儒家村相邻。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方圆街道南修家村介绍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修姓迁此建村,以姓命名修家庄,后改名南修家。

继之有孙、张、宫、胡、杨、姜、崔、刘、韩姓等迁来定居。 南修家村位于海阳市城区东南部,地处东经121°11′,北纬36°46′。地势东高西低,南北较平坦。东邻杨家泊村,南毗龙塘埠村,西隔东村河与平顶村相接,北连它山泊村,青威 公路从村后横穿,隶属方圆 街道办事处。 全村辖区总面积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3公顷,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等。 2002年,全村488户,1180人,有孙、张、修、宫、胡、杨、刘、崔、韩、倪、陈、于、邵、董、鲁、高、姜、薛、曲等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孙姓。 新中国建立初期,常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5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2万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53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60%、34%,人均纯收入3185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65.8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2.3%、84.6%、13.1%,人均纯收入3580元。

1935年本村与袁家、朱家等三个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总称龙塘埠村。 1942年本村解放,与龙塘埠村分开,为独立行政村。 1951年与龙塘埠村又合并为一个行政村。 1955年与龙塘埠村再次分开,为独立行政村。 1957年初本村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次与龙塘埠合并。 同年第三次与龙塘埠分开,为独立行政村。 1960年因自然灾害造成严重灾荒,全村村民以野菜、花生皮等糊口,70%的村民患上水肿病。 1977年进行丧葬改革,实行火化。 1980年本村用上电网供电。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8年成立东方建筑公司。 1993年1月、7月烟台警备区吕司令员和曹可希副司令员先后来村检查、指导民兵工作。 同年3月本村与香港客商合作投资96.6万元,建成烟台丰海印刷制品有限公司。 同年11月投资15万元,安装自来水。 1994年8月31日烟台警备区刘信海副司令员来村检查、指导民兵工作。 同年10月建成南城阳乡第一个电话村。 1995年5月投资130万元,建成生产大型号、高强度螺栓的海阳市东方标准件厂。 1996年12月本村大秧歌参加山东省文化厅举办的首届山东省农民文化艺术节舞蹈比赛,获金奖、银奖。 1999年12月投资6.5万元,安装有线电视。 2000年12月投资32万元,硬化村出口路面及新房区街道1000米。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44公斤,总产8.4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10公斤,总产18.1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亩产575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265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720公斤,总产18.7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83公斤,第一产业收入45.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9万元,畜牧业收入9.8万元,其它收入26.6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小手工业,主要为制革(熟皮子),收入仅够自给。改革开放前,村民结网包、编地毯,收入微簿。1988年成立建筑公司,当年获利16万元。到1995年,相继建成了东方标准件厂、再生革厂、东方纸箱厂、丰海印刷品有限公司、铝合金门窗厂、水磨石板厂等。至2000年,企业总产值1373.78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29.14万元,利税260万元。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08人,收入1662.2万元,其中工业收入666.6万元,建筑业收入995.6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引导群众发展第三产业,相继发展起商店、饭店、理发店及批发、零售蔬菜、个体运输、医药门诊等行业。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9人,总收入258.2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94万元,服务业收入29.6万元,商饮业收入134.6万元。

文教科技1977年,大队投资3.2万元,建学校教室13间。1994年,投资160万元,建起文化大院,设置了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展览室、农民业校、电教室,面积达18000平方米,图书室藏书1万余册,达到了烟台市一类文化大院标准。1996年,被烟台市文化局评为文化模范村。南修家村的秧歌全市闻名,曾参加过海阳“三胞”联谊会、樱桃节的文艺演出;1996年,参加省文化厅举办的首届山东省农民文化艺术节舞蹈比赛,获金、银双奖。还参加过烟台毓璜顶庙会的文艺演出,深受好评。1995年,投资30万元,建成市级乡中心幼儿园,校舍30间,被评为烟台市一类幼儿园。1998年9月,被烟台市人事局、卫生局、总工会、妇联、教育委员会联合评为托幼工作先进单位;10月,被评为烟台市首批示范幼儿园。村党支部多次被中共海阳市委、市政府评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6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常是饥不果腹。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多以粗粮当家。1978年,全村人均收入170元。2002年,全村人均收入3580元,人均存款8000元,有各类运输车辆40余辆、摩托车210辆,电话310部,彩电、冰箱、洗衣机家家都有。 村庄建设1955年,村民住的是泥石砌成的房屋,排列无序,参差不齐。改革开放以后,村规划新房区,统一街道、房屋建设,新建了一批二层楼房。2000年,投资30余万元,硬化村出口路及新区街道1000米。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8年以后,集体经济发展迅猛,村民的福利得到改善和提高。1980年,安装上电灯。1984年,村委补贴每户100元购买电视机。1993年,投资15万元安装上自来水。1994年,投资14万元安装了闭路电视及电话,成为南城阳乡第一个电话村。1995年,投资30万元建成市级乡中心幼儿园,解决了幼儿入托难的问题。1999年,投资6.5万元安装有线电视设施。农业税、“三提五统”等全部由村负担。每年春节都为村民发放米、面、鱼等福利品。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孙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3年成立第一个党小组,同年建立党支部,孙桥任党支部书记。之后,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张吉信、孙榉、胡廷秀、孙荣、孙京云、孙福廷、孙富荣、孙洪君。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4个,党员48名。村党支部曾多次被中共烟台市委、海阳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3年,村成立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治安、妇女、民兵等组织。自1943年以来,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张吉成、孙荣、姜吉信、袁宗顺、崔永德、修福礼、孙福廷、孙福荣、张吉训。2000年6月,张吉训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主任。 自1984年以来,村委及下属组织先后被海阳县(市)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治安保卫工作先进集体、尊师重教先进单位、模范村民委员会,村被评为文明村、小麦亩产超四百公斤高产村、科普村、村镇建设明星村。1996年,被烟台市文化局评为文化模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