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埠河村
黑石埠河村 黑石埠河村大事记 黑石埠河村社会进步 黑石埠河村组织建设
本村位于海阳市城区西2公里处,地处东经121°08′,北纬36°45′。西邻西八里庄,北隔海莱公路与薛家庄相望,南与凉山后村相连,东与和平村接壤。隶属东村街道办事处。 2002年,全村有230户,605人。有汪、王、丛、柳、赵、张、陈等姓,均为汉族。其中汪姓占多数。本村邻城区,交通方便。改革开放以来,外地又有不少村民迁来居住。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建村。因村东河中有一突出的黑色大石崮,故命名为黑石埠河村。村中最早定居的有冷、刁、冯等三姓,后有汪、王、丛、柳姓等由外地迁来定居。1942年村解放。 同年11月22日日军胶东大扫荡。从小纪窜来一支日军,在本村东山抓去村民15名,抢走牲口10多头,其它物资若干。 1946年本村有16名青年参加人民解放军。 1947年春本村女共产党员修宝英,被胶东军区授予民兵英雄称号。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3年实...
详情本村位于海阳市城区西2公里处,地处东经121°08′,北纬36°45′。西邻西八里庄,北隔海莱公路与薛家庄相望,南与凉山后村相连,东与和平村接壤。隶属东村街道办事处。 2002年,全村有230户,605人。有汪、王、丛、柳、赵、张、陈等姓,均为汉族。其中汪姓占多数。本村邻城区,交通方便。改革开放以来,外地又有不少村民迁来居住。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建村。因村东河中有一突出的黑色大石崮,故命名为黑石埠河村。村中最早定居的有冷、刁、冯等三姓,后有汪、王、丛、柳姓等由外地迁来定居。
1942年村解放。 同年11月22日日军胶东大扫荡。从小纪窜来一支日军,在本村东山抓去村民15名,抢走牲口10多头,其它物资若干。 1946年本村有16名青年参加人民解放军。 1947年春本村女共产党员修宝英,被胶东军区授予民兵英雄称号。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文教科技1944年建起村小学,教师1名,学生20名。1994年,建起了学区小学,教师11名,学生300多人。自建国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5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沿街讨饭的有3户。建国后,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口粮175公斤。1975年,全村人均口粮250公斤,总收入7.3万元。1998年,人均收入2300元。2002年,村民有汽车10辆,拖拉机12辆,摩托车40多辆,彩电150台,冰箱40台,电话150部。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房屋破烂不堪,村民房子都是草房,人均居住面积5平方米。改革开放以来,村党支部在村北规划新房区,大多数村民住上了新房,并有10多户盖起楼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19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2年,村成立了合作医疗站。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发展,村投资3万元,用上了电网供电。1993年以来,村又投资40多万元,用上了自来水。同年,安装上闭路电视。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3年,汪希祯成为本村第一名中共党员。先后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汪希祯、汪希选、汪振勇、汪希寿、王学仁、王桂花、汪桂萍、王桂花、汪希存、汪希涛、汪希平。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3个,党员23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4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青年、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汪希玉、汪希选、汪秀英、王学仁、柳庆元、汪振林、王桂花、王学仁、汪希存、汪希涛、汪希平、汪希涛、汪团云。1999年5月,汪团云任首次村民直选村委会主任。
周边
黑石埠河村退樨齑祗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S202(海天路)
周边村民委员会
沁阳市西万镇中国共产党和庄村支部委员会
地址:宏达街与海平路交叉口东100米
周边行政地标
海阳市东村街道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
周边村庄
老乡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二零二省道
石埠村
地址:烟台市莱州市
北石河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
大黑石埠村
地址:烟台市莱阳市
辉石埠村
地址:烟台市莱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