埠落村
埠落村 埠落村村名由来 埠落村大事记 埠落村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埠落村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
埠落村位于海阳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21°17′,北纬36°47′。东与荪疃接壤,西与民生村为邻,南与彩春泊村隔青石公路相望,北倚旗顶山,隶属留格庄镇。明崇祯年间(1628-1643年),孙姓建村。因建村处有一土阜,故命村名阜落,后演变为埠落村。后有刘、郝、宋、王姓等相继来此定居。明崇祯年间(1628-1643年),孙姓建村。因建村处有一土阜,故命村名阜落,后演变为埠落村。后有刘、郝、宋、王姓等相继来此定居。埠落村 位于海阳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21°17′,北纬36°47′。东与荪疃接壤,西与民生村为邻,南与彩春泊村隔青石公路相望,北倚旗顶山,隶属留格庄镇。东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西距市政府驻地13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7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板栗等。 2002年,全村有...
详情埠落村位于海阳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21°17′,北纬36°47′。东与荪疃接壤,西与民生村为邻,南与彩春泊村隔青石公路相望,北倚旗顶山,隶属留格庄镇。
明崇祯年间(1628-1643年),孙姓建村。因建村处有一土阜,故命村名阜落,后演变为埠落村。后有刘、郝、宋、王姓等相继来此定居。
明崇祯年间(1628-1643年),孙姓建村。因建村处有一土阜,故命村名阜落,后演变为埠落村。后有刘、郝、宋、王姓等相继来此定居。
埠落村 位于海阳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21°17′,北纬36°47′。东与荪疃接壤,西与民生村为邻,南与彩春泊村隔青石公路相望,北倚旗顶山,隶属留格庄镇。东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西距市政府驻地13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7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板栗等。 2002年,全村有288户,777人。有刘、王、宋、李、张、徐、周、胡、邵、栾、辛、冷、姜、林、郝、薛、杜、修、杨、谭等20姓,均为汉族,其中刘姓人口居多,占总人口数的62%。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2.5万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70.5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30.4%、68.9%、1.56%。人均纯收入3358元。
1942年8月本村解放,成立抗日民主村政府,同时成立各种抗日救国团体。 1955年村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62年村集体成立翻砂厂,后改名埠落养殖机械厂。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3年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董凤基来村视察。1994年村集体成立羊毛衫厂,占地面积4082平方米,建筑面积1072平方米。1999年建储水量3360立方米的塘坝,渗水量每小时3立方米。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40公斤,总产16.8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430公斤,总产44.4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制,粮食亩产650公斤,比1978年增长220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480公斤,总产58.8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88公斤,总产37.2万公斤。1965年,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苹果、板栗等。到2000年,全村苹果园面积10.7公顷,产量1.7万公斤,收入达2.7万元, 板栗15.1公顷,产量0.5万公斤。本年,全村农业总产值151.9万元。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821.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72.3万元,林业收入17.4万元,畜牧收入544.5万元,其它收入87.2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小手工业,主要经营生铁铸造、维修小农具等,规模小,收入少。1962年,村集体成立翻砂厂。至1979年,厂房建筑面积扩大到1076平方米,又购置大量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产品主要销往潍坊、烟台等地。1984年,又在路西建立了现代化厂房,建筑面积960平方米,购置先进生产设备数套。到2000年,厂房占地总面积达87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55平方米,固定资产123万元,从业人员100余人。产品主要销往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年销售额达到290万元,税金12万元。本年,沿青石公路道北,先后建起了2家机械加工厂、1家石材加工厂、1家玻璃钢厂,占地面积14674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2002年,第二产业总收入1837.9万元,其中工业收入1818.8万元,建筑业收入19.1万元。 第三产业1997年,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相继建起了饭店、粮店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人,收入42.2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28.8万元,服务业收入3.8万元,商饮业收入9.6万元。
清 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埠落村以进步人士刘廷湘为首,成立海阳县第33初级小学堂,校舍为村中古庙,时有学生30多人,开设课程有国语、算术、常识。建国后,教育事业逐步发展。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有20人,其中有博士生1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粮食130公斤左右。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80公斤。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约2000元,有轿车2部,运输车辆100部,彩电、冰箱、摩托车等基本普及。 村庄建设建国前,人均住房不足5平方米,村内街道破烂不堪,污水成灾。1992年,被山东省政府评为村镇建设明星村。1994年,村修建一条通往青石公路的乡村大道,长约1公里,路两旁栽植了雪松、水杉等风景树。同时,村委投资6万元,整修村内街道。到2000年,本村民房建筑面积已达12840平方米,工业厂房建筑面积3827平方米,学校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村委办公室面积200平方米。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3平方米。 集体福利自1979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发展,村民福利逐年上升。1979年,全村用上电网供电。1986年,全村用上自来水。1990年,全村安装闭路电视,同年又购置1台电影机。1991年起,对考上大专院校的学生实行奖励制度,每人奖励100-300元。2000年,全村安装上程控电话213部,成为电话村。
1946年,谭世华(女)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后有刘铭、刘春泉等入党。1947年建立村党支部,刘春泉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全村有32人参军,3人参加子弟兵团,8人参加担架队。1949年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15人。2002年,全村有党员47人。曾有刘春泉、刘德堂、周世京、刘镶、杜乐功、李天和先后任村党支部书记。自李天和任职以来,村党支部多次被中共烟台市委、海阳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秋,村成立抗日民主村政府,刘春全任村长。1949年起,贺桂芳(女)、董和英、刘明先先后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1962年,埠落村为独立核算生产大队,刘铭先任大队长。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刘镶任主任。1972年,杜乐功任主任。1980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李天和、刘京太任主任。1991年起,刘远方任村委会主任。
周边村庄
留格庄村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高凤线
岱格庄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
岱格庄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
瓦埠庄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