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家村
修家村 修家村社会进步 修家村组织建设
明嘉靖年间(1522-1567年),修姓来此建村定居,以姓命村名修家。后有于、赵、韩等姓相继在此落户定居。 修家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辛安镇北部,地处东经120°58′,北纬36°42′。东邻茂梓集村,南靠北王家庄、黄家庄,北接孙家夼村。南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东距市政府驻地22.5公里,隶属辛安镇。 全村辖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7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蔬菜、大姜等。 2002年,全村602户,1610人,有修、于、赵、韩、隋、王、张、徐、宣、黄、许、邵、迟、孙等14姓,均为汉族。其中于姓人口较多。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私塾。1945年成立修家小学,学生20余人。1949年,有教师3人,学生60余人。1978年对校舍进行改建,新建校舍27间,教职员工9人,学生100余人。1991年增设了幼儿班,教师2人。随着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学龄儿童人数逐年下...
详情明嘉靖年间(1522-1567年),修姓来此建村定居,以姓命村名修家。后有于、赵、韩等姓相继在此落户定居。 修家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辛安镇北部,地处东经120°58′,北纬36°42′。东邻茂梓集村,南靠北王家庄、黄家庄,北接孙家夼村。南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东距市政府驻地22.5公里,隶属辛安镇。 全村辖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7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蔬菜、大姜等。 2002年,全村602户,1610人,有修、于、赵、韩、隋、王、张、徐、宣、黄、许、邵、迟、孙等14姓,均为汉族。其中于姓人口较多。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私塾。1945年成立修家小学,学生20余人。1949年,有教师3人,学生60余人。1978年对校舍进行改建,新建校舍27间,教职员工9人,学生100余人。1991年增设了幼儿班,教师2人。随着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学龄儿童人数逐年下降。1998年,三年级以上学生到瓦罐窑小学就读。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160人。 修家村的大秧歌闻名海阳西部,秧歌队从正月初三外出演出,一直到正月十五才能返回。 1958年前后,修家京剧盛行。春节期间,曾多年被泊子、东山、杏家庄、齐格庄等村聘请演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常年讨饭的有5户10余人。解放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5年,全村收入26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280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112辆,摩托车45辆,电话160部,彩电385台,电冰箱21台,洗衣机3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7平方米。1976年以来,村统一规划了新房区,对影响交通的建筑物进行了拆迁,村内规划了一纵、两横三条大道,适应了机械化运输的需要。2002年,全村人均住房22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1年,成立了合作医疗站,村民平常用药报销50%,病重住院报销60%。后因资金不足,下放给个人经营。1979年,村购买了发电设备,自发电,供村民照明。1981年,购进26寸彩色电视机1台,每晚播放,供村民观看。1982年,用上电网供电。1995年,集体出部分资金,村民自筹部分资金,安装了闭路电视。1999年,在上级部门的扶持下,群众自筹部分资金,对电网进行了改造。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韩敬亭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同年成立党支部,韩敬亭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村里成立了2个互助组,并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子弟兵团13人、支前民工60人、牲口60头、馒头450公斤,支援讨伐赵保原战斗。1949年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38名。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8个,党员78名。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韩敬亭、修虎、于德兴、隋澎、于云宝、于新军、于世连、于世珍、韩玉禄。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4年10月设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赵明玉、修虎、于德兴、张宣、于世光、修廷风、韩敬亭、于新军、许志虎、韩敬兴、于世光、于世照、王泽、修风。2002年4月,修风当选为村委主任。
周边村庄
修家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
修家夼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
辛安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
修家苇夼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