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茂梓村
北茂梓村 北茂梓村概况 北茂梓村社会进步 北茂梓村组织建设
北茂梓村位于山东省海阳市 辛安镇,面积3平方公里。明洪武元年(1368年),刘姓由“小云南”迁来,定居在今村址东北部半公里处的宅夼(地名),命村名上疃。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移居今址。因当时村西寺庙内有茂盛的梓树,村居梓树之东,故命名东茂梓村。后有章、王、祝、韩、徐、任、程、邵、孙等姓来此定居。 1956年,东茂梓村一分为二,北部称北茂梓村,南部称南茂梓村。北茂梓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1°00′,北纬36°42′。东邻靠山村,西距茂梓集村半公里,南与南茂梓村接壤,北与邵伯村相连。隶属辛安镇,距市政府驻地18公里,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水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254户,735人,有刘、王、赵、徐、韩、孙、邵等7姓,均为汉族,其中刘姓人口较多。...
详情北茂梓村位于山东省海阳市 辛安镇,面积3平方公里。
明洪武元年(1368年),刘姓由“小云南”迁来,定居在今村址东北部半公里处的宅夼(地名),命村名上疃。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移居今址。因当时村西寺庙内有茂盛的梓树,村居梓树之东,故命名东茂梓村。后有章、王、祝、韩、徐、任、程、邵、孙等姓来此定居。 1956年,东茂梓村一分为二,北部称北茂梓村,南部称南茂梓村。
北茂梓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1°00′,北纬36°42′。东邻靠山村,西距茂梓集村半公里,南与南茂梓村接壤,北与邵伯村相连。隶属辛安镇,距市政府驻地18公里,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水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254户,735人,有刘、王、赵、徐、韩、孙、邵等7姓,均为汉族,其中刘姓人口较多。
文教科技1942年,成立东茂梓小学,教师1名,学生50人。1949年,教师2人,学生76人。1960年,教师4人,学生94人。同年南北茂梓学校分开,北茂梓学校1处,教师1人,学生40人。1995年,本村学校取消,合并到南茂梓小学。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15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90公斤左右。解放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9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220公斤,全村收入17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000元,有汽车2辆,拖拉机8辆,手扶拖拉机65台,摩托车57辆,电话81部,彩电180台,三轮车7辆,电冰箱9台,洗衣机2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破烂不堪,村民居住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1984年,村统一规划街道,建房8000平方米。1996年,规划新房区2000平方米。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1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本年,全村购电视机160台,每台集体补助200元。1984年3月,集体投资3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95年1月,安装了闭路电视。同年12月,安装了自来水。2000年,安装上程控电话。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4年,刘永家等3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建立党小组,刘永家任组长。在党小组领导下,成立了互助组,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13人,随军参加讨伐赵保原战斗。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9人。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3个,党员29人。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刘玉云、刘克璞、刘克作、孙高、刘典荣、刘克范、刘奎高。1993年3月起,刘德强任党支部书记。刘德强任职以来,村党支部三次被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刘江云、刘克恒、孙高、刘克佐、刘克步、刘殿荣、刘奎高、刘德强、徐希奎、刘奎高。2002年4月,刘奎高当选村委主任。
北茂梓村
周边村庄
北茂梓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岚丁线
南茂梓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岚丁线